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建世
秘境云龍(組詩)
●常建世
云龍被譽為滇西橋鄉(xiāng)
橋梁博物館
世界古橋梁藝術(shù)博物館
全得益于沘江之上
那些風雨飄搖過的橋
沘江之“沘”
白語為“鹽”之意
顯然
沘江是條
與鹽有關(guān)的河流
云龍產(chǎn)井鹽
“云龍八井”中有“七井”
分布在沘江兩岸
江上的橋
是鹽鏈接走南闖北的路
在沘江上的古橋梁群中
最值得入詩入畫的
是藤橋和木梁橋
它們是金它們是玉
它們是古云龍
白族文化的展示臺
井鹽文明的活標簽
走在歷經(jīng)滄桑的橋上
我比橋更能體會
活著的難堅守的苦
《太極圖》原名《無極圖》
是宋朝道士陳傳
傳出的最具標志性的
道家文化符號
云南云龍?zhí)烊惶珮O圖
是天造地設的
是莊坪壩子和連井壩子間
沘江用“S”形的身軀
寫下的萬古不朽之作
“太極”上的兩極
神形兼?zhèn)湎嗟靡嬲?/p>
在四季幻化和人間煙火里
張弛有度虛實結(jié)合
把“太極生云龍”之說
演繹得有板有眼有聲有色
我想 道家的太極圖
一定是受此啟發(fā)
一定是宋朝那個陳摶道士
遍游大地到云南后
在云龍的驚人收獲
俯瞰云龍?zhí)烊惶珮O時
我想得很多想說的很多
俯瞰云龍?zhí)烊惶珮O時
我什么也沒說
沿著秘境云龍的指引
我走進了諾鄧 走進了這個
曾被《舌尖上的中國》
弄得饞涎欲滴的千年白族村
這是一個圍繞鹽井形成的
長在陡坡上的古村落
地勢限制 前后人家
常常樓院重接 臺梯相連
站在村口 抬眼望去
明清時代的白族建筑
和眾多的亭樓廟宇
布滿了整個山坡
走在三步一階五步一臺
石板鋪就的村巷村道上
上坡不易下坡更難
進入那些被白族人稱作
“三坊一照壁”等
眾多稱呼的別致的民居民所內(nèi)
到處可見刻印在建筑之上的
昔日繁華和富庶
而大夫第 鹽務署 龍王廟
五課提舉司
這些建筑
又分明告訴我 這是些
始于漢代的鹽的傳奇
告別村口那口
兩千多年的鹽井時
井底有聲
井口無語
編輯手記:
張凡修的詩歌往往從那些不經(jīng)意間的世界里找尋到那種對于精神猛地來一個錘子的尖利與洞徹,哲學的詩意化,引人深思。陳小麥的詩歌關(guān)注那個永遠無法走出的故鄉(xiāng),故鄉(xiāng)的面貌早已模糊,精神的故鄉(xiāng)卻越變清晰,寫得很輕,關(guān)注點很細小,卻有無盡的思考空間。老四的詩歌善于探查于世界之間的幽微距離,不斷審視著自己沉陷于世界之內(nèi)時的精神狀態(tài),感覺世界之時,也在感覺自身,有著不斷于身體內(nèi)的敵人對抗的意味。吳云粒的詩歌細膩敏感,有意的輕描淡寫與避重就輕,詩歌內(nèi)里依然洋溢著濃烈的哀傷、憂郁,以及慢慢超然于物的淡然。陸曉旭與常建世雖然都是寫云龍,但關(guān)注點、切入點以及云龍本身所給詩人帶來的不同體驗,讓兩人的詩歌風貌呈現(xiàn)出迥異的姿態(tài),但內(nèi)里都有著對于世界的感覺,以及那種努力讓感覺爬升詩意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