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半甜
導語:技術有望使我們更接近自己的寵物,并且使寵物過上更像人的生活。我們與動物的關系也會發(fā)生翻天覆地的大變化。
美國博物學家阿爾斐俄斯·維里爾在1915年痛罵當時飼養(yǎng)寵物狗的習慣,他反對 “沒有任何借口的縱容,不斷的愛撫,給其穿上服裝打扮起來,等等荒謬的行為”。維里爾堅持認為,應該把寵物當作動物對待。一個世紀之后的今天,維里爾的話更是成了耳旁風,美國人比任何時候都更加縱容他們的寵物,于是市場上有了空調狗屋,寵物精釀啤酒(雖然沒有酒精),甚至還有寵物享用的視頻游戲。而技術有望使我們更接近自己的寵物,并且使寵物過上更像人的生活。我們與動物的關系也會發(fā)生翻天覆地的大變化。
讓貓貓狗狗跟人對話
美國寵物產品協(xié)會估計2015年美國人為寵物花費600億美元,每只狗每年的基本花費預計達到1600美元。這些錢大多發(fā)在高科技產品上?,F(xiàn)代科技可以讓人們在他們不在家的時候,也可以照顧自己的寵物,比如iCPooch,又稱狗狗電話,主人能夠透過數(shù)位攝影機,隨時與寵物進行影視交談,并能給寵物喂食。與此類似,PetBot發(fā)明了一款內置攝像頭的智能喂食器,能給你的寵物拍視頻,并傳送到你的手機。其未來版本可以將這些視頻將直接送到寵物自己在到Instagram,推特和Facebook的賬號上。
健身小工具也市場廣大。最近的一項調查發(fā)現(xiàn),美國的狗和貓有一半超重。一款名為Kittyo的設備能夠讓主人通過手機看到家里貓的狀態(tài)。通過播放音樂吸引貓的注意,利用移動的光線挑撥貓的好奇,讓其捕捉光影,同時你也能夠和貓說話。而Voyce是一款智能項圈,就像傳統(tǒng)項圈一樣佩戴,不過其中加入了許多傳感器,這些傳感器會監(jiān)控包括心率和呼吸速率在內的數(shù)據(jù),并跟蹤寵物整體的活躍度。通過配套的一個app,主人可以看到寵物是否獲得了足夠的運動和睡眠。它們燃燒了多少卡路里,以及是否出現(xiàn)不正常的心跳和呼吸頻率。其實健身器具也不是什么新鮮事,第一臺狗狗跑步機出現(xiàn)在19世紀初的美國,人們還利用“狗力”來完成某些家務,比如攪動黃油和碾磨谷物。
長久以來,與動物通過語言溝通都是一個夢想,但隨著通信技術的進步,這種跨物種的溝通也并非不可能。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一群計算機科學家,電氣工程師和獸醫(yī)行為學家正在開發(fā)一種“智能背帶”,用來收集狗的生物特征數(shù)據(jù),以幫助人們更好的了解動物的想法和感受。內置傳感器用于監(jiān)控并記錄寵物狗的行為動作。同時附帶觸覺元件,將人類的話語“翻譯”成寵物便于理解的信號。這是一個相當神奇的工具,它將人和寵物之間的距離拉得更近。智能背帶正在開發(fā)用于導盲犬,警犬,和其他服務犬的升級版。但是從事該項目的計算機科學家大衛(wèi)·羅伯茨說,希望五年內能夠推廣給大眾,到時候,主人可能會收到一條信息,說明它們的狗可能焦慮、興奮或恐懼。在十年或二十年后,該款設備還能與智能家居相配套。
亞利桑那大學的動物行為研究教授斯洛波奇柯夫曾經(jīng)出版了一本關于動物語言的書籍,并與科學家合作研發(fā)了相關的合成軟件,通過構建動物語言數(shù)據(jù)庫和詞典,將動物的語音轉化為人類語言。在過去30年里斯洛波奇柯夫分析了草原土撥鼠行為,他指出,我們的最新技術能夠設計一種手機大小的特殊裝置,使我們與寵物狗和貓進行談話。因此,當寵物狗犬吠時,該裝置或許會翻譯為:“我希望今晚吃雞肉!”當寵物貓發(fā)出喵喵叫聲時,或許會翻譯為:“最近你不能清理我的窩!” 斯洛波奇柯夫評估稱,未來五至十年將真實研制出這種“寵物翻譯器”。
基因克隆定制寵物
人類早就根據(jù)自己的喜好塑造寵物的外貌,大丹犬、臘腸犬和哈巴狗就是有名的例子。而現(xiàn)代基因工程技術讓科學家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發(fā)展出變異品種,而且更精度。
轉基因熒光魚(GloFish),其實就是斑馬魚以及別的一些魚轉入了熒光基因。目前的轉基因熒光魚(GloFish)有紅色、橙色、綠色、藍色、粉色等顏色。這種魚于2003年被當成寵物售賣。2008年科學家們培育了美國的第一只閃光貓,它是一只姜黃色的公貓,被稱為新奧爾良的格林·基恩斯先生。2009年韓國科學家聲稱,采用克隆技術,他們培育出了一只熒光狗。
運用基因技術與手工克隆技術,深圳華大基因2015年研制出“長壽迷你豬”。這種寵物豬重約十五公斤,和一只中等大小的狗大小相當。據(jù)說每只售價約1萬元。研究人員表示若市場反應較好,他們將會繼續(xù)專門培育迷你豬,并可以允許客戶自由訂制豬的大小和顏色等特征。
另一種基因技術,CRISPR,能讓科學家精確調整DNA序列。 CRISPR在醫(yī)學、農業(yè)和動物培養(yǎng)方面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哈佛大學基因教授喬治-丘奇使用該方法將大象部分DNA置換為猛犸基因。目前全球至少有3支研究小組試著重建整個猛犸基因組,有望未來成為一個模板,成功復活猛犸。
也許復古潮將會流行于寵物界。古生物學家杰克·霍納正試圖利用基因反向工程讓現(xiàn)代雞看起來更像它們的侏羅紀時期的祖先,作為落基山脈博物館古生物學部的負責人,霍納想改造出活的 “雞恐龍”。雖然我們可以把這個雞恐龍計劃比作這個領域的)登月計劃,但是可能有一天,這些人造恐龍有可能就像狗和貓一樣在我們的后院里溜達呢。
或許未來的寵物根本不是生物呢。有研究表明機器人完全可以填補人類對寵物的那種感情空白。工程師們正在設計能夠模仿動物的機器人。 從1999年開始,索尼公司制造的機器狗 Aibo 就曾風靡一時,很多人都把他們當真正的寵物狗來看待。1999 年至 2006 年之間,索尼曾推出過好幾代 Aibo 機器狗產品,迄今為止他們賣出的 Aibo 機器狗總數(shù)已超過 15 萬只。索尼為削減開支,以缺少零部件為由在2014年 3 月關閉了 Aibo 機器狗的售后服務。盡管索尼放棄了機器狗,但日本人對 Aibo 機器狗依然很“長情”。孩子們將機器狗Aibo視為真正的狗,對孩子們來說,寵物狗與機器狗沒什么大的區(qū)別。在美國普渡大學發(fā)展研究的名譽教授梅爾森認為,機器人寵物可能會占據(jù)“一個新的本體論范疇”,也就是說,人類既不把他們當作活物,也不把它們看做是沒有無生命的物體,而是介于兩者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