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珊
(哈爾濱商業(yè)大學,哈爾濱 150028)
黑龍江省農村金融信用體系建設問題及其對策
張珊
(哈爾濱商業(yè)大學,哈爾濱 150028)
信用是市場經(jīng)濟的基礎,信用風險的發(fā)生會嚴重影響經(jīng)濟的發(fā)展水平。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yè)現(xiàn)代化的若干意見》又一次提出了大力發(fā)展現(xiàn)代化農業(yè)。現(xiàn)代化農業(yè)的發(fā)展需要大量的資金,因此信用體系是否完善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以黑龍江省為例,首先分析完善的信用體系對黑龍江省農村經(jīng)濟的發(fā)展所具有的重要意義,其次分析信用系統(tǒng)存在的問題,最后提出相應的解決途徑與政策建議。
信用體系;農村金融;政策建議
近年來,黑龍江省逐步推進“兩大平原”改革,轉變農業(yè)發(fā)展方式,加快推進黑龍江省農業(yè)現(xiàn)代化建設?,F(xiàn)代化農業(yè)的蓬勃發(fā)展離不開農村金融服務水平的提高,因此黑龍江省高度重視本省的農村信用體系建設。2013年的《黑龍江省“兩大平原”現(xiàn)代農業(yè)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總體實施方案》,2014年的《黑龍江省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工作方案》等,這些政策的相繼出臺,積極推動了全省農村信用體系的改革,優(yōu)化了農村信用環(huán)境。2014年8月末,全省農戶總數(shù)509萬戶,建立信用檔案的農戶有388萬戶,占總農戶數(shù)的76%,已信用評定的農戶178萬戶,占已征集信用農戶的46%。通過信用平臺,全省的金融機構對其中滿足條件的171萬農戶立即發(fā)放了1 504億元貸款。黑龍江省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初見成效,決定繼續(xù)借鑒克山縣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成功經(jīng)驗。以農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yè)合作社等農業(yè)生產(chǎn)經(jīng)營主體為主要對象,建立以信用檔案和信用評級為基礎、以信用對接和信用增級為核心、以信用文化為保障的符合當?shù)貙嶋H情況的農村信用體系。黑龍江省農村信用體系的逐步完善,優(yōu)化了金融機構金融資源的配置,有助于解決農村金融市場資金供求不平衡的難題。
(一)農戶信用意識薄弱
黑龍江省農村金融機構由于起步晚,其產(chǎn)品的開發(fā)投入等都相對緩慢,這就使得信用產(chǎn)品這種新型產(chǎn)品較存款、貸款等投入市場要晚,因此農戶對于信用的認識與信用行為的記錄都陌生。由于農戶受教育水平普遍低,思想保守,不易接受新事物,許多農戶對征信存在誤解,認為如果向信貸采集員透漏自己的實際情況,將會影響自己以后的借貸能力[1]。因此,許多農戶并不愿意向信貸員提供自己的收入、負債等敏感信息,阻礙了農戶信用檔案建設的進程。
(二)法律制度不健全
立法先行,有法可依是建設農村信用體系的必要條件[2]。但是,我國目前的農村信用體系建設還沒有具體的法律法規(guī),對農戶的信息征集仍然依靠政府下屬的一個征信辦公室,沒有統(tǒng)一的市場準入、運行和退出機制,對農戶信用信息的采集、加工和處理行為不規(guī)范。這就使得農村信用體系的建設還處于探索階段,農村信息的采集、評估和失信懲罰無法可依,難以獲得全面的信用信息。
(三)信息采集難度大,數(shù)據(jù)失真
隨著農村城鎮(zhèn)化進程的加快,外出務工人員增加,這就使得許多農戶搬離原本的住處,阻礙了信息采集工作的進行,使得總有一部分人無法完成信息采集,無法記錄其信用狀態(tài)[3]。受傳統(tǒng)思想的影響,許多農戶認為拖欠、逃避債務并不是十分嚴重的問題。這些人為了逃避信用記錄的制約,就不會主動、積極地配合信息采集員的工作。還有一些農戶可以自給自足,并不需要借貸,這部分農戶認為信息征集并不會給自己帶來利益。另外,有些農戶對自身隱私(家庭資產(chǎn)、收支、借貸)這些指標較敏感,他們往往采取不填報或少填報,以致非存量農戶信息無法采集,采集到的農戶信息中的關鍵信息失真,這些都嚴重影響信息的質量。
(四)各地政府重視程度不同,信用體系建設進度不同
黑龍江省農村信用體系的建設應由政府主導,市場充分參與。但是,由于各縣域情況不同,各地政府機構對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重視程度不同,相關的政策、資金、技術、人力等都跟不上改革步伐,比較落后,從而導致各地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進度不平衡[4]。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對農村信用體系的建設僅僅是象征性地響應省政府的政策,并沒有建立長效的激勵約束機制,如守信給予獎勵、失信給予懲罰機制,使得農村信用體系的建設缺少保障,工作難以深入推進。
(五)信用評估方法落后
在農村信用體系建設中,由于政府支持力度不同,致使各地信用評級的軟硬件條件也不一樣,信息不能大范圍的實現(xiàn)共享。一方面,全省的信用征集評價并沒有專門的部門負責,因此各地信用評價在具體操作中存在較大的差異,相關指標設置和評價體系不客觀、較隨意、口徑出入較大;另一方面,由于農村人口流動性加大,注重隱私保護等,不愿意或者虛假填報相關信息。這些因素都使得征集的信息不具有客觀性,準確性低,另外由于缺乏專業(yè)人員,農村的信用評價科學性、權威性不強,農戶信用評級得不到金融機構的普遍認可,影響了信用體系的建設進程。
(一)開展多種形式的征信宣傳,提高農戶的信用意識
在農村地區(qū)大力宣傳征信知識,增強農民信用意識。由政府牽頭,各職能部門、金融組織積極參與。例如,可借助郵政儲蓄、農信社等與農戶接觸較多的金融機構在其營業(yè)場所進行網(wǎng)絡、展覽板、發(fā)傳單等各種形式的宣傳工作,也可以定期開展征信講座,向農戶普及建立健全征信體制能給他們帶來哪些利益,使農戶主動地參與到征信工作中來,優(yōu)化農村金融環(huán)境,促進農村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
(二)盡快完善我國征信相關法律法規(guī),為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提供法律保障
有法可依,是一切工作順利開展的必要保障。加快完善我國征信立法、執(zhí)法可以為農村信用體系的建設提供良好的法律環(huán)境。盡快出臺配套《征信管理條例》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使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相關主體明確其自身的權利和義務、法律地位。對農戶信用信息的征集、加工、處理、使用等方式方法進行規(guī)范[5]。建立配套的征信系統(tǒng)監(jiān)督管理體制,對于不提供信息或提供虛假信息的農戶給予懲罰,對積極配合征信工作的農戶給予獎勵,使征信體系的建設有法可依,逐步形成信用信息開放、共享的信用平臺。
(三)制定科學合理的信用評價機制,健全激勵考核機制
首先,設計科學合理的信用信息評分標準,統(tǒng)一口徑,在此基礎上可以根據(jù)具體情況適度創(chuàng)新。不斷提高信用信息評價的科學性和權威性,使得信用信息可以在大范圍內實現(xiàn)共享。其次,將信用評分運用到具體業(yè)務中。比如,金融機構在發(fā)放貸款時,應主要根據(jù)其信用信息發(fā)放貸款,對于信用記錄良好的農戶給予優(yōu)惠的貸款政策,對信用記錄不好的農戶借貸適當提高利率或者要求其提供較多的擔保物等方法,使農戶體驗到信用記錄良好關系到他們切身的利益。這樣就會促使農戶積極主動地配合信用信息的征集工作。最后,政府應該起到“領頭羊”的作用,帶頭推動信用鄉(xiāng)(鎮(zhèn))、信用村、信用戶評定標準的建立。積極推動這一活動的開展,對于信用較好的鄉(xiāng)、村、戶給予獎勵,如給予適當?shù)幕蒉r政策,以此鼓勵他們維護好自己的信用。
(四)堅持政府主導,各市場主體積極參與
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是一個巨大的工程,需要多方面市場主體積極主動地參與,各地方政府是這一工程的領導者。原因如下:(1)由地方政府的領導可以很快的打破各部門之間的信息壁壘,各部門之間可以互通有無。(2)地方政府領頭,可以使各部門之間信息共享,成功的模式可以相互借鑒,錯誤的做法可以適當?shù)匾?guī)避。各部門之間的多方聯(lián)動,為農村信用體系的建設提供了資金、政策、人力等各方面的支持,充分調動各方的積極性,使農村信用體系在促進農村金融市場上發(fā)揮重要的作用。
[1]蔣曉燕,王筠.淺析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措施[J].財稅金融,2015,(1).
[2]許為民.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難點問題及解決路徑[J].征信,2015,(3).
[3]郭敬林,介雯.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西部金融,2013,(11).
[4]中國人民銀行征信管理局.現(xiàn)代征信學[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15:7-9.
[5]張婷婷,辛立秋.黑龍江省農村金融領域的信用風險及其防范[J].經(jīng)濟研究導刊,2010,(26).
【責任編輯 興 華】
F32
A
1673-291X(2016)23-0096-02
2016-09-01
張珊(1991-),女,安徽宿州人,碩士研究生,從事農村金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