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榮
我的年畫記憶
◎劉亞榮
響亮的鞭炮、生動的年畫、紅彤彤寫滿吉祥的春聯(lián)、香噴噴的餃子,歡天喜地的人群構成了我小時候的春節(jié)。我生于文革初期,當時的年畫多與革命有關。幾大樣板戲的年畫輪換著在我家的墻壁上“上演”過,李鐵梅、楊子榮、阿慶嫂的形象多來自于年畫對我的影響。我對大自然的興趣,對歷史文化的喜歡也來自童年年畫的啟蒙,比如《關公》《武松打虎》,他們完成了我對信義、氣節(jié)的認知。那時候的年畫,讓低矮黑暗的屋子蓬蓽生輝,讓艱苦的日子有了盼頭。
年畫中的花鳥魚蟲、梅蘭竹菊,以各自的風情自成畫卷。滿墻山水、花草、禽獸、人物好像把五彩的世界都搬到了家里。年畫中大都沒有柴米油鹽,卻是滿滿的濃濃的人間煙火,也是人們的精神血脈。我想,舊時窮人沒錢讀書,忠孝禮儀的傳承也有年畫的功勞吧。
年畫是我記憶深處揮之不去的情結。小時候,日子很艱難,我家住在潴龍河邊,沙地靠天吃飯,風調雨順了,飯桌就豐盈一些,年頭不好,粥也會喝得稀一些。但年畫還是要買的,那是老百姓對好日子的期盼,是一年一度的愿景。每次掃完房子,從年集買來年畫,娘打的漿糊還燙手,我就急得要貼到墻上,仿佛年畫是新請來的神仙,能驅逐貧窮和父母的煩心事。于是每一年貼年畫都像一場隆重的儀式,《和合二仙》被貼在堂屋北墻的神龕外,占據(jù)了玉皇大帝的位置,那年月掃除四舊、破除封建迷信,誰家還敢留著玉皇大帝的畫像呢。而我對神像也不感興趣。但我對《和合二仙》是無比虔誠的,他們也是老天派來拯救人們的神仙啊。所以,每年貼《和合二仙》時,我都要低聲禱告,保佑我們這里風調雨順;保佑我的父母和和睦睦;保佑我們能過上幸福的生活。愿望歸愿望,日子并沒有隨著我的祈禱好轉。真正的吃得飽,日子變得滋潤,依賴了國家的好政策的施行。八十年代后期,年畫的內容也豐富起來,港臺的歌星、影星也走上了普通老百姓的墻壁。
我的家鄉(xiāng)蠡縣離武強不遠,小時候姥姥常常偷偷請武強版畫中的灶王爺來到家中,司管一年的事物,這個習慣一直到姥姥突然去世。每年的臘月二十三,是灶王爺換崗的時候,姥姥要買來糖瓜上供。舊的灶王爺上天言好事,新的靜默在灶臺上的佛龕注視著鍋里的稀稠,和一家人的分離與團聚。這一天我們孟嘗村不叫小年,叫聚灶。回娘家的新媳婦,出外經(jīng)商的人,都要不顧風雪回家團聚。這也是年畫的另一種責任和詮釋。
門神也算年畫的一種,我小時候沒見過,當時鄉(xiāng)親們都是在柵欄門上粘上一個大大的福字?,F(xiàn)在年畫淡出了人們的生活,門神卻高調出場?!渡胶=?jīng)》中有神荼郁壘做門神的傳說,民間也有唐代的開國大將秦瓊和尉遲恭的門神像,一人手握雙锏,一人持雙鞭,威風凜凜,有震懾作用。契合老百姓消災祈福的心理。所以門神畫如今又大有市場。我也曾在省博物館看到曲陽漢白玉石雕的兩尊門神像,它也是石雕館的鎮(zhèn)館之寶,看樣子大概是神荼郁壘了,他們是佛家的門神,也是門神畫的范本。
年畫來源于門神像,應該始于漢代。西漢的蔡倫用棉絮和廢舊漁網(wǎng)之類造出了紙使年畫得到了迅速的傳播,歷朝歷代對年畫的喜愛,又推進了年畫的傳承,而年畫的內容是有時代的印記的。比如數(shù)十年前的文革,以及大躍進,那時候的年畫多與工農兵有關。張貼偉人像也是當時的風尚,各地各部門,包括醫(yī)院學校等等。記得排序是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還有咱們的領袖毛澤東、朱委員長、周總理。年畫也是國與國之間的晴雨表,中蘇交惡,蘇聯(lián)領導人的畫像就受到了冷落。在我的生命歷程中,年畫是重要的新年元素,也是知識文化的載體。
記憶中的很多年畫都模糊了,唯獨《西施浣紗》的圖像還歷歷在目。遠山,近樹,小溪,一個美妙的女子高挽秀發(fā),上插鮮花,身穿粉色上衣,白色的裙子,雙手撐紗,神情恬淡,似在沉思。我鐘情于江南,癡迷蘇州,我想與西施是分不開的。蘇州曾是吳國的都城,至今仍遺留著與西施有關的一些遺跡。這個妙齡的女子,顛覆了我的傳統(tǒng)女子觀念。一個弱女子為了國家的利益,毅然嫁給毀滅國家的仇人,這究竟是大義,還是被統(tǒng)治者當做了工具?究竟是英雄所為,還是成為統(tǒng)治階級的犧牲品?我一直在思索,慨嘆人生如戲,并為她寫下《永遠的西施》,文章結尾我寫道“低吟淺唱,訴不盡西施的悲歡”。
關于關云長的年畫很多,諸如《夜讀春秋》《千里尋兄》《單刀赴會》《水淹七軍》等。在《夜讀春秋》中,關公丹鳳眼微閉,右手拿春秋,左手撫長須,一襲綠袍,頭戴綠帽紅繡球,神態(tài)安詳,沉浸在《春秋》的世界里。關公是幸運的,他可以其他形式存世,比如廟宇的神,比如小型的泥塑像。南北各地不約而同地把忠義的關云長供到神位,奉為財神。我在天津泥人張的店鋪,看到了不同神情的關公,均為紅臉綠袍長須,手持青龍偃月刀。其中一幅泥塑關公像還英氣十足,手中的刀似乎冒著寒氣,仿佛劉玄德有難,他還會一躍而起,躍馬提刀殺向敵軍。另一幅衣衫鮮明,顯然一副富貴態(tài),儼然財神了。不知道關公作何想。我個人認為,雖然關公是《三國演義》里的人物,但他的忠勇俠義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對華夏民族精神的濡養(yǎng)是無法取代的。無論戲劇、廟宇、泥塑、連環(huán)畫或者年畫,都是關云長忠義的傳播途徑,哪朝哪代也離不了信義二字。我們燕趙大地在戰(zhàn)國時有“風蕭蕭兮易水寒”的荊軻、高漸離,有羊左的生死之交,有管鮑之交,有住在我們孟嘗村的孟嘗君,這也是年畫該有的內容吧,可惜年畫還沒收錄他們的形象、信義和德行,年畫就消失了,但是年畫對我的熏陶是長久的。
一張年畫,會讓老百姓的年節(jié)流光溢彩。年畫是傳統(tǒng)戲曲的凝固,神話的再次演繹,時代變遷的見證,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期盼,也是年文化的重要載體。如今,生活好了,年畫似乎完成了她的使命,帶著對人們的美好祝福漸行漸遠啦。
劉亞榮,河北蠡縣人,現(xiàn)居石家莊,就職于《當代人》雜志社。河北省作協(xié)會員。作品散見于《散文百家》《河北作家》《讀者》《青海湖》《鹿鳴》等雜志,兩次榮獲孫犁散文獎、“古貝春杯”河北省第二屆散文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