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龍飛
南昌大學法學院,江西 南昌 330031
?
假設因果關系的問題分析
張龍飛
南昌大學法學院,江西南昌330031
從各種假設因果關系的類型分析可得假設因果關系中假設原因一般不應歸責的結論。不同類型的假設原因對損害賠償能否修正的問題會得出不同結果。
假設因果關系;類型化;歸責;損害賠償
假設因果關系指加害人的行為已導致一定損害結果,但即使該加害行為未發(fā)生,損害的全部或部分也會因另一個與原加害行為無關的原因而發(fā)生。該問題早在羅馬帝國時期就已涉及,在最初針對財產(chǎn)損害的《阿奎利亞法》中有假設因果關系“奴隸案”記載。①實踐中,假設因果關系不僅體現(xiàn)在刑事法律中,民事法律特別是侵權損害案件也非常多。假設因果關系能否影響歸責和侵權損害賠償?這兩個問題是研究假設因果關系的關鍵所在。
(一)歸責問題的原因力分析
假設因果關系包括真正原因和假設原因,導致?lián)p害實際發(fā)生的原因力是真正原因。損害發(fā)生“原因力”應從法律和事實層面展開,只有事實和法律均一致時才被認定為同一原因力。事實層面上,造成實際損害結果的原因是真正原因;法律層面上,法律規(guī)制造成實際損害的行為。可見,真正原因不因損害結果必然發(fā)生而免責。
(二)歸責問題的價值取向分析
若從損害結果必然發(fā)生角度主張對真正原因應免責或減輕責任,在針對被害人特殊體質和自身行為或內在狀況時,似乎有一定道理,特別是在兩個原因行為的時間間隔幾乎可忽略不計時。但從價值取向角度分析,對真正原因免責不合理。首先,導致?lián)p害的真正原因現(xiàn)實存在,侵害行為一旦實施就應對其歸責。其次,若因假設原因存在不對實施真正侵害行為的人歸責,容易讓人產(chǎn)生僥幸心理,引發(fā)他人借此故意實施加害行為。最后,在真正原因和假設原因發(fā)生的時間間隔過程中,若對真正原因免責,那該段間隔時間里受害人的損害應如何追究就存在問題,特別當造成的是持續(xù)性損害時,不對真正原因歸責難以維護受害人的利益。但時間間隔不能作為能否歸責的決定性因素,因時間間隔通常難以判斷,且其對損害實際結果沒本質影響,它只能作為影響賠償損害范圍的考量因素之一。
在侵權法領域,對假設因果關系一般不能免責,而假設因果關系不只發(fā)生在該領域。根據(jù)《阿根廷共和國民法典》第892條規(guī)定:“債務人在構成遲延而應對意外事件負責時,如因意外事件而不能移交之物在出于債權人權利之下同樣會滅失,則免除對損失和所失利益的賠償責任?!奔僭O因果關系能否歸責,需要綜合考量相應的法理、法律價值取向和規(guī)定等。
根據(jù)損益相當原理,假設原因對真正原因造成損害結果的賠償問題并非固定。考量假設因果關系的損害賠償問題需從不同假設原因性質和損害性質判斷。
(一)不同類型假設因果關系的損害賠償問題
1.第三人的行為
理論界和判例都認同:若第三人侵權是假設原因,先前實施侵權人便不能依據(jù)假設原因主張限縮其損害賠償責任。
2.不可歸責于第三人的行為和事件
若不可歸責于第三人行為或事件是假設原因,如受害人特殊體質或內在狀況、事件,原則上計算先前侵害行為造成損害時應被考慮。對那些在損害發(fā)生時或損害計算時尚未現(xiàn)實發(fā)生作用但已客觀存在的特質,若當它確定可以發(fā)生并引發(fā)同樣損害時,應作為假設原因予以考慮,否則讓侵害人完全承擔損害責任有違公平原則。
(二)損害性質對損害賠償?shù)挠绊?/p>
損害的本質主要有兩種學說,第一是差額說,指一般所謂的損害就是指受害人之財產(chǎn)或者法益所遭受的不利益。②第二種是具體損害說,是指對人身所遭受的傷害以及對于有價值之物本身的侵害就是損害。③我們在依據(jù)“具體損害說”來對直接損害進行判斷時,依然可以運用“差額說”所體現(xiàn)之原理來判斷間接損害的數(shù)額或者說是損害之大小。那么在此時,如果仍然存在假設原因產(chǎn)生影響之必然性或者可能性,就可以在此時把假設原因考慮進入對損害賠償?shù)挠绊?,進而修正損害賠償?shù)姆秶?/p>
無論是“差額說”還是“具體損害說”都需要對損害的性質是屬于終局性損害還是持續(xù)性損害進行區(qū)分。上述的例子基本上都是終局性損害,但不排除有持續(xù)性損害的情況,如因為受傷而產(chǎn)生誤工的損失。對這兩種損害應該進行區(qū)別對待。對于終局性損害而言,由于損害已經(jīng)明確發(fā)生了,之前存在或者將在未來發(fā)生的假設原因對其沒有修補的適用余地,而對于持續(xù)性損害而言,隨著時間的推移,損害會不斷地積累,在損害持續(xù)的過程中也會發(fā)生各種不同的因素及情況。按照“差額說”的看法,在持續(xù)性損害的過程中出現(xiàn)的假設原因可能產(chǎn)生對侵權人應承擔責任的限縮的情況。④
[注釋]
①李媚.論阿奎利亞法與假設因果關系[J].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3(3).
②史尚寬.債法總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235.
③曾世雄.損害賠償法原理[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124-127.
④廖煥國.假設因果關系與損害賠償[J].法學研究,2010(1).
D913
A
2095-4379-(2016)28-0225-01
張龍飛(1991-),女,江西吉安人,南昌大學法學院,民商法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