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簡介:瑪格麗特·杜拉斯(1914-1996),法國當代最著名的女小說家、劇作家和電影藝術家,代表作有《廣島之戀》、《情人》等,曾獲龔古爾文學獎、法蘭西學院戲劇大獎等獎項。
大概是十多天前吧,一個星期天的早晨,十點鐘,雅各布路與波拿巴路的交叉口,圣日耳曼-德普雷一帶。一個小伙子正從布西市場往路口走去。他二十來歲的年紀,衣衫襤褸,推著滿滿一手推車的鮮花;這是一個年輕的阿爾及利亞人,偷偷摸摸地賣花兒,偷偷摸摸地生活。他向雅各布路與波拿巴路的交叉口走去,停了下來,因為這兒沒有市場上管得緊,當然,他多少還是有點兒惶惶不安。
他的不安是有道理的。在那兒還不到十分鐘——連一束花也還沒來得及賣出去,兩位身著“便服”的先生便朝他走來。這兩個家伙是從波拿巴路上蹦出來的。他們在捕捉獵物。獵犬一般朝天的鼻子四處嗅著異類,在這個陽光燦爛的星期天里,似乎暗示著有什么不平常的事情要發(fā)生了。果然,一只小鵪鶉!他們徑直向獵物走去。
證件?
他沒有獲準賣花的證件。
于是,其中的一位先生走近了手推車,緊握的拳頭向車下伸去——啊,他可真夠有勁兒的——只消一拳便掀翻了車里的所有東西。街口頓時鋪滿了初春剛剛盛開的(阿爾及利亞)鮮花。
可惜愛森斯坦(編者注:謝爾蓋·米哈伊洛維奇·愛森斯坦,蘇聯(lián)電影導演,電影藝術理論家、教育家)不在,也沒有其他人能夠再現(xiàn)這一幅滿地落花的街景,只有這個二十歲的阿爾及利亞小伙子呆望著,他被兩位法蘭西秩序的代言者夾在中間。最早過來的幾輛車子開了過去,本能地繞開——這當然沒人能管得了——免得壓碎了那些個花朵。
街上沒有人說話,只有一位夫人,是的,只她一個。
“太好了!先生們,”她嚷道,“瞧啊,如果每次都這么干,用不了多久我們就能把這些渣滓給清除了!干得好!”
然而從市場那頭又走來一位夫人,就在她身后。她靜靜地看著,看著那些花,看著賣花的小犯人,還有那位欣喜若狂的夫人和兩位先生。接著,她未置一詞,彎下腰去,撿起鮮花,向年輕的阿爾及利亞人走去,付了錢。之后,又是一位夫人,撿起花,付了錢。然后,又有四位夫人過來,彎下腰,拾起花,付了錢。十五位。一共十五位夫人。誰也沒有說一句話。兩位先生狂怒了。可是他們又能怎么樣呢?這些花就是賣的,他們總不能遏止人們買花的欲望。
一切不過十分鐘不到。地上再也沒有一朵花。
不過無論如何,這兩位先生最后總算得了空,把年輕的阿爾及利亞人帶到警察署去了。
(本刊熱心讀者石煊豪摘自《外面的世界》,瑪格麗特·杜拉斯著,袁筱一譯,作家出版社2007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