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樂群
濟南市天橋區(qū)人民檢察院,山東 濟南 250000
?
檢察視野下的刑事案件速裁程序對接機制初探
王樂群
濟南市天橋區(qū)人民檢察院,山東 濟南 250000
刑事案件速裁程序是以認罪認罰為前提,以充分保障當事人訴訟權益為根本,提高訴訟效率的一種有益嘗試和探索,一定程度上推進了刑事案件繁簡分流,優(yōu)化了司法資源配置。自速裁程序試點工作實施以來,成效顯著,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亟待完善,特別是在機制銜接方面,本文即以檢察工作為視角對速裁程序的相關對接機制進行探討。
速裁程序;對接機制;效率
近年來,隨著社會發(fā)展和變遷,刑事犯罪案件呈高發(fā)態(tài)勢,加之勞動教養(yǎng)制度廢除,導致輕微刑事案件數(shù)量激增,司法機關案多人少矛盾愈加凸顯。為應對上述問題,2014年6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開創(chuàng)試驗性立法先河,授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在全國19個城市開展刑事案件速裁程序試點工作(以下簡稱“速裁程序”)。速裁程序不但完善了我國刑事司法訴訟體系,更體現(xiàn)了刑事司法公平正義的價值追求。貝卡利亞提出,“訴訟本身應該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結束,這是因為懲罰犯罪的刑罰越是迅速和及時,就越是公正和有益”。[1]可見,速裁程序的根本價值追求仍是公平正義。
速裁程序試點近兩年來,整體運行情況良好,基本實現(xiàn)了預期效果,一是在訴訟效率方面,審查起訴期限和庭審時長大大縮短。二是在案件質量方面,適用速裁程序的案件均達到訴判一致,案件當事人息訴服判率較高。三是在人權保障方面,對被告人而言,速裁程序最大限度地簡化了刑事訴訟程序,縮短了了審查起訴、審判周期和羈押期限,利于避免“罪刑倒掛”現(xiàn)象,從根本上保障了被告人的訴訟權益。
(一)檢察機關與偵查機關的對接機制不順暢
速裁程序改革的核心是庭審程序,主要規(guī)范作為公訴機關的檢察院如何開展審查起訴工作,以及作為審判機關的法院如何簡化庭審活動,因此對偵查環(huán)節(jié)中速裁案件的類型、工作標準和時限都沒有具體規(guī)定,使得偵查機關欠缺啟動速裁程序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直接造成辦理輕微刑事案件“提速難”的問題。實踐中,一些偵查人員基于辦案時間、壓力、量刑把握等因素的考慮并不愿啟動速裁程序,移送審查起訴案件時也不做區(qū)分,導致案件分散,檢察機關的承辦人收到案件后,除了要進行繁簡的分類工作,還要對案件的事實認定、法律適用、量刑建議嚴格審查,并基于此作出是否啟動速裁程序的決定,這在客觀上加重了檢察機關的工作負擔。如遇到證據(jù)存在瑕疵的案件,需要在檢察機關的引導下補強證據(jù),增加了案件的審查起訴時間。
(二)檢察機關與審判機關的銜接機制待完善
速裁程序作為刑事訴訟活動的一種程序,同樣涉及偵查、起訴、審判、執(zhí)行等環(huán)節(jié),這需要公、檢、法、司協(xié)作配合,其中公訴機關和審判機關的溝通交流機制尤為重要。試點實踐中,檢法兩家基本能夠做到速裁案件的銜接順暢,保證該類案件從速從快辦理,但由于檢法兩家就法律適用及證據(jù)采用掌握的標準不同,易出現(xiàn)速裁程序適用上的分歧,如檢察機關認為符合條件啟動速裁程序的案件,而法院審理后卻認為被告人的量刑可能會超過一年以上有期徒刑,不符合速裁程序的適用條件,遂將程序回轉。這不僅影響了訴訟效率,還一定程度降低了司法公信力。
(三)檢察機關與司法行政機關的配合機制有漏洞
速裁程序試點階段,檢察機關與司法行政機關的配合也存在一定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審查起訴與調查評估報告不同步,調查評估報告結果具有滯后性。速裁程序的試點辦法規(guī)定了“人民檢察院認為對犯罪嫌疑人可能宣告緩刑或者判處管制的,可以委托犯罪嫌疑人居住地所在的縣級司法行政機關進行調查評估?!倍@項規(guī)定在審查起訴階段實踐操作中較難落實,因為審查起訴期限是八個工作日,而委托居住地所在的縣級司法行政機關后十天左右才能到拿到調查評估報告,無法實現(xiàn)在起訴時將案件材料一并向法院移送。
(一)探索建立適用于速裁程序的辦案流程機制
一是建立案件受理快速分流機制。建議檢察機關加強與公安機關的溝通和協(xié)調,公安機關在偵查終結后,對于符合速裁程序要求的輕微刑事案件,移送審查起訴時,在卷宗封面上加貼“啟動速裁程序辦理”標識或者隨案移送速裁程序辦理意見書。公訴部門在受理案件當天根據(jù)案情進行初步審查,對于符合條件的,直接分配相關辦案人員辦理;不符合的,應立即轉化為普通程序辦理。[2]二是簡化速裁辦案審批流程。適用速裁程序的案件在檢察機關的審查起訴階段僅有八個工作日的時間,時間要求緊迫,對于文書的審批,特別是程序性文書的審批,應相應降低權限,可實行承辦人負責制,承辦人審查案件后無特殊情況,可不再提交討論、層報審批,如有不宜繼續(xù)適用速裁程序情況發(fā)生,再提交科、處室討論,由相關負責人決定是否轉為普通程序辦理。
(二)探索建立速裁程序的業(yè)務銜接及量刑指導機制
適用速裁程序是提高訴訟效率,保證程序公正及實體公正的重要嘗試,但由于把握案件水平有限以及案件量刑存在不確定性,偵查機關主動建議適用速裁程序積極性不高,而審判機關基于檢察機關的前期審查,對案件不再作出新的建議等其他原因,因此建議對公檢法三家進行統(tǒng)一的適用速裁程序的業(yè)務銜接及指導,牢牢把握“公正優(yōu)先、兼顧效率”的基本原則,[3]在案件的源頭進行把關,在保證案件質量的前提下,充分實現(xiàn)偵查機關的繁簡分流,統(tǒng)一對量刑的把握,加快訴訟進程,提高訴訟效率。目前,速裁程序案件提出量刑建議主要參照法院量刑標準和以往判例,具體案件的量刑幅度建議主要憑借辦案人的經驗,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建議制訂適用速裁案件11種罪名的具體量刑標準,便于檢察機關和審判機關準確規(guī)范量刑,有利于減少法檢兩家適用速裁程序的分歧。
(三)探索建立檢察機關與司法行政機關工作對接機制
實踐發(fā)現(xiàn),司法行政機關在速裁程序試點工作中大有可為,如在協(xié)調對接、法律援助和社會調查評估工作中均能夠有效發(fā)揮其職能作用。建議檢察機關與司法行政機關以建立部門對接機制、會簽文件等形式,明確工作職責,實現(xiàn)速裁程序審查起訴工作與法律援助、社會調查評估“無縫對接”。一是保障法律援助值班律師職能的發(fā)揮,檢察機關可會同司法行政機關在派駐看守所檢察室設立法律援助工作站,派駐法律援助值班律師,隨時隨地為犯罪嫌疑人提供相關法律服務,充分發(fā)揮法律援助值班律師制度的作用。二是保障審查起訴工作與社會調查評估工作協(xié)調同步,檢察機關可與司法行政機關會簽相關文件,進一步規(guī)范社會調查評估工作,縮短社會調查表審核報送流轉時限。實際中,應對此作進一步區(qū)分,針對社會關系相對簡單、社會調查周期短的情況,可加強公訴部門與司法局相關部門的溝通配合,提高調查效率。如公訴部門收到需要社會調查案件后,可第一時間通過電話告知司法局被調查人的基本情況,使審查起訴與社會調查第一時間同步開展,以確保起訴時社會調查評估報告連同案件材料一并移送至法院。針對部分人員調查周期長、無法及時完成調查工作的情況,與法院做好溝通,先行提起公訴,在開庭前完成調查并將其送交法院承辦人。
速裁程序作為一項試點工作,其推行之路任重而道遠,不僅需要相關機制的構建和完善,更需要理念認知的轉變。因此,我們要結合辦案實踐,遵從辦案規(guī)律,對速裁程序進行積極探索,以確保法律的公平正義,彰顯司法理性,實現(xiàn)速裁程序的價值。
[1][意]貝卡利亞.論犯罪與刑法[M].黃風譯.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3:56.
[2]高松林,高蘊嶙.檢察機關快速辦理刑事速裁案件工作機制探索[J].人民檢察,2015(1).
[3]樊崇義,劉文化.我國刑事案件速裁程序的運作[J].人民司法(應用),2015(11).
D
A
王樂群(1990-),女,山東泰安人,濟南市天橋區(qū)人民檢察院公訴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