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寒
在交通擁堵、大氣污染和能源消耗的壓力下,中國政府正在提倡“慢行交通”—步行和自行車出行。
慢行交通是綠色交通的頂級形態(tài),也是各國探索生態(tài)城市的重要模式。近年來,中國政府一直在往這個方向努力。2013年,住建部專門發(fā)布加強城市步行和自行車交通系統(tǒng)建設的指導意見,并在2013年印發(fā)了規(guī)劃設計導則,用以指導各級城市進行城市規(guī)劃和交通設計。十三五規(guī)劃建議中也強調要“推進交通運輸?shù)吞及l(fā)展,實行公共交通優(yōu)先,加強軌道交通建設,鼓勵自行車等綠色出行。
步行和自行車曾經是中國交通的主流。20世紀70、80年代,中國是當之無愧的“自行車王國”,然而在2000年前后,小汽車數(shù)量增長迅猛,“返璞歸真”并非輕而易舉。
向“人優(yōu)先”過渡
據(jù)統(tǒng)計,中國機動車保有量達2.64億輛,其中汽車1.54億輛。據(jù)測算,如果中國小汽車出行的增長比例每年減慢2-3個百分點,則每年可以減少燃油消耗580萬噸,減少碳排放1780萬噸。
但清華大學交通研究所副所長楊新苗博士認為,中國機動化進程放緩并不容易。這一判斷基于幾個趨勢:中國的小汽車生產能力越來越強大;能源價格總體下降;新能源汽車技術進展迅速。
“到2050年,可能每個中國家庭都有一輛車,包括各種能源類型。小汽車進入中國人家庭是不可避免的,但有了車不一定要天天用它。如果單純依靠小汽車解決出行,我們的城市和環(huán)境肯定是不堪重負的?!睏钚旅缭诮邮鼙究稍L時說。
為了推動慢行交通,自2010年以來,住建部分3批在95個城市開展了相關項目。對于步行和自行車的定位,住建部《導則》指出的方向是:特大城市、大城市主要用來解決中短距離出行和公共交通的接駁換乘。中小城市則希望作為主要交通方式予以重點發(fā)展。
杭州是其中的典范,去過這個城市的人,無不對其公共自行車系統(tǒng)印象深刻。
經過多年的發(fā)展,杭州目前擁有全球最大的公用自行車系統(tǒng),包括8.41萬輛公共自行車,3354個服務點,每隔300米就有一個服務點,1小時內可免費使用,被英國廣播公司(BBC)旅游頻道評為“全球8個提供最棒的公共自行車服務城市”之一。
據(jù)統(tǒng)計,近年來杭州主城區(qū)慢行交通的分擔率達到65%,最高日租還量將近45萬人次。在一個“你心目中最理想的上下班方式”的調查中,杭州市民對自行車的認可度超過了汽車。這得益于杭州公共自行車系統(tǒng)的人性化建設,包括足夠寬敞和連續(xù)的專用自行車道及人行道,在紅綠燈旁有專為騎車者和行人設立的遮陽棚,推廣機動車禮讓行人和自行車的理念,以及提供信息查詢、車位尋找等服務。
這些經驗在全國140多個城市被不同程度地借鑒。深圳、廈門、昆明等地積極開發(fā)了沿?;颦h(huán)湖自行車路線。濟南則嘗試將部分道路的四條機動車道改為三條,給步行和自行車留出更多空間。“步行和自行車有一個特點,你邀請它,它就會多;你為它設計得好,它就會多?!弊〗ú拷煌▽<沂Y冰蕾說。
作為杭州的反例,廣州的經歷耐人尋味。
早在20世紀90年代,廣州就開始出現(xiàn)交通擁堵的苗頭。在大力支持公共交通的同時,廣州選擇通過壓縮自行車的空間,來為小汽車出行創(chuàng)造條件。例如一些主干道在主要時段禁行自行車,很多慢行道允許機動車使用等。到了2010年,廣州自行車出行比重由33.8%降到13.3%。
“通過路權分配和交通管制,破壞了自行車和摩托車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兩者從此一蹶不振。事實證明,汽車的泛濫對交通的負面影響遠大于自行車。”廣州市道路工程研究所高級工程師曾瀅認為。近年來,廣州嘗試用綠道來點亮慢行系統(tǒng)重建之路,為居民提供環(huán)境優(yōu)美的步行和騎行空間,到2015年6月,廣州累計建成綠道2763公里,覆蓋3600平方公里,服務人口800萬人。
路權問題、設施的連續(xù)性和人性化的問題、交通安全問題等等困擾自行車出行的難題,都需要各地城市和交通部門一一破解。
難在觀念的轉變
“推行慢行交通,最大的難題是人的觀念?!笔Y冰蕾說。蔣冰蕾在住建部工作多年,曾是中國第一位交通女博士。她曾經看過一個調查,40%的中國人買車動機是為了“顯得體面”。對于一個剛擁有小汽車不久的社會來說,大多數(shù)家庭希望有車并且樂意用車。
數(shù)據(jù)顯示,相比東京、首爾等國際大都市,中國的汽車家庭平均擁有率最低,然而使用比率最高。蔣冰蕾說,這種觀念在部分專家和政府決策者那里也存在。她讀大學時,老師們都在研究如何讓中國人擁有更多的車,而非相反。他們認為汽車比步行和自行車更重要,也導致一些城市不愿意將資金和精力投入在慢行交通上。
“但是老百姓的觀念在轉變,我的家人和朋友都是如此”,蔣冰蕾說。她很理解當前階段國人對小汽車的依賴,但是她對此有個比喻:“小汽車好比電鉆,許多家庭都有一把,但或許可以不常使用?!?/p>
身在北京的楊新苗博士擁有兩輛小汽車,但為了節(jié)約時間,他選擇騎自行車上班。“開車的話,最快15分鐘,最慢1小時15分鐘,但自行車20分鐘肯定能到辦公室。當然我也得忍受尾氣和空氣污染。”
不同于美國人平均單程20公里,根據(jù)調查,大部分中國城市居民的日常出行在7公里內,這是自行車和電動自行車可以解決的范圍。
“中國人告別溫飽的時間還不長,轉變觀念有人需要10年,有人需要5年,有人一輩子也繞不過彎來,沒關系,慢慢調整。要知道,中國有一個很大的優(yōu)勢,那就是關于自行車的集體記憶,大部分成年人都有騎自行車上下班或上下學的經歷,這一點和國外非常不同?!睏钚旅缯f,“我們會發(fā)現(xiàn),以前我們最熟悉的模式,是可以回去的?!?
楊新苗認為,未來的中國應該是多種交通方式并存,而政府要做的,就是盡可能創(chuàng)造條件,讓各種出行方式能夠均衡發(fā)展。
霧霾是北京近幾年繞不過的話題。根據(jù)北京交通發(fā)展研究中心的調查,的確有相當一部分人因為空氣不好不愿意騎車?!斑@是一對矛盾。綠色出行本身是改善空氣質量的重要方式。我覺得應該首先提倡多乘坐公共交通,等到天氣好時,就選擇騎自行車出行,一步步讓大家接受這個理念。如果重霧霾天氣,我們也不建議過多戶外活動,或者一定要做好自身防護?!北本┙煌òl(fā)展研究中心交通規(guī)劃部部長姚廣錚說。
走中國自己的路
“中國政府對慢行交通的重視程度也是前所未有的”,世界銀行交通專家、駐北京代表宗延說。世界銀行和中國住建部打交道始于1995年,當時中國的建設部等部門與世界銀行、亞洲開發(fā)銀行在北京召開城市交通研討會,就中國城市交通發(fā)展戰(zhàn)略開展討論。會議形成的《北京宣言》,其中第一條原則就是,“交通的目的是實現(xiàn)人和物的移動,而不是車輛的移動?!?/p>
“這個理念對當時的中國決策者是個震撼”,宗延表示。
“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特點,國際上的經驗需要認真分析是否適用于中國。事實上,美國和歐洲就非常不同。美國‘開車+住在郊區(qū)的交通模式始于二戰(zhàn)后,20世紀70年代第一次能源危機時,美國就進行了反思,他們一直在嘗試調整,但回到慢行交通已經變得困難?!弊谘诱f,“今天中國城市交通遇到的一些問題,可能源于缺乏可持續(xù)的城市交通發(fā)展遠景,及缺乏客觀的學習國外城市交通發(fā)展的優(yōu)勢和問題。這背后有觀念的誤區(qū),也有GDP的驅動。”
宗延認為,當務之急一是從源頭改,即從城市規(guī)劃和道路設計改,讓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優(yōu)先,以人為本;二是加強土地集約化混合利用,讓居民就近出行以減少交通需求;三是打造服務于街道居民的“人本交通”,兼顧不同人群的需求。
“住建部現(xiàn)在做的不錯,在抓導則,抓培訓,這些非常重要。源頭還是理念要改,以人為本”,宗延說,“另外,政府行為一定要和市場行為結合?!?/p>
“推廣慢行交通,中國只能走自己的路子,而這需要很多創(chuàng)新?!睏钚旅缯f,2008年,清華大學團隊曾做過一個網站,邀請志愿者放棄開車、改用步行或騎自行車上班。經過測算,此舉一共減少了9000噸碳排放,通過碳交易得到了30萬元。這給了他一些啟示?!耙院娇諛I(yè)為例,其碳排放量巨大,也有足夠動力去購買碳排放配額。這部分錢能否用于城市居民的自行車補貼?或者,能否讓開車的人來負擔騎車人的費用?當前的技術手段很容易實現(xiàn)。這種物質激勵可能會產生非常實際的效果?!?/p>
蔣冰蕾則提供了一組數(shù)據(jù):每天騎行15分鐘或按照4公里往返(可能比平均通勤距離還短),一年可燃燒相當于4.5公斤體重的脂肪。每天步行或騎自行車10~20分鐘,不但簡便可行,而且效果良好,是最健康的出行方式。
不得不說,這對于肥胖人數(shù)已經僅次于美國的中國人來說,的確也是采用慢行交通的一個非常有力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