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至唐,儒學雖幾經(jīng)變化,但“禮教德治”的精神一以貫之,其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正宗地位也因此而確立。入宋以來,以范仲淹、歐陽修等為代表的賢臣君子,不僅飽讀儒學經(jīng)典,且集政治家、文學家、哲學家于一身。他們以特殊的身份、優(yōu)越的地位、積極的態(tài)度、實踐的精神成為儒學復古思潮的引領者,相繼在政治領域及文化領域發(fā)起、領導革新運動。較之以往,士大夫更加看重“名節(jié)”,更加注重政治人格、道德人格的養(yǎng)成,更加重視以“道”自持的精神,具有強烈關注現(xiàn)實社會和人生的特質(zhì),表現(xiàn)出強烈的自我角色意識、責任意識、憂患意識。道德自律、參政議政、渴求建功立業(yè)、關心民瘼、摯愛蒼生、憂國憂民,成為士大夫的自覺追求。他們在實踐層面上表現(xiàn)出來的仕以行道,嚴格的道德自律精神,以天下為己任的歷史責任意識,“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深沉濃重的憂患意識等,對當時世風、詩風的轉變,士風的崛起振興起到示范引領作用并成為時代的精神。蘇軾正是這種時代精神哺育下成長起來的文化巨人,家庭成長氛圍、西蜀文化環(huán)境、時代高昂士氣三者滲透浸潤,使其“奮力有當世志”、“致君堯舜”、“專利國家而不為身謀”的精神。他對以歐陽修為代表的前輩文化士人振作士氣,培養(yǎng)士風的做法給予了充分肯定。秉持歐陽修倡導的士風精神,仁政愛民,汲汲用事,胸懷天下的淑世精神成為蘇軾終生不懈的追求!“道理貫心肝,忠義填骨髓”、“君為社稷死,我則同其歸”、“吏實不德,不足以蒙神之休,導迎善氣”、“永愧此邦人,芒刺在膚肌,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饑”、“民勞吏更羞”、“民病何時休,吏職不可越”、“執(zhí)筆對之泣,哀此系中囚”、“吏民莫作長官看,我是識字耕田夫”、“我雖窮苦不如人,要亦自是民之一”……這些情真意切的詩文哪一句不是詩人淑世精神的真心流露?其歲時節(jié)日民俗詩創(chuàng)作中淑世精神體現(xiàn)得同樣強烈。如《九日黃樓作》“去年重陽不可說,南城夜半千漚發(fā)。水穿城下作雷鳴,泥滿城頭飛雨滑。黃花白酒無人問,日暮歸來洗靴襪。豈知還復有今年,把盞對花容一呷。莫嫌酒薄紅粉陋,終勝泥中千柄鍤。……”熙寧十年(1077年)七月,蘇軾到徐州上任不到三個月,黃河大堤決口,八月水淹徐州城下,時逢重陽佳節(jié),因戰(zhàn)水災而無心過節(jié),故云不可說;“千漚發(fā)、作雷鳴”形容水勢極大;“黃花白酒無人問,日暮歸來洗靴襪”,詩人因率領當?shù)剀娒衽c洪水斗爭,將全部精力投入抗災而顧不上參與賞菊飲酒等重陽節(jié)習俗活動。“豈知還復有今年,把盞對花容一呷。莫嫌酒薄紅粉陋,終勝泥中千柄鍤?!比ツ曛仃査疄姆簽E,徐州城危在旦夕,因護城而親身經(jīng)歷的高度緊張忙碌、應對各種突發(fā)復雜事件的情形歷歷在目。哪能想到今年重陽,水災戰(zhàn)勝、黃樓建成,可以有閑情逸致飲酒賞菊呢?詩人以對比手法,通過對前后重陽佳節(jié)習俗活動的不同心態(tài)、不同體驗,表達了詩人感慨與欣喜雙向交織的復雜情感!展現(xiàn)了一位汲汲用事,具有強烈責任感的父母官形象。又如《除夜大雪,留濰州,元日早晴,遂行,中途雪復作》“除夜雪相留,元日晴相送。東風吹宿酒,瘦馬兀殘夢。蔥昽曉光開,旋轉余花弄。下馬成野酌,佳哉誰與共。須臾晚云合,亂灑無缺空。鵝毛垂駿馬,自怪騎白鳳。三年東方旱,逃戶連攲棟。老農(nóng)釋耒嘆,淚入饑腸痛。春雪雖云晚,春麥猶可種。敢怨行役勞,助爾歌飯甕?!蔽鯇幨甏赫?,詩人自密州赴京,在征途中度過新年,恰逢途中遇雪?!谤Z毛垂駿馬,自怪騎白鳳”,形容馬身上落滿了鵝毛大雪,仿佛自己騎上了白鳳。“三年東方旱,逃戶連攲棟。老農(nóng)釋耒嘆,淚入饑腸痛?!边B年大旱,逃荒的人家連門挨戶。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因旱災歉收,百姓忍饑挨餓慘不忍睹!“春雪雖云晚,春麥猶可種。敢怨行役勞,助爾歌飯甕。”新年途中大雪封路,雖使行途更加艱難,但詩人毫無怨言,內(nèi)心深處更愿瑞雪飄灑,因為瑞雪兆豐年!黎民百姓可得溫飽!全詩充滿了詩人憂民愛民的仁心與真情。
與歷史上有名的文學大家比如屈原、司馬相如、陶淵明、李白、杜甫、韓愈、柳宗元、歐陽修、王安石等人比較而言,蘇軾的生命意識可謂獨具個性特征。其生命意識乃是對儒釋道三教思想融會貫通并加以超越,多種元素相互激蕩、滲透互融、整合內(nèi)化的產(chǎn)物。不同的生命時段,不同的人生經(jīng)歷,不同的環(huán)境條件,其生命意識呈現(xiàn)不同的傾向性。“烏臺詩案”前,儒家思想占據(jù)其思想的主導地位,珍惜時間,積極入世,建功立業(yè),彰顯生命意義,成為人生的主旋律,期望通過“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實現(xiàn)自我價值,以期獲得生命的永恒。如《歲晚三首》,《歲晚三首.并序》:“歲晚相與饋問為‘饋歲’,酒食相邀呼為‘別歲’,至除夜達旦不眠為‘守歲’,蜀之風俗如是。余官于岐下歲暮思歸而不可得,故為此三詩以寄子由?!边@是描寫故鄉(xiāng)四川過年習俗的組詩。據(jù)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至除日……是夜禁中爆竹山呼。聲聞于外。士庶之家。圍爐團坐。達旦不寐。謂之守歲。”可見除夕夜通宵守歲乃宋代節(jié)日習俗。其中《歲晚三首.守歲》:“欲知垂歲盡,有似赴壑蛇。修鱗半已沒,去意誰能遮。況欲擊其尾,雖勤知奈何。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晨雞且勿唱,更鼓未添撾。坐久燈燼滅,起看北斗斜。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夸”這是一首生命之歌。舊歲與新歲交替的除夜,意味著生命的流逝,最容易引起人們對時光易逝的無奈感傷,也最易引發(fā)人們對生命意義的思考!此詩以新穎的比喻,將時間比作“赴壑蛇”,形象地表明時間的不可挽留,流露出詩人對時光流逝的無奈及生命短暫的困惑。全詩以“守歲”這一民間風俗為意象,不僅表達了詩人對時間易逝、生命短暫的喟嘆!同時也寄寓了詩人珍惜時間、渴望有所作為、積極上進的人生態(tài)度和情感!又如《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二》“南來三見歲云徂,直恐終身走道途。老去怕看新歷日,退歸擬學舊桃符。煙花已作青春意,霜雪偏尋病客須。但把窮愁博長健,不辭最后飲屠蘇?!蔽鯇幜?,東南地區(qū)發(fā)生饑荒,蘇軾受命前往賑災,途經(jīng)常州,適逢除夕之夜,為了不驚擾地方,他泊舟常州城外,度過了一個寒冷孤寂的大年夜。詩中舊桃符、煙花、屠蘇酒乃指宋代過年時新舊桃符更換、燃放爆竹、按次序飲屠蘇酒系列民俗活動。此詩以新穎的比喻,深刻的寓意,流露出詩人對時光飛逝、生命漸老、處境艱難的傷感,似乎有些頹廢消沉;“但把窮愁博長健,不辭最后飲屠蘇?!蓖蝗还P鋒一轉,轉悲為喜,格調(diào)高昂。雖然目前窮困潦倒,身處窘境,但只要身體健康,依然老有作為,散發(fā)出對未來的信心與執(zhí)著追求?!盀跖_詩案”是蘇軾經(jīng)歷生死考驗的文字獄,經(jīng)歷這場巨變后,生命的無常、生命的脆弱、生命的短暫等常常引起他深沉的感慨與思考。遠貶黃州、嶺海的仕途打擊,生命的漸漸老去,前途的虛無縹緲,使他痛感人生的悲涼空漠,意識到早年建功立業(yè)獲得生命永恒與不朽的幻滅。苦境失落中,寂寞悲涼里,佛老思想成為他精神的慰藉。靜觀默照、齊物我、等榮辱、忘得失,使他獲得心理上的安寧與平和。在參禪悟道、修心養(yǎng)性的時光中,構筑了隨緣自適、超然曠達、物我和諧統(tǒng)一的人生境界!將道家珍愛生命、儒家推己及人、佛家眾生平等意識集于一身,三者互融滲透、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完成了生命意識的重組建構,彰顯了獨家生命意識的特色:珍惜生命、珍愛生命、尊重生命、追求生命價值!他的《寒食雨二首》《上元夜.惠州作》《和陶己酉歲九月九日并引》《和陶九日閑居》、組詩《新年五首》《上元夜過赴儋守召,獨坐有感》等,這些創(chuàng)作于不同歲時節(jié)日,以不同節(jié)日民俗活動作為詩歌創(chuàng)作意象的詩作,多角度、多側面表現(xiàn)了詩人對生命時光流逝的無奈、生命悲涼空漠的體驗、肉體與精神世界和諧統(tǒng)一的追求、有補于世、進行文化建樹、對生命意義的追尋,體現(xiàn)了詩人珍愛生命、努力實現(xiàn)生命價值的生命意識。
“二蘇上連璧,三孔立分鼎”,蘇軾、蘇轍作為北宋文學大家,兄弟二人不僅并駕齊驅(qū)馳騁文壇,而且在政治生涯及日常生活中也是珠聯(lián)璧合,共同譜寫了兄弟手足情深的美好篇章。二蘇少年同學于父親蘇洵,同時登科及第,仕途同進同出,父親蘇洵離世后,更是相依為命、患難與共、風雨同舟?!端问?蘇轍傳》“轍與兄進退出處,無不相同,患難之中,友愛彌篤。無少怨尤,近古罕見?!?。蘇軾對朋友說:“吾少知子由,天資和且清。豈是吾兄弟,更是賢友生”;“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與君今世為兄弟,又結來生未了因”。蘇轍說:“轍幼從子瞻讀書,未嘗一日相舍?!保ā哆b堂二首并引》《欒城集》卷七)“撫我則兄,誨我則師”;“自信老兄憐弱弟,豈關天下少良朋”;“人曰吾兄,我曰吾師”;“手足之愛,平生一人。”這種滲透于骨血的親情互愛在蘇軾與蘇轍的一生中絲絲縷縷、連綿不絕,兄弟二人之間的摯愛情深,在蘇軾歲時節(jié)日民俗詩中體現(xiàn)的更為濃厚。如《中秋夜寄子由三首》,在普天同慶、賞月玩月的中秋之夜,蘇軾連寫三首望月抒懷之詩?!耙笄谌ツ暝拢瑸囦俟懦菛|。憔悴去年人,臥病破床中?!保ㄆ湟唬傲攴甏嗽?,五年照別離”(其二)“悠哉四子心,共此千里明。明月不解老,良辰難合并。回顧座上人,聚散如流萍”(其三)同題三首均圍繞“月”來寫,通過“賞月”這一習俗活動,月成為詩人創(chuàng)作的詩歌意象,成為詩人感悟抒懷的載體。中秋之夜,皓月千里,它是弟弟與親人的象征,詩人月夜對弟弟的離別思念、牽掛都寄寓千里明月,兄弟手足深情隨著明月的升降展露無遺!“天公自著意,此會那可輕。明年各相望,俯仰今古情”,詩人對弟弟的眷念懷戀祝福與其中秋詞“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他的《中秋見月和子由》《壬寅重九不預會獨游普門寺僧閣有懷子由》等其他歲時節(jié)日民俗詩作,亦從不同的側面、不同的視域抒發(fā)了自己內(nèi)心深處對弟弟子由的關心、牽掛,兄弟情深感人至深。“四海知心弟與兄,連床夜雨憶同聽。東窗讀《易》互師友,飽啜藜羹燈火青”(謝啟昆《讀全宋詩仿元遺山論詩絕句二百首·蘇軾》)。二蘇向以文學、政事并顯于世,其兄弟友睦之情亦堪垂于青史。
蘇軾歲時節(jié)日民俗詩蘊含的人文精神,一方面是對我國傳統(tǒng)人文精神的繼承弘揚,另一方面也是對傳統(tǒng)人文精神內(nèi)涵的豐富完善,它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持續(xù)發(fā)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作用巨大,意義非凡。
注釋:
①[宋]司馬光:《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中華書局1977年版。
②蘇軾撰:《蘇軾文集》(孔凡禮點校),中華書局1986年版。
③[宋]范仲淹:《范文正公文集》,中華書局1985年版。
④[宋]蘇軾著:《東坡樂府編年箋注》(石聲淮、唐玲玲箋注),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
⑤[宋]蘇轍:《欒城集》,商務印書館1936年版。
⑥[宋]吳自牧:《夢梁錄》,中華書局1985年版。
⑦[宋]孟元老撰:《東京夢華錄注》(鄧之誠注),中華書局2008年版。
⑧[元]脫脫:《宋史》,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⑨[清]王文誥輯注:《蘇軾詩集》(孔凡禮點校),中華書局2012年版。
⑩文若愚編著:《論語全解》,中國華僑出版社2013年版。
11乾隆御軒:《唐宋詩醇》,中國三峽出版社1997年版。
12張岱年、方克立:《中國文化概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13程伯安:《蘇東坡民俗詩解》,中國書籍出版社1994年版。
14匡亞明、王水照、朱剛:《蘇軾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