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敏
傅璇琮
1980年之前,大家眼里的傅璇琮,是一名標準的古籍出版編輯。
此時他已經(jīng)出版過兩本書,都屬于中華書局的“古典文學研究資料匯編”系列。編輯這套書的目的是:確立一些重要的古代作家和文學流派,再從歷代古籍中檢索資料,把作家生平、對作品的評論,流傳的版本、文字、典故的詮釋,包括各種不同甚至有爭議的意見輯集起來。陶淵明、白居易、陸游、《紅樓夢》、《水滸傳》等都是這套匯編的主題。
在沒有電腦的時代,信息搜集全靠人工,作者要把資料一個一個地從線裝書里抄出來。按現(xiàn)在的說法,這是一個性價比非常低的勞動:付出時間久,匯集海量資料,才能編出來一本書。更何況,新中國成立之后考據(jù)漸漸不再是古代文學研究的主流。
在這種情況下,傅璇琮還是獨立做出了《楊萬里范成大資料匯編》和《黃庭堅與江西詩派研究資料匯編》。一個最直接的評價是,錢鍾書賞析中國古典詩歌的著作《談藝錄》中,引用了上千種中外文獻,但當代資料只有兩種:一是前輩呂思勉的《讀史札記》,另一本就是傅璇琮的《黃庭堅與江西詩派研究資料匯編》。
人人都知道錢鍾書對文化界的評判異??量虈揽幔佃人?3歲,是真正的文壇晚輩,錢鍾書一直把“江西詩派”那本書放在身邊書架上,通信中,他著重告訴傅璇琮:“(拙著)道及時賢,唯此兩處?!?/p>
傅璇琮的學術(shù)積淀擔得起這樣的夸獎。他1951年考入清華大學中文系,后因院系調(diào)整,又轉(zhuǎn)入了北京大學中文系。這一屆學生經(jīng)歷的師資,是讓之后歷代中文系學生羨艷仰望的:詩人陳夢家講授語言文字概論,游國恩講授先秦兩漢文學,林庚講授魏晉南北朝隋唐文學,浦江清講授宋金元明清文學,王瑤講授“五四”至1949年的現(xiàn)代文學,還有吳組緗、周祖謨、王力、袁家驊、高名凱等國內(nèi)頂尖學者。
“人們常說天才都是成群出現(xiàn)的,在中國學術(shù)界,這是非常有名的一屆?!敝腥A書局總經(jīng)理徐俊總結(jié),傅先生和他的大學同學們,很多如今都是鼎鼎有名的學術(shù)大家?!氨热缫压实谋贝笾形南到淌诮痖_誠、商務(wù)印書館原副總編輯李思敬、古典文學研究家沈玉成,還健在的如中華書局原副總編輯程毅中、古代小說研究專家劉世德、敦煌學家白化文等等。”
但是在80年代之前,數(shù)不清的政治運動和動蕩嚴酷的生存環(huán)境,讓這一批人的學術(shù)生活一直被各種遭際所拖沓。
大學畢業(yè)后,傅璇琮原本留在北大做助教,卻在1958年被打成“右派”,被剝奪了學術(shù)研究的權(quán)利,先調(diào)到商務(wù)印書館,又轉(zhuǎn)至中華書局工作,沉重的“右派”帽子一直如影隨形。傅璇琮的太太徐敏霞是他就讀清華大學中文系時的同班同學,也在中華書局工作。“文革”期間,夫婦兩人“連鍋端”,一起被下放到湖北咸寧“五七干?!彼哪?。傅璇琮是市民階層出身,從來沒干過農(nóng)活,一次在水田里一腳踩到了什么,沒法請假,只能一聲不吭忍痛干到了晚上。下工后,徐敏霞發(fā)現(xiàn)丈夫走路一翹一翹的,鞋上全是血,再一看,一根釘子正牢牢地釘在腳板上?!澳谴瘟粝铝撕筮z癥,他后來走路都一直搖來晃去的?!?/p>
難得的是隨著下放,單位還帶去了《資治通鑒》、“二十四史”等古籍,如果有同事回去探親,夫婦倆就托對方帶手電電池、卡片回來?!鞍滋靹趧油炅?,頭腦晚上還是可以用的嘛?!蹦赀^八旬的徐敏霞已經(jīng)想不起來當年到底做了多少張讀書卡片,她只強調(diào),“你必須溫故而知新,不做卡片的話知識就都忘了?!?/p>
1971年,毛澤東指示的“二十四史”點校項目重新啟動,下放干校的學者們被陸續(xù)召回北京,1973年,夫婦倆終于又回到了中華書局。
因為政治原因,傅璇琮很長時間內(nèi)不能寫文章,只得編資料,到了47歲,他已經(jīng)輾轉(zhuǎn)過多個編輯室,經(jīng)手編輯過文學、史學類多種著作。即便回京后,也難覓一張安靜的書桌,傅璇琮曾撰文回憶過:“出版社工作的繁雜是學校和研究機構(gòu)無法想象的,在上班時幾乎恨不得一人生就三頭六臂,以應(yīng)付各方面紛至沓來的不管你喜歡不喜歡的事情,有時真像杜甫所寫的那樣,‘束帶發(fā)狂欲大叫,簿書何急來相仍!”
徐俊剛到中華書局工作時,看見傅先生在辦公室里擺一張小床,夫妻倆晚上不回家,都住在單位里看書寫作?!澳菚r候很多人住辦公室,就是想多花時間讀書寫作。我們地下室有個蒸飯的鍋爐,平時拎暖水瓶去打熱水,早上總能看見徐老師拿兩個飯盒,用布帶子一捆,蒸熱了當午飯,晚上他們再湊湊合合地吃一點?!?/p>
傅璇琮唯一能做的,是在下班后,為自己營造一方讀書的天地,“以求得一點‘時還讀我書的余興”。高質(zhì)量的匯編工作,給他贏來了學界的尊重,但傅璇琮自己的學術(shù)規(guī)劃,實際上要比這廣闊、完整得多。
1979年,錢鍾書贈了一本《管錐編》給傅璇琮,扉頁上題字:“璇琮先生精思劬學,能發(fā)千古之覆。”——錢鍾書沒有看錯,此時傅璇琮自己的學術(shù)井噴期已經(jīng)在蓄勢待發(fā)了。
1980年,傅璇琮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學術(shù)專著《唐代詩人叢考》,這本書一經(jīng)出版,一時間“洛陽紙貴”,徐俊用“震驚”來形容學界的反應(yīng):“只要是研究唐宋文學的,無人不曉?!?h3>用做史的方法做文學
《唐代詩人叢考》介紹了初唐、盛唐、中唐前期32位詩人的生平事跡和著述情況,不光有世人熟知的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一流大家,還活躍著很多像王昌齡、韋應(yīng)物、崔顥這樣次一流的詩人群體。傅璇琮為這些詩人的生平做了細密的考訂,還詳細論述了他們在詩歌發(fā)展史上的地位。
從社會、文化史的角度來建構(gòu)文學史的著作,如今看來并無特殊,但放在80年代初,這卻是打破了重重套路,真正從學術(shù)出發(fā)的新穎作品——做文獻考據(jù),影響最大的就是清代乾嘉學派的傳統(tǒng),上至天文地理,下至朝章制度,中心是訓詁考據(jù),但往往容易陷入細枝末節(jié),為考據(jù)而考據(jù),與現(xiàn)實脫節(jié)。在新中國成立之后,文史研究又走上了“以論帶史”的彎路,學術(shù)服務(wù)于政治,強調(diào)觀念、立場、路線的重要性。分析一位詩人的作品,最要緊的是先判斷詩歌是不是反映了勞動人民的情感,文學的“人民性”一度成為研究的主流要求。
傅璇琮的這本《唐代詩人叢考》,延續(xù)了講究文獻考據(jù)的實學路數(shù),但沒有陷入簡單的文獻排比和生平考證,而是以文獻梳理為基礎(chǔ),又有詩歌和詩人群體發(fā)生、發(fā)展和變化的關(guān)照。脫離了過去之研究大人物,看不到大時代的缺陷,加入了對大批中小作家的研究,不僅有嚴密的考證,還有對作家思想、創(chuàng)作道路、作品分析、時代背景等的研究,從地域、群體的角度來理清唐代文學的基本脈絡(luò)。
令人驚訝的是,傅璇琮的這種思路,不僅受聞一多、陳寅恪通識研究的影響,他反復提到,自己受到了巴爾扎克、丹納、朗松等人的西方文藝理論啟發(fā),將文學研究置于更為廣闊的文化與生活空間中:“‘環(huán)境就是勾勒社會的文化風貌,通過‘環(huán)境之描述來呈現(xiàn)文人的心態(tài),通過文人之普遍心態(tài)來理解文學?!?/p>
上世紀80年代,“文革”剛剛結(jié)束,整個國內(nèi)學界傷痕累累,傅璇琮的師長們凋零大半,尚未恢復學術(shù)元氣。與他同齡的第二代學者早已變成中年人,抓住人生黃金時期剛剛起步。傅璇琮的這本作品一出版,實際上是樹立了一種研究方法,為后來者開啟了一股浪潮。
《唐代詩人叢考》是一根牽出的線頭,1986年,傅璇琮又出版了一本《唐代科舉與文學》,這本書專門考據(jù)唐代科舉史,看這一制度怎樣影響了唐代文學的發(fā)展演變。古代文學研究的思路一下就打開了,受到傅璇琮的啟發(fā)和推動,以唐代為中心,各項延展研究紛紛涌現(xiàn),涉及唐代科舉、唐代幕府、典章制度、職官等方面,各種不同角度的文學考察也被發(fā)掘出來。
此后的30年里,傅璇琮的幾本著作基本奠定了唐代文學,乃至整個古代文學研究的主流范式。那些立足文學的文獻研究作品,也給其他學科帶來巨大幫助。比如傅璇琮主持編寫的《唐五代人物傳記資料綜合索引》,傅璇琮與兩位編輯室同事合作,為85種唐代基本文獻編制了傳記索引,包括正史紀傳、全唐詩文、書志目錄、筆記、書畫、姓氏書、登科記等等,將唐五代不同類型的文獻,根據(jù)各書重點和價值所在,鉤沉索隱,一一考證出來,匯總在一本書里,讓人物的不同歷史記載集中呈現(xiàn),為一代學人的研究提供了極大的便利。許多唐代基本資料的編纂整理,不是出自歷史學者,反而更多地出自唐代文學研究者之手,與傅璇琮等先生的帶動有關(guān)。
寧波大學講師張驍飛讀古典文獻學碩士時,無論是??睂W、版本學、目錄學,或者唐宋史料學,幾乎每上一門課,每個老師舉例子,都常提到“傅璇琮”這個名字?!耙驗槔蠋熗瑫r還會提到很多清代學者的名字,當時給我一個誤會——我猜傅先生最晚,也應(yīng)該是個民國時期的大學者?!?/p>
坐在師兄弟中間,張驍飛講起這個有點不好意思。10多年后的現(xiàn)在,他已經(jīng)是傅璇琮的博士畢業(yè)生了。2003年,傅璇琮正式從中華書局退休,2006年,他又回到了學校,在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和清華大學中文系一共帶了六名博士生和一名博士后。
張驍飛在人大讀博士時,每到過節(jié),都會先接到導師的電話?!澳愫?,是張驍飛同志嗎?我是傅璇琮啊。”傅先生無論跟誰打電話,永遠都要這樣自報一次家門,再用商量的語氣問學生假期有沒有安排。沒有的話,他再問“我能否來看看你?”約好時間,已經(jīng)70多歲的傅璇琮,一定要帶著水果、月餅,到宿舍去看看自己的學生們。
傅璇琮住在北京豐臺區(qū)的中華書局宿舍樓,與海淀區(qū)的中國人民大學相距11公里。夏天時,每隔一天,傅璇琮清晨就從家出發(fā),花一小時坐公交車到人大西門,跟學生約在7點鐘見面。
“其實按傅先生的級別,中華書局和清華都是可以出車的,但是他都是自己刷公交卡坐車,連免票的老年證也不用。”北京早高峰交通擁堵,傅璇琮每次出門都特別早,張驍飛估計,傅先生腿腳不好走路慢,也許每天5點半,老先生就已經(jīng)出門了。“他跟我們約7點10分,我提前5分鐘去,他已經(jīng)在那兒等了。如果我去得比他早,那更糟,下一次他會來得比我們更早?!?/p>
傅璇琮不會用電腦,學生們把自己的論文打印出來,下一次拿到的總是密密麻麻全是紅字的批注版。學生們陪傅先生邊走邊聊,講論文的進展和學習情況,從公交車站送到人大西門南側(cè),再招一輛出租車,讓老師去清華的辦公室。如果遇上出去開會,傅璇琮必定會在前一天給幾名學生打電話,告訴大家自己的出行時間?!笆墙o我們一個行程,意思是這幾天他不會來看我們了。回來的第二天他往往也會來看我們。”學生去接他,一見面,首先還是要被問功課的。
室友們偶爾早起,看見張驍飛急匆匆出門,并不知道他去做什么了。同學們有時候講起自己很難約到導師,還問張驍飛,怎么從來沒見你跟導師開會?張驍飛樂了:就在你們睡覺的時候,我每周都跟導師見好幾次面了。
傅璇琮是寧波人,張驍飛清華博士后出站后去寧波大學任教,也是受到傅先生推薦的幫助。在寧波工作的4年里,張驍飛見過傅先生5次回鄉(xiāng),老先生對家鄉(xiāng)一直有深厚的情結(jié),晚年主編《寧波通史》,連編委會開會意見的簡報,都要逐字逐句地修改。傅璇琮向家鄉(xiāng)著名的藏書樓天一閣捐贈了幾百本藏書和自己的手稿,其中最珍貴的,是錢鍾書贈他的《管錐編》、《舊文四篇》、《圍城》三本書,上面有錢鍾書親筆題贈的墨寶。
天一閣專門為傅先生的多次捐贈設(shè)了個專柜,張驍飛每次跟傅先生去天一閣,都受到超高規(guī)格的接待。聽說那三本錢鍾書題贈,如今單本就能拍賣到幾萬元高價。一次傅璇琮到寧波開會,告訴張驍飛“今天晚上天一閣請大家吃飯”,老人得意地說:“因為我又給他們捐了一本古書?!?h3>“一心為學,靜觀自得”
2015年,傅璇琮因病住院。老伴徐敏霞每天固定給他送兩份報紙,還有來自全國的各種信件。那些信都是找傅璇琮給新書寫序,或者邀請參加學術(shù)會議的。傅璇琮不能自如行走,但頭腦清醒,卻無法工作,這是傅璇琮第一次休息這么長時間,他告訴老伴,這輩子有37個出版社出過自己的書,經(jīng)手寫過的序有100多種。“你要不相信,我可以一個一個列出來。”
學界內(nèi)都知道傅璇琮的序言寫得好,他不需要作者提供任何草稿,是自己通讀了全書,再迅速親筆撰寫。也有很多人去求傅璇琮,邀請開會、寫信求教,傅璇琮都會熱情回應(yīng)。采訪時在傅家,學生們從書架上找出來一本《唐代詩人叢考》,翻開發(fā)現(xiàn)里面夾了很多紙頁,都是其他學者關(guān)于此書的商榷、勘誤文章,傅璇琮都復印下來保存,他自己還把指正的來信梳理后,到刊物上發(fā)表過。
傅璇琮沒有門戶之見。作為一名古籍編輯,他要經(jīng)手全國各地大量學者的作品。徐俊告訴我們,傅璇琮看文章,如果發(fā)現(xiàn)某個學者的研究做得好,就會鼓勵他,把自己有設(shè)想但做不了的題目,拿給年輕人做,很多人都在他的幫助下做出了自己的成果?!捌渌瑯淤Y歷的學者,都是在各個學校,有師承的傳統(tǒng),門戶不太容易打破。但是傅先生沒有,他的弟子遍布全國各地,很受大家擁戴。傅先生做了兩屆唐代文學學會會長,這也讓學會成為國內(nèi)學術(shù)群體里學術(shù)傳統(tǒng)最好的一家?!毙炜≌f。
唐代文學研究應(yīng)該如何發(fā)展、做什么選題,傅璇琮有自己全局的觀念。他了解各地的青年學者,作為中華書局的總編輯,又掌握了寶貴的出版資源,兼有無私的胸懷,實際上,他在為全國的學術(shù)研究做組織者,有學者評價,傅璇琮更是一個“高瞻遠矚的學術(shù)設(shè)計師”。
從1982年起,傅璇琮參與了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規(guī)劃工作,1992年擔任了領(lǐng)導小組秘書長。傅璇琮參與制定了多個全國古籍整理規(guī)劃,那是中國古籍整理的黃金時期,按照當時的學科規(guī)劃,組織出版了許多大型的成書套書,也出版了許多系列的基礎(chǔ)圖書,直接為全國古籍整理做出了巨大貢獻。
此外,傅璇琮還擔任了《中國古籍總目》的編纂委員會主任。他與任繼愈一起擔任影印文津閣《四庫全書》的編纂委員會主任、與顧廷龍一起主編了1800多冊的《續(xù)修四庫全書》,他策劃并組織撰寫《中國古代詩文名著提要》這一收入2000種典籍的大型圖書,他參與主編了72巨冊4000多萬字的《全宋詩》,這些都是國家文化建設(shè)的重要工程。
還有一本書,與普通讀者距離最近,就是黃仁宇的《萬歷十五年》——這本書是中華書局1979年接稿,傅璇琮反復聯(lián)系、沈玉成潤色,三年后才付梓出版的。一經(jīng)推出,2.75萬本首印就一銷而空,至今仍然以每年幾萬冊的銷量在銷售。而在1979年,出版一本美籍華人的政治研究專著,并且對略顯生澀的文字做編輯加工,不僅需要學術(shù)的眼光,更需要敢于冒險的膽識。徐俊說:“這本書從頭到尾都是傅先生一手操辦的,在回憶文章里他沒有把自己寫得很重要,傅先生一向都是這樣?!?/p>
在80年代,發(fā)一篇文章都是件大事,傅璇琮的高水平著作一本接一本,造就了極大影響力。中華書局老同事間至今流傳一個笑談,說有人問,傅先生,您那些文章都是怎么做出來的???傅璇琮聽岔了,以為在問平常研究怎么做,就說:“我就是拿中華書局的大稿紙,一裁對開,天天抄,抄卡片?!?/p>
幾年前,有國家領(lǐng)導人春節(jié)要到家里探望傅璇琮,傅先生和老伴堅決拒絕到自己家里來,最后是在中華書局的會議室里會見的。到了傅先生家里,就明白老兩口當初為什么那么堅決拒絕了:房子四白落地,水泥地面,到處塞滿了書柜和舊家具,屋里人想全坐下,有學生得拽箱礦泉水當?shù)首印?/p>
徐敏霞偎在椅子中,聊天時提到跟傅璇琮的生活,老太太總是微笑:“我們生活比較簡單,鄰居家都鋪了地板,我們沒有,我們不可能把精力分配在這個地方?!备佃依镞€在用單位80年代發(fā)的兩頭沉的書桌,滿滿當當堆得到處都是書,過去傅先生就在中間留出的一小塊地方,悶頭做學問。
如今,這個同事口中“特別平易近人,走起路來躡手躡腳的,完全是舊文人那個勁兒,對誰都特謙恭”的老編輯已經(jīng)告別了我們,在去世前兩天,他還剛剛口述了一篇序言,因無法執(zhí)筆讓女兒代為記錄。從1958年調(diào)到中華書局后,傅璇琮的一生就像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老友袁行霈在悼文中總結(jié)的那樣:“他這一輩子,就是在看書、寫書、審閱書稿中度過的?!?/p>
而這大半生的編輯工作,帶給傅先生的是無比富足的精神生活。無論飄零如萍,還是功成名就,也許傅璇琮的一生都在享受著讀書最本初的快樂,如同近60年前他自己所體會的一樣:
“一下班,許多有家的人都走了,我就搬出一張?zhí)僖危诶认?,面對院中滿栽的牡丹、月季之類,就著斜陽余暉,手執(zhí)一卷白天尚未看完的線裝本《越縵堂日記》,一面瀏覽其在京中的行蹤,一面細閱其所讀的包括經(jīng)、史、子、集的各類雜書,并在有關(guān)處夾入紙條,預(yù)備第二天上班時抄錄,真有陶淵明‘時還讀我書的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