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金眾
?
孔子不見用于春秋諸國新論
左金眾
(陜西師范大學宗教研究中心,陜西西安 710062)
春秋時期,孔子在政治上沒有得到諸侯國的重用。究其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孔子的政治主張具有革新性,深深地觸動了春秋諸侯國卿、大夫等執(zhí)政者的既定利益;另一方面,孔子及其弟子組成的強大“軟實力”集團,深為諸侯王和卿、大夫們所顧忌,從而使得孔子屢屢得不到諸侯國的重用。
春秋;孔子;從政失敗
春秋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禮壞樂崩”的劇變時期,“亡國五十二,弒君三十六”,侵略與自衛(wèi)、變法與守舊、新興的封建制度萌芽與落后的奴隸制等之間的關系盤根錯節(jié),并且斗爭激烈,正如孟子所說:“世道衰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弒其君有之,子殺其父有之?!保ā睹献?· 滕文公下》)亂世之中,強者思強而攻城略地,弱者思危而求強自保。于是,儒、道、法、墨、兵、俠、農(nóng)等各種思想潮流競相走上歷史的政治舞臺,孔子的儒家政治學說就是在這種混亂的社會環(huán)境下為解決現(xiàn)實問題而產(chǎn)生的??鬃拥乃枷胄纬捎诂F(xiàn)實,又服務于現(xiàn)實。“儒家從本質(zhì)上是人生實踐之學”[1]463,“儒家,孔子所提倡的大人君子學,本就是執(zhí)著者的政治學”[2]40。
孔子的思想能否適應春秋時代的需求,自古至今一直有著頗多的爭議?!爸鹩隰敚髹E于衛(wèi),伐樹于宋,窮于陳、蔡。殺夫子者無罪,藉夫子者不禁……”[3]803坎坷崎嶇的從政生涯,使得孔子不被春秋諸侯國所重用的真實原因一直撲朔迷離。莊子把孔子不得重用的原因歸結(jié)為其思想的保守和落后,“夫六經(jīng),先王之陳跡也,豈其所以跡哉”[4]532!司馬談認為孔子思想的龐雜、時效性低,不符合戰(zhàn)亂時期的要求?!胺蛉逭咭粤嚍榉?。六藝經(jīng)傳以千萬數(shù),累世不能通其學,當年不能究其禮,故曰:‘博而寡要,勞而少功。’”(《史記 · 太史公自序》以下引用《史記》只注篇名)時至今日,人們依舊難以跳出古人思想的窠臼,或仍歸咎于孔子政治思想的保守不合歷史發(fā)展之要求;或固執(zhí)認為孔子政治思想難于把握,且耗時長、見效慢,在戰(zhàn)亂年代難以施行,不符合亂世之需要?,F(xiàn)實的政治畢竟不同于單純的學術(shù)問題,有著眾多非理性因素的存在。因此,在分析社會問題時,我們就要把問題提到一定的歷史范圍內(nèi)。
孔子不是完全舊文化的繼承者,雖然“祖述堯舜,憲章文武”,推崇先王之道和周禮,但他“法今不法古”,“周監(jiān)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保ā墩撜Z · 八佾》)其援“仁”入“禮”,主張“仁政德治”,對原有思想和文化有所損益的繼承和發(fā)展??鬃又匾暽鐣F(xiàn)實問題,“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是個積極入世而又不大善于幻想的人,“他的學說具有經(jīng)世特征,其本人的活動是一種救世實踐”[5]249-258。他對管仲、子產(chǎn)等人進行的政治改革都予以褒獎,“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fā)左衽矣”。又“或問子產(chǎn),子曰:惠人也”(《論語 · 憲問》)。“子產(chǎn)于是行也,足以為國基矣”(《左傳 · 昭公十三年》)。傅斯年認為:“孔子是個入世的人,其國際政治思想只有一個霸道,國內(nèi)政治思想在于‘強公室,杜私門?!盵6]153關于孔子政治思想的性質(zhì),郭沫若在《十批判書》中談道:“孔子的基本立場是順應當時社會變革的潮流的……對以過去的文化部分的整理之外,也部分批判改造,企圖建立一個新的體系,以為新來的封建社會的韌帶?!盵7]680顧頡剛、傅斯年、馮友蘭等人對孔子思想的進步性予以了肯定,認為其思想主張是符合歷史發(fā)展要求的,思想的保守、落后并非主流。
孔子對自己的政治主張充滿了自信,“茍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論語 · 子路))。自魯定公九年(前501年)出任魯國中都宰到魯定公十三年(前497年),輝煌的政績是對孔子政治思想最好的肯定?!翱鬃邮加糜隰敗萌?,男子行乎涂右,女子行乎涂左,財物之遺者,民莫之舉”[3]989,又“道不拾遺,市賈不預賈,田漁皆讓長,而斑白不戴負,非法之所能致也”[8]705。孔子在任期間,運用和施展其仁政禮治思想。對外,夾谷之會,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齊人來歸鄆、讙、龜陰田”(《左傳 · 定公十年》)。對內(nèi),弱私家,強公室,“帥師墮?quán)C,帥師墮費”(《公羊傳 · 定公十二年》),沉重打擊了卿、大夫和家臣的勢力??鬃右浴岸Y”治國,“仁政德治”的施政理念使得魯國不良習氣逐漸好轉(zhuǎn),“沈猶氏不敢朝飲其養(yǎng)羊,公慎氏出其妻,慎潰氏踰境而徙,魯之粥牛馬者不豫賈,必蚤正以待之也。居于闕黨,闕黨之子弟罔不分,有親者取多,孝弟以化之也”[9]80。又“粥羔豚者弗飾賈;男女行者別于涂,涂不拾遺;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歸”(《孔子世家》)。短短的四年間使得魯國政治狀況好轉(zhuǎn),也表明用孔子思想治國并不耗時。魯國政治狀況在孔子任職期間的好轉(zhuǎn)引起了齊國的恐慌,“齊人聞而恐懼,曰:‘孔子為政必霸,霸則吾地近焉,我之為先并矣’”(《孔子世家》)。齊國對孔子“為政必霸”的恐懼,從側(cè)面反映出孔子及其政治思想的時效性之高,說明它能夠適應亂世之中強國和爭霸的需要。
孔子的政治思想深受諸國公侯所重視,并不斷地向孔子咨詢治國之方。在齊國,齊景公曾兩度問政于孔子。第一次問政,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回答深得齊景公好感,“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豈得而食諸?(《論語 · 顏淵》))不久,齊景公再一次問政,“孔子曰:‘政在節(jié)財’。景公悅,將欲以尼谿田封孔子”(《孔子世家》)。兩次問政使齊景公對孔子的為政思想頗為滿意。在衛(wèi)國,衛(wèi)靈公對孔子的到來表示了極大的歡迎,“喜,郊迎”,“奉粟六萬……祿之如魯”(《孔子世家》),并向孔子咨詢軍政要事。在楚國,楚昭王聽說孔子在陳國、蔡國之間,便派使者聘請孔子到楚國,并“將以書社七百里封孔子”(《孔子世家》)。諸侯對孔子或咨詢政事,或者予以封賞,不外乎他們相信孔子對維護和鞏固他們自己的統(tǒng)治是大有裨益的。他們對孔子的禮遇是間接地對孔子政治思想的肯定,從而在側(cè)面也證明了孔子思想對當時戰(zhàn)亂時代的適宜性,其不被春秋諸國所重用顯然與其政治思想的保守、落后和時效性低沒有關系。
春秋時期禮壞樂崩,社會秩序混亂,“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陪臣執(zhí)國命……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論語 · 季氏》)。在政治主張上,錢穆認為:“孔子素來主裁抑權(quán)臣……在當時講學授徒,以主張反權(quán)臣聞時。”[10]25-26孔子推崇周禮,提出“正名”思想,即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論語 · 子路》),主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論語 · 顏淵》),要求各階層“務本”,不得僭越自己的身份和地位??鬃訉δ切┻`背禮制的事情表現(xiàn)出極大的憤慨:“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論語 · 八佾》)孔子“強公室、杜私門”,尊“周禮”和“正名”的政治主張,雖然贏得各諸侯王的好感,但有損卿、大夫、家臣的既定利益。周予同說:“孔子的政治學說只是尊君安民,只是斥責僭禮的卿大夫,他雖沒有明顯推翻貴族封建制度,但實際上對貴族封建制度是不利的?!盵11]246當時,諸侯王不掌握國家政權(quán),“祿之去公室……政逮于大夫”(《論語 · 季氏》)的政治現(xiàn)狀決定了孔子政治生涯波折與坎坷的命運。如陳、蔡兩國的用事大夫所言:“‘孔子賢者,所刺譏皆中諸侯之疾。今者久留陳、蔡之間,諸大夫所設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國也,來聘孔子??鬃佑糜诔?,則陳蔡用事大夫危矣?!谑悄讼嗯c發(fā)徒役圍孔子于野。”(《孔子世家》)在齊國,景公打算封賞重用孔子,卻遭到晏子的抵制,晏子認為孔子的政治思想“博學不可以儀世,勞思不可以補民,兼壽不能殫其教,當年不能究其禮”[12]327。隨后不久“齊大夫欲害孔子”(《孔子世家》),最終孔子在齊國沒有得到重用。
當時之際,人們并不是沒有看到孔子的賢達和他對國家前途的諸多益處,而是更關注自己的切身利益,生怕因孔子的到來而有所損傷。這一方面是因為孔子政治主張與奴隸主守舊貴族的矛盾和沖突所致,另一方面也體現(xiàn)出執(zhí)政的卿大夫也有對孔子強大勢力的擔心和恐懼。
孔子和他周圍的一大批具有非凡才能的人,形成了一個顯赫而強大的“軟實力”集團。對于孔子本人具有淵博的知識和非凡的才華我們毋庸置疑,他除了整理編訂《詩》《書》《禮》《樂》《春秋》等之外,“孔子之通,智過于萇宏,勇服于孟賁,足躡于郊菟,力招城關,能亦多矣!”[8]705正如達巷的百姓所傳唱的那樣,“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論語 · 子罕》)。同時,孔子的名聲還遠播于像長沮、滐溺和異國的狂人接輿這樣的山野百姓之間,“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曰:‘是魯孔丘與?’”“又“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孔子)欲與之言。趨而避之。”(《論語 · 微子》)可見,孔子在當時就已經(jīng)名聲在外。此外,孔子的門下“委質(zhì)為弟子者三千人,達徒七十人。七十人者,萬乘之主得一人用可為師,不為無人”[3]815,孔子也承認在眾多的弟子之中“授業(yè)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皆異能之士也”(《仲尼弟子列傳》)。以子貢為例,齊國欲攻打魯國,孔子遣使子貢以解救魯國的危機,“子貢一出,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子貢一使,使勢相破,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仲尼弟子列傳》)??组T之下可以與子貢比肩齊名的就有“十哲”“七十二賢”,他們都如子貢一樣具有非凡的才華、謀略和膽識,而且可以獨當一面,“大者為師傅卿相,小者為友教士大夫”(《儒林列傳》),這不難看出孔子門下勢力之熾盛。
孔子強悍的勢力深為各國執(zhí)政卿、大夫所忌憚。正如楚國令尹子西勸諫楚昭王的對答:“王之使使諸侯有如子貢者乎?曰:無有。王之輔相有如顏回者乎?曰:無有。王之將率有如子路者乎?曰:無有。王之官尹有如宰予者乎?曰:無有?!窨浊鹗鋈踔ǎ髦?、召之業(yè),王若用之,則楚安得世世堂堂方數(shù)千里乎……今孔丘得據(jù)土壤,賢弟子為佐,非楚之福也?!保ā犊鬃邮兰摇罚┮环矫?,頻繁的弒君殺父、戰(zhàn)爭和政權(quán)的更迭,給執(zhí)政者脆弱的心理打上了深深的危機和懷疑的烙??;另一方面,像孔子這樣一個龐大的勢力團體,確實沒有某一個國家或某一位諸侯,在亂世之中能夠完全駕馭。在衛(wèi)國,雖然衛(wèi)靈公對孔子到來表現(xiàn)出極大的熱忱,但孔子到來后不久,衛(wèi)國貴族發(fā)生一次叛亂,衛(wèi)靈公顧忌孔子及孔門的勢力而對其產(chǎn)生了戒備心,并且指使“公孫余假一出一入”,以監(jiān)視孔子的舉動??偠灾?,孔子強大的勢力和影響是諸侯國不重用孔子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這一點也可以從諸侯國分化孔子勢力,避孔子而用其弟子的舉措中看出來。哀公七年吳魯會盟,季康子任用子貢參加會盟;季桓子臨終遺言要求季康子請在外漂流的孔子回魯國,“昔此國幾興矣,以吾獲罪于孔子,故不興也……我即死,若必相魯;相魯,必召仲尼”(《孔子世家》),而季康子卻只是召回冉求予以重任?!墩f苑》記載,曾子隨孔子到齊國,齊景公“以下卿禮聘曾子”[13]431。避孔子而用其弟子的政治權(quán)術(shù)透露出,他們肯定孔子的治國理念,但憚于其個人的勢力,擔心尾大不掉,不易掌控孔子。因此,任用孔子學有所成的弟子為自己服務,這樣既弱化了孔子強大的勢力影響,又達到了治國的目的。
孔子是我國古代影響極大、爭議較多的歷史人物,他順應歷史潮流,但從政之路卻坎坷崎嶇。他之所以在春秋之際得不到諸侯國所重用,并非是其政治思想的落后和保守不符合時代要求,也并非如司馬談所說的“累世不能通其學,當年不能究其禮”,時效性低,不符合戰(zhàn)亂社會中強國爭霸的需要。其最根本是由于當時之際,孔子的“正名”和“強公室、弱私家”的政治主張深深地觸動了執(zhí)掌國家政權(quán)的卿、大夫集團的既定利益,從而遭到排斥。另外,孔子本人龐大的勢力深為諸侯國所忌憚,這也是其不被諸侯國所重用的關鍵性因素。
[1] 黃克劍,王欣.梁漱溟集[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3.
[2] 釋印順.我之宗教觀[M].北京:中華書局,2011.
[3] 陳奇猷.呂氏春秋校釋[M].上海:學林出版社,1984.
[4] 郭慶藩.莊子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1985.
[5] 楊朝明,修建軍.孔子與孔門弟子研究[M].濟南:齊魯出版社,2004.
[6] 顧頡剛.古史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7] 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8] 何寧.淮南子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1998.
[9] 梁啟雄.荀子簡釋[M].北京:中華書局,1983.
[10] 錢穆.孔子傳[M].北京:生活 · 讀書 · 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5.
[11] 蔡尚思.十家論孔[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2] 張純一.晏子春秋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4.
[13] 蔣義華,張榮華,吳根深,等.孔子——周秦漢晉文獻集[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0.
〔責任編輯 牛建兵〕
2016-04-14
左金眾(1991―),男,河北廣宗人,碩士研究生。
B222.2
A
1006?5261(2016)06?01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