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志剛
“寒冬臘月”,人們常常被凍得瑟瑟發(fā)抖,好在有各種取暖神器,那么野生動物在冬季怎么辦?他們在冬季面臨的首要問題是如何在低溫環(huán)境中生存,其次還有如何獲得充足的食物。
在自然界,多數(shù)野生動物在冬季會換上冬毛或冬羽,加厚體表隔熱層,減少體熱散發(fā)。哺乳動物會停止生長,降低基礎代謝量,同時減少活動,以減少對食物能量的需求。有些動物則靠冬眠、貯食和遷徙等方式度過嚴冬。
換羽、換毛
每到冬季,生活在溫帶、寒帶的鳥類和哺乳動物常常會換羽、換毛。雷鳥是典型的換羽鳥類。當冬日來臨時,雄鳥和雌鳥會換上一身潔白的、厚厚的羽毛。春天冰雪融化后,雷鳥的頭、頸和胸部又換成了有栗棕色橫斑的春羽。雷鳥換羽既是為了防寒也是為了隱蔽。
分布于北極地區(qū)的北極狐,夏季上部的被毛為灰黑色。冬季北極狐全身換上白色毛,針毛下具有厚密的絨毛,即使在零下50℃的冰原上,也能保持一定的體溫。
冬眠
動物對付寒冷低溫為人們所熟知的手段之一就是休眠。當周圍氣溫低時,許多原生動物(一類缺少真正細胞壁,細胞通常無色,具有運動能力,并進行吞噬營養(yǎng)的單細胞真核生物)會沉入泥底或在冰塊中休眠,生存在寒帶的無脊椎動物幾乎全靠冬眠度過嚴冬。在寒帶和溫帶,變溫動物,包括所有的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都冬眠。當冬天來臨時,生活在河邊、塘邊和田邊的中華大蟾蜍會鉆到淤泥中或石頭下過冬,有時也會鉆到草堆或樹根下的濕泥中過冬;而蛇類與蜥蜴類動物會鉆到土層下或天然洞中冬眠過冬。
一些鳥類其實也會冬眠。雨燕與弱夜鷹會鉆到巖洞里休眠越冬。西藏昌都地區(qū)和林芝地區(qū)南部有緋胸鸚鵡,筆者在西藏昌都地區(qū)考察時得知,到了冬季,當?shù)氐木p胸鸚鵡會鉆到大樹的樹洞里,一只踏在另一只的背上,這些緋胸鸚鵡緊縮羽毛,一動不動,不吃不喝,靠休眠來度過冬季。然而目前,動物學家尚未具體研究過緋胸鸚鵡的冬眠習性。
許多生活在溫帶和寒帶的哺乳動物,如黃鼠、刺猬、旱獺和熊類都有冬眠的習性。當冬天來臨時,這些恒溫動物會鉆到地下洞道、巖洞或樹洞冬眠。黃鼠、刺猬和旱獺冬眠時的睡眠程度較深,這些動物一旦進入冬眠,不易被喚醒。熊類的冬眠相對較淺,它冬眠的時候比較容易被喚醒。
與之相應的是,冬眠時動物的心跳、呼吸會減緩。黑熊冬眠時,心跳會從每分鐘40次下降到每分鐘10次。與此同時,冬眠動物的能量代謝率可能會下降到極低的水平。據(jù)報道,腹蛇冬眠時的能量代謝率僅為其夏季能量代謝率的50%。黑熊冬眠時代謝率也只為夏季的一半。鳥類休眠的能量代謝率可以降到夏天的2%。而黃鼠、刺猬、旱獺冬眠時,其能量代謝率分別下降到非冬眠期的1.48%、2.21%、3.09%。
由于能量消耗低,冬眠動物靠秋季體內蓄積的脂肪組織就可以過冬。這期間,由于冬眠動物不能活動,逃避天敵傷害的能力會變得很差。一些珍稀瀕危野生動物如緋胸鸚鵡、黑熊、棕熊,在冬眠期極易被捕捉或獵殺。因此,在冬季,保護冬眠的野生動物是野生動物保護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
貯食
為了度過食物缺乏的嚴冬,寒帶和溫帶的動物想出了“貯存食物”這招。它們在秋季就開始貯存工作,這樣可以節(jié)省動物在嚴冬覓食的時間,減少動物采食的能量消耗。人們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有上百種鳥類、哺乳類有貯藏食物的習性。在環(huán)境季節(jié)性變化較大的高緯度地區(qū),具有貯存食物習性的野生動物種類比低緯度地區(qū)還多得多。
野生動物貯存的食物種類很多。一般來說,只要在一段時間內或經(jīng)過處理后的一段時間內不會變質的食物,都可以貯存。植物籽實是常見的被貯存的對象。晾干的漿果、蘑菇、曬干或凍干的肉類等,也能被貯存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高山地區(qū)的鼠兔在越冬前,會在洞道中堆積貯藏干草。紅松鼠是領域性動物(很多動物都有屬于自己的領域,那里神圣不可侵犯),在寒帶針葉林中,以杉果、松果為食物。其領域的半經(jīng)從50米到150米不等,視松樹的密度而定。在靠近北極圈的北方針葉林中,紅松鼠靠貯藏的松果度過漫長的冬季,一旦失去領域和貯藏的松果,紅松鼠將會在嚴冬里凍死。在落葉闊葉林中,紅松鼠則以橡籽、胡桃、槲果等為食,也喜歡采食貯藏各種蘑菇。
對于大多數(shù)貯存食物的動物而言,貯存的食物對于貯存者在一天之中或一年的生存是至關緊要的。如果貯存的食物丟失,其后果對貯存者而言將是致命的。為了便于冬季尋回貯存的食物,高緯度地區(qū)的動物在選擇貯存地時往往挑選冬季能到達的地點,以恰當?shù)姆绞絹碣A存。夏末和秋初,河貍會咬斷樹枝和樹干,構建食物堆。當冬季來臨后,它就能在冰層下吃到枝條和樹皮了。
具有貯藏食物習性的野生動物多是國家林業(yè)局新近頒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jīng)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簡稱“三有名錄”)中的野生動物種類。對于這些野生動物的保護,我們應當注意保護這些野生動物的食物資源和棲息地。我國許多林區(qū)都有在秋季采集松子的習慣,這無疑是與食松子的野生動物在“爭食”。
遷徙
遷徙是動物的習性之一。野生動物常常在冬季遷徙到適宜越冬的地方。說到動物冬季的遷徙,人們會首先想到鳥類的遷飛,如大雁。其實,自然界除了鳥類在冬季遷飛外,許多動物具有冬季遷徙的習性。當冬季水溫下降時,一些喜溫性魚類會遷游到水溫適宜的水域中越冬。黃花魚在渤海灣產(chǎn)卵后,每年的11月份會洄游到黃海過冬。
灰黥生活在淺海中。太平洋的灰黥種群在夏季聚集在白令海和西伯利亞海中度過夏天。當氣溫下降,冬季來臨時,灰黥會遷游到南部的墨西哥海域過冬。等來年天氣轉暖,灰黥又會回到白令海和西伯利亞海?;吟舻倪w移距離達16000~18000千米。海狗是一種水生哺乳動物,也具有長途遷移越冬的習性。海狗在東西伯利亞和阿拉斯加之間的島嶼上繁殖,在加利福尼亞海域越冬。海狗每年10月開始越冬遷游,經(jīng)過兩個月后才到達越冬地點。
生活在高山上的野生動物,也具有季節(jié)性垂直遷徙越冬的習性。當冬季來臨,高山頂部開始積雪時,生活在高山的盤羊、巖羊和馬鹿會向海拔較低、氣溫較高、積雪較少的低山地帶轉移。大熊貓生活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竹林中,當冬季來臨時,大熊貓會向海拔低的地區(qū)遷移。但是,由于人口增加,海拔較低的山坡被開墾為農田,大熊貓的許多冬季棲息地不復存在。在大熊貓分布區(qū)坡度較陡的山區(qū),退耕還林,是大熊貓保護的當務之急。
靠季節(jié)性遷徙越冬的野生動物中,種類最多的是鳥類。鳥類的遷徙,指鳥類會有規(guī)律地沿許多固定路線在繁殖地與越冬地之間移居的行為。具有這種移居行為的鳥類為候鳥。候鳥的遷徙行為具有明顯的季節(jié)性節(jié)律。冬候鳥在南方越冬,春天飛往北方繁殖,如黑雁、花臉鴨和太平鳥等。據(jù)估計,全世界的鳥類中約1/3是候鳥,其中,北半球的侯鳥常常飛越赤道到非洲或南美去過冬。
候鳥開始遷飛前,會在體內儲存大量的脂肪。在遷徙期間,候鳥完全靠消耗體內儲存的脂肪供應能量。遷徙距離越長,候鳥的脂肪消耗越大。據(jù)研究報道,金鸻越冬時,飛行距離約為1034千米,當金鸻到達越冬地時,其體重較越冬遷徙出發(fā)時減輕了14%。黑尾塍鷸的越冬飛行距離約為2021千米,越冬遷徙的體重消耗達28%。那些飛越大沙漠和大洋的候鳥,因在遷飛途中無法獲得食物,于是,這些候鳥在越冬遷徙前,會在體內儲存更多的脂肪。
盡管候鳥遷飛的距離長,但是大多數(shù)候鳥個體會到達目的地。一般是一些身體狀況好的個體先飛往越冬地,大群候鳥隨后出發(fā),最后,一些掉隊個體才出發(fā)。在起飛過程中,老弱病殘個體往往不能完成遷飛,它們會在遷徙途中死去。這是自然界優(yōu)勝劣汰的結果,也是大自然的必然選擇。
人工繁殖的瀕危候鳥,如果在圈養(yǎng)中經(jīng)過幾個世代,其后代往往會失去遷徙能力,如人工繁殖的美洲鶴。美洲鶴由于極度瀕危,人們不得不開展人工繁殖。人工繁殖成功后,美洲鶴喪失了隨季節(jié)遷飛的習性。為了使這些人工繁殖的美洲鶴恢復遷飛習性,于是研究人員打扮成美洲鶴的模樣,駕著滑翔機,領著它們沿祖先遷徙的路線飛行。
候鳥到達越冬地后,由于體力消耗大,抵抗疾病和逃避敵害的能力會暫時下降。這時,候鳥容易受到傷害。中國有565種候鳥,其中有136種屬于瀕危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的保護鳥類,225種候鳥是中國一級或二級保護動物。這些候鳥中有鴇、丹頂鶴、黑頸鶴等瀕危鳥類,它們都是中國野生動物的“重點保護對象”。越冬候鳥常常集中在一個越冬地,如白鶴幾乎都集中在我國江西省的鄱陽湖越冬。越冬候鳥如果遭到無情獵殺,損失將非常慘重。因此,冬季是野生動物尤其是候鳥保護的關鍵時期之一。
寒冬來臨,動物們?yōu)檫^好冬,各顯神通。不論怎么說,冬季對許多動物而言,都是一個嚴峻的生存考驗期。因此,在冬季,我們更應該注意保護好野生動物,使它們能夠迎接新一年的春暖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