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學功 博士 徐慧楓(華中科技大學 武漢 430074)
改革開放以來,伴隨我國經濟轉型和發(fā)展,居民收入差距在總體上呈現不斷擴大的趨勢。美國密歇根大學社會研究所發(fā)布的一份關于中國貧富差距的報告指出,1980-2010年期間中國基尼系數猛增近一倍,由1980年的0.3上升至2010年的0.55,這表明居民收入分化嚴重。眾多研究表明收入差別對消費有顯著影響。一般而言,高收入者具有相對低的消費傾向,而低收入者具有相對高的消費傾向。相同的收入歸屬于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導致的消費需求有很大的差別。收入分配的不平等使得經濟增長創(chuàng)造的大部分財富為少數人所有,是居民消費率偏低、有效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次貸危機以來,我國以出口為導向的貿易經濟受到重創(chuàng),這要求本文回到以內需促進經濟發(fā)展的經濟增長方式上來。政府轉移支付是降低收入差距的重要手段,通過轉移支付將財富分配向中低收入者傾斜,可以促進國內消費,提高廠商投資和就業(yè)的預期,進而支持經濟持續(xù)增長。
傳統的凱恩斯消費理論認為不同收入階層的邊際消費傾向不同,收入分配差距是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以卡萊斯基和溫特勞布為代表的后凱恩斯主義者對這一觀點進行了繼承和發(fā)展??ㄈR斯基將收入分為工人工資收入W及資本收入Π,總消費C=α1W+α2Π(α1、α2為兩種收入的消費傾向)。由于消費傾向不同,相同的收入增長卻造成不同幅度的消費增長。溫特勞布則認為,不同社會階層的儲蓄傾向差異導致了收入分配的變化從而影響有效需求。Della Valle、Oguchi(1976)、Musgrove(1980)分別運用多個國家的截面數據和分組數據,利用基尼系數表示收入水平,檢驗了收入差距對消費需求的影響,他們都認為收入差距的擴大會降低消費總需求,縮小收入差距可以增加總需求。
我國學者對居民收入差距與消費的關系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其中,楊天宇、柳曉霞(2008)估算出了使居民消費最大化的城鄉(xiāng)及城鎮(zhèn)內部可支配收入差距的最優(yōu)路徑。段先盛(2009)利用城鎮(zhèn)居民1995-2006年不同收入等級家庭的消費及收入數據發(fā)現階層間的收入分配惡化阻礙了總消費的提高。張艷華、李秉龍(2004)構造了城鄉(xiāng)居民收入差距—消費需求模型,揭示出收入差距的擴大抑制了國家拉動內需政策的施行。在這些研究中,衡量收入差距的指標主要以基尼系數為主,使用的數據大都是分組數據。Lerman and Yitzhaki(1989)指出,利用分組數據計算基尼系數,這將會低估基尼系數。同時,計算基尼系數時,要求分組數據為等距分組,否則要求對數據進行轉化,而轉化的過程中往往會產生較大誤差(張進峰、俞培果,2006)。此外,基尼系數對低收入階層收入的變化不敏感、難以反映個別收入階層的收入變化以及不能在群組之間完全分解等不足均受到了眾多學者的批判。因此,上述研究表明利用基尼系數反映收入差距水平進而探究收入差距與消費需求關系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政府主導的轉移支付在居民收入再分配及引導消費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財政系統轉移支付力度的控制是再分配政策的關鍵內容,陳焱、陳建東(2012)測算了財政轉移支付前后居民收入基尼系數的變化,指出目前所得稅的調節(jié)力度十分有限,需要加大財政轉移支付的力度來調整收入分配格局。鄭書耀(2009)指出鑒于政府赤字及效率的考慮,在政府擴張計劃中減少政府直接購買,增加政府轉移支付,可以在短期內刺激內需,提高經濟的增長效率并達到兼顧公平分配的目的。蔣南平、劉巍?。?010)就我國城鄉(xiāng)居民收入差距對消費支出的影響進行了解構分析,結果表明我國城鄉(xiāng)居民工資性收入、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差距的擴大進一步拉大城鄉(xiāng)居民消費支出差距。
表1 我國城鎮(zhèn)居民2011年度收入差距泰爾指數
表2 泰爾指數與平均消費傾向
圖1 是否包含政府轉移支付的Theil指數時序對比圖
綜合以上研究成果,本文使用Theil指數衡量居民收入差距,運用計算機模擬定量研究不同程度的收入差距對消費需求的影響;探討政府的轉移支付政策對減少收入差距、擴大消費需求的作用,進而對有效運用財政手段,降低城鎮(zhèn)居民收入差距,擴大消費需求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
泰爾指數(Theil)是廣義熵指標體系的一種特殊形式,針對本文數據泰爾指數克服了基尼系數在衡量非等距數據方面的不足。泰爾指數的定義如下:
其中ri為個體收入(Yi)與總體人均收入(μY)的比值:
泰爾指數取值在0到logn之間,當收入完全平均分配時,泰爾指數取最小值0,表示沒有收入差距。泰爾指數的值越大,表示收入分配越不平等。本文所構建的模型將模擬不同收入差距水平下對消費支出的影響。首先,模型有如下假設:
一是按收入等級將城鎮(zhèn)居民分為7組,分別為最低收入水平組、低收入水平組、較低收入水平組、中等收入水平組、較高收入水平組、高收入水平組以及最高收入水平組。組內個體收入相等。
二是利用“代表性消費者”作為分析工具,對所有消費者賦予相同的消費函數將進行求解。
三是按照國際貧困標準,城鎮(zhèn)居民每年度生活所需最低消費支出為當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一半。
四是模型中的收入及消費數據均與各收入水平分組相對應,來源于歷年《中國統計年鑒》。
建立一個“代表性消費者”的消費函數,統一的消費模式為:
其中,為獨立于現有收入的居民生活必須消費的最低費用,Yi為個體收入,α滿足約束條件:0<α<1。指數形式的消費函數保證了邊際消費傾向遞減的特點。
基于“代表性消費者”的消費函數,總消費:
以當年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0%作為社會必要最低消費水平(),因此,2011年的消費模型中=10904.9。為估算α的數值,經計算得到2011年城鎮(zhèn)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消費率為0.695,建立如下方程式:
其中,YT為總收入,最終計算得到α=0.8434,因此2011年我國城鎮(zhèn)居民消費函數為:
表1呈現了基本計算過程及結果。將各收入等級組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數據代入2011年城鎮(zhèn)居民消費函數式(2),可計算得出各收入等級組的人均消費。由于已知各組組內人數,各組對應的總收入、總消費及平均消費傾向均可計算得到。而城鎮(zhèn)居民總體的平均消費傾向0.695,是由各組總收入之和除以各組總消費之和計算得出。從計算結果可以看出,各收入等級的平均消費傾向隨著收入等級的升高而降低,收入分配的狀況將會對消費總支出及可支配總收入的消費率產生影響。經計算,2011年衡量我國城鎮(zhèn)居民內部收入分配不平等的泰爾指數T=0.1919,這與魏國學(2013)測算所得的0.171相比高出0.02左右。
依據上述方法,計算我國歷年城鎮(zhèn)居民收入分配的泰爾指數,原始數據來自歷年《中國統計年鑒》。表2列出了1990-2012年間我國城鎮(zhèn)居民收入差距的泰爾指數與平均消費傾向數據。不難看出,城鎮(zhèn)居民內部的收入差距呈逐年擴大趨勢,居民消費率呈現逐年遞減的趨勢。
轉移支付是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手段。城鎮(zhèn)居民的轉移性收入包括政府主導的轉移性收入及居民間的轉移性收入。政府主導的轉移支付主要包括離退休金、價格補貼、政府撫恤金等。政府通過對不同社會收入階層實施差異的轉移支付政策,從而調節(jié)收入不均衡、縮小社會貧富差距。在本文模型假設的前提下,計算各收入等級剔除政府主導的轉移性收入后的泰爾指數,剔除前后的泰爾指數時序圖如圖1所示。
若政府轉移支付政策起到縮小貧富差距的作用,則包含轉移支付的居民收入泰爾指數將比不含轉移支付的泰爾指數小。由圖1可以看出2005年后的政府轉移支付政策效果比較理想,特別是2008年金融危機以后,政府轉移支付政策對縮小貧富差距起到較大積極作用。對包含政府轉移支付與不含政府轉移支付兩種情況下的泰爾指數進行配對樣本的t檢驗,其雙側P值為0.029。因此,在0.05的顯著性水平下拒絕原假設,認為兩種情況下的泰爾指數存在差異。也就是說,從統計學意義上,本文認為政府主導的轉移支付對居民的收入差距有顯著性影響。
1.基于協整檢驗的分析。利用1997-2011年的相關數據,采用 EG兩步法檢驗平均消費傾向與泰爾指數的協整關系。平穩(wěn)性檢驗表明,在0.01的顯著性水平下logtheil、logapc、logtheil`、logapc`均為I(1)。因此,建立平均消費傾向對數序列和泰爾指數對數序列的回歸模型,如式(3)、式(4)所示。式(4)揭示了式(3)的回歸殘差存在一階自相關。
分別利用包含政府轉移支付和不含政府轉移支付的的相關數據對上述模型的參數進行估計,估計結果分別為表3的結果1與結果2。兩種情況下,對式(4)中的殘差進行ADF單位根檢驗,結果表明殘差平穩(wěn),同時Q檢驗認為其殘差不存在自相關。因此本文認為模型最終的殘差εt為白噪聲。根據EG兩步法的原理,本文認為平均消費傾向對數序列與泰爾指數對數序列存在長期的協整關系。
表3 回歸結果
表4 不同收入比情況下貧富差距及消費情況
由回歸結果可知,包含政府轉移支付模型的截距項小于不含政府轉移支付的截距項(-0.6604<-0.2538),因此,在收入平均分配(theil=0)的情況下,兩種情況下的城鎮(zhèn)居民平均消費傾向分別為:0.5166、0.7758(e0.6604≈0.5166,e0.2538≈0.7758)。包含政府轉移支付情況下,泰爾指數對平均消費傾向的彈性系數為-0.1962,即表示貧富差距每縮小一個百分點城鎮(zhèn)居民平均消費傾向就增大0.1962個百分點。同理,不含政府轉移支付的情況下,貧富差距每縮小一個百分點,平均消費傾向僅擴大0.0699個百分點。以上的分析可知,由于政府轉移支付可以更有效地對低收入者進行救助,通過政府轉移支付導致收入差距的降低對消費需求拉動的效果更為明顯,即消費傾向的變化對收入分配更加敏感。
2.基于計算機模擬的分析。為了進一步考察現有經濟條件下,收入分配發(fā)生變化時對城鎮(zhèn)居民消費的影響,參照Christopher Brown(2004)本文對不同收入差距下的消費變化情況進行了模擬。在遵循本文模型假設的基礎上,保持各收入等級組組內人數不變、城鎮(zhèn)居民可支配收入總量不變,并將2011年城鎮(zhèn)居民可支配總收入在所有居民之間按照不同比例進行分配,同時仍以式(2)作為代表性消費者的消費函數,參照表1的計算過程,模擬了2011年城鎮(zhèn)居民在不同收入差距水平下的消費情況。
從表4的模擬結果可以看出,保持2011年當年可支配收入總值不變,調整各組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值,當各組之間的人均收入比值不斷擴大,即收入差距不斷擴大時,城鎮(zhèn)居民的平均消費傾向不斷減小。其中,當收入差距水平從THEIL=0.1919變化到不存在收入差距,即Theil=0時,平均消費傾向從0.695增加到0.699,因此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將影響到居民整體的消費傾向。
綜上所述,本文在模型假設的基礎上計算得到了衡量城鎮(zhèn)居民內部收入差距的泰爾指數,并分析了收入差距與居民消費的關系。研究的結果表明,我國城鎮(zhèn)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與居民的總體消費需求存在負的相關關系,收入差距越大則社會消費率越低。保持2011年城鎮(zhèn)居民可支配總收入不變,調整各收入等級組間的收入比例,模擬不同收入差距水平下的消費需求情況,當泰爾指數由0遞增至0.8645的過程中,居民平均消費傾向則從0.6997遞減至0.6559。近年來,政府主導的轉移支付政策對減小收入差異、提高消費需求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同時,比較包含政府轉移支付及不含政府轉移支付兩種情況下消費傾向對泰爾指數的回歸模型,可以發(fā)現政府的轉移支付政策使得消費需求對收入不均等更為敏感。
為進一步發(fā)揮轉移支付在實現社會公平、調節(jié)財富均等化分配、有效引導投資消費方面的作用。羅長遠、張軍(2009)認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調節(jié)收入差距是財政的重要職能之一,但目前我國財政調節(jié)收入差距的職能明顯弱化,造成調節(jié)收入差距機制缺失。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首先要完善社會保障制度設,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著重解決城鎮(zhèn)居民中低收入戶、特殊群體的醫(yī)療衛(wèi)生及其子女的教育問題,盡快實現勞動人員全員參保。另一方面,政府需加大財政保障支出,優(yōu)化保障支出結構,提高社會保障支出中對社會弱勢群體的救濟費、最低生活保障等支出。此外,稅收政策作為重要的財政工具,也應配合轉移支付政策發(fā)揮社會財富的調節(jié)作用,做到“結構性減稅”。針對特定的社會群體,制定特定的稅種和稅率,有效控制收入的調節(jié)力度,降低過高的收入,減輕過低收入人群的稅收負擔,從而提高消費率。加強社會保障建設,強化保障性支出及稅收的再分配功能,是促進居民收入均等化、提高有效需求、保證我國經濟增長由依賴出口向依靠內需轉變的重要途徑。
1.楊天宇,劉曉霞.滿足消費最大化的最優(yōu)居民收入差距研究[J].經濟學家,2008(2)
2.段先盛.收入分配對總消費影響的結構分析—兼對中國城鎮(zhèn)家庭的實證檢驗[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9(2)
3.張艷華,李秉龍.中國城鄉(xiāng)居民收入差距與消費需求的定量研究[J].農村經濟,2004(7)
4.Lerman R.L,S.Yitzhaki.Improving the Accuracy of Estimates of Gini Cofficients.[J].Econometrics,1989(42)
5.張進峰,俞培果.基尼系數與收入分配結構[J].統計與決策,2006(2)
6.鄭書耀.刺激消費內需與政府轉移支付[J].稅務與經濟,2009(6)
7.陳焱,陳建東.財政轉移支付對我國居民收入差距的影響[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3)
8.蔣南平,劉巍巍.我國居民收入差距對城鄉(xiāng)居民消費支出影響的解構分析:1985-2007[J].消費經濟,2010(1)
9.魏國學.收入分配對城鎮(zhèn)居民消費的影響[J].中國物價,2013(5)
10.Christopher Brown,Does income distribution matter for effiective demand?Evidence fromThe United States.Review of Political Economy.2004,16(3)
11.羅長遠,張軍.經濟發(fā)展中的勞動收入占比:基于中國產業(yè)數據的實證研究[J].中國社會科學,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