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馬克·米奧多尼克著+賴盈滿譯
瓷器很快變成中國圖騰
兩千年前,東漢的陶匠想要改善自己做出的陶器,開始進行實驗。他們不僅嘗試各種不同的黏土,還自己調(diào)配黏土,加入各種河里黏土不會有的礦物質(zhì)。其中一種礦物質(zhì)就是白色的高嶺土。為什么要加高嶺土?沒人知道?;蛟S出于實驗精神,或許因為喜歡高嶺土的顏色。
他們顯然試過各種混合,最后終于發(fā)現(xiàn)一種特殊配方,成分包括高嶺土和一些其他礦物質(zhì),例如石英和長石,混合成一種白黏土,加熱后會變成非常好看的白陶。這種陶并不比土器強韌,但和之前已知的黏土不同,只要把窯火加熱到極高的1300℃,它就會發(fā)生奇怪的變化,成為外表如水的固體。這種白陶的表面近乎完全光滑,可以說是世上可見的最美的陶瓷,而且強度和硬度都遠超其他陶瓷。由于強度極高,它可以制成極薄的杯碗,幾乎和紙一樣薄,卻依然不容易產(chǎn)生裂痕。做出來的杯子近乎透明,相當細致。它就是瓷。
瓷結合強韌、輕盈、優(yōu)雅和無比光滑的特質(zhì),成為它最強有力的條件,很快就和皇室連上了關系,成為財富和高雅品位的象征。但瓷還有另外一層意義。由于造瓷需要豐富的知識與技術,要能找到適當?shù)牡V物比例并建造可以產(chǎn)生高溫的陶窯,瓷成為技巧與藝術完美結合的象征。瓷很快便從中國的驕傲變成了中國的圖騰,成為國力的展現(xiàn)。自此之后,中國歷朝歷代都會有自己的官窯。
中國各朝努力制作精美絕倫的器皿和禮器來裝點皇宮,以彰顯自家陶藝。不過他們深知要讓賓客真正驚艷,不僅得讓賓客看見瓷的輕盈與透明,還要親眼和親手體會,而品茗正是最完美的機會。于是以瓷杯奉茶待客不僅成為精湛陶藝的展現(xiàn),也是雅致的文化活動,最后更成為一種儀式。
由于中國瓷器遠優(yōu)于其他陶器,使得中東和西方的商人一眼就曉得這些瓷器是多么有價值的商品。他們不僅引進瓷器,連品茶文化也一并引入中東和西方,使得瓷和品茶成為宣揚中國文化的代表,所到之處無不風靡。當時歐洲人還在使用木杯、錫杯、銀器和陶杯,瓷器充分顯現(xiàn)出中國在工藝技術上超出其他文明甚多。用上等瓷器招待客人品嘗上等中國茶,立刻讓你身價不凡。于是這個稱為“白金”的精巧白瓷很快就成為龐大的生意。
中國引領風騷五百年
由于瓷器貿(mào)易量太過驚人,許多歐洲人心想要是能自制瓷器,肯定能大賺一筆。然而,歐洲人始終不得其門而入。就算他們派人到中國刺探,瓷器制造依然是中國的不傳之秘,令歐洲人妒羨不已。
直到五百年后,一位名叫貝特格的人被薩克森國王拘禁,令他找出制造瓷器的方法,否則人頭落地,歐洲才終于做出了像樣的瓷器。
貝特格原本是煉金術士,但1704年于拘禁期間受命當馮齊恩豪斯的手下,使用各種白色礦物有系統(tǒng)地進行實驗,以找出制造瓷器的方法。他們在當?shù)匕l(fā)現(xiàn)的高嶺土成了實驗的轉折點。兩人一旦創(chuàng)造出所需的高溫,就破解了中國人保守千年的秘訣。
貝特格沒有用茶杯來證明自己真的做出了瓷器,而是把白熱狀態(tài)的瓷器從1350℃的窯中取出,直接拋進裝水的桶子里。絕大多數(shù)陶器都會因為冷熱差距過大而破碎,土器和陶瓦更會爆裂,但瓷器實在夠硬夠韌,竟然毫發(fā)無傷。薩克森國王信守承諾,大大獎賞了貝特格和馮齊恩豪斯,因為發(fā)明了歐洲精瓷肯定能為他帶來巨富。
從此之后,歐洲各地的科學家和陶匠都開始拼命實驗,希望能找出制造瓷器的秘訣。雖然間諜密探滿天飛,英國還是花了五十年才用本地原料做出瓷器,并命名為“骨瓷”。我父母親當年結婚收到的茶杯組就是骨瓷做的。
于是1962年的某一天,在米奧多尼克家宣布喜訊之前,康瓦爾的礦工黎明即起,和過去兩百年來一樣穿越康瓦爾丘陵的野生蕨類叢林,經(jīng)過坑洞和水車來到特維斯科礦場,挖掘一種特別的白色黏土。在這些人挖掘高嶺土的同時,馬路另一頭的花崗石礦場則有礦工在挖掘礦石,包括云母、長石和石英。史塔夫郡及鄰近的契郡、德比郡、萊斯特郡、華威郡、沃斯特郡和許洛普郡的農(nóng)人牧養(yǎng)牲畜,并把死去牲畜的骨頭焚燒后磨成細粉。所有材料隨后運往特倫特河畔的斯托克市,在某個冬日燒制成我桌上的茶杯和同組茶具。
繁復的制造過程
冬天的斯托克市應該煙霧彌漫,數(shù)百座紅磚瓶形窯吞云吐霧,致使當?shù)爻蔀橛沾芍劓?zhèn)。當年的煙霧應該帶著濃郁的硫磺味和幾分酸氣,而且或許和我1987年暫居當?shù)貢r一樣烏云低沉,使得天空跟煙囪融為一體,整座城市因此顯得很不真實,有如幻夢。
工廠里的空氣被窯火烤得干燥溫暖,感覺很舒適。每個房間都擺滿板凳和機械設備,成排的男女工人專心忙著干活,制作各式各樣的瓷器,主要是餐盤和碟子,當然還有茶杯。工作非常繁重,工廠里彌漫著全神貫注的氣氛。所有器具都只用一種材質(zhì)制造,它主宰了工廠,在所有地方留下印記。整間廠房都會沾滿這些混合礦物與獸骨的白色細粉。
這些細粉的外觀毫不起眼,就算加水后會變成可塑形的黏稠糊狀物,但也就如此而已。茶杯由瑋致活陶瓷廠的女工親手捏制,她們做這工作已經(jīng)一輩子了??恐蛰喓团さ囊浑p巧手,黏糊的坯土瞬間就變成了杯子。
濕軟的粗坯放在托盤上松軟無力,有如早熟的嬰兒。要是沒有外力協(xié)助,這些粗坯將會風干、松垮、龜裂最后瓦解,就像泥土做成的杯子一樣。不過,它們并不會如此,而是被送到工廠的另一處地方。
到了那里,一位手指粗壯的男子會用無比嫻熟的動作以耐火黏土迅速做好火泥箱。耐火黏土可以承受極高的溫度,因此常用來當成其他種類黏土加熱時的外殼保護層。男子會把茶杯的粗坯放入火泥箱,仔細排好放好,不讓粗坯彼此碰觸。一切就緒后,男子會用黏土把火泥箱封好。箱里漆黑、冰冷又潮濕,所有粗坯也一樣濕軟。
隔天早上,工人會把這五百多個火泥箱小心放入瓶形窯中,放滿之后再把窯口封死,在窯下點燃炭火。窯里煙霧彌漫,茶杯的粗坯有火泥箱保護,因此依然潔白無瑕,隨著溫度升高緩緩干燥,直到水分完全蒸發(fā)為止。
接下來就是茶杯誕生的關鍵時刻。這時粗坯非常脆弱,礦物結晶都堆棧在一起,卻沒有任何力量把它們黏住。火泥箱把強力高熱氣流和濃煙擋在箱外,讓粗坯不至于瞬間爆炸。
當溫度升高到1300℃,窯內(nèi)變成白熱狀態(tài),奇跡就出現(xiàn)了:結晶間的部分原子將形成一條玻璃河?,F(xiàn)在粗坯絕大部分已經(jīng)變成固體,但仍部分呈液體,外觀就像茶杯上有液態(tài)玻璃形成的血管流過。這些液體會滲入結晶間的所有孔隙,覆蓋茶杯的每一寸表面。新生成的茶杯和絕大多數(shù)陶器不同,只有它們知道毫無瑕疵是什么滋味。
瓷窯需要降溫兩天才能打開,但茶杯依然熱得無法安全取出。不過,一群身材壯碩魁梧、滿身煤渣的工人會穿著三層羊毛衫和外套,走進窯里取出火泥箱。有些火泥箱已經(jīng)受熱裂開了,里面的茶杯接觸到煙塵和火焰,只能接受不幸的結局。但米奧多尼克家的茶杯完好無缺,安然蜷伏在宛如子宮的火泥箱中,直到工人把箱子小心撬開,讓它們以最出色的骨瓷風采降臨世間。專家會檢查它們有無瑕疵,接著如同打嬰兒屁股一樣輕彈一下做最后的檢查。
輕彈茶杯傾聽聲音,是最清楚而確定的方法,來確認杯子是否完全成形。只要杯子內(nèi)部稍有瑕疵,有孔隙在白熱狀態(tài)時沒有由玻璃漿填滿,聲響就會有部分被吸收,無法發(fā)出清脆的回音,聽起來會悶悶的,而完全致密的茶杯則是余音繞梁。就是這個回音讓米奧多尼克家的茶杯得到了認可,可以待價而沽。若輕彈陶瓦杯幾乎不會聽到任何聲音,頂多就是一聲悶響。
而我的茶杯由于完全緊實,沒有任何瑕疵,因此即使像紙一樣輕薄透明,卻能維持五十年形狀完好細致。就算現(xiàn)在輕彈茶杯,依然能聽見它的強韌與生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