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妍
(渤海大學文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0)
?
矛盾表達法論析
高妍
(渤海大學文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0)
摘要:矛盾修辭是人類語言中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矛盾表達法也是人類修辭學中常用的修辭手法之一,不僅是語言學家,普通大眾也會使用。
關鍵詞:矛盾表達;言語;結構
矛盾表達式是一種特殊的言語表達式。它在語義結構、語法結構、修辭功能等方面都有自身的獨特之處。“A又非A”的并列表達形式是矛盾表達法中最常用的形式,是一種打破常規(guī)的語言組合結構,它在一個并列結構中放置一組互為反義的詞語或詞組。這種搭配看似違反形式邏輯的矛盾表達法,從深層語義上看,它蘊含了辯證統(tǒng)一的深刻哲理。如,“痛并快樂”就是“A又非A”式矛盾表達法的典型表現(xiàn),痛和快樂本身是一組反義詞,同時被放置于一并列結構當中,按照正常的邏輯來說,痛和快樂不可能同時存在,然而針對于說話人自身的情況,可能經(jīng)歷了痛苦之后又感受到劫后重生的快樂,也可能是某一階段痛苦和快樂的事情同時存在著,表示了說話人痛和快樂相互糾結的狀態(tài),表達出了寓意深刻的語義內(nèi)容,又別有新意。除了“A又非A”式矛盾表達法,也存在著其他的矛盾表達形式,如中心語和定語矛盾組合的偏正式,如“為了忘卻的紀念”;中心語和補語的矛盾組合式,如《儒林外史》中杜慎卿的話:“先生,這是而今社里的故套。弟看來,雅得那么俗?!逼渲小把拧焙汀八住钡拇钆洌闶酋r明的例句;以及由事物的全部性質(zhì)和部分判斷的矛盾組成的包含式,如魯迅作品《藥》中的華老栓為取人血饅頭早起趕路時候?qū)χ車h(huán)境的描寫:“街上黑沉沉的一無所有,只有一條灰白的路,看得分明。”里“黑沉沉”和“灰白”的運用。它們不如“A非A式”的矛盾易于區(qū)分和理解,但亦成矛盾,相反相成。如中國的自古以來流傳下來的一句俗語,“跳到黃河里都洗不清了”,也是運用了矛盾表達法,實際上黃河是泥沙的聚集地,黃河本身就不干凈,想要跳到黃河里來洗清自己更是不可能。目的和結果自相矛盾,其表達的是強調(diào)怎樣也解釋不清自己的關系,突出說話人心理上的真實感受,強化表達效果。這也是矛盾表達法的一個體現(xiàn)。無論是在日常的人際交流還是文學作品中的閱讀當中,只有理解和體會矛盾表達法的形式和意義,才能夠達到無障礙的交流與閱讀。由此可見,深入的了解矛盾表達法是必要的。
一、在語義上,矛盾表達法可以傳遞更深層次的道理、思想。幫助讀者或聽者加深文學作品閱讀、交際交流中意義的理解,進而,在讀者或聽者的腦海里留下一個印記,啟發(fā)他的同時,促使他想下去,具有思辨性特征。
如在魯迅的作品《補白》中,有過這樣一句話,“中國的老先生們——連二十歲以下的老先生們都算在內(nèi)——不知怎么總有一種矛盾的意見,就是將女人孩子看得太低,同時又看得太高?!崩舷壬匀恢傅氖悄昀系娜嘶蚴侵心耆?,若一定要有個年齡上的界限,那么至少要五十歲以上。而在魯迅這一文中,卻有意指出,二十歲以下的老年人,這顯然是矛盾表達法的表現(xiàn)。仔細閱讀作品,才會了解到,這里的二十歲以下的老先生指的是思想受到舊觀念、舊思想束縛的年輕人們,而這類年輕人又是魯迅先生的這一作品中主題思想中所批判的主要對象。由此可見,理解了它的真正含義,對于掌握文章中心的重要性。
另外,此類矛盾表達法在老舍的作品中也時有體現(xiàn)。如在《為人民寫作最光榮》中,“這樣,我必須要求自己寫的“對”,而后要求寫的“好”;道理說錯,文字越漂亮,故事越有趣,才危害越大!對而且好,才算真好;不對就不好。”
為什么文字越漂亮,故事越有趣,反而為害越大呢?因為作者給了“道理說錯”作為前提,錯的道理被漂亮的文字、有趣的故事包裝過后,自然而然的被更多的人閱讀,而錯的道理也借由閱讀的方式被廣大讀者潛移默化的接受,所以作者說,為害就越大。
在老舍的另外一部作品《月牙兒》,主人公有這樣一段獨白,“她是我的媽媽,又不是我的媽媽,我們母女之間隔著一層由窮做成的障礙。”《月牙兒》這部小說描寫了一個城市底層善良純潔的女孩——月牙兒由于社會的黑暗,最終淪為暗娼的故事。其中主人公的媽媽因為貧困而淪落,長大后的女兒也終因貧困游走于墮落的邊緣線上,處于困境的女兒想到生育她的母親,母親生活困窘到幾乎淪為乞丐,她沒有辦法給自己幫助,也沒辦法給予平常母女一樣的關愛,即使有著血緣關系,但畢竟少了母女之間的情誼,沒有任何情感或精神上給與的人,自然不像是母親,然而事實上存在血緣關系,所以有了以上的獨白?!八俏业膵寢?,又不是我的媽媽,我們母女之間隔著一層由窮做成的障礙?!狈从吵鲋魅斯?、苦惱的復雜心理,表達了舊社會的底層人民生活的艱辛與不易,側面揭露了舊社會的丑陋,啟發(fā)讀者對主題進行更深的思考與反思。
二、矛盾表達法利用現(xiàn)象來反映事物的本質(zhì),使本質(zhì)的體現(xiàn)更為直接,更容易讓人接受。
魯迅的作品《祝福》里面描寫作者最后一次看見祥林嫂時的樣子,“她一手提著竹籃,內(nèi)中一個破碗,空的;一手拄著一支比她更長的竹竿,下端開了裂:她分明已經(jīng)純乎是一個乞丐了?!被@子、破的空碗、開裂的竹子,一切都是來告訴讀者祥林嫂的轉(zhuǎn)變,她已經(jīng)淪為乞丐了,可是有人說結尾的一句里的“分明”“已經(jīng)”“純乎”三個詞均是表示一個意思,有些矛盾。其實這就是魯迅的一貫風格,作者在段末的收尾句,有意連用三個詞分別從不一樣的角度來總結祥林嫂“是一個乞丐了?!薄胺置鳌笔侵敢豢淳褪牵弧耙呀?jīng)”,早已是,“純乎”,完完全全是。不僅不矛盾,還將祥林嫂的悲劇本質(zhì)挖掘的更加鮮明。
例如臧克家的《有的人》:有的人,活著,他已經(jīng)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騎在人民頭上:“呵,我多偉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頭,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有的人,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著為了多數(shù)人更好的活。針對臧克家的這首詩,很多人都用“獨特”二字來評價。這首小詩別具一格的魅力在于,詩人對矛盾表達法的靈活運用,即運用事物表層的對立和矛盾,使其在內(nèi)涵和實質(zhì)上相輔相成,促成讀者對該事物內(nèi)在的、本質(zhì)的認識或接受。“有的人活著,卻已經(jīng)死了;有的人死了,卻還活著”如果把它換成“有的人雖然肉體依舊存在,依舊呼吸,但精神卻已經(jīng)死了;有的人即使肉體已經(jīng)腐爛不在,但是他的精神至今還鼓舞著活著的人,他的精神還存在著。”那似乎少了很多的思辨意味,達不到原有的表達效果,平淡無奇。由于矛盾表達法再加上對照修辭的運用,讓詩人的情感得以淋漓盡致的表達,引起了非同一般的共鳴,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還有我們常用的俗語,往往在等待別人較久的情況下會使用的俗語:“我等你等得黃花菜都涼了”也使用了矛盾表達法?!包S花菜”是謂語中心語,涼了是用來形容“黃花菜”的,首先我們要知道“黃花菜”本來就是用來做涼菜的材料,而涼菜本身就是涼的,那么這句話的表述就變成是涼菜變涼了,存在矛盾。事實上,說話人的目的是要強調(diào)“等”這個動作之久,本來涼的東西又變涼了,這種程度的加深,暗示了時間的長短,表達了等待太久的本質(zhì)。
三、矛盾表達法強調(diào)了事物內(nèi)在的一致性。
如,“現(xiàn)在相隔十二年,又是初春,舊地重來,我覺得每個人,每座山,每棵樹,都十分熟悉,可有一點都不熟悉?!边@是楊朔《龍馬贊》里的一段話。我們單看“都十分熟悉”和“一點都不熟悉”,認為存在明顯的矛盾,似乎不能放在同一句話中,但是結合具體語境,“舊地重來”證明“我”曾經(jīng)來過這里,當時身處其中的“我”一定熟悉這里,可相隔十二年,我故地重游,時過境遷,所以“我”一點都不熟悉也是合理的。表面上看似對立,在一定的上下文和具體語境的情況下,又是相輔相成的,即在矛盾表達法能夠在特定的情況下巧妙的統(tǒng)一,看似矛盾無理,實則存在更深層次的內(nèi)在聯(lián)系,體現(xiàn)了事物內(nèi)在的一致性。
著名的女性作家丁玲在《丁玲選集自序》的前言中有這樣一段話,“這本選集一共十六篇,是在四十八篇短篇小說中選出來的。創(chuàng)作日期是從一九二七年到一九四一年。從這本集子里面可以看得出一點點我的創(chuàng)作道路。是長長的路,也是短短的路。”“長長”和“短短”相互矛盾,然而對作者本身來說,這條寫作之路經(jīng)歷了太多太多,尤其是在一九二七到一九四一年間,丁玲加入了左聯(lián),成為了共產(chǎn)黨,主辦了一系列有影響力的刊物,頗有作為,然而不久后也被國民黨政府軟禁,以及之后的淪為整風事件的批判對象,這期間的作品從機關刊物《北斗》到被“視為新小說的誕生”的《水》,以及一九三六年的《我在霞村的時候》,一九四一年的描寫對暴露所謂解放區(qū)黑暗的《在醫(yī)院中時》和發(fā)表后在延安文壇掀起了一個針對延安的落后面與陰暗面的“雜文運動”的《三八節(jié)有感》。雖然一九二七到一九四二之間,只有十五年的距離。十五年在作者的一輩子里,的確是“短短”的,然而在這看似“短短的”時間里,作者卻經(jīng)歷她這一生中最精彩也最疲憊的一切,所以在這一切的親身經(jīng)歷者丁玲看來,是非常漫長的,所以也是“長長的”。“長長”和“短短”雖然單獨看來矛盾,但放在具體語境當中,在丁玲的序言自述中,“長長”和“短短”巧妙的統(tǒng)一起來,都用來形容作者的創(chuàng)作之路,強調(diào)和突出這條只屬于丁玲的創(chuàng)作路程的又漫長又短暫特征的內(nèi)在一致性。
四、矛盾表達法能夠加強語言的力量,強化表達效果,體現(xiàn)人物的鮮明特征,并且有助于塑造典型生動的人物形象。
如曹禺的作品《日出》里面,顧八奶奶在她的相好胡四對她不管不顧的,找不到人的時候,對著陳白露訴苦說“所以我頂悲劇,頂痛苦,頂熱烈,頂沒法辦。”胡四的不專心待她,讓她覺得她的愛情受到了極大地傷害。于是發(fā)出這樣帶有顧八奶奶個人獨特風格的抱怨。其中頂最常用的是動詞和形容詞兩個詞性,動詞如頂禮,形容詞如頂點,此外還有量詞兩頂帽子。而在顧八奶奶的這句話里,頂字相當于程度副詞表示特別,即取頂形容詞的意義——最高的最上意義的轉(zhuǎn)化。不完全符合語法和邏輯的規(guī)則,看似矛盾的修辭,實則是作者曹禺有意為之,使讀者對顧八奶奶這個人物形象有直接的感受,一個小小的頂字,既可以看出顧八奶奶的學識不高,言語通俗,性格率真,以及結合上下文看出她對愛情的向往,人物形象躍然紙上。除此之外,在我們?nèi)粘I町斨幸矔?jīng)常有運用矛盾表達法的例子,如鄰里街坊見面常問候的一句話“你吃飯了沒啊?!瘪R上期末了,同學們之間會問“你們考幾科要?!边@其中的“沒”和“要”也是不符合語法規(guī)則,這句話里“沒”應該放在吃飯的前面,但是由于口語化的特點,直接將沒放在句尾,將句子變成疑問句式,其正確句式應該為“你沒吃飯嗎?”或“你吃飯了嗎?”而“要”應放在考試的前面,是形容詞性,不應該放在整句話的句尾,但是在日常交際當中卻不影響雙方的理解和交流,使用此類語言表達方法的雙方,通常是很熟悉的人。
矛盾表達法與其他修辭手法相比,既有相同點也有不同點。與反語相比,矛盾表達法在文學作品中表達的更多一些,而反語則在口語中常見一些。比如,在節(jié)日的大街上,人們舞龍舞獅,人潮涌動,熱鬧非凡,要說成“好不熱鬧!”好不熱鬧中,應將好不看成一個詞,而且是來形容熱鬧的,表示很是熱鬧。費了很大的勁把一個人說服,實際上并不容易,往往說成“好容易才把她說服了?!碑斎凰磉_的意思是否定的,好容易中間省略了一個“不”字,好不容易的“好”相當于副詞“很”,好不容易即很不容易。可見,反話的運用,可以加強話語的力量以及表達效果,這是與矛盾表達法相同的地方,二者的不同之處在于,反語常用于說話人處于適當?shù)臅r機,且能夠表達諷刺譏諷的時候,也就是說反語,需要有對的時間和對的場合,以及適度的深淺,才能正確、適時的表達它所蘊含的諷刺意味,并顯得風趣,又富有幽默感。而針對矛盾表達法的運用就少了嚴格意義上時機場合的要求和把握,主要取決于說話人或?qū)懽髡叩闹饔^意愿以及事物的本質(zhì)和不同條件下所擁有的特征。
作者簡介:高妍(1994-),遼寧丹東人,就讀于渤海大學中文系。
中圖分類號:H3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1602(2016)10-019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