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澤亮 (湖南師范大學美術(shù)學院 410000)
朦朧與畫面詩意空間的關(guān)系
黃澤亮 (湖南師范大學美術(shù)學院 410000)
本文分析了朦朧與畫面詩意空間的關(guān)系。由朦朧到詩意,由畫作的詩意到畫面詩意之源。探究畫家用空、白、虛和模糊、光影等手段和語言造就朦朧意象,來構(gòu)建一幅畫面的詩意空間。朦朧之美,詩意之美,為畫家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參考價值。
朦朧;詩意;空白
朦朧的狀態(tài)會“隱惡揚善”,把不完美變成了完美些,把有限化作無限,從而獲得詩意的審美;朦朧的狀態(tài)會產(chǎn)生距離,“在水一方”的距離給人廣闊的想象空間,帶來審美體驗,產(chǎn)生詩意。詩意是一種境界,是物我合一,是天地萬物和自己融為一體時產(chǎn)生的感受。
繪畫作品的詩意是從的整體來把握的,是客觀世界、繪畫語言、人的情感相互交融后的催生產(chǎn)物,是緣于物象又高于物象的情景交融的精神狀態(tài)。而“景與情”的朦朧是畫面詩意空間之源。
首先,大千世界無不存在著不少詩意的朦朧狀態(tài)和朦朧美:云蒸霞蔚、煙暮黃昏、霧雨溟濛、雪天觀景、霧里看花、混沌星空……朦朧狀態(tài)會誘發(fā)欣賞者心理過程的再創(chuàng)造,獲得詩意的審美。山水畫家與自然中這些朦朧狀態(tài)交流對話,所以煙霞入夢、月夜入畫。笪重光云:“山隈空處,筆入虛無;樹影微時,墨成煙霧。”(笪重光《畫筌》)煙霞入夢,蕩滌精神,抵達詩情畫意之境界。
其次,在人的心理活動和意識流里,蒙蒙朧朧、迷迷茫茫的狀態(tài)就更多了。夢境、幻覺、想象和所有的潛意識都是朦朧的,這些是產(chǎn)生朦朧詩意之美的心理機制。 德加曾經(jīng)直言不諱地表達這樣一種美學見解:“一幅畫,來一點含混,來一點荒唐,這才妙。”這里所說的“含混”是指形象的朦朧;“荒唐”是指跳出慣性思維,產(chǎn)生些心理朦朧的東西?!敖鈽?gòu)主義”繪畫在思維意識的解構(gòu)方面很有點“荒唐”的意味。他的特點是多元的、破碎的、凌亂的、模糊的、朦朧的、不平衡不對稱的、不穩(wěn)定的……畫中吸收這些有利于心理朦朧表達的東西也許可以獲得不同于傳統(tǒng)意味的另外一種詩意。
畫家用空與白、虛和模糊、光影等藝術(shù)手段及詩畫融合的藝術(shù)語言造就朦朧意象,發(fā)揮聰明才智探索創(chuàng)造畫中的朦朧詩意,來構(gòu)建一幅畫面的詩意空間。
南宋馬遠的《寒江獨釣圖》,今藏于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整幅畫中,空空蕩蕩的江面上,只見一葉孤舟靜橫、一個漁翁在垂釣,身體略略前傾,凝神專注于水面。小舟的尾部微翹,旁邊是幾絲柔痕,將小舟隨波閑蕩的意味寫出。我每回欣賞它時,都能感到煙波浩渺河水澹澹的朦朦氣象。這就是國畫的“留白”藝術(shù),大片留白給人以無限遐想的空間、回味無窮的意境,表達豐富的生命感受。
我們可以對這幅畫面的詩意空間感受一番:冷月高懸,一切雜質(zhì)在迷蒙凄冷的氣氛下退隱,寂寞的秋江上悄無聲息,沉浸在月色的清暉下,小舟靜靜地向前,偶爾激起的流水聲,像是和人絮語。這里沒有紛擾的塵世,沒有悲傷,沒有丑陋和陰謀詭計,一切人世的不如意都在冷月的屏障抵制下退出。似乎一切都靜止,人與自然達到亙古的寧靜。
司空徒《詩品》說“不著一字,盡得風流?!毙木硟煽?,繪畫將物理空間虛化,留下一片空白,空白本身是有無、虛實、無限的展示,空納萬境,獲得自由而廣闊的畫面想象空間,產(chǎn)生耐人尋味、余味無窮的詩意。
老子說“大象無形”、徐渭的“舍形悅影”、吳昌碩“畫氣不畫形”,表明中國畫用虛不用實的創(chuàng)作規(guī)律。齊白石的《荷花影》以數(shù)筆的荷花投映于水中,荷花的倒影引來數(shù)只蝌蚪競相追逐,避實就虛遷想妙得,詩意無限,回味無窮。
對于用虛和模糊達到朦朧的美學境界,東西方是相通的。英國水彩畫家透納是較早在畫面中體現(xiàn)出朦朧意象的,透納筆下的天光云影、水霧光輝融匯成眩目的水色虛幻朦朧;印象派則模糊物象輪廓,融合景色、陽光和空氣的色彩形成朦朧意象;“點彩派”畫家修拉、西涅克和納比派代表畫家波納爾、等用色點組合的技法把朦朧的美感帶入一個新的境界;這些用虛和模糊的探索形成的西方朦朧體格繪畫體系是追求朦朧形成畫面詩意空間的寶貴實踐。
通過對印象派、點彩派、納比派的考察可以認識到用點的辦法是模糊與虛化物象的重要技法。中國畫以線造型,重視線條的作用,但也有用點來模糊與虛化形象的典型代表人物米氏父子。“米家山水”的“米點善以顫顫動動的“模糊”筆墨表達那種水墨淋漓的山水氣象,體現(xiàn)了山谷隱現(xiàn)、林梢出沒、溪山無盡、煙雨微茫的詩意境界,考察米友仁的《遠岫晴云圖》《云山得意圖》等,米點的模糊性有兩點:第一點是他把山的‘象’置于云霧之中,藏的多露得少的模糊就使觀者獲得“合理缺損”的自由和想象。第二點是米點利用水墨滲化多變,產(chǎn)生如夢如霧中的感覺。這和西方朦朧體格繪畫的觀察理念是一致的,觀察物象,沒有太多具體的細節(jié),只是蒙蒙朧朧的一片。
虛不等于空,而是實境的無限延伸。南宋禪僧畫家牧溪的代表作《瀟湘八景圖》,僅留存四景真跡,為《煙寺晚鐘圖》《漁村夕照圖》《遠浦歸帆圖》《平沙落雁圖》這四幅畫是用水墨畫虛的手段造就朦朧意境傳達無盡詩意的典范。且看《煙寺晚鐘圖》,整個畫面幾乎是淡墨暈化的虛境,暮靄中透出一線微弱的光帶顯得越發(fā)虛空,“霧靄微微,氣色昏迷?!苯^妙地展現(xiàn)了瀟湘地區(qū)的顯潤之氣與空濛之光;《漁村夕照圖》中同樣“霧鎖煙籠”江天虛幻一色中透出一點幾筆勾出的漁舟;《平沙落雁圖》在一米多的寬闊幅面中“一痕山影淡若無”,天地之間雁群依稀可見,沙洲中四點大雁更顯天地遼遠與蒼茫;《遠浦歸帆圖》用淡墨染出幾抹山痕,左下角以疾馳之筆畫出狂風飄搖中的樹木,此畫的右半部分漫潰模糊一片中用細筆輕勾出一葉小舟,“帆落秋江隱暮嵐”頓感天地空悠悠。
這些模糊的意象迭宕隱顯恍惚不定,不等你定睛細看,又漠然的淡了、虛了、消失在紙的底色之中?!稙t湘八景圖》最大限度地利用水和墨所產(chǎn)生的變幻豐富的暈染,墨色濃淡間潛藏著無限神秘色韻,世界被幻化成一幅幅詩意空靈、禪味馨濃的空間。
月色迷茫是自然現(xiàn)象中客觀存在的典型光影朦朧詩意美。夜晚的月光下枝葉扶疏、舞影婆娑,此時此景就很有詩意了;或者這清幽的月光,朦朧了萬物之間的距離,一疊又一疊的遠山在夜空的背景中呈現(xiàn)黝藍的剪影;或者一江春水在月亮的朗照下,波光蕩漾、熒光閃爍,“月光如水水如天”……
很多國畫家喜歡月夜之景,朦朧既是藝術(shù)表現(xiàn)的手段,也是藝術(shù)描繪的對象。朱訓(xùn)德的《洞庭吟》,畫面上,明月滿帆的洞庭湖上長竿短線、漁網(wǎng)扳箏、船影波光,一切景象化作搖曳晃動的縱橫金線,滑過空氣斜切向觀者的靈魂,使人不禁想起范仲淹對洞庭月的描繪:“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痹陟o謐空蒙的寥廓下,“月夕空明漾碧波”,漁父在朦朧中沉醉,此情此景,仿佛聽到了天籟之音的蕩漾。
朦朧與光影常扯在一起,畫家歷來醉心于縹緲朦朧的光影表達,敘述著畫家胸中的詩情。科羅用撲朔迷離的光影、充滿空氣感的模糊創(chuàng)作朦朧而富有詩意風景畫,那種如絨毛般柔軟,灰綠色調(diào)處理的林木和景物,加上他最喜歡的早晨清新柔和的光線,或是黃昏灑滿一地金黃的湖光山色——美麗如桃花源般的景致傳達詩意般的夢境。朦朧的形象可以是撲朔迷離的,也可以是歷歷在目的。這種朦朧的風格使科羅的風景畫有了詩意的空間。
當代新銳畫家雷苗也善于用光斑來營造朦朧畫面,朦朧中更顯詩意。技法上,通過一遍遍的描寫、渲染和洗涮,將色彩處理成含蓄、隱抑的灰色,襯之以跳躍的柔和光斑,作散漫飄泛之態(tài),糾纏在陰郁不明的光陰中,畫面頗有些童話情結(jié)和夢境的詩意色彩。
總之,古今中外無不講究朦朧美。中國傳統(tǒng)詩詞與繪畫中,文人墨客善于運用“朦朧”意象,將審美和詩意寄存于淡遠隱約的景物里,以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西畫亦注重朦朧的美學境界,探索朦朧的情感表達;日本畫在向西方學習與借鑒的過程中開創(chuàng)了富有東方審美韻味的朦朧體。
朦朧之美,詩意之美。給“朦朧美”留一席之地是非常必要的!
[1]朱訓(xùn)德.中國畫二十家朱訓(xùn)德[M].北京美術(shù)攝影出版社,2004年3月第一版.
[2]黃澤亮.國畫中詩的情懷與精神[D].湖南師范大學,2011:40-64.
[3]趙東.論中國畫畫風中的朦朧體格[D].中央民族大學,2006:21-25.
[4]江宏偉.世界的花 ——從雷苗的夢說起[Z].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