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銳
?
新聞記者法治思維能力及其養(yǎng)成
方銳
在我國推進法治社會的進程中,新聞媒體肩負著弘揚法制精神、傳播法治文明的重任。新聞報道促進法律知識的普及、推動立法進程,新聞評論引導社會輿論、培養(yǎng)社會法治理念,新聞傳媒影響法治文化的形成,這是歷史和人民賦予媒體的重要責任,也是新聞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職業(yè)使命。
黨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以來,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已經(jīng)成為新聞媒體及其從業(yè)人員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質。新聞記者的社會使命和責任是用鏡頭和筆觸記錄和追求真實,提供關于新聞事件或社會問題的全面、客觀、公平的敘述,以期達到啟蒙公眾的目的。對于一線新聞記者來說,堅持依法治國基本方略,需要讓法治成為一種思維方式,進一步培養(yǎng)與提升運用法治思維的能力,以法治思維為指導,規(guī)范法律語言,傳播正能量,維護司法獨立,增強媒體監(jiān)督的正當性,提升媒體公信力。
對于法治思維的理解可以有多重視角,有學者從思維方式的角度,認為法治思維就是按照法律的邏輯(包括法律的規(guī)范、原則和精神)來觀察、分析和解決社會問題的思維方式。[1]法治思維是新聞從業(yè)人員在深刻領會貫徹法治理念的基礎上,對于在新聞采編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矛盾或沖突,運用法律規(guī)則、法律邏輯、法律理念來分析、判斷、形成結論并實施的過程。
其一,基于大眾傳播視角下的法治思維培養(yǎng),應建立在法治理念的基礎上,記者在新聞采編過程中應時刻樹立法律至上和公民權利的信仰和理念,新聞采編的目的、程序、權限合法等原則牢記在心。
其二,法治思維需要大眾傳媒和新聞記者正確認識法律的作用,新聞媒體做出的每一項決策,新聞記者實施的每一項行為,其運用的方式、采取的措施應有相應的法律規(guī)章來參照及約束。
其三,法治思維是一個運用法治規(guī)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它要求新聞記者首先掌握指導新聞采編工作的若干法律,確定解決問題的法律依據(jù),然后依此對問題進行分析、判斷、思考并形成結論,直至貫穿落實到行動,使問題得到解決。
法治思維與新聞傳播的關系是相互促進的,法治思維為新聞傳播提供思想保證,新聞傳播又促使法治思維的大眾普及。在新聞傳播領域,社會生活和國家治理方式的法治化主要體現(xiàn)在,一方面,法治化帶來大眾傳播從理念、制度到行為的變化,意味著表達自由作為基本人權得到法律的認可;另一方面,新聞傳播作為推動法治化的重要力量,傳播法治價值和法治精神,利用話語權監(jiān)督公權力的運行,維護公民權利成為大眾媒介的重要使命。
對新聞記者而言,法治思維就是以法治的眼光對待一切。記者因職業(yè)的關系比一般公眾更早接觸和認識到法治的重要性,并且自覺地以宣揚法律知識和培養(yǎng)社會的法治意識為使命。記者借助大眾傳播的力量,把自己對法律與法治的認識和理解以法治新聞的方式滲透到了社會意識里。從這個意義上來講,記者在進行法治宣傳的過程中,既是布道者,也是接受者,記者法律水平的提高對他們理解法治起到積極的作用,其法律素養(yǎng)也會隨著各種與法治相關的報道得到普遍提高。
國家公職人員在行使國家公權力時,無論是決策還是執(zhí)行,或者是解決糾紛,基于法治思維都應遵守五項要求,即目的合法、權限合法、內容合法、手段合法、程序合法。[2]新聞記者在運用法治思維進行新聞采編活動時,也可以從這幾個方面來理解。它要求新聞記者在日常采編工作中,遵守新聞規(guī)律、紀律和法律,準確地表達民情民意,客觀反映社會現(xiàn)實,依法履行輿論監(jiān)督的職能,既要讓公眾了解事實真相,又要依法保護新聞當事人和受眾的合法權益。法治思維還要求新聞記者通過大量案例報道以及與法有關的事件、人物的深度報道,以法律的視角來剖析熱點焦點新聞背后的社會問題和核心價值觀,迎合受眾思維習慣,積極傳播灌輸法治理念,使公眾以自主和自覺的心態(tài)接受包含在其中的法制知識和法治理念,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公眾的法治意識。
加強新聞記者法治思維的培養(yǎng),成為新形勢下加強新聞從業(yè)隊伍建設、維護新聞傳播秩序的迫切要求,也是推動新聞事業(yè)健康發(fā)展的重要保障,而培訓的常態(tài)化則表明新聞傳媒行業(yè)正在自上而下、持續(xù)推進,形成全面貫徹落實依法治國方略的新格局。
(一)建立健全長效運行機制,注重改善法治環(huán)境
1.強化普法教育。培養(yǎng)法治思維的首要前提是要具備一定的法律理論基礎和法治理念。當前正是“六五普法”(2011年-2015年)的實施階段,從1986年開始,近30年大規(guī)模、大范圍的普法教育,公眾對法律的內容和作用有了廣泛的了解,新聞媒體作為普法工作的重要平臺,發(fā)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廣大新聞工作者對民主法治建設情況、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和諧穩(wěn)定及與人民群眾生活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百姓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進行了廣泛的宣傳報道,將法制宣傳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逐步引向深入,為推進依法治國進程發(fā)揮了積極的輿論作用。
2.優(yōu)化法治環(huán)境。1984年籌備《新聞法》到現(xiàn)在也有30年了,在新聞媒介領域,新聞法治環(huán)境日益健全和完善,也制定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專門新聞法規(guī)、規(guī)章和條例,比如《憲法》中的言論自由或者新聞出版自由條款;《刑法》《民法》中也有與新聞傳播相關的法條。尤其是在當前新媒體蓬勃發(fā)展的大趨勢下,如何保障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jiān)督權這一政治精神要求的法律落實,新聞工作者除了加強職業(yè)自律,也在呼喚在適當?shù)臅r機,推進新聞立法進程。
(二)規(guī)范新聞人員采編行為,實現(xiàn)理性輿論監(jiān)督
1.依法開展報道。隨著法治文明的不斷推進,面對各類突發(fā)事件和公眾普遍關注的熱點話題,新聞記者應勇?lián)鐣熑危訌娐殬I(yè)道德建設,推動法治文明進程:以法治思維為指導,采取符合法定要求的報道手段,按照法治思維的指引來采取報道行動,并審視其選取報道的角度;在采訪報道過程中,不斷審視報道行為合法性、采訪權限合法性、報道內容合法性、報道手段合法性,以及報道時機是否違反法定程序,客觀、公正地報道新聞事件,既反映事實真相和公眾訴求,又要依法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在新聞報道過程中,善于用法理表達訴求,敢于用法律維護公眾權益,勇于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
2.實現(xiàn)理性監(jiān)督。在西方國家,新聞媒介被民眾視為獨立于立法、行政、司法之外的“第四種權力”,媒體是民意輸出的主要渠道,也是公眾了解社會法治現(xiàn)狀從而使法律意識得以體現(xiàn)的重要平臺。輿論督促公共權力正確行使,促進權力機關依法行使權力;以生動的事實教育廣大民眾,強化他們的法治意識。然而近年來,輿論監(jiān)督的大眾化傾向往往導致部分新聞記者忽視法制意識的存在,被大眾輿論牽著鼻子走,追求轟動效應,給某些人和部門難堪或者泄私憤,而忽略了幫助黨和政府“改進工作、解決問題、增進團結、維護安定”的根本目的。這類被老百姓的情感宣泄所誤導的膚淺的輿論監(jiān)督,恰是新聞記者法治思維缺失的具體表現(xiàn)。要構建民主法制健全的和諧社會,需要廣泛的輿論監(jiān)督,需要高度具備法律意識的新聞從業(yè)人員利用公平、公正的法律精神來引導大眾的輿論,讓老百姓的聲音通過法律渠道表達出去,從而完成新聞工作者推動上下溝通、平衡輿論生態(tài)的輿論引導任務。
(三)提升運用法治思維能力,加強職業(yè)道德建設
1.強化法治修養(yǎng)。新聞媒體應為新聞從業(yè)人員法治思維培養(yǎng)和提升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和環(huán)境。一是結合民主與法制宣傳特點和重點,提倡和鼓勵設置有關欄目和采發(fā)有關報道,讓新聞記者能多結合實際,提高自身法律意識;二是加強新聞職業(yè)道德和新聞從業(yè)紀律的教育和引導,提高新聞記者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和水平,采取多種方式為其提高理論水平和鑒別能力提供方便;三是加強管理和培訓。在新聞單位內部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從采編審播評等各個環(huán)節(jié)提出明確的考核要求,使學法、用法、依法采編報道形成機制,營造良好的依法從業(yè)氛圍。
2.提升自身素養(yǎng)。新聞記者必須堅定信念,恪守新聞職業(yè)精神,不斷加強法律知識的學習和繼續(xù)教育,把知法懂法守法作為從事新聞工作的必備條件。新聞記者應與時俱進,積極主動學習最新法律法規(guī),不斷提升法律素養(yǎng);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職業(yè)使命感嚴格要求自己,走在社會大眾的前面,做普及法律知識、傳播法治理念、弘揚法治精神、培養(yǎng)法治思維的引領者、推動者和踐行者。
注釋:
[1]劉靜.法治思維與社會和諧之思考[J].企業(yè)家天地,2012(5):102-103.
[2]姜明安.法治、法治思維與法律手段——辯證關系及運用規(guī)則[J].人民論壇,2012(5):6-9.
(作者單位:南京廣播電視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