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炎鑫
西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陜西 西安 710122
?
民事糾紛解決機制中合意形成
——司法調解中法官角色轉變
范炎鑫
西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陜西西安710122
法治進程中,法官的作用舉足輕重。法官角色發(fā)揮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法治建設的成敗。而在談到法院調解機制時,一個不可或缺的角色就是法官。法官在調解中發(fā)揮著積極的作用,但是同時由于司法環(huán)境的變化和調解制度自身的缺陷,法官在調解中也帶來了不少負面的效應。本文在此試就民事調解機制中的法官角色作簡要的分析和論述。
法官角色;調解制度;角色沖突;調審分離
調解制度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是東方智慧的結晶,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F(xiàn)在調解制度已經在西方社會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西方人借鑒我們的經驗,形成了更為完備的調解解紛制度。我國目前的調解制度包括人民調解、司法調解和行政調解,其中法院調解兼?zhèn)渌痉嗤院驼{解能動性,是當前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中尤為重要的一環(huán)。然而法院調解在司法實踐中存在各種缺陷與弊端,甚至會發(fā)生損害當事人訴訟權利和法官角色混淆等問題,司法實踐與最初的理論設想并不能完美契合。本文擬從法院調解中法官角色為研究起點進行理論梳理。
根據(jù)我國《民事訴訟法》等相關規(guī)定調解與審判相互糾織,調解貫穿審判的始終。只要未作出判決就可以進行法院調解,調解不成或者當事人反悔不執(zhí)行調解法院會繼續(xù)進行訴訟程序做出判決。由此可見,割裂審判制度簡單地分析調解制度是完全不可取的。且不說調解制度經常性地被作為民事糾紛中法官解決案件的一種優(yōu)選手段,單單從調解在審判過程中任何時間段的穿插切入,可見兩種制度在現(xiàn)下司法實踐中的緊密性。而由此產生的問題最直接的便是法官作為司法審判人員參與法院調解,導致在我國法院“調審合一”模式下,法官存在角色定位和工作性質的沖突。
(一)調解者與審判者的角色混淆
由于我國法律并未出臺區(qū)分審判者與非審判者的相關制度,因此法官需要身兼兩職,即調解者與審判者。制度設計上理想的是法官身兼兩職,斡旋或者裁決,以兼得調解和審判的益處,將兩者的優(yōu)點兼容并蓄。但實際上,這兩種角色往往難以自由切換,兩個角色相互影響,甚至沖突。而且鑒于調解與審判所追求的價值目標與效果的不同,讓法官在這兩種角色互換中會受到極大的影響。審判時,法官只能就當事人主張的、在法律上有意義的爭議事實進行調查,即只能關注法律事實,那些與案件有關或者無關的非法律事實,如判決后雙方當事人的關系是否受到破壞,當?shù)厝罕妼Π讣目捶ǖ纫桓挪辉诜ü俚目紤]之列,法律不受輿論、道德的綁架。審判是法的適用過程,是法律應用于個案的過程,是法律的具體化?!霸谶@種類型中,先于決定本身而存在的一般性規(guī)則以‘有事實則必須作出決定’的形式被否定。①審判是法的適用過程,尋求事實與法條的匹配,只要判決的大前提即法律條文和適用法律的事實條件相契合就可以做出判決。與此不同的是,相較審判而言調解要考慮的因素更多,調解者側重于糾紛的解決,因此需要把一些對于妥善解決糾紛、化解雙方矛盾的情況納入考量范圍,例如當事人的社會聲譽、家庭責任、社會關系的影響。兩者側重點的同,但相較而言長遠來看調解更有利于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法官在調解者與審判者角色中的隨時轉換,必然影響其作為單一身份出現(xiàn)時的公正或者居中。審判者與調解者在角色要求上有很大差異,兩種角色關注點不同,法官角色的自由轉換往往不可能。
(二)調解者與審判者的角色沖突
民事糾紛中一項重要的原則便是“不告不理”,即人們常掛在嘴邊的“民不告,官不究”,由此可窺探出審判制度被動性的本質特征。而調解制度設立的目的在于在第三人的參與下,使爭議雙方自愿達成共識,從而解決糾紛。該制度從設立之初就要求調解者必須主動地介入糾紛當中,發(fā)揮社會主義制度下調解者具有無限可能的能動力,扮演好和諧社會的建設者的角色。而由此必然伴隨著法官角色的沖突,即被預設為主動介入糾紛,充當青天父母官的調解者角色與被動地居于審判者的高度而保持中立的審判者之間的的角色沖突。調解制度與審判制度本質的不同在于調解是一種主動型的司法,而審判則為一種被動型的司法。
當法官集調解者與審判者的角色于一身,遭遇社會工程師與裁判員的的角色沖突的困境時,兩種目的不同的司法模式便不再具有其本身的鮮明特色,取而代之的是在伴隨著法官角色沖突,兩種司法模式的相互滲透,相互影響。最嚴重的現(xiàn)象便是被動型司法中的公權力介入到主動型司法中去。
法院調解與和解最明顯的區(qū)別是法院調解制度中法官代表國家公權力介入到當事人的協(xié)商之中。法院調解中法院為當事人雙方溝通與交流搭建一個穩(wěn)定、有序的平臺,讓當事人面對面平等、理性協(xié)商,由法官適時提供專業(yè)的法律知識支持。這是當初設計司法調解的理論設想,而不是將法官的意志強加于糾紛當事人。但是法院調解的特殊性在于訴訟當事人進入訴訟階段后,法院本身的公權力不經意間就會出現(xiàn)在調解制度中,使得調解雙方表達不自由。
調解的核心價值建立是當事人意思自治,然而,法院調解法官的強權性勢必會影響當事人合意的達成。法庭調解過程中決定性的權力實際上主要是掌握于法官之手的,是由他來決定是否要調解,并借用審判性的權力擬出問題的解決方案。當事人如果不同意調解,便將判決。對于當事人來說,雖然他在理論上有拒絕接受法庭調解結果的權利,但他不能拒絕繼之而來的判決程序。將“調解”與“審判”的界限徹底打通之后而展現(xiàn)出來的“超越法律”的各種可能性,使得法官可以攫取更大的權力空間來從事策略性行為:法官可以在處置各種利益沖突之時從容的在“調解”和“審判”的不同場景中來回切換,“邊調邊審”、“邊審邊調”,進而“以判促調、壓調、誘調”。這樣的情況在司法實踐中并不少見。將審判的強制性因素融入調解過程并擬出問題的解決方案,向當事人給出不作讓步將受不利判決的暗示,壓制或誘使當事人向該方案靠攏并形成調解合意,使得當事人不“自愿”犧牲掉自己的部分(甚至是大部分)正當利益,同時又在“當事人合意”的掩護下名正言順地規(guī)避法律。從這個意義上講,調解勢必會犧牲一方當事人的利益以達到調解目的。②
上述現(xiàn)象產生原因之根本在于法官遭遇調解者與審判者的角色沖突時,將主動型的司法模式與被動型的司法模式的混亂運用。
(一)法院調解中法官立場的沖突
法官必須忠實于法律,奉行不告不理,遵守法律程序,從法律角度思考問題,根據(jù)法律人的思維作出契合法條、契合法理的判決。與判決不同法官需要以主動的、積極的態(tài)度參與調解,最大可能地促進當事人溝通交流,讓雙方盡可能相互理解,做出符合雙方意愿、合乎情理的調解。在這兩種不同的情形之下,法官的主動、被動,側重合法、合理要求就是一種沖突。調解與審判都不僅是知識性的,大部分活動是技術性的、經驗性的,兩者經驗、技術要求不同,因此法官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從法官立馬切換到調解員主持調解活動。調解與審判存在質的區(qū)別,一個人同時運用兩種方式不現(xiàn)實,一個案件只有一個人決定調解還是判決不僅不能起到優(yōu)勢互補的效果,反而會喪失各自的價值。
(二)法官認定事實的范圍、方式沖突
“以事實為依據(jù),以法律為準繩”,事實認定是司法審判的基礎。世界上幾乎絕大多數(shù)國家有專門的證據(jù)法決定哪些可以作為裁判依據(jù),哪些不可以作為裁判依據(jù)。與庭審認定事實不同的是法院調解中為達成糾紛解決方案,需要當事人雙方在相互妥協(xié)讓步中承認部分“事實”,最終達成“合意”。調解過程中認定的事實范圍比判決的范圍現(xiàn)實中要大很多。目前關于調解事實認定或認定依據(jù)的標準等尚無法律規(guī)定,調解事實的認定而取決于法官的意志,因而調解中事實的認定方式上較之于裁判缺少程序規(guī)范,方式上的不規(guī)范性賦予法官極大的自由裁量權。此外,相比較于審判程序,調解程序要簡單得多,加之在法院的考核機制中,法官的業(yè)績和結案率是掛鉤的,因此調解案件不能上訴等益處,使得調解程序成為法官的優(yōu)選。日本學者棚瀨孝雄在研究調解過程時,就曾指出“在調解者對具體糾紛的解決持有自己的利益時,往往可以看到他為了使當事者達成合意而施加各種壓力的情況?!雹圻@樣,當事人之間的調解結果是否是其合意就很難確定。
(一)調解法官與裁判法官分離
正如前文所述,法院調解中的法官可以決定調解還是裁判,不利于當事人合意的達成,也可能妨礙當事人處分訴權。調解法官和裁判法官不是一個人的情況下,兩個人相互獨立不受另外一個人思想的影響,在沒有利益的驅使下,做出的決定往往符合我們的期望。同時設計法官業(yè)績考核指標時,應盡可能考慮到考核指標對法官決定的影響,以及工作的積極性,做到讓法官不受業(yè)績指標左右決斷。
(二)引入專門調解員,調解與審判分離
在現(xiàn)行的法院調解制度中,只有審判員才能主持調解。然而有些情況下,法律知識支撐并不足以解決問題,例如,設計宗教問題的案件,需要調解員具有相當?shù)淖诮讨R。對此我們可以引進第三方力量。我國《民事訴訟法》第八十七條規(guī)定:“人民法院進行調解,可以邀請有關單位和個人協(xié)助。被邀請的單位和個人,應當協(xié)助人民法院進行調解。”這一條就為法院引進第三方調解力量提供了法律支持。具筆者實地調研,西安市蓮湖區(qū)法院在這方面的工作十分突出。在全國推進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的背景下,西安市蓮湖區(qū)創(chuàng)新工作機制,引進宗教調解員、退休法官、各領域專業(yè)人士進行調解,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與此同時,我國應制定關于調解的嚴格程序規(guī)定,調解、裁判的選擇交給法律解決。法院調解制度改良的方向,可以強制性地引進專門調解員以增加調解的合理性、公平性。正如讓普通人思維來打破僵化的法律思維的陪審機制一樣,協(xié)助調解人參與調解有助于打破法官的固守邏輯,彌補知識欠缺使法院調解更具人性化,更具可接受性。
[注釋]
①莫然.多面的調解人[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
②李浩<民事審判中的調審分離>,原文為:調解通常情況下會犧牲原告的合法權益.
③棚瀨孝雄.糾紛的解決與審判制度[M].王亞新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
[1]李喜蓮.法院調解優(yōu)先的冷思考[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0(2).
[2]張曉冰.法官的角色緊張及其消解[J].人文雜志,2011(5),
[3]莫然.多面的調解人[J].暨南學報,2012(2).
[4]段文波.我國民試庭審階段化構造再認識[J].中國法學,2015(2).
[5]李浩.調解歸調解,審判歸審判:民事審判中的調審分離[J].中國法學,2013(3).
[6]梁治平.法辨[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
[7]江偉.民事訴訟法(第六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D915.2
A
2095-4379-(2016)25-0080-02
范炎鑫(1995-),女,漢族,西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2013級本科生,研究方向: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