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麗麗
摘 要:《伐檀》是對《詩經(jīng)·魏風(fēng)》研究的重要篇章,歷來學(xué)者對它的解釋莫衷一是,通過對歷來學(xué)者的解釋做一梳理,從詩的本意出發(fā)還原其原意?!熬印笔亲允称淞Φ膭趧诱?,即詩中的伐木者,具有不素餐的優(yōu)良品格。
關(guān)鍵詞:《伐檀》;釋義;素餐;君子
中圖分類號:I207.22 文獻標(biāo)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36-0074-02
引言
《伐檀》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漣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輻兮,置之河之側(cè)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億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輪兮,置之河之■兮,河水清且淪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鶉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一、主題闡釋
《伐檀》全詩共三章,每章九句。歷代的學(xué)者對其解釋眾說紛紜,大致分為以下幾類。
(一)為刺貪之詩
《毛傳》中提到:“伐檀,刺貪也。在位貪鄙,無功而受祿,君子不得進仕爾?!盵1]這種觀點被廣大的學(xué)者贊同,“刺貪說”迄今為止仍被許多人認同。顧頡剛先生就是這些人當(dāng)中的一員,其指出“《伐檀》是一首罵君子不勞而食的詩”[2]。顧頡剛先生等人認為,詩的核心內(nèi)容是,勞動人民“對不勞而獲過著寄生生活的剝削階級,給以嚴(yán)厲的質(zhì)問和尖銳的諷刺”[3]。這種闡釋的依據(jù)是《伐檀》產(chǎn)生的年代,階級觀念盛行,詩中的“不稼不穡”“不狩不獵”“不素餐兮”的“君子”是剝削者,而詩篇的吟唱者是被壓迫的勞動者。因此,詩篇充滿了受壓迫者對“君子”的憤怒,對“君子”的諷刺。在階級觀念盛行的時代,《毛傳》的這段話就成為把《伐檀》界定為諷刺之詩的證詞。
但是,細細品味,這首詩絕不是刺貪之詩。詩的第一章前三句: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漣猗,描寫勞動人民伐檀的情景??部驳姆ツ韭暣似鸨朔?,連續(xù)不斷,微風(fēng)吹拂,清清河水泛起漣漣的波紋,描繪了一幅真實的勞動畫面,創(chuàng)造了優(yōu)美的情境。這種優(yōu)美的意境絕不是那種生活毫無自由,終日為吃穿發(fā)愁,對現(xiàn)實生活懷有不滿情緒的人眼中所能有的。在這幅畫卷中我們絲毫看不出“刺”的痕跡,也看不出勞動者的憤怒之情,相反地,我們可以感受到勞動者那種喜悅、歡快的心情。
(二)為情歌
曾正平先生將《伐檀》解為抒發(fā)懷春女子對伐木青年愛慕的一首情歌[4]。這種解法是有些牽強的。第一,伐木工人不可能只有青年,一定還會有中年或老年人,所以,將《伐檀》解釋成“懷春女子愛慕伐木青年”就難以成立了。第二,這種論證根據(jù)“《詩經(jīng)》主題最多的是情歌和思婦詩”這一基本認識,其把詩中的“君子”解為女子愛慕的伐木工人,而不是統(tǒng)治者和剝削者。其依據(jù)是《詩經(jīng)》中有一大批情歌稱男子為“君子”,《伐檀》此處“君子”的用法與其他情詩相同。為此,作者創(chuàng)設(shè)出“懷春女子戀慕伐木青年的場景”,雖然這個場景是很豐富的,充滿夢幻色彩的,但是卻是不妥的,其對《伐檀》的解釋也是不可取的。
(三)為不素餐之“君子”的贊歌
清代的姚際恒認為:“此詩美君子之不素餐。”[5]即解者認為這是一首贊美君子能自食其力的詩。雖是贊美君子能自食其力,但卻不是指君子親自從事勞作,親自從事勞作勢必會做伐檀及稼穡、狩獵諸事,這些是庸夫之類的人為之的,君子為此,怎么能見其賢呢?所以,這里所說的“美君子之‘不素餐”是指在位為官者的不無功受祿,能夠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并不是指“從事力作”者的“自食其力”。
這種解釋更貼近生活,因此更能令人接受。據(jù)《孟子·盡心上》記載,公孫丑請教孟子,《詩》曰:“不素餐兮。君子不耕而食,何也?”孟子回答說:“君子居是國也,其君用之,則安富尊榮;其弟子從之,則孝悌忠信。不素餐兮,孰大于是?”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出,孟子和公孫丑都認為“不素餐兮”是對君子的肯定。只是公孫丑疑惑,為何君子可以不耕而食?孟子解釋為,君子雖未親自從事稼穡、狩獵等勞作,但是受到國君的重用,幫助國君處理好國家的事務(wù),使國家各項事情都井井有條,是完全可以安享富貴的,同時,弟子跟隨著老師,還學(xué)會了孝悌忠信。所以,君子不是白吃飯的,“不素餐”是理所當(dāng)然的,還有誰比他的功勞大呢?這種觀點也符合儒家有功受祿的原則。
以上是歷代學(xué)者對于此詩主旨的大致分類,造成這種分歧的原因是對于詩的作者、詩中的一些重點字詞的理解有所差異而引起的。下面將對詩的作者以及詩中的重點字詞進行分析。
二、關(guān)于詩的作者問題
大多數(shù)的論者都認為,此詩的作者就是這些伐木者,但是從全詩所描述的場景、內(nèi)容以及所表達的情感來看,詩的作者應(yīng)該是一位熟悉伐木場景活動,且具有進步思想的小貴族,或者是管理伐木工人的官員。詩云:“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漣猗?!弊髡咚枥L的場景是壯大的,讀到此句,眼前就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景:清清的河水,陣陣微風(fēng)拂面,耳邊傳來叮當(dāng)?shù)姆渎暎瑥倪@個場景我們可以看出作者所處的角度,作者應(yīng)該是一位站在遠處觀望著伐木工人勞作的人。如果作者是伐木工人,那么他眼前的場景應(yīng)該是小的,諸如鋒利的斧子、紛飛的木片等,這是第一個原因。再從詩的前三句語氣風(fēng)格來看,給人一種熱火朝天、賞心悅目的感覺,這使人很難想象是一個從事繁重勞動的人所有的悠閑之情,這是第二個原因。從作者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作者熟悉官場生活,對于統(tǒng)治階級中那些不勞而獲的人表示深切的憎惡。又因為作者熟悉伐木者的生活,看到他們整日辛勤的勞作,卻得不到應(yīng)有的地位和尊重,統(tǒng)治階級不體會勞動者的辛苦,整日尸位素餐、不勞而獲,但是卻享受著充足的糧食和獵物,兩者形成鮮明的對比,作者對伐木者不素餐的贊美詩歌就這樣產(chǎn)生了。作者完全是以一個旁觀者,以第三人稱的口吻歌頌伐木者自食其力不素餐的優(yōu)良品格。這樣才使詩更加真實自然,流傳不衰。
三、“素餐”釋義
宋玉《九辯》曾引《伐檀》“素餐”典故,詩云:“竊慕詩人之遺風(fēng)兮,愿托志乎素餐?!逼渲小霸娙恕敝浮斗ヌ础返淖髡?,“遺風(fēng)”指伐木工人流傳下來的自食其力的優(yōu)良美德?!巴兄尽本褪羌闹?,“素餐”是“不素餐”的略文。宋玉在這里正是以《伐檀》中的君子自勉,表明自己不愿做一個白吃飯的人,希望做一個勤于國事,居位有功而食祿的君子。宋玉所處的時代距《詩經(jīng)》較近,他對“素餐”的解釋當(dāng)是較為符合《伐檀》本意的。王逸《楚辭章句·九辯》對宋玉這兩句注為:“《詩經(jīng)》云:‘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謂居位食祿,無有功德,名曰‘素餐。”《漢書·朱云傳》:“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边@可能是“尸位素餐”成語的最早出處,這是指封建官吏占著位置不做事,卻享受著俸祿白吃飯??傊?,“素餐”就是白吃飯,“不素餐”就是不白吃飯,即勞而所得,自食其力。將“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譯為今語就是:那些具有君子美德的勞動者啊,他們是自食其力的,而不是白吃飯啊。
四、“君子”釋義
詩中“不素餐兮”的“君子”究竟指什么人呢?在古代,“君子”不是惡名,而是一種美稱。如果詩中的君子是指君主,那么也是得到詩人所尊重的君主。如《衛(wèi)風(fēng)·淇奧》:“瞻彼淇奧,綠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兮,赫兮■兮。有匪君子,終不可諼兮?!痹妼舆M行贊美無疑?!短骑L(fēng)·有■之杜》:“有■之杜,生于道左。彼君子兮,噬肯適我?中心好之,曷飲食之?”詩中,作者對君子的敬慕向往之情是可以被輕松地看出來的。再看本詩中:“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鶉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這里是揭露和控訴“不稼不穡”的一類人,詩人的憤怒之情躍然紙上。且唐、魏均在古冀州(今山西境內(nèi)),語言習(xí)慣差異較小,現(xiàn)在說《唐風(fēng)·有■之杜》中的君子是表達作者衷心向往之情,而《魏風(fēng)·伐檀》是表達對君子的痛恨之情,怕是難以說通,即《魏風(fēng)·伐檀》表達的是對“不稼不穡”的人之痛恨,《魏風(fēng)·伐檀》中的君子也是美稱。
《毛傳》中提到:“伐檀,刺貪也。在位貪鄙,無功而受祿,君子不得進仕爾。”[1]由此可以看出君子不是指統(tǒng)治者。從上面“不素餐”的含義是不白吃飯,是耕而后食,即是勞而后食,自食其力。既然詩中出現(xiàn)了自食其力的伐木者,那么我們可以肯定,這里的“君子”只能是自食其力的勞動者,即詩中的伐木者。
五、結(jié)語
作者認為,這種解釋才符合《伐檀》的主旨。全詩每章前三句為第一層,寫一群辛勤勞動的伐木工人在熱火朝天的勞作,環(huán)境描寫從河岸到河水,由近及遠,營造了一幅浩大的勞動場面。中間四句為第二層,出現(xiàn)了與勞動者相對立的剝削者的形象,這群剝削者“不稼不穡”,卻享受著奴隸送來的谷物和獸類。這兩層一正一反,作者對伐木者進行贊美,對剝削者進行諷刺,涇渭分明。面對如此尖銳的對立,詩人最終認為“那些自食其力的勞動者們(君子),才是最可尊敬的??!”這是對不素餐兮之“君子”進行了崇高的贊美。
參考文獻:
[1]李學(xué)勤.十三經(jīng)注疏·毛詩正義[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0:432.
[2]顧頡剛.古史辨:第3冊(下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363.
[3]王力.古代漢語[M].北京:中華書局,1999:488.
[4]曾正平.愛戀的情歌[J].語文學(xué)習(xí),2000(4).
[5]姚際恒.詩經(jīng)通論[M].北京:中華書局,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