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 蔓,張 政
(北京師范大學 外國語言文學學院,北京 100875)
?
【藝文尋珠】
周作人的直譯觀及其嬗變
冉 蔓,張 政
(北京師范大學 外國語言文學學院,北京 100875)
周作人是中國近代重要的翻譯家,一生推崇“直譯”。實際上,其“直譯”觀大致經(jīng)歷了半做半偷“隨意譯”、古文“硬譯”、白話文“逐字譯”及成熟的“直譯”四個重大轉(zhuǎn)變過程。這些轉(zhuǎn)變勢必受其翻譯思想的影響,而當時的社會文化因素是這些嬗變的動因。
翻譯策略;周作人;直譯;翻譯觀
對周作人翻譯思想的探究最早可追溯到新文化運動時期,胡適和錢玄同等都高度評價了周的譯學貢獻[1]4。但這一時期的研究限于主觀評價,缺乏條理。后因某些歷史原因,20世紀40至70年代,研究不多。到了20世紀80年代,隨著學術(shù)氛圍更加自由,研究日漸增多,如舒蕪的《周作人概觀》。而到了90年代,研究更趨多元化,如倪墨炎的《中國的隱士與叛徒:周作人》、陳??档摹吨袊g學理論史稿》和錢群理的《周作人論》。這些研究者高度評價了周的翻譯成就。到21世紀,周作人相關(guān)研究越加繁榮,最有影響力的當推王友貴的《翻譯家周作人》和劉全福的《翻譯家周作人論》。這兩本書全面系統(tǒng)闡述了周作人重要的翻譯思想。與此同時,止庵主編的《周作人譯文全集》亦付梓。
但是,上述研究對周作人直譯思想提及不多,對其“直譯”觀梳理尚不完整,對其思想變化緣由的分析有待深入。筆者采用歷史研究法,旨在按照時間順序,力求清晰、真實、全面地梳理出周作人“直譯”觀的嬗變并探究其深層的歷史文化因素。
1904年,20歲的周作人起手翻譯《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盜》,取名《俠女奴》[2]17。他修改了原作的部分情節(jié),如將主角凱斯和他寡嫂結(jié)婚改為與寡嫂同居。學者郭延禮認為周作人的翻譯不夠忠實,因為“結(jié)婚”和“同居”是兩個不同的概念[3],周作人自己后來也承認“雖說是譯當然是用古文,而且?guī)еS多誤譯和刪節(jié)”[4]137。次年,周作人翻譯《女獵人》,在其《約言》里,他說“是篇參譯英星德夫人《南非搏獅記》,而大半組以己意”[5]637。由“參譯”和“組以己意”可看出周作人確乎采用了“半譯半寫”的方式。1906年,周作人基于雨果的小說創(chuàng)作了《孤兒記》這篇文言小說,他自稱這篇小說是“半做半偷”[2]22。無論是隨意修改原文情節(jié),增刪內(nèi)容,還是半譯半寫、半做半偷,周作人這期間的翻譯作品皆可謂不忠實。
當時周作人沒有直接論述自己的翻譯思想,而照當今“信”“達”的翻譯標準,他這段時間的翻譯都不能稱為真正的翻譯。從這一側(cè)面說明他還未形成較為清晰的翻譯觀。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到嚴復和林紓等人尤其是林紓的影響。周作人曾在日記中數(shù)次提到閱讀嚴復、林紓等人的譯作?!罢?指1901年12月13日)大哥來,帶來書四部。下午……看《包探案》《長生術(shù)》……夜看《巴黎茶花女遺事》。”[6]2761901年12月25日,“又看《天演論》二篇”[6]278。1902年2月3日,“下午看《天演論》”[6]318。周作人不僅如饑似渴地閱讀嚴復等所譯書籍,在翻譯時也有意識地模仿他們,“最初讀嚴幾道、林琴南的譯書,覺得這種以諸子之文寫夷人的話的辦法非常的正當,便竭力的學他”[7]121?!袄蠈嵳f,我們幾乎都因了林譯才知道外國小說,引起一點對于外國文學的興味,我個人還曾經(jīng)很模仿過他的譯文?!盵8]721而嚴復和林紓的翻譯就經(jīng)常對原作隨意刪改,嚴復的《天演論》多有增刪[9],林紓以“意譯”或改寫著稱[10]。周作人模仿他們的風格,其翻譯作品也必然是隨意刪改的。于小植在其論文《周作人的文學翻譯研究》中也闡述了相同觀點:“清末民初的翻譯家也是對原作隨意增刪改作。周作人的《俠女奴》和《玉蟲緣》也不以刪改為毛病?!谕砬宸g浪潮的影響下,魯迅、周作人皆有作譯不甚分明,隨意轉(zhuǎn)換的一段時期。”[11]
總之,受林紓等人影響,周作人早期翻譯很大程度上都可稱為“改寫”,其翻譯思想并未形成。
1906年,受政府資助,周作人留學日本,其兄魯迅當時也在日本,兄弟兩人成為親密無間的合作伙伴。1907年,兩人合作翻譯《紅星佚史》,此時的周作人轉(zhuǎn)向了完全直譯,譯文毫不刪減[2]33。他的這種方法被認為開了中國“直譯”的先河[12]。然而,這種直譯因被認為“晦澀難懂”而廣受詬病。次年他又翻譯了《炭畫》,此譯本反響較小,曾兩度被出版社拒絕[13]。一位編輯給周作人回信說:“雖未見原文,以意度之,確系對譯,能不失真相,因西人面目俱在也。但行文生澀,讀之如對古文,頗不通俗,殊為憾事 ?!盵14]從這封信的評價來看,周作人這時期翻譯的作品“行文生澀”“不通俗”,所采取的翻譯方法應(yīng)是死板的“字對字翻譯”。
這段時期,周作人逐漸意識到前人的翻譯局限。他雖未撰文闡明翻譯觀,但從其翻譯方法和翻譯風格的轉(zhuǎn)變可以看出,他已開始思考翻譯的本質(zhì),也嘗試修正此前的翻譯方法,但矯枉過正,走向了另一個極端——“硬譯”。劉全福稱周作人的直譯觀是在此期間萌芽的[1]16,換句話說周作人直譯觀已初現(xiàn)端倪。
探其原因,周作人留學日本,聽章太炎講學,受其“復古”的思想影響較大。據(jù)周作人回憶,最初到東京時,大家仍然十分重視嚴復[8]113。在《魯迅的青年時代》一書里,周作人形容魯迅“直到后來……看見《民報》上章太炎先生的文章,說嚴幾道的譯文‘載飛載鳴’,不脫八股文習氣,這才恍然大悟,不能再佩服了”[15]。此時,兄弟二人親密無間,思想也大體一致,可推測周作人應(yīng)有類似看法。錢理群認為這是周作人由“梁(啟超)、嚴(復)轉(zhuǎn)向章太炎的開端”[16]113。1908至1909年,周作人去民報社聽講,聽章太炎先生講《說文》,持續(xù)一年多[4]276?!半S后聽了太炎先生的教誨,更進一步,改去那‘載飛載鳴’的調(diào)子,換上許多古字。”[7]134“載飛載鳴”出自曹植《白鳩謳》,章太炎用來評價嚴復的譯文,是說嚴復譯文還不夠“復古”,帶有明清時期宣揚的“八股文習氣”,不能算作正統(tǒng)的語言。周作人非常認同章太炎的這種說法,于是拋棄嚴復式的翻譯方法,轉(zhuǎn)向了更古的翻譯風格。這一轉(zhuǎn)向也使得其譯文行文生澀,詰屈聱牙,其翻譯思想則堅持“硬譯”,以達復古風格。
值得一提的是,這種復古思想對周作人的影響長達十年之久,在接下來的十年里,周作人翻譯思想較為矛盾。1909年,周作人與其兄魯迅合譯了《域外小說集》,在序里強調(diào)“移譯亦期弗失文情”[5]446,而受章太炎先生復古思想的影響,譯文要以“古”求“雅”,周作人自己也承認“多謝這種努力,《域外小說集》的原版只賣去了二十余部,這是我復古的第一條路”[7]121。這兩種思想相互斗爭,使得周作人無所適從,而從1909—1916年這一時期,譯作非常之少[17]。
1917年,周作人在《新青年》上發(fā)表了《古詩今譯Apoligia》,文章前言寫到翻譯有兩大缺陷不能避免:第一是除非原作者自己翻譯,翻譯作品不可能同原作一樣好,第二是譯文聽起來不像中文。他稱:“不像漢文——有聲調(diào)好讀的文章——因為原是外國著作。如果同漢文一般樣式,那就是我隨意亂改的胡涂文,算不了真翻譯?!盵18]周作人承認翻譯有難處,說明其對翻譯本質(zhì)理解更加深入,但同時他強調(diào)不能將譯文改成“同漢文一般樣式”,換句話說,應(yīng)保持原文的語言特點。
一年后,在寫給張壽朋的信里,周作人再次闡明自己的翻譯觀點:“我以為此后譯本,應(yīng)當雜如原文,要是中國文中有容得別國文的度量,不必多怪造字。又當竭力保存原作的“風氣習慣,語言條理”;最好是逐字譯,不得已也應(yīng)逐句譯,寧可“中不像中,西不像西”……但我毫無才力,所以成績不良,至于方法,卻是最為正當。”[8]691這封信里,周作人明確表示他支持“逐字譯”,譯者不要擔心原文的風格,不中不西也可。
1920年,周作人譯文集《點滴》重印。在舊序中,他認為《點滴》收錄的小說一個特別的地方就是“直譯的文體”[19]251。為闡明其觀點,他再次引用了在《古詩今譯Apoligia》和《答張壽朋書》里的論述。說明他此時還是堅持“字對字”翻譯觀的。需要指出的是,雖自稱“直譯”,實際上就是“字對字翻譯”,不能與他后來提出的“直譯”混淆。
論其原因,筆者認為張勛復辟事件對周作人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他曾說“復辟一案雖時間不長,實際的害處也不及帝制的大,可是給人的刺激卻大得多”[4]411。復辟事件后,周作人、魯迅與錢玄同經(jīng)常一起討論[16]159。錢理群認為錢玄同曾說要使中國不亡,“必須要廢孔學,滅道教”,雖不知周作人是否說了類似的話,但“可以肯定,周作人即便不是上述偏激言論的發(fā)明者,也并無異議”[16]160。單論其翻譯,周作人在復辟前后還使用古文,“增訂本《域外小說集》……便都是在復辟前后這一時期所翻譯的。經(jīng)過那一次事件的刺激,和以后的種種考慮,這才翻然改變過來”[4]424。這里說的“翻然改變”,主要是譯文語言從古文轉(zhuǎn)向白話文。由此可見,復辟事件促進了周作人翻譯思想的轉(zhuǎn)變,使他認識到了復古的弊端,為后來投身新文化運動作好了準備。1918年,周作人發(fā)表了《日本近三十年小說之發(fā)達》的演講,指出中國的新小說和翻譯毫無成績,原因“就只在中國人不肯模仿不會模仿”,否定了前輩梁啟超、林紓們“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道路,認為“須得擺脫歷史的因襲思想,真心的先去模仿別人”[20]。
周作人說自己思想轉(zhuǎn)變是經(jīng)過“種種考慮”的,他考慮“文字改革”是聯(lián)帶“文學改革”“應(yīng)當做到的事”[4]424。國內(nèi)興起的白話運動正契合了其認為的“文字改革”,憑借自身領(lǐng)悟力,看到白話的強大生命力,迎來了自己的翻譯高潮[17]。
擺脫了此前以“古”求“雅”和“移譯亦期弗失文情”的矛盾,周作人選擇了白話文翻譯,以期改變中國面貌。劉全福認為,周作人這段時間提出的“字對字”直譯觀與之后的直譯觀截然不同,不管什么原因,這只是短暫轉(zhuǎn)型中的一個想法,同時也說明其直譯觀正趨于成熟[1]17。
接下來長達45年的時間里,周作人翻譯了大量作品,貢獻最大的當屬日本文學和希臘文學的翻譯。包括日本文學的狂言、喜劇,以及希臘神話和悲劇等,最著名的是晚年翻譯的《盧奇安對話集》。這段時期翻譯的作品好評如潮。
1925年,周作人在《陀螺》的序里論述了自己的直譯觀。他稱自己“向來用直譯法,所以譯文實在很不漂亮”[19]424,他堅稱直譯是最好的方法,但原文要“達意”,“盡漢語的能力所及的范圍內(nèi),保存原文的風格,表現(xiàn)言語的意義”[19]424,換句話說,就是“兼顧信與達”。此外,他還區(qū)分“字對字翻譯”和“直譯”。他舉例如下:“譬如英文的Lying on his back一句,不譯作‘仰臥著’而譯為‘臥著在他的背上’,那便是欲求其信反不達了。據(jù)我的意見,‘仰臥著’是直譯,也可以說即意譯;將它略去不譯,或譯作‘坦腹高臥’以至‘臥北窗下自以為羲皇之人’是胡譯;‘臥著在他的背上’這一派乃是死譯了。”[19]424對于Lying on his back這一小句不同譯法的評價,表明周作人的直譯思想更為靈活。1944年發(fā)表的《談翻譯》一文中,周作人談?wù)摿恕靶胚_雅”三者的關(guān)系:“必須先將原來的文字與意思把握住了,再找合適的本國話來傳達出來,正當?shù)姆g的分數(shù)似應(yīng)這樣打法,即是信五分,達三分,雅二分。”[8]68從中可以看出,周作人認為翻譯應(yīng)兼顧“信”與“達”。1951年,在《翻譯四題》一文里,周作人進一步闡明其直譯思想,他稱如果完全翻譯出原作的意思,直譯就是意譯[8]803。他認為忠實、通順都重要,要達到“信”與“達”的完美統(tǒng)一:“本來翻譯的事情千言萬語地討論,歸根結(jié)蒂只是將外國文里的意思說成中國話,所要的條件即是三字訣中的信與達,其所以有毛病者,便因為二者發(fā)生偏差,走了極端的緣故。單顧外國文,一個字一個字地抄寫,則信而不達,單顧說好中國話,更要說的漂亮,則達而不信。”[8]803顯而易見,周作人認為好翻譯既要忠實也要通順。
這一時期,周作人由“字對字”翻譯轉(zhuǎn)向更為靈活的“直譯”思想,主要原因在于其主動思考,對文字翻譯本質(zhì)的理解加深,實現(xiàn)了思想上“質(zhì)的飛越”。
五四運動后的1921年,周作人大病,思想苦悶,將更多的時間投入到思考中。他在給朋友的一封信里寫道:“托爾斯泰的無我愛與尼采的超人,共產(chǎn)主義與善哲學,耶佛孔老的教訓與科學的例證,我都一樣的喜歡尊重,卻又不能調(diào)和統(tǒng)一起來,造成一條可以行的大路?!盵7]146周作人探索各種思想,卻不“調(diào)和統(tǒng)一”,在各種思想中彷徨與苦悶[16]202。同時他積極與朋友探討問題,他“感到有一種力量正在試圖否定五四精神”[16]214。正在思想掙扎中,1922年,周作人發(fā)表了《國語改造意見》一文,“到了近年再經(jīng)思考,終于得到結(jié)論,覺得改變言語畢竟是不可能的事”“為便利計,現(xiàn)代中國需要一種國語,盡他能力的范圍,容納古今中外的分子”[21]771,1925年,他在《理想的國語》一文中指出,國語應(yīng)該是“以白話文為基本,加入古文方言外來語”[21]779。1927年在《死文學與活文學》一文中,他主張“國語古文拿平等的眼光看他”[22]。從周對語言本質(zhì)的思考可以看出,他認為語言不應(yīng)當僅僅是白話或僅僅是古文,也要以一種兼容并包的心態(tài)去看待,這與他此時“直譯觀”強調(diào)的既要“忠實”又要“通順”這種辯證開放的思考方式是一致的。
[1]劉全福.翻譯家周作人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2]止庵.周作人傳[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9.
[3]郭延禮.中國近代翻譯文學概論:修訂本 [M].武漢: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365-366.
[4]周作人.知堂回想錄[M].北京: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3.
[5]周作人.周作人譯文全集:第11卷[M].止庵,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6]周作人.周作人日記:上[M].影印本鄭州:大象出版社,1996.
[7]周作人.雨天的書[M].北京: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1.
[8]周作人.周作人文類編:第8卷[M].鐘淑河,編.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8.
[9]鄧婕.文學翻譯中的“有意誤譯”[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06,8(6):33-35,43.
[10]CHAN L T. Twentieth-Century Chinese Translation: Theory Modes, Issues and Debates[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4:16.
[11]于小植.周作人的文學翻譯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07.
[12]鄒瑞玥.林紓與周作人兩代翻譯家的譯述特點——從哈葛德小說TheWorld’sDesire說起[J].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2009(2):58-68.
[13]顧鈞.周氏兄弟與《域外小說集》[J].魯迅研究月刊,2005(5):33-42.
[14]陳???中國譯學理論史稿[M].修訂本.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168.
[15]周作人.魯迅的青年時代[M].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3:82.
[16]錢群理.周作人傳[M].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5.
[17]龍海平.周作人早期的翻譯理論[J].魯迅研究月刊,2001(5):58-62.
[18]周作人.古詩今譯Apologia[J].新青年,1917(4):124.
[19]周作人.周作人譯文全集:第9卷[M].止庵,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20]周作人.周作人文類編:第4卷[M].鐘淑河,編.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8:248.
[21]周作人.周作人文類編:第9卷[M].鐘淑河,編.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8.
[22]周作人.周作人文類編:第3卷[M].鐘淑河,編.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8:103.
A Probe into the Evolution of Zhou Zuoren’s Translation Views
RAN Man,ZHANG Zheng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andLiterature,BeijingNormalUniversity,Beijing100875,China)
Zhou Zuoren is an influential translator in modern China, who adheres to “l(fā)iteral translation” for his whole life. As a matter of fact, Zhou’s views on “l(fā)iteral translation” undergo four major processes, namely, “random translation” with half writing and half borrowing, “rigid translation” in classic Chinese, “word-for-word translation” in vernacular Chinese and mature “l(fā)iteral translation”. Those changes are greatly influenced by his translation views and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are the major driving factors.
translation approaches;Zhou Zuoren;literal translation;translation view
10.15926/j.cnki.hkdsk.2016.04.012
2015-11-30
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4WYB015);北京師范大學自主科研基金項目(SKZZB2014013)
冉蔓(1992— ),女,重慶人,碩士生,主要從事翻譯學研究;張政(1958— ),男,河南鄭州人,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翻譯理論與實踐、中西比較文化、機器翻譯研究。
H315.9
A
1672-3910(2016)04-006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