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璐
“以富士康100多萬人的工廠規(guī)模來看,每年減少幾萬的工人,這是可以實現的。”臺達電子企業(yè)管理(上海)有限公司總經理尹鏇博在接受《二十一世紀商業(yè)評論》(下稱《21CBR》)記者采訪時表示,正撲面而來的工業(yè)機器人替代潮的確改變著不少大型制造企業(yè)的用工結構。
尹鏇博說,這些“鋼鐵之軀”的到來恰逢中國人口拐點的到來,人口紅利逐漸消失帶來的招工難、成本高,使得未來雇傭機器人成為必然。
若從微觀角度來看,企業(yè)內部也正在進行勞動力結構轉型,尹鏇博說:“以前3月到4月的大量招工潮或許會逐漸減退,但對于高附加值的工人需求在不斷提升,機器人與機器人之間協(xié)調和控制的崗位需求在誕生,只是原本超低附加值的工位被取代?!?/p>
在2015年末的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2006年就宣稱要用機器人代替工人的富士康創(chuàng)始人兼總裁郭臺銘表示,傳聞中的工人大規(guī)模失業(yè)只是杞人憂天,“未來工人會由當前的手工勞作為主轉變?yōu)槟X力工作為主?!?/p>
那么,真正的替代潮是否已經到來?
進階工業(yè)2.0
羅克韋爾自動化中國區(qū)市場推廣經理李仲杰告訴記者,從公司多年為客戶提供自動化解決方案的經驗來看,工業(yè)自動化的運用也有一個自上而下的過程,“以往更多是在資源密集型的重工業(yè)生產和汽車制造行業(yè),比如在較早開始運用機器人的汽車產業(yè),如今很少看到大量工人的情況。不過近年來,食品飲料、包裝等消費品行業(yè)以及生命客戶行業(yè)也開始成為我們新的業(yè)務增長點”。
尹鏇博也向記者表示,目前臺達所深耕的電子消費品市場就是一個全新且巨大的市場,“以一臺機械手臂能夠取代3個人來估算,假設目前全國有1個億的制造工人,就有超過3000萬臺機械手臂的市場容量?!?/p>
只是,問題的關鍵在于,如何評估機器人的適用性?
以汽車制造業(yè)為例,雖然機器人的應用可以保持工序的一致性,但機器人更適合大規(guī)模生產,“就以單個汽車廠為例,一次性投入的成本在百億以上,如果一年只生產幾百輛車,恐怕很難收回成本?!崩钪俳芨嬖V記者,機器人擅長的更多是大批量重復單一動作,所謂的“無人工廠”更接近于烏托邦,“如果生產線需要同時應對多款車型,對于機械設備與控制系統(tǒng)的要求更為復雜,那么投入的資金與時間成本更巨大”。
如果細化至消費電子企業(yè)本身,尹鏇博強調,因為擁有大腦和自我意識,人工顯然更適合辨識與靈活組合,這對現階段的機器人來說很困難,“未來,機器人的市場有多大,取決于它們在識別領域能夠做得多深,可以多大程度上取代人的手工作業(yè)?!?/p>
劉陽(化名)是富士康鄭州工廠的一名工人,負責iPhone6s的主裝工作,在工廠的3年間,他也擁有了越來越多機器人伙伴,其中大部分品牌來自日本,“現在的攝像頭、電池安裝、電池板焊接都由機器人來完成,單一工序,比如器材的投遞也全部由機械臂操作,但組裝部分,類似拋光、打磨等精細工序還是需要人工”。
此外,企業(yè)對于機器人的依賴程度,同樣的工位,偏好人還是機器人來完成?“管機器人容易,管理人會有各種問題,每個企業(yè)因人而異?!币洸┱f。
劉陽也向記者證實:“在富士康內部,一條生產線動輒上百人,一個車間上千人,整個工廠幾萬人,很容易發(fā)生爭吵打架事件,管理壓力不小。”
當然,很多人忽視的是,工業(yè)機器人是否被大范圍應用,也取決于企業(yè)本身是否具備了自動化的條件。臺達會定期前往客戶的工廠做自動化可行性評估,但尹鏇博常常發(fā)現不少工廠連標準作業(yè)程序都沒有建立起來,產品設計、工序設計的一致性都沒有達到,對于并不具備學習能力的工業(yè)機器人而言,要上馬作業(yè)幾乎不可能?!昂芏嘀行∑髽I(yè)都誤以為,只要買了機器人,就可以解決他們很多事,其實不然,自動化對于企業(yè)本身的要求并不低?!?/p>
如果將當年美國福特第一條自動化生產線的誕生作為工業(yè)2.0的標志,那么正如工信部部長苗圩所言,現階段國內大量中小企業(yè)還在做工業(yè)2.0的補課。
成本因素
中國機器人產業(yè)聯盟的數據顯示,得益于汽車、電子、食品等行業(yè)規(guī)模的增長,2014年中國工業(yè)機器人需求量約6.14萬臺,同比增長約30.3%,而 2010年的需求量僅為2.32萬臺。
尹鏇博告訴記者,臺達的調研顯示,2012年整個消費電子行業(yè),人與機器的生產比例大致為4:6,現在已超過3:7,甚至有些大型制造企業(yè)已達2:8。“因為機器取代的進展快,也讓國內不少電子廠不需要追隨紡織廠、玩具工廠外遷來尋求更低的制造成本?!?/p>
那么雇個機器人有多貴?就目前工業(yè)機器人的投資回報周期來看,像臺達從2014年到2015年生產的DRS40L DRS60L以及DRV90三款3公斤負重的機器人,最短一年到一年半就能收回成本,從整體行業(yè)來看,3-5年為常規(guī)的回報周期,而汽車廠則通常以10年計。
那么有沒有可能進一步下調價格,將回收周期縮短?尹鏇博坦言,價格有下降空間,但問題在于,現在銷售的機器人中,超過80%依賴進口,即便剩下20%國產機器人,核心零部件還是必須進口。
與諸多制造產業(yè)類似,國產化的比例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成本高低。從機器人的產業(yè)鏈來看,有兩大核心,首先是機械制造環(huán)節(jié)。盡管現在CPU的運算速度一次次超越峰值,但是如何讓機械運作跟得上系統(tǒng)速度?另一項,就是唇齒相依的控制層與感知層面的技術。
從目前的工業(yè)機器人格局來看,機械臂發(fā)展了近20年,占據市場份額最多的依舊是傳統(tǒng)的機器人四大家族,發(fā)那科(日本)、ABB(瑞典)、庫卡(德國)和柯馬(意大利)。其中的行業(yè)壁壘,尹鏇博不覺得是單一技術原因,更多是機械手臂在運動過程中的經驗值,“以臺達為例,其實70%的機器人部件我們都能提供,包括控制、視覺系統(tǒng)、伺服驅動和馬達,但剩下的30%比如最核心的部件‘減速機就掌握在歐美和日本企業(yè)手中。”
尹鏇博說:“國內的機器人和零部件企業(yè),馬步要蹲穩(wěn),才可能真正實現中國制造2025,畢竟不能只看到大制造企業(yè)轉型,而是制造業(yè)的升級換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