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雙青
核雕藝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一種以果核為原料,施刀雕刻而成的各種藝術作品。其藝術特點是在較小的果核上通過精雕細刻等來表現(xiàn)出復雜的題材,要求雕刻手法細致入微,屬于造型藝術中的一個特殊類別。
核雕作為為民間微雕的一門獨立門派,乃是民間藝術一絕,遵循著植物果核上天然本質的紋路,利其外形之變化或起伏,或連綿,雕鏤出各種人物、飛禽、走獸、禪僧、山水、亭、臺、樓、閣等。雕刻之材亦是多樣,有橄欖核、核桃、杏核、象牙果核、櫻桃核等等,其中油橄欖核最佳。其兩頭微尖,中部隆起,體積微小,僅指節(jié)之大。在核上鏤雕,其懸刀之技,難度之大,可想而知。正由于操作上的高難度,核雕技藝鮮有傳人。果核的起源尚無確切的考究,倒是到明清時候,核雕的微雕技藝堪稱一絕,當時京城的官宦商賈更是趨之若鶩,將其當成譴興把玩之物的不在少數(shù)。
據史料記載,明代始,核雕已儼然成為文玩市場的新寵,京城江浙一帶更是有過之。宣德年間,夏白眼相傳在一粒極其微小的橄欖核上,雕刻了十六個嬰兒,每個只有半粒米大小,但是眉目之間,喜怒神情栩栩如生,又刻有荷花飛禽,姿態(tài)個個不同,在當時也被稱為一絕。明代最有名的雕刻家,便是眾所周知的王叔遠了,他所雕鏤的赤壁之舟堪稱為上乘精品。舟長甚微,所雕鏤之窗竟可開合,雕欄對聯(lián)東坡魯直,共執(zhí)一書,佛印和尚,袒胸露乳,人物眉目分明可數(shù)。船背題款,字跡淼淼,細如蚊蟲之足,又刻有篆章曰“初平山人”。此核舟便成為后世果核雕刻名匠頻頻仿效的范例。《赤壁泛舟》,亦是把核雕藝術推上了歷史的新高峰。當時,根據各地的地域風情,大致是有“南工”和“北工”兩大風格。核雕盛于明代,彼時,文人墨客和朝廷顯貴們把它同珠金玉器掛在一起,作為身上的裝飾佩件和扇墜,顯示其特殊的身份。民間則穿孔成墜,以其辟邪。果核原是棄物,因了藝人的情懷,它們便有了可貴之處。所以,筆者認為核雕的藝術特點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核雕作品的材質,選材亦是十分重要,是賞析一件核雕藝術品的切入點。目前市場上的橄欖核雕藝術品,所用材料都為油橄欖核。一般都是要求顆粒飽滿為好,至于大小,大者小者亦可。如今,市面上所售的像大小約在5厘米以上的大核及1厘米左右的小核,其本身原料價值昂貴,自然雕刻所成之物便貴重。至于如何去鑒別呢?市場出售的一部分手串核雕,人為銼小,兩頭穿孔,特別是有部分穿孔極大的,實則材質是為劣品。特別是串珠,色差較大的不宜選,一般說來顏色深沉的,核質長足,老沉不易開裂,色澤效果頗佳。另外,把玩此類器物時易有包漿,仔細觀察有無開裂之處,對于那些似裂非裂,用膠水處理過的,最好不要選購。相對而言,外形肥厚的橄欖核更加受到核雕藝人的青睞,由于肥厚的橄欖核能夠給藝雕師在之后的雕刻提供更大的創(chuàng)作空間。除此之外,橄欖核的存放時間越長越佳,主要得益于老橄欖核在雕刻過程中更易于自然包漿,這樣的雕刻材料所創(chuàng)作的作品保存時間會相對較久,不會因為時間延長而出現(xiàn)外觀變形等質量問題。
其次,作品所呈現(xiàn)出來的雕工和布局,是評鑒一件核雕藝術品另一切入。核雕布局實則要合理,看似復雜的作品,往往會掩蓋住落敗之處。人物題材的作品倒要注意比例、形狀、規(guī)格大小,面上五官所處之位、大小比例幾何、男相區(qū)別女相幾何,都十分講究。市場上常會遇見許多核雕工藝品將男女相混淆,這實屬低品位。此外刀刃清爽,立體感恰當,會讓其雕像品相俱佳。此番便要談及雕刻技法,核雕的雕刻技法主要還是以立體雕、浮雕、鏤雕為主,刀法往往是要結合在一起使用。一般說來,一件浮雕的立意、深度往往是要根據其內容的要求而定,要求整體布局之間的協(xié)調感,無論如何,它必須是能給人舒適感。例如,2014年10月的第十五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國際藝術精品博覽會上,筆者創(chuàng)作的一枚核雕《萬壽無疆》被放置在一個普通展位的柜臺上,但是這件不起眼的小物件吸引了眾多觀眾的駐足圍觀,紛紛贊嘆不已,在只有幾厘米的桃核上進行三重的鏤空雕刻,將老壽星的形象和意境刻畫的淋漓盡致,栩栩如生,寓意吉祥。這件玲瓏剔透、鬼斧神工的核雕最終折服評委獲得金獎。
對于核雕的雕鏤也是講究,常用工具有銼、鑿、鉆。還是由選料開始,近而整胚畫(勾)圖,雕刻,砂紙、打磨、拋光、掏仁、裝璜。選材筆者已在此前提過,不再多說。橄欖核上進行創(chuàng)作,不僅需要核雕藝人具有豐富的想象力,而且還要求能將紊亂的橄欖核紋理與形狀理清,就必須要具備高超的審美水準和雕刻技術,掌握包括浮雕、圓雕、透雕、線刻、磨制等技藝,在雕刻圖形創(chuàng)作上既要有一定的寫實性又需要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另外在雕刻時還要有合適稱手的雕刻工具。根據不同的用途,刀具也有長短粗細之分,常用的刀口種類有平直口,圓口,斜口,尖口,帶鉤彎口等等多種形狀。談及銼,多數(shù)要先用到毛銼和光銼對材料整形,根據題材要求,銼掉材料上多余之處,以利于勾圖,對其簡單構思之后便可畫樣,雛樣出落。利用圓銼進行初步加工,整出大概的粗糙造型。鑿刀復刻,細部雕琢,以小方鑿雕鏤人物的眉目,圓鑿整刻嘴部等。繼而,磨光,上蠟、打眼,成串,輔之以底座,一件頗伶俐的工藝品便油然而生。
核雕常用技法有三種,浮雕,圓雕、鏤雕。浮雕,又可分為深淺兩種。淺雕,即在雕刻過程中,輪廓線低并且平實,通常都是先勾圖,繼而用平刀整刻輪廓線,再將需要表達的對象凸出,近兒加上細部雕刻。其線條清淡、素雅,適宜一些薄片物什的雕刻,例如葉片。
深雕,介于鏤雕和淺雕之間。深雕,可作是淺雕的加強版,所以有人把深浮雕稱作為半立體雕。立體雕,即圓雕。圓雕的制作通常都是從上至下、在觸及四周的表里逐層深入,整出粗坯之后再細刻,復雕。圓雕作品隨角度變化改變其觀賞形態(tài),每一側,每一角度都富有立體感。所以,圓雕作品常是以宗教人物為立意素材;當然也有一系列的歷史人物,如關公、孔子等。鏤雕,則如鏤空的窗子一般,屬于無底子通體穿透,多層次雕鏤。鏤雕,分為立體和平面兩種,實則集圓雕、繪雕、浮雕之優(yōu)處,是核雕藝術中的常見技法,如核舟的雕刻。
再說及核雕的另一個突出的藝術特點,便是它所蘊含的豐富文化內涵。明清年間,對于桃核之風盛行。民間常對桃核進行一番加工,雕礪。桃在民間常象征“福壽”,傳奇里常常流傳著 “吃桃成仙”的故事,所以桃木的寓意常常有超凡脫俗的仙氣。桃木劍被視為辟邪驅鬼之物,桃核則是桃之核心,一番雕刻之后佩帶身旁,既可以裝飾又有辟邪之用,為民間親睞。桃核原本集聚錯落有致的紋理,如人的手紋一般,單看便富有深意,加之紋理的區(qū)別度極高,簡直件件孤品,稍加構思便可成型。當然,在藝術家的豐富想象里,輔之以嫻熟的技藝,沿著軌跡,將腦海的畫面轉化,將神、韻、形、理、趣融于方寸之間,腐朽便為神奇,桃核便為藝術。核雕創(chuàng)作在很大程度上局限性很大,因了原來的果核紋理的限制,加之大小不一,長短不均,分布不勻稱,隨意性很小,這的確給創(chuàng)作人帶來了困難,所以從古代保留下來的核雕藝術品的題材來看,都略單一,多是獸花鳥草木。
核雕真正進入收藏市場也不過四五年間,國內核雕作品的市場行情可說剛剛起步,不論是桃核雕,還是橄欖雕,單件市場價可在200至1000元,雕工精湛之作品亦可破萬。較之國外。國外核雕的拍賣成交價倒是高出國內幾十倍、上百倍。這就意味著新介入的藏友,現(xiàn)在還有不少機會在市場上淘到寶。
從古至今,把玩核雕的名人多不勝數(shù),大到王公權貴,商賈巨富,小到九流三教民間百姓,他們將其垂掛衣間,綴于繡帶,裝飾玩賞,摩挲把玩,不亦樂乎。相傳明熹宗曾親自著手雕刻,乾隆更是偏愛核雕??滴跄觊g,有不少價值出眾的核雕。如,嘉定年間封錫祿所刻的“草橋驚夢”,對于構圖上,屋宇、人物等的安排得當,配之以疏柳藏鴉,柴門臥犬,儼然鄉(xiāng)村夜景再現(xiàn),神韻畢具,寧靜悠遠。
收藏核雕的圈內一直盛傳“材料不貴人工貴”的說法,雕工的好壞直接影響核雕的市值。雕工精細的核雕,工藝美術大師往往要花上1個月甚至4個月時間才能完成,加之核仁本身的紋理,基本每件都是獨一無二的孤品,對于核雕的把玩,基本上是越把玩越有價值,其原因是核雕經過持續(xù)摩挲之后,核仁的色澤度會越來越沉靜、紅潤,給人通透之感,有點類似玉雕飾件的特性。
(作者單位:北京雙青核藝工藝品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