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金木:正義的道德教育應該承認利己的合理性
胡金木在《教育學報》2015年第10期撰文指出,道德教育應該建基于正義之上,在道德權利與道德義務之間,在利己與利他之間實現一種平衡。
當前道德教育低效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忽視了這一基礎,過于關注利他性的道德義務,而較少關注利己性的道德權利。由此,道德教育陷入道德理想主義之中,以高標準的道德理想代替底線的道德要求。而良序的社會生活只能建立在“獲得與付出對等”的正義基礎上,追求利他與利己之間的平衡,“付出”與“獲得”的對等,人們得其應得,各得其所。正義表現出一種“消極的”道德訴求,在一種“底線”意義上的要求來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它告訴人們不應該做什么,它不會強制把個體的合法利益無條件地轉讓給他人,但要求個體絕對不能侵犯他人的合法利益。
合乎正義的道德教育:首先,應該承認利己的合理性;其次,要守住道德邊界,不能侵犯個體的正當權利;再次,善有善報,德福一致,而不能讓“好人”吃虧;最后,多元道德主體間需要有一種寬容精神,為“他者”留出道德生活空間。
王國芳、孟祥鳳:培養(yǎng)和提高青少年的公正世界觀念
王國芳、孟祥鳳在《全球教育展望》2015年第7期撰文指出,公正世界信念就是相信所處的世界是公正的,在這個世界里,人們得其所應得,所得即應得。公正世界信念能提供有意義的解釋框架和策略幫助人們應對不公平事件的威脅,同時能夠緩沖壓力,保護心理健康,促進個體對長遠目標的追求,提高學習動機和成就動機。因此,學校和社會應注重培養(yǎng)和提高青少年的公正世界觀念。
培養(yǎng)和提高青少年的公正世界觀念的策略:第一,青少年期是公正世界信念發(fā)生轉變的關鍵時期,所以盡量在早期的學校教育中去培養(yǎng)。第二,倡導感恩教育——他人對自己的付出應該得到回報,個體應該感恩他人,堅定青少年的公正信念,增強社會成員的友愛和信任。第三,提高青少年感知到的外在公正性。例如提高教師的公正性、同伴的公正性、父母的公正性和分數的公正性。第四,通過道德獎賞提高青少年感知到的公正性。道德賞懲,可以使青少年了解到做什么會得到積極的回報,做什么會得到消極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