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義
【摘 要】在新媒體崛起的形勢下,報紙的時事新聞越發(fā)不具競爭力,尤其地方黨報,在資源有限、版面有限的條件下如何揚長避短?本文認為唯有變“多而全”為“少而特”才能突出特色,力求“人無我有、人有我優(yōu)”或能出奇制勝。具體應在深耕解讀類報道、還原網(wǎng)絡熱點真相、引領評論主流上站穩(wěn)腳跟,取得突破。
【關鍵詞】媒體融合 地方黨報 時事新聞
對報紙來說,越來越嚴峻的生存困境已是不爭的事實,轉型是必由之路。與新媒體相比,報紙的“多而全”已不再具有競爭力,而“時效性”、“互動性”則是其明顯的短板。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報紙單純以信息傳播取勝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對時事新聞報道而言,尤其如此。
如果說本地新聞尚有“地利”,那么對時事新聞來說,可謂“天時、地利”皆無,面對新媒體,紙媒可刊發(fā)的內容無論速度、廣度還是角度,都全面落于下風,地方黨報尤甚。
如何在多種媒體的競爭中謀得一席之地?本文認為,地方黨報唯有變“多而全”為“少而特”才能揚長避短,唯有突出特色,力求“人無我有、人有我優(yōu)”,或能出奇制勝。
有鑒于此,在新媒體時代,地方黨報做好時事新聞報道或可從以下幾方面求得突破。
一、“傳道”——抓大放小,深耕解讀類報道
此“道”,非指“大道理”的“道”,而是具體的國家政策、舉措、法規(guī),“傳”也不僅僅是傳播,更有指導的含義。網(wǎng)絡媒體雖然具有很強的時效性,但主流紙媒在深度報道上仍然是網(wǎng)媒望塵莫及的,尤其是黨報黨刊所具有的權威性和公信力并未被顛覆。同樣是解讀,特別是重大會議、重要政策和重大事件,黨報如何發(fā)聲歷來更為各行業(yè)和讀者所關注。而此類解讀類文章往往因為篇幅較長,字數(shù)較多,其他媒體囿于“快餐”文化特性或信息表達局限性,往往不予采用或僅僅選用。黨報做好這一塊,與其他媒體既避免了同質化競爭,又形成了很好的互補。
比如李克強總理主持的國務院常務會,新華社在主消息之外一般都會發(fā)一篇或數(shù)篇解讀,比如2015年11月11日針對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新華社除主消息外,針對主要內容連發(fā)三篇解讀——《以民眾消費升級促進國內產業(yè)升級》、《穩(wěn)定糧食生產 增加種糧收入——解讀國務院常務會議釋放的穩(wěn)糧增收新信號》、《更好保障老有所養(yǎng)——聚焦國務院常務會議關于推動醫(yī)療衛(wèi)生與養(yǎng)老服務相結合的決定》,其中所透露出的信息要比消息更清晰,語言也更通俗活潑。
還有一些涉及國計民生、財政金融等重要政策的出臺,新華社也同樣會配合發(fā)布深度解讀或高端訪談,對于有需求的讀者來說,這樣的文章只會恨其短,不會嫌其長;只會嫌其少,不會煩其多。因此地方黨報與其同其他媒體一樣追求“面面俱到”,不漏新聞,不如不計其余,專注一點,做大做好做透解讀類報道,充分滿足有效需求,提高有限版面的閱讀效率。另外,隨著中國中產階層的日益壯大,時政財經民生類的報道越來越會受到關注,鑒于國情下黨報的權威性和公信力在讀者心目中不可替代的地位,未來黨報或在人民群眾政治經濟生活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做好這類報道也是黨報職責所在。
二、“釋疑”——及時、積極、主動回應網(wǎng)絡熱點,還原事實真相
新媒體在幫助人們更快更多地獲取信息的同時,也呈現(xiàn)出一些“副作用”。一方面,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部分商業(yè)網(wǎng)站、公關公司通過競價排名、惡意炒作等方式制造了大量有償新聞以混淆視聽;另一方面,廉價的“網(wǎng)絡賦權”雖然客觀上使人人獲得了“發(fā)聲”的權利,但也助長了網(wǎng)絡水軍、網(wǎng)絡推手虛張聲勢、綁架輿論,為實現(xiàn)其特殊目的服務。轟動一時的“秦火火”、“立二拆四”案就是典型例子。
面對謠言、誹謗、虛假新聞泛濫的網(wǎng)絡環(huán)境,正本清源是黨報的責任,還原真相亦是人民的期盼。對此,《人民日報》專門開設了“求證”專欄,新華社也推出了“網(wǎng)聞求證”、“新華網(wǎng)事”等欄目,專門對網(wǎng)絡傳言辨?zhèn)巫R真,撥亂反正,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一些地方黨報也做了嘗試,《新華日報》在“還原真相”欄目刊發(fā)了《一條國外謠言是如何“進口”的》、《“洋榜單”給100個市政府排名?》等,有些稿件受到了中宣部《新聞閱評》的首肯。
如果說像“秦火火”、“立二拆四”案由于案件重大,調查取證難度大,無法及時回應的話,還有一類 “民生類”的網(wǎng)絡熱點同樣為讀者所關注。比如《人民日報》 “求證”專欄陸續(xù)刊發(fā)的《吃了致癌物 未必得癌癥》、《飲用水傳聞 基本不靠譜》等,采訪調查難度相對較小,基本能夠做到第一時間回應百姓關切。
總之,地方黨報應注意利用好信息資源,及時、積極、主動回應網(wǎng)絡熱點,一方面,還原真相本身就是對讀者最好的服務,有利于密切聯(lián)系群眾,樹立黨報權威性和公信力;另一方面,根據(jù)網(wǎng)絡信息設定報道內容,根據(jù)網(wǎng)絡輿情調整報道角度,也有利于宏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牢牢把握話語權,使黨報的輿論引導成為社會的主流聲音。
三、“解惑”——站穩(wěn)立場,做強時評,引領輿論主流
評論,是媒體的旗幟。一家媒體成不成功,評論是制高點。有網(wǎng)友戲言“三流媒體做新聞,二流媒體做話題,一流媒體做觀點”,雖有所偏頗卻也道出部分事實,畢竟誰控制了思想,誰就主導了影響力。
做強時評,黨報具有天然優(yōu)勢。首先“立場”毋庸置疑。如果說真實是新聞的生命,那么立場便是評論的靈魂。在利益多元的時代,有不同的聲音是正常的,但是能夠代表最廣大人民利益的只有黨報。其次是具有公益屬性。在市場經濟環(huán)境下,媒體都或多或少地面臨經營壓力,黨報壓力相對較小,更有條件專注社會效益,真正為人民發(fā)聲。
好的時評勝過千百條槍,毛澤東同志戰(zhàn)爭年代發(fā)表的不少時評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至今膾炙人口。地方黨報在時事新聞報道中應多注意時評的作用,一來在眾聲喧嘩的輿論漩渦中讀者需要“撥云見日”的點撥,所謂“一語驚醒夢中人”,這既是黨報為人民服務的要求,也是聯(lián)系群眾團結群眾的法寶;二來在魚龍混雜的信息叢林里,人民需要“主心骨”、“頂梁柱”的指引,這既是復雜的國內外環(huán)境的現(xiàn)實反映,也是黨報的當然使命。
做強時評,黨報也面臨著不少挑戰(zhàn),主要是過去古板、生硬的傳播方式給百姓留下的“假大長空”的誤解。事實上這些年來,黨媒文風已有相當改進。以新華社的“新華時評”、“生活雜談”為例,多有切中時弊之作,其中不乏佳品,但由于報紙版面所限而多被割愛。
時下,很多報紙都注意發(fā)出自己的獨家聲音,這固然可賀,但是獨家的聲音重要還是好的聲音重要?很多報紙都有專門的時評版面,這表明了對時評的重視態(tài)度,但是傳播效果是集中在一個版面好還是分散在新聞版面中效果好?這也是當前報紙時評所要思考的一道選擇題。
作為聯(lián)系黨和人民群眾的一道橋梁,黨報自當把握時代跳動的脈搏,順應媒體發(fā)展趨勢,迎接新挑戰(zhàn)。媒體融合的步子要加快,傳統(tǒng)陣地也要鞏固。在喧囂躁動的新媒體時代,地方黨報的時事新聞必須走差異化的道路,才能獨樹一幟;必須占領新聞制高點,方能不被邊緣化。在思考中深刻,在專業(yè)上發(fā)力,重拾“長篇”回歸“大論”也是創(chuàng)新。
畢竟,終端只是理性的工具,而非工具的理性。
(作者單位:大連日報)
【參考文獻】
[1]聶雙.《報業(yè)轉型:既要“做大”也要“做小”》《中國報業(yè)》2014年第12期
[2]曹然.《做好輿論引導的四條基本途徑——兼談媒體整合時代如何做好黨報黨刊》《新聞世界》2015年第1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