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培政
肖家胡辣湯老店的生意很火,每早來喝胡辣湯的人絡繹不絕,餐桌上客人用過的空碗???,往往不用收拾,后邊等位的人就會搶著幫忙端走,好占住空出來的位置。
這胡辣湯辣味醇厚、湯香撲鼻,尤其適合北方人的口味,中原人都好這一口。每逢來客,無論是官方迎賓,還是私家待客,都免不了推薦品嘗胡辣湯。
每天早上,一碗熱騰騰的胡辣湯,再配上一根油條或者幾個水煎包,便成了眾多中原人的首選早餐。因而,在商都市的餐飲界,開胡辣湯的早餐店家家生意興隆,且不論春夏秋冬,從未出現(xiàn)過淡季。
有道是人一闊臉就變。處于市中心的肖家胡辣湯老店生意火爆后,老板、廚師、服務員脾氣也隨之大長。先是老板肖土娃嫌名字太土氣,找到省會一取名公司,將名字改為“肖一圭”,喻為鋒芒所向,天下無敵;他覺得讓人稱呼“老板”不過癮,自己又在肖姓后面加上了“總”字,命員工見面必稱肖總,并蓄起了長發(fā),戴上了金戒,穿起了洋服,配上了秘書,從此不再下廚,儼然一副闊佬兒模樣。鋪面經(jīng)過裝修之后,甚是排場,兩邊懸掛的一副用黃花梨板材精雕細刻的對聯(lián),上書“從來未超越,經(jīng)常被模仿”,顯得古色古香,煞有派頭。上行下效,沒有了老板的監(jiān)督,廚師的心思也不在做湯上了。也許是覺得快了蘿卜不洗泥,往后做出的胡辣湯便或稀或稠、忽辣忽咸,全然沒有了當初的味道;服務員個個也像受寵的花孔雀,把頭揚得老高,對顧客帶理不睬,粗言相待……
忽一日,對面新開的一家胡辣湯店,裝修完畢也要開張了。起初,肖家老店從老板到員工壓根就沒把對方放在眼里。接到前臺打來的電話,老板肖一圭正在陪麻友搓麻。聽了電話里的報告,他連眼皮都沒抬:“大路朝天,一人半邊,不理他……”心的話:魯班門前弄大斧──自不量力,俺家是百年老店,從俺爺爺?shù)臓敔斈禽吘驮诖碎_店沒挪過窩,哪來的無名小輩竟然想跟俺過招?
次日,對面那家胡辣湯店果然開張了,取名“無名小店”。由于店鋪不大,沒有請軍樂隊奏樂,也沒有鳴放炸晌的鞭炮助威,只是簡單地舉行了剪彩儀式,宣布開業(yè)前五天免費品嘗,就請顧客進店落座了。
店內(nèi)設施雖說不上高檔,但干凈整潔。開店的是一對小夫妻,年齡三十歲上下,雇傭的員工,除大廚外,一溜都是小年輕,看樣子像是剛畢業(yè)的大學生,個個不僅干凈利落,眼明手快,而且謙虛和藹,彬彬有禮。只見他們每人兜里裝著個小筆記本,在服務的空間,每見顧客把胡辣湯喝完,就迎上前去道一聲:“先生(或女士),不知我們店的胡辣湯是否符合您的口味,我們的服務您是否滿意?您不妨說一下您的感受,我們會最大限度地滿足您的需求”等之類的征詢話語,對顧客提出的意見,他們總是仔細地聽、認真地記。次日顧客再來,就會發(fā)現(xiàn)有新的變化,覺得來此喝胡辣湯就成了一種享受。
好事也會傳千里。一傳十,十傳百,人們奔走相告,“無名小店”就有了美名,顧客慕名而來,滿意而去,人氣越積越旺。盡管如此,小店上下依然還是如初,對顧客熱情有加,服務更加周到。
沒幾天,肖家胡辣湯店的生意就冷落下來。眼看著顧客都往對面店里去,老板肖一圭頭搖得就像撥浪鼓,打心眼里不服:乖乖,一不留神,小小蛤蟆也成精了嘛!是什么魔法讓對面的“無名小店”聲名鵲起?
他不聲不響就去對面店里當了回顧客。品著人家做出的胡辣湯,倒沒覺得有稀奇的感覺,但看著這幫年輕人全新的經(jīng)營方式,打理干凈整潔的就餐環(huán)境,顧客至上、周到細致的服務態(tài)度,他自愧地低下了頭。
回到店里后,他當即卸下了那身價值不菲的行頭,又重新穿上了干凈樸素的工作服。正當全店的廚師、服務員望著他,滿是疑惑的時候,肖老板宣布了一項決定:從明天開始,每三人一組輪流去對面店里喝胡辣湯,回來后每人都要說個一二三……
很快,人們便發(fā)現(xiàn)肖家胡辣湯老店的就餐環(huán)境發(fā)生了變化,不僅做的胡辣湯恢復了原味,對顧客的態(tài)度也好了許多。從此,兩家胡辣湯店就不分伯仲了。
選自《百花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