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戎戎 張猛
摘 要:萊蒙托夫寫給親友的信件語言較為簡潔,傾向于口語化,修辭少,主觀性強。萊蒙托夫在信中勾勒了自己的羈旅生涯,對自己鐘情的女性表現(xiàn)出深切的依戀,以及求之不得的苦悶。信件還反映出萊蒙托夫的日常興趣和愛好,其中的不少詩歌后來成為其代表作品,所有這些都顯示出這些書信對于研究萊蒙托夫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關鍵詞:萊蒙托夫 ?書信研究 ?俄羅斯詩歌
私人信函屬于信件雙方交流信息與思想的隱秘范疇,在研究作家個人經歷、創(chuàng)作思路、思想轉變等方面所具有的意義,并不比作家的日記遜色,譬如米哈伊爾·尤里耶維奇·萊蒙托夫就曾經用“проглотил” [1]565(狼吞虎咽,一口氣讀完)這樣的詞,來描述自己對于書信的態(tài)度。
萊蒙托夫鐘愛收發(fā)信件,在他短短的26年生命中,給自己的朋友和親人遙寄過不少情真意切的問候。萊蒙托夫每次寫信都十分匆忙,很少花費大量時間在文字的斟酌上面,信件內容也傾向于日常生活??梢哉f,萊蒙托夫的信函“即時性地反映了他寫信當時的情緒和狀態(tài)?!盵2]528但我們不能據此便抹殺這些信件的重要意義,聯(lián)系萊蒙托夫短暫的生命行程,以及其顛沛流離的生活狀態(tài),這些信件或許從另一個側面展示了作家身體與靈魂的奔波。
一、個性氣質的獨特載體
在萊蒙托夫所有的信件中,記敘日常生活、交代見聞經歷的內容占據了相當大的部分。從標注日期來看,這些信件大致包括了萊蒙托夫求學階段、軍校兩年、因詩獲罪入獄階段、療養(yǎng)時期、高加索服役階段、定居彼得堡以及最后的決斗前的生活,可以說,其中大部分的“遷移”都是出于萊蒙托夫個人意愿之外的“羈旅行役”,這樣的經歷對于萊蒙托夫作品里動蕩不安的成分,產生過不小的影響,因為“永恒的孤獨與浪跡天涯構成了萊蒙托夫創(chuàng)作的世界觀的基石”。[3]42
或許是個人經歷的原因,從信件中可以讀到,萊蒙托夫接受并喜歡上了這種策馬天涯的生活。他幾次在信里提出購置馬匹的計劃,并在信件中濃墨重彩地描寫了所到之處的自然風光。1837年4月,萊蒙托夫在離開莫斯科的路上受了風寒,于是停留在比基高爾斯克療養(yǎng)。他愛上了山里的簡單生活,開始學習韃靼語,并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的“高加索組詩”。在給洛普辛娜的信中這樣寫道:“這種生活我多少有些喜歡:您知道,我親愛的朋友,我一直熱愛著陰雨和臟污。這一次由于天公作美,我充分享有了這一切?!?[1]569不能不說,萊蒙托夫的詩歌中涌現(xiàn)出的色調晦暗、陰郁的意象,譬如“烏黑的土壤”、“天上的流云”、“濕斗篷”等,都同詩人的孤寂和卓然不群的個性有非常密切的聯(lián)系。
萊蒙托夫性格里有極其明確的價值評判標準,愛憎分明是他的典型性格特征。除了對喜愛的人獻出熱忱,他還在信中對上流社會偽善的一面嗤之以鼻。他痛恨貴族晚宴上的矯揉造作,在詩歌中和信件里予以言語鞭撻,就連那些對他表現(xiàn)出盲目崇拜的貴婦人也不放過,但隨之他又顯露出自己軟弱猶疑的一面來:他向朋友承認,自己之所以沒有與這個集體決裂,正是因為他“最大的缺點就是虛榮和自尊心強?!彼婚_始渴望融入聲色犬馬的生活,當發(fā)現(xiàn)這些浮華和自己的追求相差甚遠時又不能決然離開。可以說,詩人的具體行動與好惡判斷相比,總是慢了半拍。
二、情感歷程的曲筆書寫
萊蒙托夫天生敏感和多情,在他短短的26年生命中,有多位女性曾經熱烈地激蕩過他的心靈,并且每一段感情都在他內心引起劇烈的回響,而這些情緒都在書信中反映了出來:沉醉于愛情的激動、不安以及愛情無疾而終時的哀傷甚至是妒忌、憤怒,這種反映與詩歌里顯示出的內容相比,更加直接和情緒化,也更能夠感染讀者。
詩人還在大學時期,就與洛普欣一家的關系十分密切。但這個家庭中最讓他牽掛的人其實是他們的小妹妹瓦爾瓦拉·洛普辛娜。他曾經在給瑪利亞·洛普辛娜的信里,十分羞澀地暗示了他對其妹妹的仰慕之情:“我很想向您提一個小問題,但是想想還是不寫出來了。如果您能夠猜得到,那自然最好,我也就心滿意足了;不能猜到的話,也就是說即使我寫出來,您也不能回答得出。這是一個十分不同尋常的問題,或許您怎么也不會想到?!?[1]554他默默地將自己的關心隱藏在書信的字里行間,也期待著В.洛普辛娜能夠給他寫信,但他始終沒有得到肯定的答復。雖然萊蒙托夫對于洛普辛娜的愛并沒有因為現(xiàn)實的打擊而中斷,他將這種愛慕和焦慮表現(xiàn)在了詩歌創(chuàng)作中,從而構成了文學史上有名的“洛普辛娜組詩”。[4]16盡管萊蒙托夫后來對其他人鐘情,但他的遠房姨媽阿·山-吉列伊在回憶錄里寫道:“萊蒙托夫對她的感情是本能的,然而珍視、強烈,幾乎至死不渝……”[5]186
與之相比,萊蒙托夫和葉卡捷琳娜·蘇什科娃之間的愛情糾葛就顯得世故了許多。他曾在信中,將蘇什科娃稱作是“翅膀無所不及的蝙蝠”。[1]5761830年,少年時期的萊蒙托夫就迷戀上了這位社交界的美人,但蘇什科娃毫不留情地譏誚了少年萊蒙托夫。萊蒙托夫一直對此耿耿于懷,他在寫給女友А.維爾夏津娜的信中,詳細描述了自己五年后報復蘇什科娃的情景,在信中萊蒙托夫壓抑不住報復的快感,但同時又忍不住對自己的行為感到羞愧:“親愛的表姐,不得不向您承認:我之所以沒有給您和瑪麗小姐寫信,正是因為害怕你們從我的信中了解到,我?guī)缀跻呀洸慌涞玫侥銈兊挠颜x……” [1]584后來,萊蒙托夫將這段感情經歷寫進了中篇小說《里戈夫斯卡婭公爵夫人》,包括報復的情節(jié)也完全照搬。盡管萊蒙托夫在1830-1835年間寫過許多詩歌致蘇什科娃,構成了“蘇什科娃組詩”,但詩人對她的感情總體上來說是復雜的,時而厭惡鄙薄,時而又充滿依戀。[6]14
沉醉于愛情的激動、不安以及愛情無疾而終時的哀傷甚至是妒忌、憤怒。
三、文學觀念的別樣表達
萊蒙托夫酷愛閱讀,閱讀占據了他的大部分時間,同時也為他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大量的語言素材。其中莎士比亞的名字在萊蒙托夫的信件中不止一次出現(xiàn),萊蒙托夫在曾經寫給М.山-吉列的信中對于莎士比亞以及他的戲劇《哈姆雷特》進行了頗有見解的評價。他認為莎士比亞是“具有無窮力量、深入人心、直抵命運法則的、獨一無二的天才”,并比較俄國當時上演的由法國戲劇家翻譯的《哈姆萊特》版本與英文原著的不同(法文譯本為了取悅法國人過于甜膩的品位和笨拙的規(guī)則,改變了悲劇的進展),分析哈姆萊特和奧菲莉亞兩個主要人物的性格,在談到原劇哈姆萊特與母親對話時看見父親幽靈片段時,他贊嘆道“多么鮮活的對比,多么深刻!”萊蒙托夫之所以能夠做出這樣的分析,源于其在莫斯科求學期間便表現(xiàn)出對于戲劇的濃厚興趣。在1829、1840年寫給山-吉列和瑪利亞·洛普辛娜的信中,他又分別比較了莫斯科劇院和彼得堡劇院演員的演技,并描寫了自己在斯塔夫普波爾的“外省劇院”觀看話劇的印象。這些描述生動地保存了19世紀上半葉俄國劇院的狀貌,同時也顯示出,萊蒙托夫的文學創(chuàng)作活動的素材來源是豐富多樣的,多種文藝活動的熏陶對于作家的成長功不可沒。
在萊蒙托夫給友人的信件中,也出現(xiàn)了詩人對于詩歌和散文兩種題材優(yōu)劣的比較。他向瑪利亞·洛普辛娜吐露寫小說帶來的痛苦和愉悅:“我的小說成為了絕望的載體;我在自己的心中挖掘一切有望轉化為仇恨的東西——在一片狼藉中將這一切傾瀉于紙上:讀它的時候您將會對我充滿愛憐!”但緊接著他又寫道:“這兩首詩(即詩歌《我為什么沒有生來就是……》和《結束!這個詞語多么響亮……》,筆者注)能夠比小說更好地反映出我心靈的狀態(tài)來……”[1]549對于詩歌的偏愛在信件中也有不少明證,譬如萊蒙托夫曾多次在信件中附上自己創(chuàng)作的詩歌。據萊蒙托夫在信中交代,這些詩歌都是他的即興之作;但從藝術成就上來看,這些詩歌和最終發(fā)表的詩歌相比改動較少,且其中的大部分詩歌都具有很高的價值,甚至成為了萊蒙托夫的代表作。
通過以上的分析和總結不難看出,萊蒙托夫信件的內容偏向零散化,更多地涉及詩人的個人生活,從中可以管窺萊蒙托夫陰郁孤獨的個性,以及他對待親友的熱情和坦誠;他的青年生活一直漂泊在路上,閱讀因此多少排遣了他內心的孤寂;萊蒙托夫在信中通過文字展示了對于女性的款款深情,他時而迷醉于愛情,時而又因愛生恨,伺機報復;對于繪畫和戲劇的熱愛由來已久,文藝領域的多樣興趣促進了他文學創(chuàng)作上的成長和繁榮。
研究萊蒙托夫信件的俄羅斯學者認為,“不能將萊蒙托夫的信件與任何其他偉大人物的信件相提并論。這些信件中的每一封都飽含著深深的親昵意味,直率,以及由衷的真誠?!遍喿x萊蒙托夫的信件,不僅可以了解詩人鮮明獨立的個性、矛盾曲折的愛情經歷、豐富多彩的文學觀點,更能夠感受到隱藏在文字背后的詩人真摯的感情。一腔深情,侃侃而談,書信里的萊蒙托夫是平易近人的,孤獨敏感而又天真熱情。
參考文獻
[1] Лермонтов М.Ю. Сочинения в 4 томах, Т4.[М]. Москва: Ленинградское отделение Издательства Академии наук СССР ,1962.
[2] Обзор В. Мануйлова.Утраченные письма Лермонтова.С.470-483. М.Ю. Лермонтов. Полное собрание сочинений в 10 томах. [М] Москва: Воскресенье, 2001. Т. 7.
[3] 季明舉.漂泊的詩魂——萊蒙托夫詩歌宇宙觀探析[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2009(12).
[4] 曾思藝.終生難忘的悲劇性的愛——萊蒙托夫的愛情及洛普欣娜組詩[J].世界文化,2011(3).
[5](俄)謝·瓦·伊凡諾夫.克冰,譯.萊蒙托夫傳記[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1993.
[6] 曾思藝.矛盾而迷戀的愛——萊蒙托夫少年時期的愛情及“蘇什科娃組詩”[J].世界文化,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