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運海
(襄樊職業(yè)技術學院 公共課部,湖北 襄樊 441050)
體育文化的哲學闡釋與中西“和合”趨勢
毛運海
(襄樊職業(yè)技術學院 公共課部,湖北 襄樊 441050)
體育文化一方面集合了人類的肉體與精神、理性與感性,貫穿著整個人類的發(fā)展歷史,是一種生命的本能和精神的表達. 另一方面,又集中體現(xiàn)了社會、經(jīng)濟、政治、文化、科技等文明進程的各種屬性. 因而,體育文化屬于人文精神文化范疇. 長期以來,體育缺乏時代的人文關懷,時代性的人本體育并未真正形成;體育文化的哲學闡釋明顯不足,在中西體育“和合”要義認識上缺乏應有的哲學認知程度. 中西體育文化最根本的價值沖突在于其價值意識形態(tài)的沖突,它不僅造成了人們體育價值觀的混亂和迷茫,而且使兩種文化直接面對面地以“對立與和合”的形式走到了一起.
體育文化;體育哲學;價值觀;中西比較;對立與和合
體育的產(chǎn)生有四種基本途徑,一是勞動,二是祭祀,三是軍事,四是娛樂. 東西方基本上都認同此說.古典與現(xiàn)代奧林匹克運動源于西方,源頭是古希臘體育. “古希臘民族信仰泛神宗教并崇拜英雄,這正是古代奧運會在希臘興起的歷史文化背景”[1]. 在體育文化日趨全球化的今天,探究體育的實質,的確很難避免回到西方體育與哲學的故土古希臘. 西方先哲們通過對體育本質與精神的思索,追尋體育的真理,闡釋體育真正的本質與內涵. 當今的趨勢是:物質文明的日益繁榮,使得社會呼喚人文社會體育的興起. 而今天的體育現(xiàn)狀,無法跟上時代的潮流,不能滿足人們對人文體育的高層需要. 換言之,人們更加需要體育的精神價值與享受. 更通俗地說,體育缺乏時代的人文關懷,時代性的人本體育并未真正形成. 從歷史的過去輾轉到現(xiàn)實的今天,也鮮有哲學思辯意義上的對體育精神價值的富于時代性的全面判定與思考. 體育,首先是“人”的體育. 體育的魅力,恰恰是通過身體的運動來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人文精神(人的精神),是一種更加真實而特殊的人的身體文化,并且是極富人文精神魅力的身體文化. 但是,卻罕有當代思想家們應有的關注與思考,少有人真正懂得并且有意識地傳播體育歷史與技術以外的更富魅力的體育精神,中西基本相同. 更值得關注的是在現(xiàn)實的體育文化認知上,“精英認識”與“大眾關懷”難以相提并論. 大眾關注體育,更多的只是關注金牌,卻很少關注身體運動之美和體育精神之美.
作為文明時代的體育,崇尚精神的高貴與永恒,應是體育的時代主題. 而面對肉體的局限與倉促、需要與功利,體育,實質上顯得很無奈. 體育極大地集合了人類的理性與感性、靈魂與肉體. 這個奇怪的文化組合,不得不引發(fā)我們的思考. 體育界一直存在著的體育實踐多于體育理論的現(xiàn)實,嚴重擠壓并削弱了這一真理的力量. 近當代人文、社會、自然和技術領域,都出現(xiàn)了影響深遠的理論. 在體育文化領域,卻存在許多遺憾與理論的空白,而中國至今還未真正形成獨立的體育文化學科. 要使我國的體育文化真正成為一個獨立的學科,就必須結合體育文化哲學闡釋,從體育的標簽式研究轉向對其內在本質的研究.
1.1 中國古代對身體的認識
孟子“心、氣、形”的理論架構可以說是儒家身體觀的整體概括. 這種“心、氣、形”三位一體論身體觀,是一種精神化的身體觀. “身”通過這種理論結構被虛體化、非肉身化了. “身”成了“心”的從屬物. 而后世中國人不重視“身”,對“身”的外形美,尤其是對男人的外形美沒有固定的看法,甚至是極端不重視. 在東方思想文化中,人的“身”被淡化了,被模糊了,甚至被驅逐了. “君與臣”的關系實際上是“陰與陽”的關系:君對應陽,臣對應陰. 臣子獲得天子的認可,不得不表現(xiàn)出“陰”. 由此,我們得到了這樣的啟發(fā),中國的傳統(tǒng)氣功的產(chǎn)生,源于古代人對“身體”(認為身體是非肉體化的氣與心)的認識. 古代文人對極端瘦弱體型的欣賞,宋以后對“白面書生”的塑造等即是佐證. 在這里,先秦儒家唯物體育觀、教育觀亦顯蒼白無力;盛唐時期“身、言、書、判”,身當首位的用人標準亦不存在. 傳統(tǒng)的儒家教育思想演變?yōu)橐匀说木裥摒B(yǎng)教育為主,而對身體形態(tài)與剛勁肌肉力量的外在表現(xiàn)并不重視. 而在整個封建社會的文化教養(yǎng)中,散發(fā)出“謙卑有禮”、“與世不爭”、“息事寧人”的傳統(tǒng)文化氣息. 因此,中國古代體育沒有像西方貴族的騎士運動一樣,進入上層社會文人的生活中心,是與此有關聯(lián)的.
1.2 古代希臘人對“身”的觀念
古希臘人認為“肌肉”是受意志支配而控制動作的器官,肌肉使我們能夠說話,做事,可以控制說話的語調、步奏;可以控制我們的四肢,可以決定我們什么時候行動,什么時候停止等等. 總之,只有肌肉才使人類稱為世界的主宰者. 古希臘歷史學家西羅多德在《歷史》中說,強健而多節(jié)的身體是統(tǒng)治者的身體,軟弱少節(jié)的身體是奴隸的身體. 公元前300多年前教育家柏拉圖在他的身心調和論的教育設計中,規(guī)劃了各種年齡體育活動的內容和要求. 古希臘人通過自己的身體認識世界,也把人性中的惡歸結于“身體”,促使了后來西方世界嚴重的“身心”分離的歷史觀的形成(如中世紀的絕對“禁欲”,認為罪惡是源于身體的,只有懲罰自己的身體,才能接近完美的神).
1.3 當今世界對身體認識的趨同與局限
當今社會是技術和物質至上的時代,我們時常渾然不知人文的失落與人性的異化. 在體育領域中同樣存在這樣的現(xiàn)象. 西方體育演變?yōu)槌缟袀€人精神張揚的一種身體文化,當整個社會的衣食住行只需一周三日工作時間的時候,精神世界支配、引導人類前景的時刻將來臨. 歷史將走出樸素的唯物史觀,人們將走出傳統(tǒng)的“身體觀”,而以“心理本體”取代“工具本體”將成為體育注意的焦點;“人活得怎樣”的問題將日益突出. 未來的人類社會,不再是一個單一的工具技術化的世界,而是突出精神主導的世界.
基于我國體育現(xiàn)狀對體育哲學的需要與其關聯(lián)學科的局限性,體育文化學科的建設與形成已是當今人文體育必然的選擇. 通過對體育文化哲學性的追索與思考,重新審視體育的本質與體育的精神,正視當今體育因人文失落而引發(fā)的諸多弊端,為體育注入皈依人文的終極關懷. 這也是體育文化與體育哲學的共同責任.
2.1 體育的精神內涵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神為“協(xié)調的現(xiàn)實精神”. 其基本特點是以現(xiàn)實性的人倫關系為核心,通過協(xié)調性的倫理意識來實現(xiàn)文化和社會的自我肯定. 西方傳統(tǒng)文化精神則是“超越的浪漫精神”. 其基本特點是以彼岸性的神人關系為目的,通過超越性的宗教意識來實現(xiàn)文化的和社會的自我否定. 這些特點分別作用到兩種體育文化形態(tài)上,則形成了不同的體育精神內涵.
2.1.1 中西體育精神內涵的差異
首先,中國傳統(tǒng)體育文化受中國文化的影響而專注于人內心的道德良知的發(fā)掘,說到底也就是專注于人的道德修養(yǎng). 商、周時期出現(xiàn)了樸素唯物主義的陰陽說和五行說,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是《周易》和《尚書》.“陰陽互動是體育戰(zhàn)術創(chuàng)新的發(fā)展的源泉,是促進體育技術進步的內在動力”.[2]68“陰陽觀是中國傳統(tǒng)養(yǎng)生理論的思想基礎和實踐基礎”.[2]67“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是說,天(體)因不停地運動而健在,人也應當按照“天行健”這種自然法則不斷地運動. 《尚書·洪范》中對人的“?!迸c“禍”分別提出了幾條標準,人有“五福”即“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3]37長壽與健康已經(jīng)成了商、周時期人們評判幸福的重要標準,這種觀念對后來我國的養(yǎng)生學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孔子遵“禮”的體育思想在于他的教育目標是培養(yǎng)道德完善的“文武兼?zhèn)洹钡摹叭省比耍坝形氖抡弑赜形鋫?,有武事者必有文備?[4]23孔子尚文,但文必須之以禮;孔子尚勇,“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4]34然而,他又警告人們“勇而無禮則亂”.[4]34不論“武”多么“勇”,必須服從奴隸主貴族之“禮”. 孔子揚“禮”的體育實踐則在于繼承了西周“六藝”教育內容, 他的弟子號稱三千,而“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他本人就是一位善射、御“勁拓國門之關”的人. 但是行射、習御也必須遵守“禮”.他認為行射不在爭高下,而在于觀道德,重要的不在射,而是以射揚禮.
荀子的體育思想主要表現(xiàn)在其唯物主義體育觀上. 在身心健康方面,荀子堅持了唯物主義觀點. “形具而神生”,[3]43“養(yǎng)備而動時,……養(yǎng)略而動罕,則天不能使之全”.[3]45認為人的身體不是由天來決定的,是由人的“養(yǎng)”則天不能使之病,及“動”(活動而不怠惰)來決定的,強調了運動對人體健康的意義. 荀子很重視快樂教育,“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無樂”.[3]48他認為樂舞對發(fā)展人的身心健康有很大好處. “聽其雅頌之聲,而志意得廣焉,執(zhí)其干戚,習其俯仰屈伸,而容貌得莊焉. 行其綴兆,要其節(jié)奏,而行列得正焉,進退得齊焉”.[3]45樂舞不僅能陶冶人的情操,還能使人的形體健美,大有今天健美操的作用.“樂行而志清,禮修而行成,耳目聰明,血氣和平,移風易俗,天下皆寧,美善相樂”.[3]48高格調的娛樂活動,不僅有助于身心健康,對移風易俗,凈化社會環(huán)境,追求真善美方面有重要作用.
中國儒家文化開創(chuàng)了這樣一條道路:由內向外去馳求,通過修齊治平,通過內圣外王,通過成己成物,從內在發(fā)掘這個世界,是一個從內向外的發(fā)生過程. 這就形成了中國文化的主體精神(或基本精神),是一種倫理精神. 這些帶有樸素唯物主義色彩的觀念和精神對傳統(tǒng)體育的形成和發(fā)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中國傳統(tǒng)體育文化的理論支柱. 我國古代的哲學家認為人是由“氣”組成的. 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 因此,生命體的盛衰,取決于氣的盈虛. 而這一條件又取決于人體自身組織中陰陽結構的運動狀態(tài),陰陽和(相對平衡)則壽,陰陽離(相對不平衡)則夭. 而西方體育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其發(fā)展是一個超越的過程. 簡單地說,就是從希臘多神教向基督教的轉換. 希臘多神教充滿了感性的、活潑的、歡快明朗的色彩,表現(xiàn)在他們的神話中間,都是一些歡快明朗的、無憂無慮的生活狀態(tài). 但是,到了基督教,發(fā)生了一個根本性的變化,它開始走向了一種形而上的,一種超越的神的崇拜. 這個轉化過程,是一個根本性的轉化:從自然崇拜的明朗歡快的希臘多神教,以及外在刻板的律法主義的猶太教,向后來完全鄙視現(xiàn)實、崇尚天國的一種超越的基督教的轉換. 從希臘的有血有肉的神人同形的諸多神教,向基督教的超越肉體,超越現(xiàn)實的一種唯靈主義的宗教的轉換,使得人們不再關心現(xiàn)實與肉體,都把眼光投注到天國. 這樣就導致了基督教文化的一種基本精神,一種超越的浪漫精神. 這種精神影射到西方體育文化之中,就突出地體現(xiàn)為一種浪漫的、自由的、不斷征服的超越精神.
2.1.2 中西體育文化精神的表現(xiàn)不同
中國體育文化的實質看起來好像是正心誠意,但實際上是放在修齊治平之上的. 中國體育文化隨著中國文化的內斂過程,而逐漸形成了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于內在的道德修為和現(xiàn)實的經(jīng)世致用之上,即“以心為本、以身為標,在心的統(tǒng)攝下,通過身體的整體鍛煉,達到身心并重”. “體育的各種運動手段來源于自然界物質的屬性和力量,但它們又是人的理性和實踐的創(chuàng)造物,因而它們又高于自然界那種純粹自在的物質對象”.[5]由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人的培養(yǎng)更注重的是內在氣質、品格和精神修養(yǎng),把人的身體則視作是寓精神之舍. 在養(yǎng)生原則上,老子主張“道法自然”,莊子主張“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在養(yǎng)生方法上,老子主張“專氣致柔”、“持恒守一”、“致虛”、“守靜篤”. 莊子主張“心齋”、“坐忘”. 二者是一脈相承的. 因此,中國傳統(tǒng)體育主張通過身體鍛煉來以外達內、由表及里,由有形的身體活動促進無形精神的升華,從而實現(xiàn)理想人格的塑造. 由此也形成了中國體育文化內斂的價值取向:重視倫理、追求和諧. 相對中世紀西方體育文化來說,中國體育文化雖然是輝煌繁盛的,但它不具備一種向前追求的欲望. 因此,儒家文化或者說中國文化的主體精神,既對中國體育文化的繁盛起到了傾心的促進作用,同時也應該為中國體育文化在近代的落伍承擔主要的責任.
西方體育突出強調人的物質形態(tài)本身,主張通過運動系統(tǒng)的一系列積極活動,使肌肉發(fā)達、骨骼強壯,進而促進內臟器官的健康. 因此,西方體育強調的是身體的外部運動,追求的是更快、更高、更強,充滿了對健美人體的崇拜和對力的贊美,透射出雄勁的陽剛之氣. 由此也形成了西方體育突出競爭、抗爭、超越的價值取向.
2.1.3 現(xiàn)代體育理想色彩的局限
現(xiàn)代奧運為體育注入了其人文的理想色彩. 但是,“體育狀態(tài)”的本質精神應該是什么?在現(xiàn)代奧林匹克運動實踐中并未得到真正的體現(xiàn). 因為它沒有其以堅實的哲學思辯為基礎的理論框架,而只是高揚的理想主義. 人性在體育中的回歸應是最普遍的愿望,體育走向“人的自然化”,得到學界的普遍認同,只是初步的對體育進行了哲學思辯. 但是,體育的發(fā)展,體育的哲學意義上的價值評估是一項浩大而極具現(xiàn)實意義的工程. 它需要賦予實踐的、創(chuàng)新的、完整的理論體系.
2.2 東西方體育文化認知趨向的局限
在西方體育思想深入中國的今天,西方體育會得到大眾普遍認可與接受. 同時,崇尚個人精神張揚的西方體育文化也在今天表露了其弊端:崇尚和諧的東方文明將對西方體育文化有其補救的因素. 未來的體育,也是文化大融合的體育,是對體育的終極價值與本質意義的重新評定——從哲學的高度重讀體育與體育精神.
2.2.1 身心內外認識的局限
中國傳統(tǒng)體育植根于“天人合一”、陰陽、八卦、五行等之中. 在古代中國封閉的農業(yè)經(jīng)濟條件下產(chǎn)生了獨特的“養(yǎng)生文化”,崇尚抽象,注重倫理,看重禮儀教化,少有競賽意識;重節(jié)奏、韻律、神韻、朦朧、抽象、含蓄美. 而西方體育則重外在和分析,重與自然斗爭等觀念,產(chǎn)生了以激進性、個體性、開放性、流變性為特征的“競技體育文化”. 崇尚精確,注重規(guī)則,有強烈的競賽意識,講求不斷超越,重陽剛、力量、速度、形體之美. 中西體育之間這種價值觀的巨大差異,在現(xiàn)實中就表現(xiàn)為中國傳統(tǒng)體育項目難以在西方世界傳播,難以得到西方人的普遍認同和研習.
2.2.2 表現(xiàn)形態(tài)的限制
古希臘人以自然科學作為一切思維的邏輯起點,他們用機械力學的原理解釋一切自然現(xiàn)象與過程,甚至把人也看成是機械. 這樣的哲學釀造出了獨特的體育文化:以對人的能量的挖掘,來獲取人在時間、空間中的永恒,具有明顯的競技性、規(guī)范性和精確性特征. 由此,古希臘人創(chuàng)造了賽跑、跳遠、標槍等極具競技性的體育項目,這些項目具有鮮明的物理特征. 不僅如此,自古希臘以來,西方體育一直倡導和實踐著一套嚴格的、細化的、量化的競技規(guī)則,競爭必須在在公平、公正、公開的環(huán)境進行,具有嚴格的“立法”. 因此,西方體育就是“物理體育”和“立法體育”. 然而,中國體育卻表現(xiàn)出另外一種形態(tài). 古代中國哲人通過人自身的小宇宙,發(fā)現(xiàn)自然的大宇宙. 或者說,中國古代哲學始終在宇宙與人的渾融莫辨與交相注視中,完成著一種相互的發(fā)現(xiàn). 中國文化不可能是人與自然對抗的文化,中國文化在天人合一里尋覓對于真理的把握. 這樣的文化情懷孕育出的體育就是:重自然之道,重身心愉悅,重人際和諧. 無視競技性,不刻意追求超乎自然常態(tài)和令人嘆為觀止的體格與體能,拒絕以單純的量化指標衡量優(yōu)劣,尤其拒絕為了身體某一部分過度發(fā)達而損害另一部分的健康.
2.2.3 發(fā)展不平衡所帶來的限制
準確地說,體育全球化就是西方體育的全球化,是世界上其他國家與民族的體育在價值觀念、比賽規(guī)則、制度等多方面向西方體育看齊,以西方體育的價值觀為“坐標”的“西化”. 在強勢的西方體育面前,一方面,中國傳統(tǒng)體育面臨著被排擠的危機,面臨著生存的危機;另一方面,中國傳統(tǒng)體育的發(fā)展不僅面臨著生存的問題,更面臨著發(fā)展的問題. 在現(xiàn)實中突出地表現(xiàn)為中國單方面融入西方體育文化,向以奧林匹克為代表的西方體育文化看齊,而西方對中國傳統(tǒng)體育文化知之甚少,西方主動宣傳中國傳統(tǒng)體育文化幾乎是中國人的一種奢望.西方體育不斷進行全球擴張,將歐美價值觀念充塞地球村的每一個角落,將其它民族、地區(qū)體育文化排擠到懸崖,也使得其它一些體育文化主動進行自我“歐美化”改造. 中國體育文化依然在國際化與本土化的困境中苦苦掙扎. 中西體育之間難以實現(xiàn)平等對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就更難形成.
當代一些關于傳統(tǒng)體育文化的研究,忽視了把文化精神作為一種傳統(tǒng),而只把傳統(tǒng)體育文化的生成作為一種既定的傳統(tǒng). 這樣,就把傳統(tǒng)作為既定的東西,而不是作為隱藏在體育實體深處的或民族心靈之中、不斷吸收外在的營養(yǎng)和適應外部環(huán)境變化的文化精神. 事實上,只有在哲學認知上正視這種中西均有的“文化精神”,才能真正把握中西體育“和合”趨勢.
3.1 體育全球化的誘惑與民族化的堅守
在經(jīng)濟全球化發(fā)展的今天,體育的全球化實際表現(xiàn)為西方體育的全球化. 而富于東方人文精神的中國傳統(tǒng)體育卻有一個“斷代”的現(xiàn)實問題. 鴉片戰(zhàn)爭以后,西方體育在中國的演化,實質是一個不倫不類的尷尬局面. 如果說,體育反映的是民族的自我精神的洋溢,而作為西方體育思想精髓的個體生命張力,卻在中國喪失其本來面目. 在空間維度上,“對立與和合”的矛盾集中體現(xiàn)為“內與外”的矛盾,即西方體育文化與民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的矛盾. 事實上,體育文化作為一種較為特殊的文化形態(tài),雖然不同的體育文化有強弱勢之分,但隨著信息技術的廣泛運用和個體交往的增多,當今不同體育文化間的交流也在明顯增加,其程度甚至超過了人類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 特別是“休閑體育的推行、公共休閑和體育設施的建設以及對民間體育組織的扶持和培育等相關政策的制定和完善起著關鍵性的作用”.[6]
在時間維度上,“對立與和合”的矛盾集中體現(xiàn)為“前與后” 的沖突,都表現(xiàn)出全球化時代中西體育文化“對立與和合”矛盾的多重性. 堅守民族化將面臨兩個維度上的“撕裂”,既要面對西方體育文化的沖突,又要維持民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的固有結構. 因此,民族化將很難再依靠一種邊界的封閉性、意識形態(tài)的純潔性以及經(jīng)濟孤立的辦法避開體育文化的全球化. 體育文化全球化的發(fā)展并不能消滅民族化的要求,相反,體育文化與人們的生活聯(lián)系的越密切,人們對它的需求則更強烈. 所以,體育全球化與民族化仍會共存下去,雖然這個時代看起來可能恰好處于一個“和合”的周期之中.
3.2 中西體育文化“和合”的本質
中西體育文化“和合”的本質就是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 21世紀的體育文化發(fā)展態(tài)勢是東西方體育文化互學、互動、互滲、互補的世紀;是沖突融合而和合的世紀(即和合而化生新的人類體育文化). 中國傳統(tǒng)體育文化只有在化解、協(xié)調現(xiàn)代西方體育文化所面臨的人文危機中,發(fā)揮自己獨特的巨大魅力和價值,才能獲得世人的認同,才能真正走向世界、走向現(xiàn)代化. 實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體育文化的世界化和現(xiàn)代化的途經(jīng)就是要實現(xiàn)民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精神的轉生,即以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作為起點和歸宿.
中西體育文化中的“傳統(tǒng)體育文化精神”和“和合精神”是有一定區(qū)別的,前者可以說是生命力,后者可以說是生成物. 所謂生命力,是指傳統(tǒng)體育文化能吸收、利用、改造外在與內在的因素和成分,形成、發(fā)展、完善自我,以適應時代環(huán)境變化的生命力及對歷史和現(xiàn)實進行新詮釋的能力. 所謂生成物,是指體育文化主體在實踐活動中所創(chuàng)造和建構的各種以實體為形式或外在的體育成果,如武術等. 這些體育文化實體,體現(xiàn)著某一時代、某一傳統(tǒng)文化的凝聚力. 這里所講的傳統(tǒng)體育文化,主要是指一種文化精神,而不指生成物本身. 生成物本身作為固有形的呈現(xiàn),其本身已沒有變形的活力或創(chuàng)造力,它是被普遍認同的精神原理和境界,滲透到體育實體的各個方面,而且生生不息,“和合”成新的精神而延續(xù)下來. 這便是我們所說的傳統(tǒng)體育文化所蘊涵的精神.
綜上所述,中國體育文化是一種關注于現(xiàn)實的道德修為的、一種協(xié)調的現(xiàn)實精神,這是中國體育文化的主體精神. 西方體育文化隨著西方文化從自然主義的希臘宗教,以及律法主義的猶太教,向唯靈主義的基督教的轉換,形成了一種超越的、自由的、浪漫精神. 一個是內斂的,一個是超越的. 中西體育文化最根本的價值沖突在于其價值意識形態(tài)的沖突,它不僅造成了人們體育價值觀的混亂和迷茫,而且使兩種文化形態(tài)直接面對面地以“對立與和合”的形式走到一起. 在這一趨勢逐漸尖銳和復雜的今天,醞釀二者的“和合”就具有了厚重的理論和現(xiàn)實意義,它不僅深刻影響著中國體育文化將以何種姿態(tài)和形象走向未來,而且也給世界體育文化發(fā)展注入了東方文化的精神內涵,即以中國古老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智慧作為底蘊而形成的為促進人類全面發(fā)展而服務的精神內涵. 這種精神內涵不是對西方體育文化或是對傳中國統(tǒng)體育文化原封不動的單傳,而是基于中國傳統(tǒng)體育人文精神的蘊涵,又超越中國傳統(tǒng)文化人文精神固有意蘊的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
[1] 王 成, 田雨普. 奧林匹克儀式變遷及其當代價值[J]. 體育文化導刊, 2008(12): 42-44.
[2] 王 斌.《周易》陰陽觀與體育[J]. 體育文化導刊, 2009(1): 66-68.
[3] 全國體育學院教材委員會. 體育史[M]. 北京: 人民體育出版社, 1989.
[4] 宋元人. 四書五經(jīng)[M]. 北京: 中國書店, 1985.
[5] 姜雪婷. 魏晉南北朝射箭文化及其社會性[J]. 體育文化導刊, 2009(2): 95-98.
[6] 朱寒笑, 苗大培. 歐洲休閑運動政策的演變[J]. 體育文化導刊, 2009(2): 155-158.
(責任編輯:徐 杰)
Philosophical Interpretation of Sports Culture and
the Harmonious Integration Trend of the West and the East
MAO Yun-hai
(Department of Common Courses, Xiangf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Xiangfan 441050, China)
Sports culture on the one hand reflects the spirit, rationality, and sensibility of human body all through history, thus representing the instincts and essence of life; on the other hand, while giving a concentrated expression to the civilizing process in economy, politics, culture, and technology, it falls into the human spiritual and cultural domain. However, there is a lack of humanixtic care of the era, as a result, the human-oriented sports have not yet been formed; another problem is that the philosophical interpretation of sports culture is notably deficient when some philosophical awareness should be given to the harmonious integration trend of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sports. The ultimat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above two are conflict of values, which not only leads to people’s confusion in sports value, but makes direct combination of the two culture types in a contrasting and harnonious way as well.
Sports culture; Sports philosophy; Value concept; The comparison of the west and the east; Conflict and integration
G80
A
1009-2854(2010)02-0020-05
2009-12-05
襄樊職業(yè)技術學院《體育文化素養(yǎng)與大學生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子課題(Xzsy0809)
毛運海(1961— ), 男, 湖北襄陽人, 襄樊職業(yè)技術學院公共課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