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曄
幼時對鶴的印象,源自沙發(fā)巾上的松鶴圖,想必多數(shù)人和我一樣,對它們的了解局限在傳統(tǒng)文化的意象中,長壽、高貴而優(yōu)雅。
我的鶴緣,從黃海濕地開始,沿著長江逆流而上,經過升金湖、鄱陽湖,最后在三江源與黑頸鶴相遇。
繁殖
全球有15種鶴,中國就有9種,從青藏高原到東部沿海,都有它們的分布,名氣最大的當然是丹頂鶴莫屬。我第一次被它折服,是在2007年冬天,黃海之濱的江蘇鹽城國家級珍禽自然保護區(qū)。
“走過那條小河,你可曾聽說,有一位女孩她曾經來過……”對公眾開放的鶴樂園一直播放著為紀念“仙鶴姑娘”徐秀娟烈士創(chuàng)作的歌曲《一個真實的故事》,與歌曲相伴的是翩翩起舞的丹頂鶴。20多年前,徐秀娟從齊齊哈爾扎龍自然保護區(qū)帶來了兩對未成年的丹頂鶴,這是丹頂鶴人工飼養(yǎng)種群最初的家底兒,工作人員也說不清現(xiàn)在的丹頂鶴中,究竟有多少是那兩對的后代。
1996年,保護區(qū)開始研究丹頂鶴在越冬地的繁殖。“當時資料很有限,而且都是北方的經驗,鹽城的溫度和濕度都很特殊,完全得自己摸索?!标悋h解釋。他回憶,扎龍?zhí)峁┑姆趸瘻囟葮藴适?7.5℃,鶴場按照這個溫度孵化出來的雛鶴在啄殼時,體表和蛋殼膜已經發(fā)生粘連,溫度偏高了。第二年,鶴場又把孵化溫度恒定在37.2℃,33天正常孵化期過了,一直沒有破殼的征兆,技術人員打開蛋殼后發(fā)現(xiàn),雛鶴的“肚臍眼”很大,卵黃還沒有吸收干凈,先天不足的小鶴沒有成活。經過反復研究,鶴場終于成功地有了在鹽城當?shù)禺a卵、孵化出的丹頂鶴,孵化溫度37.3℃至37.4℃,0.1℃的細微差別讓鶴場多等了整整兩年。
被飼養(yǎng)員放出籠舍后,丹頂鶴三三兩兩,一唱一和,仰著頭,踱著官步,而后撲扇著雙翼起飛,在鶴場上空盤旋幾圈兒后回到我們面前,那著地時的姿態(tài),讓我想到了黃永玉筆下的水墨鶴荷。
遷徙
自由奔騰的生命,最美。從遙遠的東北到長江下游的鹽城,近2000公里的遷徙,鍛造出最健康的丹頂鶴種群。這樣的遷徙年復一年,如今最考驗它們的,不是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而是日益萎縮、破碎的濕地。是日黃昏,我在保護區(qū)中路港,遠遠望見了遷徙至此越冬的鶴群,它們在大米草里一字排開覓食,很有默契地輪番放哨。似乎對我們這些不速之客有些提防,越走越遠,好似宣紙上的一排墨點。
我和同伴缺乏觀察經驗,習慣性地關上車門,“??!啊!……”警覺的鶴群迎著海上吹來的寒風起飛,頭也不回地飛向夜宿地。
7年前匆匆的鶴緣,讓我至今難忘。此后,長江中下游尋覓越冬水鳥,就成了每個冬天的期盼,盼望著寒潮快點來,帶來鳥兒,帶來藍天。中路港那條一直通向黃海邊的泥土路,兩側蘆葦金黃,蓬蒿紅艷,也和頭頂飛過的鶴群,一起進入我的夢。
凌晨5點,太陽還沒升起,我們已經摸黑在田間守候了,丹頂鶴和灰鶴,都會在日出前后飛到收割后的農田覓食。搓搓手、跺跺腳,輕聲聊天,一家4只丹頂鶴穿過天邊泛起的魚肚白時,觀鳥隊伍頓時鴉雀無聲。
它們在農田上空盤旋半圈,貼著蘆花滑行,而后撐開翅膀,伸長脖子緩緩落下,幼鶴無所顧忌埋頭覓食,鶴頂通紅的家長,伸長著脖子,環(huán)顧四周,仰天鳴叫,又有鶴群應聲落下。
一小群灰鶴在丹頂鶴中明顯弱勢,個頭兒矮一截,更是寡不敵眾,剛站穩(wěn)腳跟兒就被兩只霸道的丹頂鶴家長趕來趕去。
一只孤零零的白鶴又聞訊而來,翩翩落入丹頂鶴群,安然覓食。此時的農田,已在朝陽中一片金色。較之丹頂鶴,白鶴大家族的遷徙路線更長,從西伯利亞苔原一直飛到更南方的鄱陽湖越冬,這只落單的白鶴,早已被觀鳥愛好者注意到,連續(xù)多年都在鶴群中出現(xiàn),有可能是“迷鳥”。這在候鳥遷徙中并不稀奇,當?shù)厣踔劣卸喙P沙丘鶴的野外記錄,這種雄霸美洲的鶴,何種機緣飛越大洋來到鹽城,還沒有明確的科學解釋。而百公里外,還有非洲的火烈鳥停歇,引起觀鳥者震動。
滿地霜在暖暖的陽光消散,鶴群中有的對舞,有的嬉鬧,而后漸次飛離,尋找下一片覓食地。
觀鶴
安徽升金湖,白頭鶴越冬的大本營,丘陵環(huán)抱,清晨霧氣蒸騰中,不見湖水,只有雁鴨聲聲。
巡護員龐子欽師傅帶著我在保護站屋頂上等了一上午,才見霧氣散開,幾分鐘的功夫,大霧襲來,輾轉幾地,成群的小天鵝、豆雁、白琵鷺、東方白鸛飛來飛去,我有點無所適從,尤其是雁鴨們,急匆匆地飛過頭頂,嘩啦啦地落入水中,趕著要赴宴似的。
就是不見白頭鶴。
老龐到底是老把式,見我有些失落,信誓旦旦地說,肯定在田里。我輕裝上陣,只背了一只400毫米鏡頭,貓著腰,在渠溝里前行,鉆進小樹林,他指了指前方,果然一群藍黑色的小個頭兒在田里覓食,它們的身高的確比丹頂鶴矮了一半兒,估摸著也有五六十只了。
靜靜觀察一會兒,匍匐向前,要想拍鶴群,真的很困難,它們聚集在一起,要比三五成群時敏感得多,果不其然,才邁出幾步,就又是,“??!啊!啊!”的報警,它們次第起飛,天,足有百只之眾。
尋鶴
“它最喜歡我了,總像磕頭一樣地轉圈,然后再抬頭,可高興了。”加洛老人抱著他救助過的黑頸鶴,笑著站了起來。
黑頸鶴是世界上唯一生長、繁殖在高原的鶴,我在玉樹州的隆寶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卻意外得知了一個感人的故事。
黑頸鶴在隆寶灘繁殖,每年春天飛抵,冬天離去,藏族牧民加洛老人的家就小山坡上,離保護站的距離只有500米左右,他從蛇皮口袋里拿出望遠鏡,幫助我尋找河谷里的黑頸鶴。
“你看,河對岸,有一排小白點,那個就是啊,有時它們在公路邊,那得靠運氣了?!奔勇謇先苏f。在他的指引下,我隱隱約約看到了正在覓食的黑頸鶴,它們正背對著公路,真佩服老人的眼力。
多少有點意外,觀鳥并不普及,在如此偏遠的高原濕地,還有這么一位土著觀鳥愛好者,還挽救了受傷的黑頸鶴。
2005年的一天,他外出干活兒,突然一輛車停在路邊,放下個東西,旋即開走了。他慢慢走近,才發(fā)現(xiàn)是只受了傷的黑頸鶴,它的紅頂被殘忍地揭去了一塊。直到現(xiàn)在,還未痊愈。
我試圖靠近這兩只黑頸鶴,但它似乎對生人還心存戒備,總保持10米左右的安全距離,而加洛老人走上前去時,就像孩子一樣沖上前去。
老人說,到了遷徙的時節(jié),黑頸鶴總會在院子里,看著同伴們集群鳴唱,然后飛走。“它就張著翅膀,‘嗚……嗚地對著天大叫?!钡鹊絹砟?,黑頸鶴成群結隊飛來,它又大聲地叫著,不同的是,這次的叫聲是開心的。
鶴 鶴形目鶴科鳥類的通稱,分為鶴亞科和冕鶴亞科兩個亞科,15種。其中鶴亞科有13種,在南美洲以外的各大陸均有分布,而在東亞種類最多,中國有9種,是鶴類最多的國家,分別是白鶴、赤頸鶴、白枕鶴、沙丘鶴、蓑羽鶴、灰鶴、白頭鶴、黑頸鶴、丹頂鶴,它們都是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長三角地區(qū)冬季觀鶴地
江蘇鹽城
珍禽自然保護區(qū)設在鹽城市東54公里的新洋港鎮(zhèn),每年冬季丹頂鶴和灰鶴等飛抵越冬,由于環(huán)境日益惡化,越冬種群萎縮,但仍然是觀賞越冬水鳥的重要目的地。
交通較為方便,可從鹽城市包車前往新洋港鎮(zhèn),食宿方便。
安徽升金湖
升金湖位于安徽省池州市境內,是長江中下游水質較好的淺水湖泊,是白頭鶴和東方白鸛等在中國的主要越冬地。
交通較為方便,可從東至縣包車環(huán)湖觀察越冬水鳥。
上海崇明東灘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位于長江入???,崇明島的最東端,作為候鳥們北遷的第一站和南歸的最后一站,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東方白鸛、黑鸛、白尾海雕和白頭鶴均有記錄??稍诒Wo區(qū)官網(http://www.dongtan.cn)預約,有限額。
坐申崇一線到陳家鎮(zhèn)后租車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