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
從珠江的角度看,其西源南盤江發(fā)源于云南曲靖沾益馬雄山,可謂是整個流域系統(tǒng)的最遠處。然而,目光若在地圖上仔細打量又會發(fā)現(xiàn),馬雄山事實上并非珠江流域的最西之處,珠江西源之南盤江,其本身還有西源——瀘江。而瀘江的發(fā)源地石屏,乃是“西源之西源”。
隨便打開一張云南地圖,這段貌似復雜的地理描述其實一目了然。但是,若在沒有地圖、沒有任何測繪儀,沒有衛(wèi)星定位,更沒有現(xiàn)代交通工具的300多年前,具體說,就是1638年,這簡單的地理常識,卻是極其重大的地理發(fā)現(xiàn),非天才不能做到。發(fā)現(xiàn)珠江“西源之西源”的,正是大旅行家徐霞客。徐霞客在1638年專程至石屏鳳山考察,寫道:“余已躬睹南盤源,聞有西源更遠,直西南至石屏州,隨流考之。其水源發(fā)自石屏西南四十里之關口,流為寶秀巨塘,又東南下石屏,匯為異龍湖。湖有九曲三島,周一百五十里。島之最西北者,曰大水城,頂有海潮寺。稍東島曰小水城。舟經(jīng)大水城南隅,有芰荷百畝,巨朵錦邊;湖中植蓮,此為最盛?!?img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17/03/10/ynhb201511ynhb20151117-1-l.jpg" style="">
前清“準狀元”——石屏人袁嘉谷在其歌頌故鄉(xiāng)的《異龍湖歌》中寫到:“珠江源數(shù)十,論遠此為最?!彼岬搅诉@一點。不過,異龍湖只是一個大概的地理概念。它的支流“城河”,才是真正的珠江最西源。區(qū)區(qū)城河,長不過十幾公里,寬不過十米,發(fā)源于寶秀鳳山。高約一二百米的鳳山貌不驚人,卻是紅河、珠江分水嶺。一滴雨若落在鳳山之巔,理論上它會被鳳山上的某塊石頭劈為兩半,半滴注入紅河,流入越南,半滴注入珠江,流入廣東。
寶秀是一個神奇小盆地。地方不過十余平方公里,歷史上卻是著名的云南軍屯要塞,從明初至今,這里的村落格局基本未變,被稱為“十二營盤”。十二營盤當年均為軍屯駐地,圍繞著小小的異龍湖子母湖——赤瑞湖,環(huán)湖而居,如今已處處人丁興旺,幾乎融為一個整體。這些村落的建筑樣式,完全依照中原形制,每一處村落都古典味十足,其中最著名的代表,正是云南歷史文化名村——鄭營。鄭營不過千余人,一條狹窄石板路貫通東西,路旁居然分布著五六座宗祠、民居,其規(guī)模之宏大,建筑之精美,整個云南罕見。陳氏宗祠又是其中最為顯赫的一座。陳氏家族源出浙江,在二十世紀初葉,家族中出陳鶴亭氏,曾出任黎元洪秘書,蒙自道尹,1930年代主修中國完全產權的民營鐵路——個碧石鐵路,居功至偉。
城河東流,不出十公里,便到石屏古城,變?yōu)楣懦亲o城河。曾幾何時,當異龍湖水域廣闊時,古城東門外便是浩淼水面。如今湖水退卻,古城依舊。這座古城是一座典型的“龜型”布局經(jīng)典之作,頭朝異龍湖,尾向正西。數(shù)百年來石屏本地流傳一種說法,認為石屏古城不但外形像龜,其本身甚至就建筑在一個烏龜殼一般的巨石之上。巨石下完全中空,有碩大的地下湖,偶爾有缺口噴涌凝結成泉華,往往形成類似“太湖石”一類的靈石奇峰。其中有一座高不過三米,人稱有“大洞49,小洞360”的神奇石峰,被命名為“石屏峰”,石屏人視之為神物,乾隆年間,解元喻如圣曾題一對聯(lián)于左右: 龍虎風云成聚會,石屏人文此根源。居然將石屏數(shù)百年鼎盛人文的根源歸結于此!
石屏人文何其鼎盛?一個地理封閉的蕞爾小縣,民國以前人口不過七八萬人,居然在科舉時代出過進士77人,翰林15人,舉人640人,還出過一個經(jīng)濟特科狀元——袁嘉谷,一縣堪比當年云南府(昆明),大理府(大理),堪稱云南科舉史上奇跡。也正因為如此,石屏有“舉人滿街走,秀才多如狗”的說法,整個古城的宏大古建筑也比比皆是。袁嘉谷故居,縣衙、文廟、玉屏書院等,今天依然一派古意,門迎東南西北天下客。
在徐霞客翩然而至的年代里,石屏東門外的異龍湖可能是云南最美的湖泊之一。徐在游記中這樣描述:滇南明珠,三島九曲。湖中有三島,島上有亭臺樓榭,哪日不是秋水長天一色,落霞孤鶩齊飛的景致?但殊為遺憾的是,隨著異龍湖南岸一個隧道的貫通,異龍湖水直穿山體,掉頭南去,直奔紅河,與此同時,湖面急劇下降,幾乎淪為淺表濕地。而整個異龍湖水系,也由此不再隸屬珠江。
表面看,這只是水的流向發(fā)生改變。但是,這一改變發(fā)生的連鎖反應,甚至直接作用于五十公里外的建水。
“建水”這一地名里的水字,顯然與異龍湖相關。當異龍湖東流時,湖里每一滴多余的水,均經(jīng)由一條叫做“瀘江”的河流,悉數(shù)注入建水盆地,并孕育出今日云南聞名遐邇的臨安府。從某種意義上講,昔日異龍湖,不但是石屏人的母親湖,也是建水人的母親湖。
建水古名臨安,號稱“滇南鄒魯”,因人文鼎盛,地方富庶,又居地理要沖,幾百年來乃是整個滇南地區(qū)的首府所在。高聳于古城東的迎暉門,其建筑年代比天安門更早,樓上所書“雄鎮(zhèn)東南”四字,并非自我標榜,而是這座古城舊日輝煌的明證。漫步古城中,星羅棋布的古民居令人目不暇接,其建筑之精美,裝飾之華麗,無不令人嘆為觀止,著名者如朱家花園,一個家族的居所,居然能修成大觀園的氣度,層層疊疊的院落一個接一個,門坊縱橫交錯,訪客進得了內室,找不到來路。而氣勢恢宏的建水文廟,則是中國第二大文廟,建筑群之龐大,構建之精巧,氣場之雍容,令到訪者無不震撼。僅以文廟泮池為例,一般文廟,無非一兩畝水面,滿足規(guī)定形制而已,而建水文廟泮池,卻如同湖泊一般巨大,人稱“學?!保凳緦W海無涯。
城外,瀘江繞城而過,寬仍不過十米,兩側沃野田疇,阡陌縱橫。稻花香處,有鐵軌縱橫,基本與河道平行,延伸至遠。這條鐵路正是有近百年歷史的個碧石窄軌鐵路,當年全由中國工程師設計,設計風格參照法國滇越鐵路,每一個小站都滲透著濃郁的法式風情,其中也有中西合璧的鄉(xiāng)會橋車站,乘百年小火車游建水,如今已是當?shù)芈糜蔚恼信祈椖俊?img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17/03/10/ynhb201511ynhb20151117-5-l.jpg" style="">
瀘江河的存在,還造就了建水作為云南“橋鄉(xiāng)”的機緣。建水今日完整保留下來的九座古橋,年代均在百年以上,每一座橋均有不同設計樣式,每一座都有故事,每一座都足以稱得上是珍貴文物。例如鄉(xiāng)會橋,是云南罕有的石質廊橋,而十七孔橋,則不但是云南橋梁的集大成者,也是中國古橋的典范之作。十七孔橋以西,同樣在瀘江河畔,坐落著有一個古典鄉(xiāng)村——團山。團山的宗祠、民居建筑群,建筑水準之高,保存之完整,整個云南古村落中無出其右者。
失去充足水源的瀘江,已無法令河上古橋再有昔日靈光。但逐步吸納溪流之后,仍一路踉蹌向東南奔流,直抵30公里外的燕子洞。你無法想象,亞洲最高大的溶洞——燕子洞,全靠這條涓涓細流歷經(jīng)千百萬年時間,滴水穿石,吞噬山體形成。這條河在造就燕子洞之后,完成使命,悄然在洞穴深處潛入地下,不知所終。當它再次出現(xiàn)于地面時,已經(jīng)離母體——南盤江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