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濤
『靜坐』也是一種抗爭
●張艷濤
公元前492年,越王勾踐為了麻痹吳王夫差,來到吳國給夫差當奴仆。吳相國伍子胥看出勾踐的計策,勸吳王殺掉勾踐以絕后患,但吳王不聽。
伍子胥想到了一種當時很“另類”的勸諫方式——靜坐。
他讓人組織了一些志同道合的大臣,來到王宮門外,來了個集體靜坐請愿。
這下夫差可犯了難:這幫大臣分明是跟自己叫板,既可恨又可氣,拿大棒打擊他們吧,這些人又沒犯什么罪,況且還打著“愛國”的旗號;來軟的,做思想工作?這些老臣又不是3歲孩童,個個思想成熟,容不得洗腦,不達到目的,他們是不會罷休的。
伍子胥為什么非要殺勾踐呢?他認為:勾踐并不是真心屈服,而是忍辱負重,積蓄力量,終要報滅國之恨。而吳王想的是:要做王道的霸主,不能失信于天下,并且瞬間殺掉敵人的愉悅遠遠不如慢慢折磨他的精神來得快感大。國相與國君的出發(fā)點不同,伍子胥失敗也就是注定的了,不管他采用的是什么方式。
夫差開始各個擊破,分散瓦解。先叫靜坐中的“不堅定人員”司農(nóng)大人到大殿候著,但并不接見,司農(nóng)害怕了,想想家里的老婆孩子,一咬牙,向相國請假做了第一個逃兵。然后,夫差叫來行人(官名,掌管朝覲聘問的官)大人,訓(xùn)斥了一通,攆出去了。最后,擺了一桌豐盛的夜宵,請伍子胥上座,觥籌交錯中,苦口婆心地勸告相國,理解自己的王道政策,不要再組織什么不和諧的“靜坐”了。醉醺醺的伍相國再也沒有什么理由說動吳王了,出來就把靜坐隊伍解散了。
史上第一個最和平的抗爭就這樣失敗了。
在三國時期,也有類似的靜坐事件。當時有個著名的學(xué)者叫高岱,隱居在江東余姚。孫策正當用人之際,如此有名的學(xué)者豈能放過?于是就讓人到余姚把他請來。
孫策聽說高岱對《左傳》非常有研究,就事先好好溫習了一遍《左傳》,準備跟高岱好好談?wù)?。這時有人對孫策進言說:“高岱認為您‘英武有余,而文采不足’。您如果和他談《左傳》,他一定會說‘不知道’,其實就是看不起您?!比缓筮@個人又跑到高岱那里對他說:“孫將軍最厭惡別人比他強,他問你什么,你如果回答‘不知道’,他一定高興;如果你和他講解、辯論,就會激怒他,那樣你就危險了?!备哚沸乓詾檎?,見了孫策,果然一問三不知。孫策火了,將高岱關(guān)了起來。
高岱被捕之后,他的朋友和學(xué)生及社會各界人士便來到孫策府前“露坐為請”。
孫策登上樓看見靜坐請愿的人密密麻麻,坐了好幾里,看到高岱如此得人心,他再也忍不住了,便將高岱殺了。
其實,任何統(tǒng)治者都不愿意看到手下人比自己得人心,比自己受歡迎,況且孫策年少氣盛,度量狹小,高岱被殺也是情理之中了。而那些靜坐的人是什么下場,史書沒有記載,但愿以“和平解散”了事。
史上兩次和平“靜坐”抗爭,雖一為殺人,一為救人,但都以失敗而告終,因為在那個時代,再文明的抗爭也抵不過強權(quán)與屠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