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鳳銀,凌天嬌,彭建柳,袁學文,穆洪濤
(廣東第二師范學院生物與食品工程學院,廣東 廣州 510303)
大學生食品安全知識態(tài)度行為調查研究
◎ 劉鳳銀,凌天嬌,彭建柳,袁學文,穆洪濤
(廣東第二師范學院生物與食品工程學院,廣東 廣州 510303)
了解大學生食品安全知識態(tài)度行為現(xiàn)狀,為在校大學生食品安全宣傳教育提供科學依據。采用隨機抽樣方法,對廣州市某高校384名在校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食品安全知識知曉率不高,平均知曉率為57.5%;存在一定程度的認知不協(xié)調,食品專業(yè)學生食品安全知識得分顯著高于非食品專業(yè)學生,但同樣存在食品安全意識不強,不理性的消費習慣和行為。因此,高校應加強在校大學生的食品安全知識的宣傳與教育,同時有必要進行形式與內容的創(chuàng)新,灌輸健康飲食的理念,改善不良的飲食習慣和行為。
大學生;食品安全;知識;態(tài)度;行為
民以食為天,食品是人們賴以生存的物質。大學生作為特殊的消費人群,與食品安全問題密切相關[1]。同時,大學生畢業(yè)后走向各行各業(yè),其所掌握的食品安全知識、持有的食品安全態(tài)度和具體的消費行為都有著更為廣泛的社會影響[2]。因此,了解大學生的食品安全知信行現(xiàn)狀,并開展相應的食品安全健康教育工作顯得尤為重要。
知信行(Knowledge-Attitude-Practice,KAP)模式是由美國教育專家McGuire W J于20世紀七十年代提出用于醫(yī)學領域研究的方法,目前被廣泛應用于健康教育工作中[3,4]。該模式將人類行為的改變分為獲取知識、產生信念及形成行為3個連續(xù)過程,其中知識是基礎、信念是動力、行為的產生和改變是目標。本調查根據該模式原理,采用自制問卷調查的方式,了解在校大學生食品安全知識態(tài)度行為現(xiàn)狀,并對高校食品安全教育工作的開展給出針對性建議。
1.1 調查對象
隨機抽取廣州市某高校6個專業(yè)400名在校大學生作為研究對象。
1.2 研究方法
采用問卷調查方法,問卷調查表經查閱文獻后自行設計。問卷以選擇題為主,內容包括食品安全知識、態(tài)度、行為等問題,其中知識題、行為題各6題,態(tài)度題7題。
1.3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Excel 2010錄入及整理數(shù)據,采用SPSS 10.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數(shù)據采用t檢驗和方差分析進行統(tǒng)計處理。
2.1 基本情況
共發(fā)放問卷400份,收回有效問卷384份,回收率96%。其中男生170人(44%),女生214人(56%);食品專業(yè)大學生138人(36%),非食品專業(yè)(美術專業(yè)、物理專業(yè)、體育專業(yè)、教育專業(yè)、政法專業(yè))大學生246人(64%)。
2.2 食品安全知識
本調查涉及的食品安全知識題共6題,包括不安全食品的存在形式、食品安全標志的判斷、造成食品安全問題的原因、有效保證食品安全的措施、食品安全法知識、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無公害食品。題目均為多選題,且每個選項均為正確選項,每個選項1分,共計33分。統(tǒng)計結果顯示,被調查大學生食品安全知識平均得分(18.96 ± 2.34)分。其中食品專業(yè)大學生平均得分(24.15 ± 3.18)分,遠高于非食品專業(yè)大學生得分(15.84 ± 4.16)分,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5.297,p<0.01)??梢姶髮W生食品安全知識知曉率不高,即使食品專業(yè)大學生,其平均知曉率也不足75%。同時大學生對食品安全的認知缺乏寬度與深度,認知主要停留在簡單的大眾常識層面。例如,對于“哪些情況會造成食品安全問題”,絕大多數(shù)大學生知道農獸藥不當使用、添加劑過量使用會導致食品安全問題,知曉率為96%,日常生活常見的發(fā)霉瓜子、生熟肉砧板混用、不合理烹調等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威脅的知曉率均低于50%。
2.3 食品安全態(tài)度
調查結果顯示,僅有44%的大學生表示很關心,39%的大學生持一般的態(tài)度,17%的大學生表示“不怎么關心”甚至完全“不在乎”。其中最為關注是農藥、抗生素、重金屬等高殘留(79.28%)和食品添加劑過量使用(67.96%)等問題。這主要與前幾年發(fā)生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有關,如海南毒豇豆事件、湖南鎘大米事件、染色饅頭等。關于這些問題的原因,76.80%的大學生認為是由于一些食品經營及相關企業(yè)第一責任人意識不強,仍有部分企業(yè)法律意識淡薄,只顧追求經濟利益,而未能堅守食品安全的底線;79.56%的大學生認為除加強食品企業(yè)這一生產源頭的自律外,政府相關部門的監(jiān)管工作也是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國的食品安全法律日趨完善,食品安全監(jiān)管體制已基本合理,監(jiān)管范圍也逐漸擴大,但仍存在食品安全事件后知后覺現(xiàn)象,尤其是對基層及零售小店、攤販的食品衛(wèi)生監(jiān)管。此外,38.12%的大學生認為消費者對假冒偽劣食品的鑒別能力不夠也是造成食品安全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
2.4 食品安全行為
(1)就餐地點。96%的大學生選擇在學校飯?zhí)镁筒?,約4%的大學生會經常光顧校外的小餐館或路邊攤。
(2)食品消費習慣與維權意識及行為。在購買食品時,86%的大學生表示會關注生產日期與保質期,65%的大學生表示會關注食品的商標品牌,45%的大學生會關注食品安全標志(QS),39%的大學生會關注食品的外包裝,38%的大學生會關注產品成分??梢娫谫徺I食品時,大多數(shù)大學生還未能做到理性選擇,關注點主要在生產日期、保質期、商標品牌,而對食品安全標志的關注度有待提高。當遇到食品安全問題時,38%的大學生表示會與生產者協(xié)商,24%的大學生表示會向消費者協(xié)會反映,3%的大學生表示會直接通過法律的途徑保障自己的權益,但仍有35%的大學生會“自認倒霉,不予追究”。表明大學生作為消費者的監(jiān)督維權意識有待加強。
2.5 大學生期望獲取食品安全知識的途徑
大學生主要希望通過網絡(77.9%)、電視(59.67%)、書籍(42.82%)和理論課程(37.85%)等途徑獲取相關食品安全知識??梢?,大多數(shù)大學生更傾向于通過網絡、電視等現(xiàn)代媒體進行自主學習。也有小部分大學生期望可以通過書籍或修讀相關課程,獲取更為全面、系統(tǒng)的食品安全知識。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食品安全知識的整體知曉率偏低,食品專業(yè)學生得分顯著高于非專業(yè)學生,一方面說明專業(yè)教育的重要性,但同時也表明在目前的教育模式與內容下,學生掌握的知識欠缺寬度與深度。
高校開展食品安全教育可采取的途徑。大學生主要期望通過網絡和電視自主學習,獲取食品安全知識,這兩種途徑更為方便和快捷,但同時也存在知識過于片面化、碎片化的弊端[5]。為便于學生掌握系統(tǒng)化的食品安全知識,高??稍龃笫称钒踩⑹称沸l(wèi)生等相關課程的開課率,也可通過錄制網絡課程,增大受眾率,提高知識獲取的便捷性;同時,可以選擇成立社團、舉辦知識競賽、建立微信公眾號等豐富食品安全教育形式。
食品專業(yè)的學生與非食品專業(yè)學生在對食品安全的態(tài)度和具體的采購行為表現(xiàn)方面,并未有表現(xiàn)出顯著性差異,存在認知不協(xié)調現(xiàn)象[6,7]。這可能是由于對知識僅處于理解、記憶的層面,并未認真地思考,尚未能轉變態(tài)度,確立健康飲食的信念;另一方面,大學生的年齡一般處于18~24歲,大多身體狀況良好,食品對人體健康的累積效應還未顯現(xiàn)出來,因而部分學生容易懷有僥幸心理,導致知識與行為的不一致。
大學生食品安全知識知曉率偏低,同時存在一定程度的認知不協(xié)調,因此高校需要加強對在校大學生食品安全知識的宣傳與教育,同時有必要創(chuàng)新教育的形式及內容,在使其獲得更全面及時的食品安全知識的同時,普及健康飲食的理念,幫助學生更好地轉變觀念,改變不良的飲食習慣和行為。
[1]謝興偉,孫亞慧,欒國翠.大學生食品安全認知影響因素和食品安全教育對策研究[J].中國健康教育,2014(12):1094-1097.
[2]田慧敏.大學生食品安全K-A-P調查分析[J].西部醫(yī)學,2010(9):1769-1771.
[3]Bettinghaus EP.Health promotion and the knowledgeattitude-behaviour continuum[J].Prev Med,1986(5):475-476.
[4]馬 驍.健康教育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2.
[5]張克永,李宇佳,楊 雪.網絡碎片化學習中的認知障礙問題研究[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15(2):88-94.
[6]馬德峰.態(tài)度改變:費斯汀格的認知不協(xié)調理論述評[J].華中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4):79-81.
[7]白劍峰. 中國健康傳播與公眾健康行為優(yōu)化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12.
Resear chon Knowledge, Attitude, Practiceof Food Safet yamong College Students
Liu Fengyin, Ling Tianjiao, Peng Jianliu, Yuan Xuewen, Mu Hongtao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College of Biology and Food Engineering, Guangzhou 510303, China)
In order to provide a scient ifc basis for food safety education, a research on the knowledge, attitude, practice (KAP) of food security among college student was carried out. 384 college students were investigated by a KAP questionnaire of food safety. The average awareness rate about the knowledge of food security was just 57.5%. Disharmony exists between knowledge and behavior. Food majors achieved signifcantly higher scores than non-food majors, meanwhile, both of them exist a similar degree of unhealthy dietary behaviors. Food safety education must be enhanced, and the innovation forms and content must be innovated.
College students; Food safety; Knowledge; Attitude; Practice
R151
10.16736/j.cnki.cn 41-1434/ts.2016.24.00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編號:31601540),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編號:2016A030310304)。
劉鳳銀(1990-),女,碩士,實驗師;專業(yè)方向為食品安全快速檢測技術。
穆洪濤(1981-),男,博士,講師;專業(yè)方向為食品質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