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窗是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窗的作用是界定空間。窗作為內(nèi)部空間與外部空間的連接點,窗內(nèi)為內(nèi)部空間,外為外部空間,內(nèi)外空間清晰明了,這一空間劃分特征在中國古典文人園林中表現(xiàn)得最為精彩。有代表性的長窗、漏窗、六角窗、什錦窗等。本文重點闡述了不同類型窗所創(chuàng)造的獨特景觀效果,空間意義,并且深入探析“折枝”窗景本身所蘊涵的歷史文化、社會生活信息和內(nèi)涵,最后對一些有代表意義的長窗、漏窗的材料、構(gòu)造做法進行研究和探討。
[關(guān)鍵詞]中國古典文人園林;折枝窗景;制作工藝
[Abstract] Windows, which act as the delimitation of spaces, ar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arts of architectures. As a boundary, spaces inside of windows are considered as inside space, where as the other side is to be outside space. It is windows that give us a clear sense of spaces between outside and inside. This utility of windows for space division, such as the long window, ornamental perforated window, assorted window, hexagonal window, etc, was well
performed in Chinese classical landscape architecture. Here, we discussed the sight effects and spatial meanings created by various patterns of windows and analyzed historical, cultural and social implications of the window scenery of “Zhezhi”. Finally, the elementary substance and structure of the long window and ornamental perforated window were also discussed.
[Key words] Chinese classical landscape architecture;The window scenery of “Zhezhi”;Technology
一、中國古典文人園林的窗
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提出,建造房屋時墻上留有空洞裝門窗,才能使空間空氣流通,人們在房屋里才能居住的舒服。所以有時,我們可以利用空的、無的為有提供更多的空間。園林建筑上的窗戶就像畫框,將建筑外面的風景界定在窗洞里。明代造園著作《園冶》中就有“藉以粉壁為紙,以石為繪也”的描繪。如江南園林建筑上的窗形式多樣,時而窗洞、時而漏窗,讓參觀者在園林中行走時,有移步換景之感。
(一)中國古典文人園林的窗之形式
計成的《園冶》中有關(guān)門窗部分說到:“門窗磨空,制式時裁,不惟屋宇翻新,斯謂林園遵雅。工精雖專瓦作,調(diào)度猶在得人,觸景生奇,含情多致,輕紗環(huán)碧,弱柳窺青。偉石迎人,別有一壺天地(圖1);修草弄影,疑來隔水笙簧。佳境宜收,俗塵安到。切記雕鏤門空,應當磨琢窗垣;處處鄰虛,方方側(cè)景。非傳恐失,故式存余?!?/p>
關(guān)于門窗圖式(圖2、圖3、圖4)的描述有:
“方門合角式:
磨磚方門,憑匠俱做券門,磚上過門石,或過門仿者。今之方門,將磨磚用木栓栓住,合角過門贊上,在加之過門仿,雅致可觀。
圈門式:
凡磨磚門窗,量墻之厚薄,校磚之大小,內(nèi)空須用滿磨,外邊只可不可就磚,邊外或石粉或滿磨可也。
上下圈式、蓮花式、如意式、貝葉式:
蓮瓣,如意,貝葉,斯三式宜供佛所用?!?/p>
據(jù)上所述,在宏觀上,中國古典文人園林中的窗可分為洞窗與漏窗;在微觀上,中國古典文人園林中的窗按材料可分為木窗、磚窗、琉璃窗、石窗,其中木窗最常見,按外形分有圓形、花瓶式、六角式、桃花式、葫蘆式等,又以方形與矩形最為常見。
(二)中國古典文人思想對窗景之審美觀照
談到中國古典文人園林的窗,就不能不談詩畫。常言道:“窗景如詩畫”,這不僅是指中國古典文人園林窗與詩畫有著的密切的關(guān)系,更因為其是表達文人思想的一種藝術(shù)載體。文人把窗上升到了審美的高度,即通過窗將一般事物確定為審美對象。
一方面,窗的出現(xiàn)實質(zhì)上是為主體確定了一個特定的審美視角,使主體進入到特定的審美情境之中;另一方面,窗又為客體劃出了一個特定的范圍,窗起到了畫框的作用,正如李漁所說的:“同一物也,同一事也,此窗未設(shè)以前,僅作事物觀;一有此物窗,則不煩指點,人人俱作畫圖觀矣?!?img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18/03/17/cysy201505cysy20150506-2-l.jpg" style=""/>
1.窗的詩格體現(xiàn)
窗是許多文人墨客托物寄情的載體,或蘊哲理發(fā)人深思、或抒情懷令人神怡、或啟人心智。曾鞏的“好在西湖波上月,酒醒還對紙窗明”、蘇軾的“濃艷一枝細看取,芳心千重似束,又恐被、秋風驚綠”等著名詩句都是在說“多景懸窗墉”,因窗得景,通過窗戶把外面的廣大空間和優(yōu)美景觀都盡收眼底,使內(nèi)外空間發(fā)生交流,正所謂是“納千頃之汪洋,收四時之爛漫”。還有文人畫家通過窗來觀賞圖畫。李方膺從戶外“觸目橫斜千萬朵”轉(zhuǎn)向室內(nèi)窗中“賞心只有兩三枝”(圖5)。鄭板橋看到窗外景致,忽發(fā)創(chuàng)作靈感“雷停雨止斜陽出,一片新草旋剪裁。影落碧紗窗子上,便拈毫素寫將來”。王維的“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楊萬里的“梅子流酸濺齒牙,芭蕉分綠上窗紗。日長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柳花”、朱淑真的“竹搖清影罩幽窗,兩兩時禽噪夕陽。謝卻海棠飛盡絮,困人天氣日初長”、蘇舜欽“獨繞虛亭步石硯,靜中情味世無雙。山蟬帶響穿疏戶,野蔓盤青入破窗”等也都說明了窗的詩格體現(xiàn)。endprint
2.窗的畫理之妙
窗景如畫,是以畫論為指導,遵循著繪畫的規(guī)律,體現(xiàn)最為明顯的是宗炳《畫山水序》:“且夫昆侖山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則其形莫睹,迥以數(shù)里,則可圍于寸眸。誠由去之稍闊,則其見彌小。”通過窗景表現(xiàn)出“咫尺之間,有千里萬里之勢”(圖6)。另外,在花鳥畫畫理指導下,在適宜的窗景中營造出如畫的景觀效果。畫家追求有形之象出內(nèi)之“理”,在窗外景物中表現(xiàn)得非常明顯,如“觀物必造其質(zhì),寫物必究其理”。窗外梅,是在觀梅畫,其意不在梅,而在于梅花后的理。這些理是超越物象,而重心智的理趣,這些理趣即以窗景的方式挖掘出自然之物所蘊含的生活韻味,以引起游園者對自身的思考。正如萊辛所說:“自然中的一切都是相互聯(lián)系著的;一切事物都是交織在一起,相互轉(zhuǎn)換,相互轉(zhuǎn)變的。”一般來說,當一個人面對著無限紛紜且交織在一起的景色,他的視域往往漫無邊際,注意力往往不夠集中,不知看什么是好,因而對此只能“作事物觀”。這時,美對他來說顯得很分散,如果有了門窗作為審美框格,就像畫家、攝影藝術(shù)家有了取景框一樣,情況就不同了??蚋癜芽蛑兄昂退闹芫拔锔綦x出來,把框中之景從紛繪繁雜的美的王國里選擇出來,給原來沒有界限的景色劃出界限 ,作為框格,不論圓、方、扇面之形,皆有著限定畫幅的作用。
二、中國古典文人園林的折枝窗景呈現(xiàn)方式
古代有詩句寫出了在園林中折枝窗景的藝術(shù)效果,如“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觸目橫斜千萬朵,賞心只有兩三枝”、“醉里春歸尋不得,眼明忽見折枝花。向來飛蓋西園夜,萬燭高燒照爛霞”、“窗非窗,畫也;山非后屋之山,即畫上之山”(圖7)、“山間古樹三五,幽篁一叢,乃模似枯木竹石圖”(圖8)。此外,園林著作也有提到:“古梅美竹收之圓窗,宛然鏡游也?!边€有甚者親自做折枝窗景,如李漁:“取老干之近直者,順其本來,不加斧鑿,為窗之上下兩旁,是窗之外廓具矣。再取枝柯之一面盤曲、一面稍平者,分作梅樹兩株,一從上生而倒垂,一從下生而仰接,其稍平之一面則略施斧斤,去其皮節(jié)而向外,以便糊紙;其盤曲之一面,則匪特盡全其天,不稍栽祈,并疏枝細梗而留之。既成之后,剪彩作花,分紅梅、綠尊二種,綴于疏枝細梗之上,儼然活梅之初著花者。” 李斗在《揚州畫舫錄》中曾記:“‘筋詠樓之左,作平臺,通東邊樓,樓后即‘小洪樓射圃,多梅,因于樓之后開戶,裁紙為邊,若橫披畫式,中以木福嵌合,侯‘小洪園花開,趣抽去木福,以樓后梅花為壁間畫圖?!被谝陨瞎湃藢⒄壑π蜗笤趫@林中的運用,實際調(diào)研中看到了留園的六角形窗洞(圖9);拙政園里猶如一幅生動的折枝小品的窗景(圖10);蘇州藝圃“天然畫卷”洞窗,洞窗的框景組成了一幅天然的折枝墨竹圖。
(一)取勢
“取勢”一詞多出現(xiàn)在畫論中,即“構(gòu)圖”的意思?!爱嫽ɑ苷叽蠖家恢υ换ㄔ蝗~,而全局布置當以得勢為主。枝得勢,雖縈纖高下,氣脈仍是貫串,其勢不出上插、下垂、橫倚三項,上插宜有情不宜直攫,下垂宜生動不宜拖憊,橫倚宜交搭不宜平措,此為入手最要之勢。” 折枝畫構(gòu)圖的內(nèi)在結(jié)構(gòu)是內(nèi)斂的,重視法度,又以法度之外自出新意,具有鮮明的圖式結(jié)構(gòu)特點。折枝窗景的取勢分兩個方面,一是將大自然中美的花草樹木折斷摘取回來,對著描繪。二是畫家主觀截取樹木花草中最美的一角或一段作為表現(xiàn)內(nèi)容,文同的《墨竹圖》創(chuàng)作靈感是晚上躺在床上看到窗戶外斑駁的竹影。
(二)取景
縱觀折枝窗景無論方形窗還是什錦窗洞,均設(shè)置在園林廊道和建筑墻面上,注重植物在窗洞中展現(xiàn)的畫面,大都均衡得勢,以平穩(wěn)為主,平中有勢。為了突出人在畫中游的題材,窗洞取近中景的物象作為視覺中心點,畫面中體現(xiàn)著少即是多的原則,舍棄了許多輔助的景致,如把山、石、水、坡、樹根、主干等略去,只留一種植物作為主體物。植物一般選取桂花樹、梅花樹、玉蘭樹、竹子等。這些植物在江南一帶,高度與窗的尺度相吻合。折枝窗景拋棄了大而全的中心景觀轉(zhuǎn)向?qū)γ恳桓鶚渲M行反復研究,推敲它的穿插、走向、粗細、曲直以及與其他枝干之間的關(guān)系,抽取的是窗中的近中景。
(三)造型
折枝窗景的造型大多成線性,這與它所表現(xiàn)的植物有很大關(guān)聯(lián),折枝窗景大都表現(xiàn)桃枝、梨枝、杏枝、竹枝、茶花等,這些植物據(jù)《詩經(jīng)》記載,均屬于取外貌形象之美姿,而且還有象征性寓意。清人沈復在《浮生六記》也有“栽花取勢”的論點。除此之外,折枝畫的線性造型與栽花修剪藝術(shù)也是分不開的,唐宋時期出現(xiàn)了“花譜”,如唐代賈耽“百花譜”,宋代范成大“菊譜”、“梅譜”,歐陽修“洛陽牡丹記”等詳細記載栽培、修剪植物的知識,直至后人得出結(jié)論“樹木不在與添種,而在于修整”、“枝不能多,也不能密,才見姿態(tài)” 。具體的線造型大致有三線式、折線式、對角線式,這在園林窗景中也是有所呈現(xiàn)的。
三、折枝窗景制作工藝
折枝窗景的窗框和窗戶藝術(shù)配置合理規(guī)范,有一窗一景一環(huán)境的藝術(shù)傳神,它們是古建筑的眉眼。蘇州窗欞的式樣,自宋代的《營造法式》出現(xiàn)后就一直獨領(lǐng)風騷。蘇州園林的樓閣門以八隔扇見長,窗以四隔扇見長,真有小橋流水人家,“一窗一景一環(huán)境”的藝術(shù)氛圍。說明了“窗景”不僅本身是美麗的,而且可以將窗外景色特意打造或渲染得更美。
一般窗戶的構(gòu)造,以木板組合成框,以小條縱橫搭接、穿插成圖案并表現(xiàn)出了各種窗景的形式。明清時期一般窗欞用料,寬厚見方的木條大都為15mm*30mm,較大的升底子井子格窗欞的邊條,其大小選27mm*30mm的木條。這也是傳統(tǒng)工藝的規(guī)制,舊稱4分欞、5分欞、6分欞、8分欞。窗欞的厚度和邊框欞的寬度統(tǒng)一為9分厚 。唐遼時期窗格空的尺度有兩種形式:一是直欞木欄式,一般用寬厚40mm*30mm的木條豎向排列,窗格空距離不等。二是雀眼空,不糊窗紙麻雀也飛不進屋,尺寸多為45mm*50mm。方窗雕花欞、扇形飾畫欞等形式的窗景,必須限制是只能有少量交織的方格在特定的結(jié)構(gòu)部位出現(xiàn) 。折枝窗景以長窗、空窗為主要形式。長窗是一種美的長條式矩形窗戶的形式,多出現(xiàn)在起脊房屋和平房的裝修中。長窗有的制作為開啟式,一般房屋多做四套或六套的長窗,能開能關(guān),也能摘下來。六角窗是窗欞的圖案形成六角形圖案,有全景窗、葵花窗等。全景窗,立欞基本上是拐子通欞,臥欞為短直木條,不采用搭接方式,而是臥欞做榫頭,立欞拐子處為榫眼。六角葵花窗的形式不做立臥欞,全以六角形雕刻葵花圖案,鑲成窗心。endprint
折枝窗的制作過程是木作、雕作和漆作相互配合的過程,不同匠作之間有許多約定俗成的規(guī)定,工藝的工序流程有明確的分工。首先要砍伐原木,窗選用的是紋理清晰,質(zhì)地細膩的木科,如櫸木、楠木、柏木、杏木、梓木等材料。山上砍下來的木料首先要架在由三根原木交叉組成的俗稱“木馬”的架子上,用麻繩固定住,然后由長鋸鋸割成厚約三寸的木板片,然后堆放平整,層層相壓,以便干燥。木材需要陰干,不能曝曬,以防變裂、起翹。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木作行當”分為大木作和小木作。大木作一般指房屋的豎柱和坐斗,屋頂?shù)牡窨膛c起架部分。小木作包括窗框的先期配置、門和窗欞的制作藝術(shù),雀替、掛落或是落罩等雕刻裝飾件的鑲填工藝,即裝修部分。小木作俗稱“中國古建筑的眉眼”。傳統(tǒng)工匠制作在工藝中講究:“好窗耐看搭口嚴,起線鑲裝需平展”,也是對匠人的要求,“因為,窗欞形式要好看、耐看,即百看不煩不厭,才是一個好窗戶。千變?nèi)f化的穿插搭接,匠人的技藝好壞就看木條交錯的搭口和卯鞘。
折枝窗中的古窗欞造型藝術(shù),是木工工匠們將實用與美觀融為一體的一個偉大創(chuàng)造。以藝術(shù)的點、線、面,構(gòu)成了骨骼視角元素的可見性、變化性、重復性、秩序性、對稱性、點綴性。古窗欞有規(guī)律的排列和組合,使木條材料變化構(gòu)成數(shù)不清的圖紋形狀和突出情感美的藝術(shù)氛圍,規(guī)律的編排、有秩序的組合,產(chǎn)生一種無限的變動感、引人注目的節(jié)奏感,有時還有空間的深度感。窗欞傳統(tǒng)制式有欞和錦兩個的區(qū)別。欞是由木條構(gòu)成的三角的榫卯結(jié)構(gòu)的穿插的形式,如松木欞、杉木欞、柳木欞、楊木欞等,或者數(shù)量中涉及到用多少根欞的問題。錦是指整個窗戶造型的形式和內(nèi)容。如豎條錦、萬字錦、扇形錦、冰紋錦。在蘇州園林窗戶豎條欞的基礎(chǔ)上,把窗戶豎橫的欞變化制作成有燈籠形式的圖案,叫燈籠錦,把直欞鋸作制成為彎曲欞的形式進行造作,形成結(jié)構(gòu)對稱的圖案,出現(xiàn)了如意錦、海棠錦等形式的窗欞。有的窗錦中間留出矩形方框或圓形空,鑲填木雕花,又稱“錦上添花”。一般經(jīng)濟條件好的才會在窗戶上做窗錦。民間對一米以上的框料要分清根梢,講究樹梢向上可祥瑞,有人認為是迷信,其實不是。工藝技術(shù)上俗傳:根梢分不清,匠人用稱稱。因為木料都是根重梢輕,上技術(shù)好的工匠都能根據(jù)木料的紋理分清根梢,保證使用強度。又因為木結(jié)構(gòu)工藝固有的形式,民間工藝傳有:邊材易彎,心材易裂,梢材易彎,根材易裂,中材材質(zhì)最好。工匠分清根梢才是保證木料不易變形的技藝竅門。
由此看來,窗作為中國古典文人園林的基礎(chǔ)構(gòu)件,并不單為了透空氣,更重要的使內(nèi)外、遠近景觀互為映襯,提供一個欣賞的基點與角度,通過窗框構(gòu)成美得畫面,形成獨特的窗景,使人獲得心理上的美感。
參考文獻
[1][清]李斗.揚州畫舫錄[M].北京:中華書局, 1960.
[2]劉策.中國古代苑囿[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79.
[3]劉敦禎.蘇州古典園林[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79.
[4]陳從周.園林談叢[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80.
[5]劉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6]古吳墨浪子,西湖佳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7]陳從周.揚州園林[M].上海:上??萍汲霭嫔纾?983.
[8]陳植,張公馳.中國歷代名園記選注[M].合肥:安徽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1983.
[9]顧炎武.歷代宅京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4.
[10]童寓.江南園林志[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84.
[11]金學智.中國園林美學[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0.
[12][清]李漁.閑情偶寄[M].南京: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1.
[13]艾定增,梁敦睦.中國風景園林文學作品選析[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93.
[14]郭俊綸.清代園林圖錄[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93.
[15]陳從周.園綜[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4.
[16]陳植.中國造園史[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6.
[17]陳祝琴.“折枝”釋義及其他[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
[18]朱偉.江南園林的窗[D].重慶:重慶大學,2005.
[19]何曉道.江南明清門窗[M].南京:江蘇美術(shù)出版社,2013.
[20]路玉章.古建筑木門窗欞——藝術(shù)與制作工藝[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2.
張晨
南京曉莊學院美術(shù)學院講師,
英國英國德蒙福特大學訪問學者,江蘇省室內(nèi)裝飾協(xié)會理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