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德廣
山西商人在青海省經商活動可追溯至明清時代,主要是晉南太平縣(今襄汾縣的汾城鎮(zhèn))商人。此時,商幫結成以故鄉(xiāng)地域為中心、以血緣鄉(xiāng)誼為紐帶、以鄉(xiāng)情相助為宗旨,形成了牢固的商業(yè)幫體,有較大的經濟實力,以各種生活必需商品的貨幣交易取代了單一的“茶馬互市”易貨貿易,為西寧市及周邊縣城(湟源、湟中、大通、互助、門源等縣)的經濟繁榮和社會進步發(fā)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民間就曾有“先有晉益老(山西商號),后有西寧城”的說法。
早在1927年青海建省前就有商會組織。1929年建省后冠以“青海省商會”(總商會)名稱,同時在西寧市和農業(yè)區(qū)各縣均有市縣商會。會長的產生是由商民推選,條件是德高望重,具有相當經濟實力,有領導才能,為人正派,辦事公正。選出后報送政府備案審批。各屆會長大都頗受商民擁戴,并獲得良好的評價。
山陜會館
民國時期青海省商會(總商會)的歷屆會長多數是山西籍商人,尤以山西籍“絳太幫 ”(今山西省新絳縣和襄汾縣的汾城鎮(zhèn))商人居多,如:
1.毛益三會長,山西省襄汾縣人,西寧世誠和商號經理;
2.趙善初會長,山西省襄汾縣人,離開西寧較早;
3.李松亭會長,山西省襄汾縣人,西寧德盛魁商號經理,此人后轉到甘肅張掖、武威經商;
4.孫國齋會長,山西省襄汾縣人,西寧恒慶成商號經理,新中國成立后任西寧市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上世紀六十年代初退休回原籍襄汾縣汾城鎮(zhèn);
5.高子嶺會長,山西省襄汾縣人,西寧信益福商號經理;
6.趙文翰(字墨林)會長,山西省襄汾縣人。1904年生,1933年接任西寧德盛魁商號(后改為志城號)董事長,1940—1949年任青海省商會會長,任期時間最長,1948年商會改名為青海省工商聯合會,轉任省工商聯理事長,全國工商聯常務理事;并擔任西寧市一區(qū)區(qū)長。
此外,陜西籍會長有兩位,一位是張麟閣;一位是楊蔚生。
青海籍會長有兩位:一位是吳垠(吳子平); 一位是廖靄庭(1949年7月接任趙墨林),新中國成立后長期擔任青海省商業(yè)廳副廳長,改革開放后任第四至第六屆青海省政協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
以上統計:1927—1949年歷任青海省商會會長共10人,其中,山西籍會長6人,陜西籍會長2人,青海籍會長2人。
上世紀二十年代,青海省商會成立之初,任會長的是毛益三和趙善初,具體時間為1927—1928年。1928年時陜西籍張麟閣(聚義成商號經理)任職,約到1929年。此后續(xù)任的是李松亭(德盛魁商號經理),任職到1933年,李松亭到甘肅涼州地區(qū)發(fā)展,將德盛魁商號全資轉讓給他賞識器重的趙墨林(時年29歲)掌管經營,趙便成了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山西“絳太幫”商人中少壯派的代表人物。
趙墨林13歲隨家鄉(xiāng)長者徒步來到西寧,在東家李松亭的德盛魁商號從學徒做起,3年后學徒期滿成為伙計(員工),從身銀入股到份銀,從學徒到股東,堅持節(jié)儉勤奮好學上進,于29歲接班,掌管德盛魁商號。后又獨立創(chuàng)辦榮聚興、世昌號、乾泰源、新豐益等商號,并擔任董事長。他這16年從童工—學徒—伙計—坐莊(駐天津分號經理)—東家的創(chuàng)業(yè)歷程是晉商文化核心“激勵兼容,勞資共創(chuàng)”管理制度的彰顯,他本人也是“激勵兼容,勞資共創(chuàng)”在西部絲綢之路上艱苦實踐并獲得成功的典型代表之一。
趙墨林
趙墨林任會長10年間,發(fā)揚前輩“節(jié)儉勤奮、明理誠信、精于管理、勇于開拓”的晉商精神,傳承晉商“以義制利、勞資共贏”,建立了晉商獨具特色的組織形式(伙計制、商幫制)和管理形式(聯號制、股份制),始終以晉商“誠信為本、包容為德、共贏為策”的優(yōu)秀品質為創(chuàng)業(yè)發(fā)展之靈魂,特別是以“山陜會館”為窗口和平臺,不斷弘揚山西文化、傳播晉商精神。當時的山陜會館熱鬧非凡,整條街就叫“會館街”,上世紀三十年代,青海省面對市民的第一場電影就在此放映,逢年過節(jié)便邀請省外劇團和戲班(蒲劇和秦腔為主)在此演出,民國幾十年間,“山陜會館”一直是西寧市主要的文化娛樂場所,現為青海省政府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4月10日青海省人民政府將“山陜會館”列為“中國文化遺產”。近20年,西寧市政府兩次投入巨資進行恢復和修繕,現煥然一新,是西寧市一大旅游景點,在此可探尋近代百年以來晉商走入絲綢之路的軌跡和輝煌的發(fā)展歷史。
由此,趙墨林在民國時期為青海的商貿發(fā)展,為服務和協調商民之間,商民與政府間的利益和矛盾不辭辛苦、忍辱負重、奮力拼搏。同時,他還組織和鼓勵青海商民率先為抗戰(zhàn)捐款,為興教助學捐資奔走、嘔心瀝血,為青海省商會和“山陜會館”的興旺發(fā)達及精細管理等作出了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