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春富
上歲數(shù)的人都喜歡懷舊。懷舊并不說明心態(tài)變老,相反倒說明心態(tài)年輕。從過往經(jīng)歷中捕捉人生中的快樂成分,獲得新鮮體驗,讓體內(nèi)的細胞都活躍起來,這于生命來說是一件有意義與有價值的事。我也喜歡懷舊,常懷念我曾生活過如今再難看到的孔城老街一些老去處。它們是我生命小溪中的歡樂音符。
澡堂
老街男人赤裸相見的地方,在五甲(地段)的澡堂。
進門,掀起一道污跡發(fā)亮用于遮擋里間的厚實帷布,進入弄堂,里面黑漆漆的。往左拐,是脫衣服的房間,沿墻一個挨著一個擺放著木制的躺椅,空氣里飄著淡淡的水霧,有種渾濁的檀香味道。站在躺椅旁,邊脫衣服,邊環(huán)視四周,發(fā)覺大人身體有與小孩不同之處,便有了新鮮、好奇的感覺。牽著父親的手,暈暈地趟進池子里,水燙,趕緊挪到池沿上。池子是大理石砌的,池沿摸上去很光,便越摸越想摸,越摸感覺越濕滑。父親擦身子,我好奇地窺視池子里。霧氣騰騰的,看得不是很清楚。滿池子的水,滿池子的人。池頂有一盞燈,本身瓦數(shù)就很小,霧氣籠罩著,越發(fā)的昏暗。
有人戲謔,窮與富,脫光了衣服都一樣。這話說得有點武斷。昏黃燈光下,赤裸的身體還是有區(qū)別。一類人,身體白亮如大理石,這類人是街道上的,吃商品糧;還有一類人,身體黑褐色,如出土文物,這類人是莊稼人。這兩類人在一起,反差明顯,顯示出當時城鄉(xiāng)的差別。池子里有一個大胖子,老肥,占據(jù)了中央的位置,把別人都擠向了周邊。我估摸他是食品站殺豬的,要不然在那個年代,身上的油水不會那么的多。如今的年輕人不清楚,那時候的食品站是好單位,像現(xiàn)今的國稅與地稅。
澡是父親給洗的,父親擦好了自己的身子,把我牽到池中,上下前后不停地擦洗,污垢如蚯蚓滾動、脫落。身體弄干凈了,轉(zhuǎn)回到脫衣服的房間,還沒到椅子邊,跑堂老頭就遞上了熱騰騰的毛巾把,燙手。學父親樣,把毛巾甩兩下,再摸摸,怪事!居然不燙了。身上水被擦干,躺在椅子上,學父親樣翹著二郎腿,“咚”、“咚”的上下晃動,美滋滋的。跑堂服務正規(guī),像如今偶爾還能瞧到的老式理發(fā)一樣,中規(guī)中矩,嚴格按程序進行,第一道程序剛完成,第二道熱毛巾把又到了。再擦擦,稍稍冷卻的皮膚又熱火起來,鼓脹脹的。
這時,如果生產(chǎn)隊的汪隊長在就好了。他會要上一包一毛錢、外包裝疊成三棱錐狀的花生米,再要上一杯茶水。喝一口,扔一粒到嘴里,再喝一口,再扔一粒到嘴里,享受極了。高興的是,汪隊長每次都大方地分些給父親,父親又分幾粒給我。我也學著大人樣,嘴巴張得大大的,撿起一粒往嘴里砸,慢慢地咀嚼,最后嘴巴“嗒”一下,發(fā)出很滿足的聲音。這時對面的孩子會投來羨慕的目光,我便有意撩撥著他,繼續(xù)往嘴里砸花生米,直到砸完為止。汪隊長不在的時候,父親是舍不得買花生米的,偶有別人吃的時候,我把鼻子聳著,用力一吸,花生米的香味便很快地進入了肺腑,麻木了神經(jīng)。
搞不懂的是,澡堂壁上貼著標語“要斗私批修!”難道這里還有什么“私”可斗、 “修”可批的?莫非男人的“私”也有糊涂、犯渾的時候,要不然這樣的場合怎么也警鐘常鳴呢?!
茶館
老街八十年代有上中下茶館三個。中街的那個,八七年起火后,只剩下一些焦黑的木頭,或斜靠或倒掛在房基上,風一吹,發(fā)出沉悶的聲響,凄慘地敘說著自己的小幸。滿園子的草,高高低低的,聞多了回鄉(xiāng)游予的哀嘆。熱鬧的當數(shù)下街那個,門前蹲滿了賣魚的人,買魚的更多,高峰時街面水泄不通。
茶館炸油條,八分錢一根,黃爽爽、脆奔奔的。清晨空氣好,流動得快,香味格外的刺激人。賣魚的,買魚的,過往的行人,其中包括上學路過此地的我,口水在腔里打轉(zhuǎn)或流下來是常有的事。茶館米餃子在家中最地道,買米餃需要排隊,能買得起米餃的都是吃商品糧的人,我們這些農(nóng)村戶口的孩子唯有在一旁眼饞的份;茶館的鹵干子也好吃,中間打了刀印子,汁都滲進去了,噴香的。忘記多少錢一塊了。小時候我饞不過,下了很大決心用買本子的錢買了兩塊鹵干子,舍小得大快朵頤,慢慢地嚼,嚼了好長時間才嚼完,那是人生中的一頓美餐,至今仍記得,永遠忘不了。館子后面有一間大屋,相當于現(xiàn)在的雅問,放有四五張桌子,相對安靜。父親那時是生產(chǎn)隊會計,兇隊里有鞭炮、蚊香等副業(yè)收入,隊長便常帶著幾個干部借著開會的由頭到那里喝茶。喝茶是假,喝酒足真。一斤花生米,個把鹵菜,幾個小炒。我小時候好吃,臉也不要,跟著父親蹭。感覺小炒味道很好,花生米味道更好,現(xiàn)在的花生米味道不行了。
記得茶館桌面黑漆漆的,擦得還算干凈。茶客清一色是上年紀的男人,有的咳咳啪啪的。茶客中,有賣完魚實在受不了油條誘惑的;有閑來無事的老街居民;還有幾里十幾里到老街來買物什,然后坐下來解饞的。館子里的茶不講究,澀澀的,苦苦的;茶具不錯,白瓷的,很小,很好看。這些茶客特別能扯白,能從清晨六七點扯到中午十一點多才滿面紅光、意猶未盡地散去。與女人盡扯自家男人不同的是,男人們扯的大部分是國家大事?!傲侄d子(林彪)摔死了!”“鄧小爹爹(小平)又出來了!”故作神秘狀,停頓不說。有急性子的催促: “快說!”“快說!”于是乎就這么地扯下去,一扯就是幾個鐘頭。別小瞧了這些茶客,小民不假,國家大事倒知曉得小少。當然有時他們也扯些農(nóng)活方面的,交流交流農(nóng)作的經(jīng)驗,或發(fā)些生活感慨,附和者眾。
我常納悶,兩根油條喝掉茶館一瓶開水,館子利潤在哪里?后來釋然,原來茶館的老板也加入扯白的行列,樂在其中了。
電影院
如今的老街電影院已不復存在,剩下的是一個高高的門樓,上書“孔城影劇院”幾字,作為歷史遺存,供游人參觀時導游解說,把五十歲以上年紀的人拉回到幾十年前文化貧瘠的歲月。
孔城電影院叫影劇院,緣于20世紀60年代初著名黃梅戲演員嚴鳳英,慰問大煉鋼鐵的功臣,在那里演唱過黃梅戲《天仙配》《女駙馬》,給老街人添了樂趣與回憶。我對老街電影院的記憶始于七十年代末,那時我大概十四五歲。電影院坐落在中街,四甲。售票處有一個正方形的小窗口,很小,估計貓能爬得進去。購買電影票的人山人海。那時買票不興排隊,誰力氣大誰就能買到。
常常出現(xiàn)的情況是,小窗口成了半圓的圓心,住這成波紋狀自里向外輻射大小不一的半圓里擠滿J-人。擠不進去的就爬到人頭上,這樣就鬧出了矛盾。糾結(jié)在一起,雙方的好友都摻和進去,影院外就成了斗牛場,熱鬧非凡。打得頭破血流時,不是進醫(yī)院,而是被帶到派出所,有意思的是派出所恰巧就設(shè)在電影院的斜對面,這樣處理起來方便。派出所有一個姓孫的警員高高大大的,處理問題的方式很粗暴,拽進去,不問詢,眼睛惡狠狠地瞪著你,然后每人踢上幾腳。
那時的電影院不像今天的小劇場,敞門入場,進去要通過“閘門”。這閘門非常的窄,只能容一個大人。買票擠,有票進去同樣擠,說明那時人的文明素質(zhì)不高。我們小孩子無票想進去只好混,夾在人縫里,低著頭,拼命地擠,有時也能擠進去。擠進去的孩子集中在一起,交流著心得,很有幾分得意。
電影院里沒座椅,只有長條凳子,四列,中間兩列每行凳子上坐的人數(shù)多些,兩旁每行凳子上只能坐三五個人。電影開映前,還有一道讓我們小孩不安的程序,那便是驗票。驗票時,電影院的工作人員很神氣,拿著個手電筒照來照去。我們小孩子四處鼠竄,或往大人身邊貼,或躲到廁所里。印象中我好像沒有被逮到過。
有一部叫《平原游擊隊》的電影,里面有一個叫李向陽的游擊隊長,人長得帥,劍眉朗目,本事又特大,能使雙槍,很長時間我是他的粉絲。還有部電影叫《激戰(zhàn)無名川》,描寫志愿軍戰(zhàn)士打擊美國侵略者。我那時幼稚,以為電影反映的是生活實景,于是傻乎乎地在里面尋找當過志愿軍的父親,結(jié)果電影放完了,也沒有找到。傻帽!把郁悶說給別人聽,笑掉了人家大牙。
還有一部電影終生難忘,那便是《廬山戀》。那部電影應該是改革開放后第一部開放影片。女主角張瑜幾乎每一個鏡頭都換一套漂亮衣裳,而且衣服輕柔,高聳的雙峰不停地顫動,跑動起來做劇烈的物理運動,上下擺動??吹蒙倌猩倥婕t心跳。放這部電影時,我正在讀初三,學習很緊張,但受不了別人描述的誘惑,也想開開眼。花好大勁兒才弄到了一張電影票。
歌德說,哪個少男不鐘情,哪個少女不懷春?張瑜聳動的雙峰至今仍挺立在我的腦海之中。
合作商店
老街合作商店如茶館一樣,也有好幾個,我小時侯經(jīng)常光顧的是二甲口這個。
記憶中這商店的地面四季都濕漉漉的,像一塊濕抹布,用勁一擰就能擰出一大灘水來。店面左邊是賣布的柜臺,貨柜里斜放著卷起來的長條布匹。經(jīng)常光顧這里的是吃商品糧的人,她們手里不光有票證,而且有鈔票。那些布的顏色極單調(diào),品種也少得可憐,不過“的卡”、“的確良”很閃人眼睛。
“的卡”,只有公社干部——相當于如今的鄉(xiāng)鎮(zhèn)干部——才能穿到?!暗拇_良”,白白的,摸著滑馳,有人穿了顯擺,舍不得脫。小時以為它“的確”“涼”才叫“的確良”,成年后“有幸”穿上身,感覺一點也不透氣,才知名稱與事實不是一碼事。就像如今有些人,夸夸其談,其實肚子里沒有貨。
店面右邊賣鹽與食品。與左邊板臺面不同的是這邊為泥臺面,夏天涼快,冬天就冰人了。手剛能攀上泥臺,輕輕地叫一聲:“買鹽!”就見營業(yè)員來接錢,然后一手鏟鹽,一手拿砣。那時沒有塑料袋,一般都帶瓦罐。有沒帶的,營業(yè)員會用紙包起,成三棱錐狀,往顧客面前一遞,完事。
引以為自豪的是,我曾在此柜臺的一個大女孩營業(yè)員手里,無票買了兩盒火柴,解了母親的急,這讓母親很驚喜。至于我為什么大著膽子向她買火柴,她又為什么賣給我,我猜是我與她弟弟“小九子”經(jīng)常在一起打彈子砸紙煙盒的緣故。知恩圖報,中年后我想報恩,遺憾的是已見不到那大女孩。
記憶被歲月擠壓成碎片,我能模糊記得這店附近有一分店,也就是我熟知的姚家斜對面。里面有一老頭,夏日里穿著寬大的短褲,干癟的胸脯如經(jīng)緯線一般分明。一個漆黑的夜晚,昏黃的煤油燈下,老人從我手里接過一分錢,然后遞給我一支煙。煙名不記得了。拿到煙的我感覺完成了一項光榮任務。因為我明白那是父親的渴望,我能想象父親吞云吐霧的模樣。
一定要提的是,下街頭也有一合作商店,里面有一小女孩,長得還算標致。我們同上過三個月的學,遺憾的是沒講過一句話,今天打死你也不相信,當年我們思想就是那么的封閉。
改革開放如秋風掃落葉,似乎一夜之間合作商店就凋敝了,替代它的是新街一個又一個超市大樓高高聳起,里面的商品琳瑯滿目,應有盡有。前些年偶遇下街頭的那女孩,驚覺她韶華消逝殆盡,額上爬滿了皺紋。她猶如一面鏡子,照見了蒼老的同齡人。
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我心態(tài)年輕,“一大把”年紀,尚寓信念于筆耕不輟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