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華
[摘 要]在小學校園里,習慣教育幾乎滲透在班級的各個角落,學生能根據老師的引導形成屬于自己的習慣。可是,在多數情況下,學生的習慣僅僅局限于某間教室對某個老師或某個同學該有的禮貌,未曾真正養(yǎng)成該有的習慣。學生的良好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養(yǎng)成的,需家校聯合,以足夠的耐心引導他們走向成功。
[關鍵詞]謝謝 家庭 學校 社會 習慣
[中圖分類號] G62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03-092
在班級中,學生會因為教師給他們一個小獎品而說“謝謝”,也會因同學給他打一次飯菜而說“謝謝”。我希望學生將這些好的行為拓展到生活中去,在沒有學校紀律束縛時,也能發(fā)自內心真誠的感謝,真正做到給別人帶來幸福。但是往往事與愿違,在生活中,學生常常將學校中所學的丟掉,表現也就僅僅局限于某間教室對某個老師或某個同學該有的禮貌。
金秋九月,是秋游的好季節(jié),學生玩得都很開心,因此他們忘記對為他們服務的教官和司機說聲“謝謝”,這一切我都看在眼中。路上,我一直思考這次回去該怎樣教育他們?;氐桨嗉墸趯@次秋游稍作總結后,我淡淡地說道:“大家沒有對為我們服務的教官和司機說聲‘謝謝,教師比較失望。”這時,坐在第一排的一個學生迅速說道:“老師也沒有說謝謝?!币痪渫詤s道出了一個事實,中止了我接下來的“教育”。此時,我深刻地明白:“自己只是做到了言教,卻將身教遺忘在角落里了。”
事后,我深思著,童言無忌,卻道出了學生的心聲:“老師也沒有做好,又談何教育孩子?”因此,在學校中,接過學生的作業(yè)本時,我會輕聲說“謝謝”;學生幫忙擦黑板時,我說聲“謝謝”。這時,就有大方的學生會回應我一句“不用謝”。一切都很自然地發(fā)展著,慢慢的,我聽到的“謝謝”多了,聽到的“不用謝”也多了,這比我多次提醒他們說“謝謝”的效果好多了。
一、一聲“謝謝”為什么做不好
《早教專家信箱》這本書里提到一歲多的孩子出現打人的情況,成人見孩子打人就哈哈一笑,甚至給孩子鼓掌,從而導致孩子的這種行為得到強化,逐漸養(yǎng)成打人的不良習慣。所以,當孩子偶爾揚手打人的時候,家長要用眼神或手勢來制止他,引導他明白哪些是被允許的行為,哪些是不被允許的行為。類似于說“謝謝”等禮貌用語也是一樣的,孩子們不可能一開始就知道哪些該說,哪些不該說,他們只會單純地從自己的角度出發(fā),這時家長就要引導好孩子。更重要的是,家長在生活中要以身作則,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
二、怎樣將“謝謝”做到更好
一個好習慣的養(yǎng)成,需要家庭、學校、社會三者的相互聯合。
1.離不開之家庭篇
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那么孩子成長中習慣的養(yǎng)成與父母有更大的關系。父母的言行常常在潛移默化中被孩子接受。有的父母常常說破了嘴皮也很難令孩子有所改變,主要是由于他們在教養(yǎng)孩子時持雙重標準。如大人可以看電視,小孩卻要認真讀書;大人可以躺著看書,小孩卻被告知不可躺著看書,等等。這種雙重標準令孩子不服,教育的效果自然大打折扣。所以家長應身體力行,將言教與身教相互配合。如要培養(yǎng)孩子主動使用禮貌用語的習慣,家長就應自覺主動地使用“請”“謝謝”“對不起”等禮貌用語。同時,在學習過程中,家長要善于發(fā)現孩子的表現,并及時給予肯定,強化孩子的習慣。
2.離不開之學校篇
(1)拇指教育。
要學生養(yǎng)成懂禮貌的好習慣,教師首先要引導他們思考如何做一名懂禮貌的學生。多數情況下,教師都會給學生定下需要做的目標,不遵守的學生就要受到懲罰。其實,讓學生有個良好行為習慣的最終目的是讓他們相信這么做是對的,而不是因為害怕懲罰才做的。馬卡連柯在總結自己的教育經驗時說:“要盡量多地要求一個人,也盡可能地尊重一個人?!睂⒆拥牧晳T教育亦是如此。教師必須最大限度地尊重學生,當學生表現出一點進步時,教師要多加贊揚,如“你很棒”“表現不錯”等;當學生做得確實不好時,教師也要對他說“這次比上次差了一點,如果你再努力一點就更好了,你行的”。通過不斷鼓勵學生,學生有了信心,學什么都會事半功倍。
(2)以身作則。
教育心理學表明,教師的行為對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鬃友裕骸捌渖碚?,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在不斷要求學生的過程中,教師要以身作則,因為教師的身教比言教更有效。如當我在工作中出現失誤時,會真誠地對學生說“對不起,這件事是我錯怪你了”,這樣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中做錯了,就能夠主動找老師認錯。長期堅持,相信學生必定會受教師行為的影響。
3.離不開之社會篇
文明禮貌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不管是孩子、家長還是教師,社會是展示我們所學的舞臺,在那里,可以檢驗孩子的表現,促進孩子成長。
一聲“謝謝”很輕,只要開口;一聲“謝謝”很重,因為它承載著一個人的禮貌習慣。學生的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養(yǎng)成的,需家校聯合,以足夠的耐心引導他們走向成功。
(特約編輯 童 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