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妍
驚聞陸婉珍院士辭世,不勝唏噓。
作為本刊編輯委員會副主任,陸婉珍院士多年來對雜志社的工作一直頗為關心,多有鼓勵。2012年7月本刊創(chuàng)刊五周年之際,陸婉珍院士還與丈夫閔恩澤院士一道為雜志題詞—“傳承科技文明,展望品牌未來。激勵人才成長,驅動科技創(chuàng)新。”語間殷殷期望,今日聽來,仍覺重任在肩,壯志滿心。
斯人已逝,精神長存。特編輯此文回顧陸老一生,只盼能將老人勇于擔當、敢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及嚴謹敬業(yè)的作風展現(xiàn)一二,讓更多的人感受到老一輩科學家一心為國矢志不渝的精神與情懷。
一個抉擇,新的開始
陸婉珍祖籍上海川沙縣,1924年9月29日生于天津。陸婉珍的父親是一位留學日本的紡織實業(yè)家,也是我國知名的紡織技術與管理專家,母親則曾受過師范教育。出生在這樣一個書香門第,陸婉珍自幼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寬松的家庭環(huán)境也形成了她自主、自立、自強的性格。
正是這種自主自立的性格,影響并決定了陸婉珍的成長軌跡—小學畢業(yè)后,她選擇離家較遠的蘇州讀中學;仍在重慶南開中學讀書的時候,就立志化學專業(yè);大學畢業(yè)后,她執(zhí)意只身一人赴美求學,并通過考試取得了自費公派留學的資格。
在美8年,陸婉珍先后獲得了美國伊利諾大學化學碩士學位、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化學博士學位,并于1952至1953 年在美國西北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期間曾師從著名化學家希斯勒教授和克勞斯教授,受益頗多。
1953年7月,陸婉珍被美國玉米產品精煉公司聘任為研究員。工作期間,美國企業(yè)對產品品牌及知識產權的重視程度給陸婉珍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被她總結為“留學美國八年最大的收獲”,對她回國后工作的開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雖在美國已擁有穩(wěn)定的工作和生活,但百廢待興的新中國,卻時時牽動著陸婉珍和丈夫閔恩澤的心。一邊是優(yōu)越的生活和科研條件,一邊是未知的困難與風險,他們毫不猶豫選擇了后者。
經(jīng)過多方求助,陸婉珍與閔恩澤輾轉繞道香港,終于1955年10月回到上海。
這個抉擇,成為一個新的開始,無論是對陸婉珍、閔恩澤,還是對新中國的分析化學、石油化學研究。
一意堅守,多方開拓
回國后,陸婉珍被分配到石油工業(yè)部石油設計局,參與籌建北京石油煉制研究所(即現(xiàn)在的中國石化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并具體負責組建油品分析研究室。當時我國的儀器分析研究剛剛起步,可以說是一片空白,陸婉珍開展工作的前期資本,僅有一本《全國科學規(guī)劃》和十個本科畢業(yè)生。
就是在這千難萬難中,陸婉珍一步步摸索著將工作做了起來,開創(chuàng)了中國石油分析領域很多個第一。
通過在大連中科院石油研究所分析室的工作學習,陸婉珍對自己的工作有了整體認識。她的任務,就是要“建立一個能夠對石化產品及各種催化劑、添加劑進行質量控制和質量保證的平臺,利用這個平臺去解決工藝及科研中出現(xiàn)的問題?!庇辛诉@個“綱”,各個“目”便也清晰起來。
購置設備、翻譯資料、培訓人才、組建團隊……千方百計都用上,陸婉珍硬是在短短幾年時間里,就組織建立了包括光譜、色譜、熱分析、X-衍射、質譜、核磁共振、元素分析等分析方法的門類齊全、人員配套的分析測試中心,搭建起了較為完整的油品分析技術平臺,成為各石化研究單位的表率。
這一分析平臺的建立和運轉,不僅為石油化工和催化劑等各領域的科學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分析數(shù)據(jù),而且為煉油企業(yè)的生產提供了分析技術支撐,成為陸婉珍接下來一系列開創(chuàng)性工作開展的堅實后盾。
她組織開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航煤燒蝕機理研究、烴類燃料燃燒過程中對鎳鉻合金腐蝕機理研究;我國第一套催化重整裝置催化劑痕量砷中毒失活原因分析;油井壓裂液研制;催化裂化助燃劑研制;特種油品氟油的研制;重油中硫分析及對油品抗氧化性能研究;軋制液質量控制;高堿度磺酸鹽添加劑研制等等,并在其中發(fā)揮了關鍵作用。
她在我國較早開展核磁共振技術在石油及其它助劑的分析工作,并以此技術為基礎開展了油品烴類分析、油品添加劑及助劑的鑒定及催化劑的表征等研究,為生產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智力支持。
她幫助企業(yè)解決了一系列生產問題—
她建立了測定微量砷的分析方法,并研制出相關儀器,成功解決了鉑重整煉油工藝中催化劑中毒的問題。
她參加了我國第一套自主研制、設計、建設的催化重整工業(yè)裝置在大慶開工和我國第一套流化催化裂化工業(yè)裝置在撫順開工,主持了分析工作,并在此基礎上,主持編制了《近代儀器分析在石油工業(yè)中的應用》、《重整分析方法匯編》和《石油化工分析方法匯編》等著作,促進了催化重整工藝在我國煉油工業(yè)的普遍應用。
她組織研制出了我國新型的金屬鈍化劑,不僅降低了氫氣和焦炭的產率,增加了輕質油品的收率,還提高了催化裂化裝置的處理量和轉化率。在多個煉油廠推廣使用后,獲得了顯著的經(jīng)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她為了解決石油分析中經(jīng)常遇到的微量硫、氮及鹵素的分析,指導團隊成功完成了包括儀器在內的整套微庫侖分析技術的研究工作,并在國內煉廠推廣應用。
她根據(jù)早期開展航煤燒蝕機理研究的經(jīng)驗,找出了高溫下烴類對鎳、鐵金屬的腐蝕原因,并通過大量試驗確定在當時的工業(yè)條件下原料油種合適的硫含量范圍,解決了生產過程中重整裝置嚴重結焦的難題,并為之后在高溫下掌握烴類對鎳、鐵金屬的腐蝕機理及預防措施奠定了基礎。
她還領導團隊率先研制出國產復合水處理劑RP-51,并推動其實現(xiàn)了國產化,不僅較好解決了企業(yè)使用高硬度、高堿度水質帶來的設備結垢和復式問題,保證了生產裝置的高效運行,還為藥劑生產企業(yè)獲得了可觀的經(jīng)濟效益。
…………
值得特別指出的是,陸婉珍還為石化領域的氣相色譜和液相色譜的技術研發(fā)做了大量工作,是我國公認的該領域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
上世紀50年代中后期,美國的商品色譜儀剛剛出現(xiàn),陸婉珍就率先在我國開展了氣相色譜用于油品分析的研究工作。她建立了色譜測定汽油詳細烴類組成的分析方法,并利用這一技術解決了我國第一套催化重整工業(yè)裝置開工時遇到的技術問題,為裝置的順利投產起到了關鍵作用。
到80年代初,她又領導團隊在我國首次成功開發(fā)出彈性石英毛細管色譜柱,是為我國氣相色譜技術發(fā)展的一個里程碑。隨后,又針對復雜煉廠氣和汽油中不同烴類組成,研制出了多孔層毛細管柱和填充毛細管柱,并推動實現(xiàn)了廣泛應用,為重大新型煉油工藝的開發(fā)及時準確地提供了分析數(shù)據(jù)。
陸婉珍在長期的色譜、核磁共振、煉油化學劑、光譜等分析學科的研究工作中,始終以解決實際問題為指導思想,立足行業(yè)本身,多次參加解決生產中的問題,其研究成果幾乎都在實際生產中得到了應用,其中不少技術都有鮮明的創(chuàng)新性,達到當時的國際先進水平。
而她所領導的油品分析研究室,也已經(jīng)在半個世紀的積累中成長為國內一流、比肩國際,目前每年為各方面提供10萬以上的數(shù)據(jù),贏得廣泛贊譽。
由于貢獻突出,陸婉珍在1983、1990年兩次被評為“全國三八紅旗手”,1983-1984年被選為全國婦女代表大會執(zhí)行委員。
1988年,被授予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有突出貢獻的科技和管理專家。
1990年,被評為國家級有卓越貢獻的千名專家之一。
1991年,陸婉珍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一心進取,孕育變革
陸婉珍曾長期領導我國原油的評價工作,不僅建立了完整的原油評價體系,對我國發(fā)現(xiàn)的各種原油進行了科學系統(tǒng)的評價,還結合原油評價過程中遇到的新問題開展了一些具有前瞻性的基礎研究工作。
同時,她還組織匯編了《中國原油評價》共8冊,以后又不斷補充新油田的新數(shù)據(jù)以及國外原油的數(shù)據(jù),編制了原油評價數(shù)據(jù)庫。這些系統(tǒng)完整的評價數(shù)據(jù)為合理利用我國原油資源發(fā)揮了重要作用,被列入國家重要科技成果。
而長期的分析研究與原油評價工作,使陸婉珍深深體會到了先進分析技術的重要性。了解了這些,也就不難理解她為何會在古稀之年親自上陣推動近紅外光譜分析技術的研究與應用。
近紅外光譜技術從上世紀80年代才開始使用,卻是90年代以來國際上發(fā)展最快、最引人注目的光譜分析技術。
陸婉珍決定組建新的研發(fā)團隊開展這項新型分析技術的研究是1994年。在當時,近紅外技術并不被國人看好。但陸婉珍憑借豐富的行業(yè)經(jīng)驗和前瞻性的戰(zhàn)略眼光,看到了這一技術的廣闊應用前景。
近紅外光譜分析技術是一項基于近紅外光譜技術與化學計量學分析模型技術的綜合分析技術。它的最大優(yōu)點就是速度快、高通量、儀器設備簡單,且能夠實現(xiàn)在線分析監(jiān)測,是現(xiàn)場快速篩查和加工過程實時檢測的理想手段。
從石油行業(yè)來說,有了這項技術,就能夠摒棄傳統(tǒng)的蒸餾塔法,在很短的時間內得到關鍵數(shù)據(jù),對原油作出快速評價,指導煉油工作的開展;也能夠對各種油品作出精準分析和調和。而從更大范疇來看,近紅外光譜分析技術的發(fā)展對精細化管理的推進同樣意義不凡,因此在農業(yè)、飼料、糧油、食品、環(huán)境等諸多行業(yè)都有廣闊的應用空間。
1995年,在陸婉珍的組織和領導下,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正式成立了光譜分析和化學計量學課題組,主要任務就是研發(fā)成套的近紅外光譜分析技術。
在接下來的十幾年間,她組建了近紅外光譜分析技術研發(fā)團隊,在我國首次建立了近紅外光譜實驗室,并開展了一系列研究,真正將近紅外光譜作為了一種研究油品組成與性質關系的有效手段。
她與研究人員一起從零起步,研讀書籍,查閱算法,一步一步積累,逐步建立了從軟件到硬件,再到實際應用的全套近紅外分析技術,并出版了《現(xiàn)代近紅外光譜分析技術》一書,為以后近紅外光譜的應用基礎研究奠定了基礎。
短短三年時間里,她領導團隊積極吸收國內外先進技術,經(jīng)過反復試驗和改進,克服無數(shù)道難關,與合作單位一起加工制造出了CCD近紅外光譜儀樣機,并將樣機在濟南煉油廠、滄州煉油廠及天津煉油廠進行了工業(yè)應用試驗,并取得了顯著效果。
作為我國最早批量研制成功的近紅外光譜儀,它的成功改變了石化工業(yè)一貫使用的化驗分析方式,隱隱開啟了一場變革,對我國近紅外技術的整體發(fā)展與應用也影響深遠。
此外,陸婉珍還在普及近紅外光譜技術知識、培育我國近紅外光譜的應用市場、培養(yǎng)我國近紅外光譜專業(yè)技術人才、組織近紅外光譜領域國內外學術交流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經(jīng)過十余年、幾代人的努力,近紅外光譜技術在我國逐漸為更多人所接納和采用,尤其是在我國的石油石化行業(yè)取得了較為順利的發(fā)展,在整個石油產業(yè)鏈上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應用。因為所作出的開創(chuàng)性和奠基性工作,陸婉珍被譽為“中國近紅外光譜之母”。
一生付出,余香沁人
2015年11月17日2時,陸婉珍院士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2歲。
她把一生都獻給了我國的石化分析和石油化學事業(yè)。除了潛心科研和生產問題的解決,她還曾組織制定我國石油化工分析研究的“八五”規(guī)劃,為行業(yè)發(fā)展獻計獻策;自參加工作起,她就致力于推動國產分析儀器的研制與應用,為我國儀器工業(yè)的發(fā)展積極奔走;她非常重視石油分析科技人才隊伍的培養(yǎng),直到九十高齡,心心念念的都是人才二字。
1978年石科院被國家教育部批準成為碩士、博士授予單位,陸婉珍被聘為首批博士生導師。她一生先后培養(yǎng)了50余名博士、碩士研究生和博士后,培養(yǎng)了一批石化分析和石油化學人才,如今這些人都已經(jīng)成長為石化一線的中堅力量和技術骨干。
陸婉珍不僅著意年輕人才的培養(yǎng),更多方努力,注重推動整個能源化工行業(yè)人才整體水平的提升。
她全力支持丈夫閔恩澤院士拿出積蓄在石科院設立“閔恩澤科技原始創(chuàng)新獎”、在四川省立成都中學設立“閔恩澤獎學金”,又與中國石化、中國工程院聯(lián)合設立“閔恩澤能源化工獎”,面向全國獎勵在能源化工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的優(yōu)秀科技人員。
今年,她又提議設立了“陸婉珍近紅外光譜獎”,不僅獎勵為推動我國近紅外光譜事業(yè)作出杰出貢獻的專家學者,還特別獎勵在我國近紅外光譜理論、技術研發(fā)或應用中取得突出成績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以此鼓勵科技人員投身近紅外光譜事業(yè)的熱情,促進和推動近紅外光譜技術在我國的發(fā)展和應用。良苦用心,可見一斑。
11月21日,陸婉珍先生的遺體告別儀式在北京八寶山殯儀館舉辦。
淅淅瀝瀝的雨停了又下,入夜又化作顆顆雪粒、片片雪花,累積作重重疊疊的白,裝點世界與人心,又終究化作泥土,無聲滋潤大地。陸先生的一生又何嘗不是如此,坎坷與榮譽過后,唯有一顆真心全部貢獻給了中國石化分析事業(yè),鞠躬盡瘁。而其最后“新青勝藍”的心愿,更顯露出春泥護花之心,可嘆、可尊、可敬。
斯人未遠,精神永存。她的事業(yè),她的拼搏,她的品格,她的風貌,她的熱情,她的堅守,都將留在人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