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廣躍?。鷮幨形奈锟脊叛芯渴摇 ?72000)孫 坤?。鷮幨腥纬菂^(qū)文物管理所 272000)
?
漢代碑刻研究概論
胡廣躍(濟寧市文物考古研究室272000)
孫坤(濟寧市任城區(qū)文物管理所272000)
摘要:碑刻研究是一門古老的學科。碑刻屬于金石學中“石”的研究范疇。從漢魏開始至清代碑刻研究形成了較為嚴密的研究體制和初具規(guī)模的理論構架。二十年代開始,金石學便迅速為考古學所取代。為了迅速改變我國碑刻資料整理和利用方面落后的狀況,首先要解決碑刻資料散亂而不集中的矛盾,改變不系統(tǒng)、不完整的資料存在方式。
關鍵詞:碑刻研究;金石學;考古學;碑刻;拓本
碑刻研究是一門古老的學科。它從誕生到現(xiàn)在,已有千余年的悠久歷史。在其形成、發(fā)展、完善自身體系過程中,為書學、史學、文字學、民俗學以及宗教等領域的研究,提供了條件,做出了貢獻。碑刻屬于金石學中“石”的研究范疇。其著錄、研究,肇始于漢魏?!妒酚洝贰逗鬂h書》《洛陽記》《西征記》等,最先記錄了秦代刻石,當為我國碑刻研究之濫觴。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則比較詳細地著錄了漢魏碑刻120余種。南朝梁元帝時編撰的《碑英》百二十卷,是集錄碑文資料的第一部專門著作。唐代,石鼓出土后,著錄研究者日益增多。北宋時期,碑刻研究推出了第一個高潮。這時,金石學作為一門學科,便逐步地形成了。其標志不僅出現(xiàn)了眾多有成就的金石學家和一批有影響的著作。如呂大臨《考古圖》、王楚《博古圖》、歐陽修《集古錄》、趙明誠《金石錄》、洪適《隸釋》《隸續(xù)》等。重要的是,對石刻的收集、著錄和研究,已經(jīng)形成比較系統(tǒng)的規(guī)模。在具體方法上,也有了一定的程序。金元明三代,碑刻研究轉(zhuǎn)入低潮,明代雖有陶宗儀、楊慎、都穆、趙崡、郭宗昌等人的努力,但終為逃出宋人窠臼。清代碑刻研究復出第二高潮,對于宋以來的研究成果,不僅得以全面繼承,且拓寬了原有的研究范圍,補充了新的研究方法。從而形成了較為嚴密的研究體制和初具規(guī)模的理論構架。著錄較豐者,有吳式芬《捃古錄》、孫星衍、鄧澍《寰宇訪碑錄》、馮云鵬、馮云鶴的《金石索》;考訂較精者,有錢大昕《潛研堂金石文字跋尾》;通纂較祥者,有王昶《金石萃編》、陸增祥《八瓊室金石補正》等等。其收錄之皇皇,審訂之祥核,考察之精細,是前所未有的。
當然,也應看到金石學研究的局限性。它在著錄、摩寫、考釋和評述等方面,并未窮涉碑刻資料的全部內(nèi)容,其研究,也基本停留在以鑒賞和斠補為主的方法上,對碑刻作系統(tǒng)綜合的宏觀考察,則從來沒有過。這些自身無法彌補的缺點,就使得這個學科的生命難以為繼,不能不逐漸萎縮。所以,自二十年代開始,便迅速為考古學所取代;金石學從此一撅不振。
所以能夠如此,究之原因,在于研究對象資料直接、內(nèi)容豐富、流傳時間長等特點。金石學從整體上說被考古學取代,但它的內(nèi)容卻依然存在,其潛力是無窮的,客觀上具有恢宏浩繁的基礎和開發(fā)利用這些極為充實的歷史資料的迫切需要。足以說明,這門學科存在著復興與發(fā)展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所以,有人呼吁建立現(xiàn)代金石學,這是不無道理的。
碑刻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發(fā)展起來的,有其自身的特點和規(guī)律。除當時喪葬習俗的直接影響外,還受歷史上政治、經(jīng)濟、文化、思想、藝術等方面的影響。因此,孤立地、片面地研究它們,就很難達到接近歷史事實和復原當時社會生活的全部面貌的地步。需要認真地分析、細致地考察它們的每一個方面及其全部聯(lián)系,客觀地掌握由各個方面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規(guī)律。這就要求具有比以往一切金石學研究更新的知識結構和較高的綜合思維能力。鑒于碑刻研究的具體性質(zhì),我們要投入相當?shù)木θパ芯勘虝ǖ某删鸵约皩ㄋ囆g發(fā)展的貢獻;碑刻發(fā)生、發(fā)展的原因和規(guī)律;碑刻源流、形制和分期;碑刻文體特點、種類與演化;碑刻演變反映的社會思潮和民風民俗問題;碑刻的地域性特點及歷史地理問題;碑石鐫刻反映的生產(chǎn)力水平和對巖石物理性質(zhì)的性質(zhì)問題,還有它們在中國歷史、文化史、藝術史、哲學史、科技史、民俗史上的地位,等等。凡此種種,都需要豐富的書學知識、古文字學、歷史知識、考古知識、地理知識、民俗知識乃至巖石、鐫刻知識等。
人們要了解歷史的真實面目,無疑要憑藉歷史留下的各種資料。我國歷史資料浩如煙海,有文字的也有實物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有的軼散,有的損毀,有的殘缺,有的則便被篡改得面目全非。自然的社會的因素,對研究工作的制約,有時甚至使研究人員無可奈何。然而碑刻中保存的大量資料,作為歷史研究,特別是對較早社會階段的研究,有其特殊意義。他不僅有長期保存的優(yōu)點,其史料來源也更直接一些,盡管也需要一個去蕪取精、去偽存真的過程。目前,對于碑刻中那些只言片語或殘鱗斷甲形式存在的大量信息,絕大部分尚未得到應有的綜合性開發(fā)與利用。在我國碑刻資料如此充實、如此豐富的客觀條件下,使我們迫切地感到目前的開發(fā)利用的狀況,與文博事業(yè)發(fā)展的局面,尤其是十八屆三中全會所倡導的“文化強國”“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增強文化軟實力”等會議精神,顯然極不適應。要使這一古老的傳統(tǒng)藝術煥發(fā)生機,就需要在碑刻資料的搜集與整理、鑒別與清洗、交流與利用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新的更為嚴格的要求。
為了迅速改變我國碑刻資料整理和利用方面落后的狀況,首先要解決碑刻資料散亂而不集中的矛盾,改變不系統(tǒng)、不完整的資料存在方式。充分占有材料,是整個研究工作得以進行的先決條件。由于碑刻資料自身的特點,傳統(tǒng)的交流、收集方式,主要依靠拓本的椎拓與流傳。拓本在研究中的作用之大,以致在印刷術高度發(fā)達的今天也沒有降低其價值。解放以前,拓本的流傳主要依靠親朋故友的相互借閱、饋贈、借閱、交換,以及拓本商人的媒介作用。一般情況下,收集豐富的拓本,并非是不可企及的難事,而今收藏家的藏品,有的佚失,有的損壞,有的在戰(zhàn)爭期間和“文化大革命”期間失散或付之一炬。有的則流散國外,重新被博物館所收藏。如2009年故宮博物院組織召開黃易學術研討會,關于武氏祠早期拓本,不得不從國外借閱。古代碑刻嚴禁椎拓,為的是更好地保護文物。文物要得到保護,法令也要執(zhí)行,這與研究工作并非背道而馳。如何妥善地解決好保護與研究的矛盾,是研究人員十分關心的問題?,F(xiàn)在的先進影印技術在發(fā)展,固然還可以利用影印的手段來為碑刻研究服務,為研究人員創(chuàng)造條件。今年來,文物部門研究人員曾經(jīng)影印出版了不少碑刻資料,因資金、學術力量等眾多原因,尤其是隨著城市基本建設的發(fā)展新出土了不少碑刻資料,成書的印刷質(zhì)量、資料原始信息不完整等等,都達不到研究利用的需要。以至于許多珍貴的碑刻資料仍然被棄置于冷宮而不屑一顧,這是我們在資料收集與整理上的薄弱環(huán)節(jié),這也是本書出版的目的之一。因此說,碑刻資料的
收集、整理、加工、出版,是研究工作至關重要的任務。
漢代碑刻題記是研究我國漢代書法、歷史等重要資料。齊梁時期的文藝理論家劉勰在《文心雕龍?誄碑》中說過,“自后漢以來,碑碣云起?!边@從酈道元的《水經(jīng)注》和北宋至清季以來的金石著錄以及流傳至今的實物看,是信而有證的。但是漢代漢碑并非以均勻的狀態(tài)分布在九州大地上。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已接近一百種,分布在全國大部分地區(qū),尤以山東、河南、陜西、四川、河北為多。山東為孔子文教之鄉(xiāng),稷下遺風,文士薈萃,戰(zhàn)亂較少于河南、陜西等地。故遺存漢刻,遠遠多于中原及他省,加以境內(nèi)地下遺存代有發(fā)現(xiàn),成為全國研究漢碑之中心基地。晚近學者葉昌熾“欲訪唐碑當入秦,欲訪先秦漢魏諸碑當游齊魯”(《語石》,卷一)的話,便道出了這種狀態(tài)。山東境內(nèi)的《景君碑》《乙瑛碑》《禮器碑》《孔宙碑》《孔彪碑》《史晨碑》《衡方碑》《張遷碑》《王舍人碑》等漢碑名品,其歷史文化價值之高,早為海內(nèi)外學人和藝術家所矚目。隨著文物考古工作的開展,又有不少新的發(fā)現(xiàn)。
山東是兩漢碑石資料的重要發(fā)現(xiàn)地,不僅1949年以前以130塊(據(jù)《山東通志》細目)居全國之首,近幾年來的新資料,也是他省所不多見的。在山東130塊漢碑中,濟寧幾乎占了大半,素有“中國漢碑半濟寧”之稱。據(jù)統(tǒng)計,濟寧漢碑有41種之多,如蕭王莊墓群一號墓,發(fā)現(xiàn)漢代黃腸石題記文字近800余石,單字4000余字,為全國漢代考古之僅見。濟寧漢碑,書法風格一碑一奇,或樸厚,或娟秀,或典雅,或奇崛,林林總總的碑碣成了凝固的歷史,讓人在品讀儒家文化的同時也在賞鑒中華書法藝術的珍品。自北宋以來,學者著錄、闡釋濟寧漢碑的文獻不下數(shù)十種,文學家歐陽修、金石學家趙明誠都曾親臨曲阜探訪研究,并收入各自的著述。近年來許多游客和國內(nèi)外專家、學者都前來觀覽考察。歷代書法家通過研習,豐富提高了書藝,貫穿我國隸書產(chǎn)生、發(fā)展、演化全過程的濟寧漢碑作為優(yōu)秀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已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進行了保護,象一顆顆明珠在濟寧這塊具有豐厚人文積淀的沃土上熠熠閃光。
胡廣躍,濟寧市文物考古研究室副研究館員,主要從事文物考古、大運河濟寧段世界文化遺產(chǎn)文物保護和管理研究工作。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