覃仕勇
林邁可(Michael Lindsay)出生于英國一個世代書香家庭,其祖父為歷史學家,父親是牛津大學貝里奧學院院長、英國上院議員。他來華的時間是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的1937年。這一年,是林邁可從牛津畢業(yè)一周年。他受燕京大學(簡稱燕大)聘請,擔任燕大的經濟學導師,并領導創(chuàng)辦牛津大學式的導師制。
1937年12月,林邁可繞道美國,從溫哥華乘船來到中國。同來的船上,林邁可結識了白求恩。林邁可和白求恩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兩人在日本橫濱分手時約定,將來在華北根據地相見。
到了燕大,林邁可住進臨湖軒司徒雷登校長的寓所。司徒雷登那種寧可學校關門也要支持中國人民抗日的精神很快就影響到了林邁可。
1938年,林邁可利用復活節(jié)假期踐行了與白求恩的約定,和燕大的幾名教師一起進入晉察冀根據地,與白求恩相聚。
通過白求恩,林邁可見到了呂正操將軍。毫無疑問,對林邁可來說,根據地的一切都是無比新奇的。
在根據地,群眾舉行聲勢浩大的抗日集會,新招募的軍隊充滿豪情和斗志地操練,兵工廠的工人在熱火朝天地工作,鄉(xiāng)村小學校的黑板上寫滿了鼓舞人心的抗日標語,男女平等參政議政,還有那令人耳目一新的在露天舞臺上演的抗日話劇。
事實上,全世界都對中國的抗戰(zhàn)根據地充滿了種種猜測和好奇。
許多人了解根據地這個神秘的群體,都是借助于一本由日本記者波多野乾一寫的《延安水滸傳——中共高級領袖解明》一書,書中將當時中國共產黨高層文官武將按照《水滸傳》108名好漢的次序進行“對號入座”。該書不僅是外界了解共產黨領袖的重要參考資料,也是侵華期間日軍高級將領進入中國戰(zhàn)場前的必讀之物。
林邁可不但見到了呂正操,還在根據地軍民的護送下進入設在山西省五臺山區(qū)的聶榮臻將軍的晉察冀軍區(qū)司令部和宋劭文主任委員領導下的邊區(qū)政府。
在根據地軍民高昂抗日斗志的感染下,林邁可參加了游擊隊破襲平漢鐵路的戰(zhàn)斗。
林邁可還在山西武鄉(xiāng)縣磚壁村的八路軍總部見到了朱德總司令。
有感于根據地物資的匱乏,林邁可利用自己的英籍身份,頻繁往返于上海、香港、重慶之間,千方百計為根據地購買戰(zhàn)爭物資。
為了準確記錄所買藥品的詳細名稱和功能,林邁可讓導師班跟隨自己學習的女學生李效黎幫助重新整理藥簽。后來,李效黎成了他的妻子。
林邁可還應八路軍地下聯(lián)系人的要求,購買無線電臺零件。
二十九軍撤出平津時,曾遺留下整整六個皮箱的軍用器材,全部藏在燕園。為了把這些器材送到八路軍手里,林邁可夫婦先后分三次借來司徒雷登的專車,每次裝上兩個皮箱,送往西山溫泉附近一個小廟門口,交給八路軍接頭人。
1941年12月2日,司徒雷登預料到日美之間的戰(zhàn)爭勢不可免,為使燕大外籍教師免遭鐵窗之苦,他指派與敵后根據地交情頗厚的林邁可主持了一次外籍教師茶話會議,說服外籍教師撤往敵后根據地。
會議結束,司徒雷登總結了燕大畢業(yè)生在敵后根據地的工作情況,并估算外籍教師中至少應有15人前往。司徒雷登特別強調:愛麗小姐懂醫(yī)學,是敵后根據地急需的人才;夏仁德和博晨光很有組織能力,也應該去敵后根據地。然后,他用命令的口氣對林邁可夫婦說:“你們兩人更是非走不可!”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揭開了太平洋戰(zhàn)爭的序幕。
1941年12月8日早晨,林邁可駕駛著司徒雷登的汽車,帶著妻子和班威廉夫婦以及兩只裝著無線電器材的箱子馳出燕大東校門。
汽車離開才十分鐘,日本憲兵便氣勢洶洶地開進燕大抓人。
林邁可一行經過京西紅山口,到了黑龍?zhí)?,便棄車步行,在地下工作者和游擊隊的護送下,從北安河西面山坡上的貝家花園往西而行,翻過海淀、門頭溝區(qū)交界的小黑山,經田莊、葦子水、芹峪口、下馬嶺、太子墓、傅家臺,順利渡過永定河,又經青白口進入齋堂川,穿過塔河、黃安坨、百花山、白草畔,數(shù)日后到達淶水縣三坡西的小峰口村。
當時,與賀龍并稱為“龍虎二將”的蕭克將軍的挺進軍司令部設在這里。
曾為挺進軍“紅小鬼”的詩人張志民曾回憶:“就是在那個小院的八仙桌上,蕭克將軍接待了由燕京大學奔往解放區(qū)(根據地)的英籍教授林邁可夫婦、班威廉夫婦,和他們共進了進入邊區(qū)的第一頓晚餐。在煤油燈前,蕭克將軍與他們敞心談笑,說世界,說戰(zhàn)爭?!?/p>
林邁可夫婦很快就與蕭克將軍成了好朋友。
林邁可是學經濟學出身,但喜愛物理學,尤其癡迷于無線電,他本人在無線電方面又很有天賦,所以掌握了高超的無線電技術,被安排到挺進軍司令部通訊部的電臺工作,并穿上了八路軍軍服。
在戰(zhàn)爭時期,電臺工作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既可通過揭露侵略者的罪惡,爭取民心、爭取國際支持,也可以對敵人開展心理戰(zhàn)。
挺進軍的電臺設備太過簡陋,林邁可就創(chuàng)造性地改造廢舊發(fā)報機。分解繳獲的日本無線電設備,將這些舊電子零件改裝成無線電收發(fā)報機,這成了林邁可的工作重點。
林邁可曾給在英國的姐姐寫信談自己在電臺工作中的感受,說:“我們的無線電設備的確比日本兵的好許多,日本的零件大部分還不錯,但他們的電子管不行,設計也不行,效率很低,傳播距離短,得將繳獲的日軍設備重新改裝,才能有效使用。”
林邁可指導組裝出了一批具有當時世界先進水平的軍用便攜式小電臺,尺寸僅有10×8×6英寸,功率也僅有25瓦,但相隔數(shù)百公里都可以收到信號。
在林邁可的改進下,司令部機關的電話接收性能和電報的收發(fā)能力都有了提高。
1942年春天,林邁可夫婦到了聶榮臻的晉察冀軍區(qū)司令部,擔任通訊技術部顧問,給部隊技術員講授無線電課程,李效黎任英語課教員,一直工作到1944年。這些學生中有很多人后來成為新中國電訊界的高級干部、技術專家和骨干。
1944年,林邁可和妻子李效黎帶著剛一歲半的幼女,冒著槍林彈雨從晉察冀抵達延安。
在延安,林邁可見到了朱德、周恩來,還有毛澤東。
早在1940年12月,延安新華廣播電臺開始播音,這是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建的第一座廣播電臺,但受技術限制,新聞一直無法傳往境外。
林邁可向毛澤東、朱德、周恩來提出:當務之急應沖破新聞封鎖,讓世界聽到延安的聲音。
幾天后,朱德親自給林邁可簽發(fā)了印有“第十八集團軍總司令部無線電通訊顧問”的聘書。
“新官上任”的林邁可經過一番詳細檢查和精心研究,發(fā)現(xiàn)延安當時雖沒有合適的零部件能夠組裝起一部高效能的無線電電臺,但只要一根靈敏度高的定向天線,即使電力不大,也可以將信號發(fā)往很遠的地方,包括在大洋彼岸的美國。
當然,這事兒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還是有許多技術性的難關。林邁可根據德國人弗雷德里克·特爾曼的經典著作《無線電工程》中的公式,設計制作了一個靈敏度很高的“V”形定向天線,并依靠一本《球面三角》和一只經緯儀,將發(fā)報機定位在一個小山頂上,把定向天線面向山谷的另一面,并用經緯儀校準天線及其他各標桿的位置,最終成功地組建了一臺1000瓦的發(fā)射機。
從此,延安建成了可以將信號發(fā)射到美國舊金山和印度等地的首部國際電臺。
1944年8月15日,延安的英文廣播面向世界“發(fā)出聲音”,林邁可親自參與了英文新聞稿的編輯工作。時任新華社副社長的吳文燾(分管英播部)回憶說:“林邁可同我們的技術人員一起計算出向美國西海岸發(fā)報的無線電波長,安裝好天線;英文廣播正式開播后,他留下來幫我們潤色英文稿件?!?/p>
1944年的下半年,二戰(zhàn)已經到盟軍反攻階段,美國有一批專門人員在舊金山負責監(jiān)聽世界各地的無線電信號。一天,這些美國監(jiān)聽人員聽到了一個來自中國的正宗牛津腔英語,正在朗聲報告著來自中國戰(zhàn)場的捷報。他們分析這是來自中國延安的新信號后,興奮極了,做了詳盡的記錄,并把重要內容編輯成冊,分發(fā)給華盛頓的高層官員們。
在此之前,美國官方關于中國的信息全是來自日本同盟通訊社。美國高層領導自從這天接收到新華社英文電訊后,對中國華北戰(zhàn)爭圖景頓時有了改觀。那些從美國西海岸收聽、記錄下來的最早的新華社英文電訊稿,至今還作為美國國家檔案,收藏在馬里蘭州聯(lián)邦傳播委員會檔案庫里。
抗戰(zhàn)勝利后,林邁可全家返回英國。
毛澤東在送行的晚宴上,對林邁可在中國抗戰(zhàn)中做出的貢獻給予了肯定和感謝。
新華社高級編輯劉光牛說:“1945年,林邁可離開中國前,將他在八年內所有關于廣播的資料都留給了新華社,有很多至今依然保存在檔案館中。重返英國后,林邁可一直持續(xù)關注中國的國際傳播事業(yè),多次致信新華社,為英文稿件的翻譯等提出建議,并在新中國成立后多次重訪中國,直到1994年去世?!?/p>
曾為白求恩助手的江一真和人談起林邁可,總是感慨萬千:“抗戰(zhàn)中,林邁可在北平教書時支持白求恩,支持燕大地下組織,給根據地送藥、電訊材料、槍炮,掩護我地下工作人員?!俏覀冋嬲\的老朋友?!?/p>
(摘自《隱忍與抗爭:抗戰(zhàn)中的北平文化界》,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5年版,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