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huán)球時報/2016-01-07/ 第13版面/史?;仨?/作者:黃培昭
黃培昭
沙特日前宣布與伊朗斷交,兩國關系走惡,中東形勢波瀾再起,引發(fā)國際社會的普遍關注和擔憂。實際上,這是近30年來海灣地區(qū)這兩個大國的第二次斷交行動。早在上世紀80年代末,沙特和伊朗就因一次“麥加慘案”斷絕過外交關系,直到1991年才得以恢復。
一年一度的朝覲是全球穆斯林最為神圣的“功課”和義務之一。在所有穆斯林的心目中,能夠到位于沙特阿拉伯境內(nèi)最大的圣地麥加進行朝覲,被視為至高無上的榮耀。
1987年7月31日,麥加的朝覲活動正在按部就班、緊鑼密鼓地進行之中,很快就要進入最后的高潮階段——宰牲獻祭。根據(jù)沙特媒體當時的報道,結(jié)束下午的禱告后,大約有10萬伊朗朝覲者突然在麥加大清真寺外發(fā)起政治游行示威,他們高高舉起無數(shù)個伊朗最高精神領袖霍梅尼的畫像,扯起了“勝利來自于前仆后繼的殉教者”的橫幅標語,嘴里高喊著“打倒美國!打倒蘇聯(lián)!打倒以色列!”等口號,并憤怒地焚燒美國國旗和時任美國總統(tǒng)里根的模擬畫像。
沙特警察見狀,遂立即介入,進行干
預。一家沙特媒體在當時的報道中強調(diào)說,無以計數(shù)的伊朗人從事先藏在衣服下面的刀子、棍棒和石塊等工具,開始攻擊沙特警察,雙方發(fā)生激烈的流血沖突,并造成大量傷亡。事后,沙特的官方統(tǒng)計數(shù)字稱,事件中共死亡402人,其中伊朗人275名,沙特警察85名,還有42名來自其他國家的朝覲者。受傷人數(shù)達649人。伊朗媒體則援引一名在麥加的醫(yī)生說,傷亡數(shù)字更高,許多人是頭部受重傷而死,其余者是被子彈打死,甚至還有不少人死于警察發(fā)射的摧淚瓦斯毒氣,或者在踩踏中身亡,“場面令人慘不忍睹”。
伊朗媒體則堅稱,根本沒有10萬伊朗朝覲者,而且事件的發(fā)生,是由沙特蓄意制造的陰謀所引起的,是沙特故意破壞兩國關系。
慘案發(fā)生后,伊朗最高精神領袖霍梅尼第一時間發(fā)話說:“在這一事件上,全世界的穆斯林都不會保持沉默,必須向沙特討一個說法”。霍梅尼強調(diào),沙特已經(jīng)沒有任何資格再做所謂“兩個圣地的保護者”。同時,伊朗政府則指責美國與沙待聯(lián)袂制造了一場“反伊朗的大屠殺”,開始視沙特為“頭號敵人”,聲稱要進行報復。
在伊朗首都德黑蘭,大批伊朗民眾走上大街,舉行大規(guī)模游行,抗議沙特軍警“犯下的殘暴罪行”,同時,抗議者還沖擊、占領沙特駐伊朗的大使館,并火燒科威特大使館,在一系列沖突中,有一名沙特外交官受傷,后不幸不治喪生。
沙特則堅持認為,“麥加慘案”是伊朗事先有組織、有策劃、有領導的預謀行動,沙特警方有權維持治安和朝覲的秩序,有權打擊犯罪行為。多數(shù)阿拉伯國家選擇站在沙特一邊。利比亞等一些國家和組織則支持伊朗。中東海灣局勢驟然緊張,由此變得更加劍拔弩張。1988年4月24日,沙特國王法赫德·本·阿卜杜勒-阿齊茲正式宣布,從即日起,斷絕與伊朗的外交關系,要求伊朗外交官限期離境。沙特還開始通過伊斯蘭會議組織限制來本國朝覲的伊朗朝覲者人數(shù),霍梅尼針鋒相對,干脆抵制朝覲。兩國關系墜入冰谷。
1989年6月30日,霍梅尼病逝,享年88歲,拉夫桑賈尼當選伊朗總統(tǒng),開始奉行比較務實的外交政策。9月3日,海灣合作委員會發(fā)布聲明,表示愿意與伊朗建立友好關系。1990年5月12日,伊朗石油部長在國際石油會議上表示愿加強與歐佩克國家,尤其是沙特阿拉伯的關系。1991年3月,沙特國王法赫德接過伊朗的“橄欖枝”,與伊朗恢復外交關系,并就重要的朝覲問題達成協(xié)議,但兩國關系依然冷談。
沙特和伊朗,一個是阿拉伯民族,一個是波斯民族;一個是伊斯蘭教遜尼派的大本營,一個是什葉派的守護重地。兩國既有與生俱來的民族矛盾,也有錯綜復雜的宗教派別沖突,同時又都身處狹小的海灣地區(qū),都想稱霸和擁有對地區(qū)事務的話語權和主導權,兩國關系自然難以和睦。中東媒體普遍認為,鑒于兩國盤根錯節(jié)的關系和針鋒相對的利益糾葛,其矛盾可能還會持續(xù)發(fā)酵,雖然未必會到升級到兵戎相見的不可控地步,但相互仇視和不睦的狀態(tài)短期內(nèi)難以消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