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根成
在北京市朝陽區(qū)建外SOHO東區(qū)9號樓底商鋪,每天都能看到“食好運”煎餅店前排著長隊的情景。“歡迎選購我們的3D打印煎餅!”站在門口叫賣的是這家店的老板吳一黎,叫賣聲吸引了不少食客駐足。
只見店內一臺平板電腦和打印機連接,操作人員點擊已存檔的小黃人圖案,3D打印機的“手臂”捏著一瓶由蛋糕粉、蛋黃、黃油等組成的煎餅食材。工作人員先畫輪廓,再填滿圖案,兩分鐘后才拿著鏟子翻個面兒——一個小黃人躍然煎餅上,吳一黎把小黃人煎餅打包好遞到消費者手中。在一旁觀察打印效果的老板施侃樂臉上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吳一黎和施侃樂是清華大學03級軟件學院同班同學。吳一黎畢業(yè)后曾經在IBM公司擔任高級銷售,年薪達到百萬,但懷揣著創(chuàng)業(yè)夢想的他在2014年依然辭去百萬年薪的工作,和妻子(清華大學碩士)以及另一名清華畢業(yè)生共同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辦了“食好運”煎餅店,賣起了煎餅。吳一黎的目標是做出北京街頭最干凈、健康、衛(wèi)生的高性價比煎餅。而且價格不貴,只賣6塊錢,很受消費者歡迎,純利潤已達到每月6萬元。雖說他們的煎餅供不應求,可是三個人純手工每天最多也只能做出250張煎餅,每月想超過6萬元的收入已是不可能了,如果增加員工就要增加培訓費用和員工工資,想增加收入也極其有限。正在吳一黎就如何突破收入瓶頸而陷入苦思冥想時,機會來了。
2015年春節(jié)期間同學聚會時,吳一黎碰到了同班同學施侃樂。施侃樂本科畢業(yè)后選擇了繼續(xù)深造,博士畢業(yè)之后,去了法國從事3D打印研發(fā)工作?;貒?,他和身邊的一幫清華校友開始創(chuàng)業(yè),成立了“清軟海芯”科技有限公司,力爭在3D打印上尋求突破。兩個人見面各自介紹了自己的情況后,吳一黎突發(fā)奇想說,“能不能用3D打印機打印煎餅呢?”
“你的設想很有意思,為什么不試試呢?”施侃樂一直期望把3D打印拉下高科技神壇,二人一拍即合,共同出資成立了“小飛俠”科技有限公司,一個是“高大上”的3D打印公司,一個是“接地氣”的煎餅店,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個項目,卻意外地走到了一起,“美食”和“科技”,至此搭起了一座橋。
施侃樂所在的“清軟海芯”擁有13名清華大學的本碩博校友,而“食好運”也有3個人是清華畢業(yè)。這樣算下來,“小飛俠”3D煎餅打印機的開發(fā)團隊共有16名清華學子。他們有的從Google辭職,有的從美國留學回來,平均年薪都在七八十萬?,F在他們不圖高薪,是一股創(chuàng)業(yè)的激情讓他們每天加班加點拼命開發(fā)研制3D煎餅打印機。
他們認為3D打印技術本質上是創(chuàng)造一種快速成型和提供定制化生產的技術,但在研發(fā)中發(fā)現要讓煎餅同時滿足這兩個條件似乎并不容易。他們最先遇到的問題,就是膠質液體的黏滯造成的打印效果失真。面漿的噴嘴離烤盤太近,時間稍長,就容易糊;離烤盤遠了,“打”出來的形狀就難以控制。他們發(fā)現要控制液體成型就要考慮到液體的流速、滴管走的曲線、明暗效果等各種因素。在硬件上,施侃樂和他的團隊前后更新過4次,在軟件程序上,他們更是調試了無數次參數,為了打印一個茶杯墊圖形的煎餅,他們總共試打了超過一萬根線條,才打出均勻的可控制的線條,僅僅融合煎餅打印的部分代碼就耗費他們團隊半年多的時間。機器響聲大、食材配料、烤盤傳熱方式等一系列的細節(jié)問題也逐一被他們攻克,整個機器進行了大大小小一兩百處改動。如今真正將要問世的“小飛俠”3D煎餅打印機,已經是迭代四次的第五代產品。
人工攤煎餅,一個人最多能同時煎3張鍋,但是用“小飛俠”3D煎餅打印機,一個人可以同時煎20張鍋,打印一張煎餅最快僅需2分鐘,最慢5分鐘。一個人每天可打印近2000張煎餅。打印機的電腦軟件里儲存了幾百種適合做成煎餅的圖案,從2015年10月起消費者還能實現“自己的煎餅自己做主”,通過手機或微信公眾號上傳自己喜歡的圖片,就可以做出相應的煎餅,不僅可以外送,甚至還能上門給用戶攤。
他們還計劃以機器出租的方式開辦全國煎餅連鎖店,每臺“小飛俠”3D煎餅打印機年租金1萬元,目前,全國已有1000多家煎餅店有意加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