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奇
我們在位于弗吉尼亞州的豪宅聚餐。大人一桌,說中文,吃火鍋;小孩一桌,說英文,吃比薩、薯條。那些被人稱為ABC(在美國出生的華裔)的孩子除了擁有一副中國面孔之外,跟我們這一代人真沒太多的共同語言。
我所認識的ABC的父母毫無例外都花了很大力氣引導孩子學中文。很多父母只要孩子學會聽、說、讀就已經非常慶幸,壓根不指望他們能寫漢字。孩子的中文水平與兄弟姐妹的數量成反比:如果家里只有一個孩子,那么他(她)的中文聽說基本上還過得去,因為父母之間是講中文的,在這樣的語言環(huán)境中孩子也得被迫參與。但只要老二一出生就完了,因為老大和老二之間肯定是說英文的。
所以,在美國的華裔家庭中聽父母和孩子對話是一件很有趣的事。還是以A為例,她那八歲的大女兒現在在家只說英文,她不管跟A說什么,A都堅持用中文來回答——雖然這樣雞同鴨講的情形在外人聽起來頗為滑稽,可A覺得至少能幫助女兒聽懂中文。有一次A說:“我上樓幫你們找羽絨服?!彼臍q的小女兒一直在后面追問:“Whats羽絨服?Whats羽絨服?”最有喜感的是,雖然A和她先生都是一口標準的普通話,可兩個孩子的中文不知為啥有濃重的新疆口音。
ABC跟中國的隔閡不單是在語言方面。當父母帶他們回中國度假,會發(fā)現孩子有生理上出現排異反應的風險。例如某朋友帶兒子回成都探親,兒子在餐廳吃了幾頓飯后就腸胃不適,接下來在整個行程中一直在拉肚子。
而ABC們的另一個共性是完全缺乏面對有限資源的競爭意識。有三個小學生暑假被父母送回中國參加夏令營。第一天的午飯是包子,孩子們都蜂擁而上,只有那三個美國娃坐著不動,他們覺得大家都會有的。結果包子很快就被搶光了,三個娃一個也沒拿到。后來還是老師出面協(xié)調,又從外面弄來一盤大家才能勉強果腹。
開車更是大問題。在美國從高中開始就自己開車上學的孩子大學畢業(yè)后回到中國開車,在十字路口像石頭一樣僵在那里不知所措。他在美國中西部長大,那里的駕駛文化推崇禮讓,人們經常揮手示意對方先走,可是在這里,如果懷著同樣的心態(tài),就別想開車。
(強子 摘自《深圳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