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剛(湖南科技學院國學院,湖南長沙425199)
?
目前國內(nèi)外周敦頤研究狀況
周建剛
(湖南科技學院國學院,湖南長沙425199)
摘 要:周敦頤研究的“古典時期”是在宋元明清時期,這一時期主要有理學家和考據(jù)學家的對立觀點?!肮诺鋾r期”的周敦頤研究為近現(xiàn)代學術中的“周敦頤研究”奠定了基礎。近現(xiàn)代學術界在周敦頤研究方面的成績可分為六個方面,包括著作整理、年譜編撰、思想通論、專題研究(“周程授受”和“太極圖源流”)、宏觀研究等。周敦頤研究目前不僅限于國內(nèi),也流布海外,中外學者都對此作出了貢獻。
關鍵詞:周敦頤;宋明理學;研究狀況
周敦頤的歷史地位,是從北宋到南宋逐漸形成的。在北宋時期,周敦頤的學術聲望并不算太高,但隨著二程“洛學”的興起,周敦頤作為二程之師,逐漸引起了人們的注意。陳來先生說:“周敦頤的地位和受關注的程度是和南宋前期程氏學主要是伊川學的命運相聯(lián)系的。”[1]這一論斷是有依據(jù)的。程門學者依據(jù)二程的言論,將周敦頤歸為道學的先導者,同時《太極圖》的傳承,最早也是在程門弟子中進行的。南宋紹興年間,湖湘學者胡宏在《周子通書序》中說:“周子啟程氏兄弟以不傳之學”[2]72,可說是代表了程門學者的共識。此外,紹興年間由一無名學者編成的《諸儒鳴道集》,其中也以周敦頤的《通書》為首。由此可見,周敦頤作為道學的首創(chuàng)者,在南宋初期已為一般的社會大眾所接受。
朱熹學于李侗,為二程“洛學”南傳后形成的“道南學派”之傳人,在成學過程中,又與以張南軒為代表的“湖湘學派”有所接觸,并受其影響?!暗滥蠈W派”與“湖湘學派”均為洛學的分支,與周敦頤學術有深刻的關系。朱熹在構(gòu)筑其理學體系的過程中,充分地運用了周敦頤思想學術的元素,不但多次整理周敦頤的著作,同時還對周敦頤的思想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詮釋。在朱熹的《伊洛淵源錄》中,周敦頤被列為“北宋五子”之首。元代編撰的《宋史》特列“道學傳”,以周敦頤為首。由此,周敦頤被正式確立為“道學宗主”,享有宋明理學開山之祖的盛譽。
周敦頤的思想,見于《太極圖說》和《通書》,言簡意賅,為宋明理學確立了基本的理論框架。周敦頤的思想,脫胎于《易傳》和《中庸》,同時也凝聚了他本人深刻的生命體驗,他教導二程“尋孔顏樂處”,即是為宋代的儒學復興指出了明確的生命方向。從中晚唐的韓愈、李翱到北宋初年的胡瑗、石介、孫復“宋初三先生”,儒門中人一直在為儒學復興而奮斗呼號,希望回到先秦孔孟時期的儒家原典,從中汲取“源頭活水”式的生命智慧,從而為慘淡的現(xiàn)實世界尋求光明和方向。至周敦頤“挺生南服”,“不由師傳,默契道妙”,儒學復興的大業(yè)始有了最初的曙光;而作為“儒學哲學化”形態(tài)的宋明道學或宋明理學,在其發(fā)展的每一個階段,無不與周敦頤的思想密切相關。
從宋代到清代,是周敦頤研究的“古典時期”。在此期間,圍繞著周敦頤其人其學的爭議,是和理學勢力的消長分不開的。大致以清代初年為界限,對于周敦頤學術的評論可截然分為兩個階段。在清初以前的宋、元、明時期,是理學形成、發(fā)展和壯大的時期,歷代理學家對周敦頤的著作進行了大量而細致的分析和考評,其中以朱熹的《太極解義》和《通書解義》最為重要。朱熹以“理本體論”解釋周敦頤的《太極圖說》,將“無極而太極”解釋為“無形而有理”。朱熹的詮釋方法奠定了宋明理學家理解周敦頤思想的基本范式,元明時期的理學家如吳澄、曹端等人在細節(jié)上有所修正,但并沒有越出其范圍。此外,陸九淵與朱熹就“無極太極”有過重要論辯,明代心學中人繼承陸九淵的路線,從“心本體論”的角度理解周敦頤的“太極”,并產(chǎn)生了“心極”的概念。羅欽順、王廷相則從“氣本體論”的角度出發(fā),將“太極”詮釋為“理氣合一”或“元氣”。凡此種種,都屬于理學內(nèi)部的爭議,并沒有從根本上動搖周敦頤的歷史地位。
清代初年,理學開始式微,顧亭林、黃宗羲諸大儒或倡經(jīng)學,或倡史學,學術開始由抽象思辨而走向?qū)崪y考證。在考據(jù)學初興的思潮之中,清初學者對宋代易學中的“河圖洛書”等“圖書之學”進行了批判,火力所及,無意中也涉及到了周敦頤的《太極圖》。清初關于《太極圖》的考據(jù)文章和著作,重要的有毛奇齡的《太極圖說遺議》、黃宗炎的《太極圖說辯》、朱彝尊的《太極圖授受考》,其中毛奇齡和黃宗炎的言論尤其值得注意,在近代學者的論著中被反復引用,幾乎視為定論,其影響所及,關乎到對宋明理學的歷史定位。毛奇齡和黃宗炎的主要論點,是周敦頤的《太極圖》來源不明,可能是出自道教人士陳摶,或者歷史上的佛教高僧。《太極圖》既然源流不明,那么周敦頤的思想中就可能也摻入了“二氏”的因素。聯(lián)系到毛奇齡與黃宗炎均有陸王心學的背景,則這一考證可以上溯到歷史上的“朱陸之爭”,在表面上冷靜、客觀考據(jù)的背后,隱含的是學派之爭的沖動。但在整個理學式微的背景下,毛奇齡、黃宗炎言論以其表面精確的“考據(jù)”而得到了學術界的認同。在黃宗羲等人編著的《宋元學案·濂溪學案》中,上篇列《通書》,下篇列《太極圖說》,這一次序明顯與朱熹編撰的周敦頤著作不同,實際上就表示了對朱熹觀點的顛覆。
近代以來,中國學術界進入了現(xiàn)代學術分科的時期,周敦頤研究也相應地進入了新的時期。近現(xiàn)代學術界的周敦頤研究成績,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六個方面:
周敦頤的著作包括《太極圖說》和《通書》,以及一些詩文雜著。自朱熹搜羅整理并結(jié)集成編以后,很少有新的發(fā)現(xiàn)。清代的董榕和鄧顯鶴分別編撰過《周子全書》,其中鄧顯鶴的九卷本《周子全書》內(nèi)容最為全面。但目前通行的周敦頤著作,大都為明清以后版本,宋代原始面貌的周敦頤著作,一直不為世人所知。2006年,湖南省濂溪學研究會從北京圖書館取得了宋版的《元公周濂溪先生集》,并予以點校整理,重刊面世。此版本大約刊于南宋咸淳年間,內(nèi)容有十三卷,是目前所見的周敦頤著作最早刻本,有著無可替代的學術價值。
歷代地方志中有一種名為《濂溪志》的著作,實際上也是周敦頤著作及相關史料的匯編。《濂溪志》比較少見,其中有些內(nèi)容可補傳世的《周濂溪集》、《周子全書》之不足。2013年,湖南科技學院王晚霞博士搜羅了現(xiàn)存的《濂溪志》版本八種,并予以點校整理,出版《濂溪志八種匯編》,可補周子研究文獻之不足。
南宋時朱熹的弟子度正曾在廣泛調(diào)查文獻和實地考察的基礎上編撰周敦頤的年譜,宋刊本《元公周濂溪先生集》附錄此譜,名為《濂溪先生周元公年表》。清代學者蔡上翔在《王荊公年譜考略》中亦節(jié)錄此譜,名為《周濂溪年譜》。鐘明立曾據(jù)道光乙亥愛蓮堂藏版《濂溪志》點校整理此譜,題名為《周敦頤年譜》,發(fā)表于《九江師專學報》1995年第2期。
在度正《年譜》的基礎上,現(xiàn)代學者許毓峰廣泛搜羅文獻,考證輯佚,于1943年撰成《宋周濂溪先生惇頤年譜》,1986年由臺灣商務印書館印行出版。許毓峰是錢穆的弟子,他的學術觀點受到錢穆的很大影響,年譜之作,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替周敦頤“辯誣”。許毓峰之“辯誣”,要點約有四:“(一)先生(指周敦頤,下同)非隱士。(二)先生圖說非傳自方外。(三)先生思想主干,純?yōu)槿寮?,所論‘靜'‘無欲'非同于佛老。(四)二程從學先生非僅一次?!盵3]1許毓峰此譜每條分“正文”和“考證”,引用書目自正史、文集、方志、金石錄、佛道藏經(jīng)乃至近人著作,材料豐富,考據(jù)精確,是研究周敦頤生平和思想的重要參考著作。
作為宋明理學的開山之祖,周敦頤的思想一直引人注目,但由于生平記載簡略,作品數(shù)量不多,以近現(xiàn)代的學術方法對周敦頤進行專題研究具有一定難度。比起二程、朱熹等人,周敦頤研究的專題著作數(shù)量可算稀少,但近年來也有所增加。簡略統(tǒng)計,這方面的中文著作有陳郁夫的《周敦頤》、梁紹輝的《周敦頤評傳》、楊柱才的《道學宗主——周敦頤哲學思想研究》、周忠生的《道學宗師周敦頤》、毛寬偉的《周濂溪學說發(fā)微》、周建剛的《周敦頤研究著作述要》、王立新的《理學開山周敦頤》等;日文著作則有荻原擴的《周濂溪的哲學》。
在這些著作中,梁紹輝的《周敦頤評傳》和楊柱才的《道學宗主》影響較大。這兩部書的特點都是考據(jù)與義理并重,顯示了作者的深厚學養(yǎng)和功力。梁著的考據(jù)主要中在周敦頤的生平和著作方面,對于《太極圖》的源流亦以較大篇幅進行分析和論證;楊著的考據(jù)則主要集中在《太極圖》源流方面,對宋代到清代有關《太極圖》的問題進行了系統(tǒng)而全面的辨析,力圖推翻清人毛奇齡等人的論斷。在思想義理方面,梁著依據(jù)的是馬克思主義唯物論的研究范式,而楊著則受近現(xiàn)代西方哲學影響較深。對周敦頤“太極”的理解,梁著持“元氣論”立場,楊著則解釋為“宇宙論”和“價值形而上學”的貫通,而“價值形而上學”表述的是無形但可感的意義世界。實際上這兩種觀點在傳統(tǒng)學術中都可以找到痕跡,朱熹認為“太極無形而有理”的形上之“理”,明人王廷相則堅持認為“太極”就是混沌未闢的“元氣”,這是“理學派”和“氣學派”的對立。梁著近于明清“氣學”派的立場,楊著則有回歸朱熹“理學”的趨勢。
在周敦頤研究中,《太極圖》始終是最為引人注目、也最容易激發(fā)學者研究興趣的領域。在周敦頤的著作中,本以《通書》為代表,《太極圖》或如陸九淵所說,是“周子少時所作”,或如牟宗三所云,是周敦頤偶然興會之作,總之并不能以一幅簡略的《太極圖》代表周敦頤的學術成就。但自朱熹刻意表彰、渲染之后,《太極圖》遂成為蘊藏理學全部奧秘的神圣作品,這一結(jié)果,應該是周敦頤本人始料未及的。但《太極圖》既然有此崇高的地位,也就必然成為反理學人士的首要打擊目標。清初考據(jù)學家毛奇齡等人從“考據(jù)”的角度對周敦頤的《太極圖》進行攻擊,認為《太極圖》并非周敦頤的創(chuàng)作,而是從道教學者或是佛教高僧那里接受而來。毛奇齡等人關于《太極圖》的結(jié)論在近代以來的學術界流傳甚廣,近代的中國哲學史、思想史著作,如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侯外廬的《中國思想通史》、呂思勉的《理學綱要》、方東美的《新儒家哲學十八講》,都一致接受了這一觀點。
但近現(xiàn)代學者中也有質(zhì)疑這一結(jié)論的。錢穆在1942年4月第1卷第7期的《學思》雜志上發(fā)表題為《論太極圖與先天圖之傳授》的文章,力言毛奇齡等人考證之謬,《太極圖》應為周敦頤本人自作無疑。錢穆的觀點為他的弟子許毓峰所繼承,在許撰《宋周濂溪先生惇頤年譜》中,亦花了很大的篇幅辯論“先生(指周敦頤)圖說非傳自方外”[3]1。但錢、許二人并沒有提出新的史料,因此在這一問題上尚未能找到突破口。
《太極圖》考證的突破在上世紀90年代開始出現(xiàn)。毛奇齡關于周敦頤《太極圖》的考證,有一重看起來很過硬的證據(jù),他在《道藏》中發(fā)現(xiàn)了題為唐代作品的《上方大洞真元妙經(jīng)圖》,與周敦頤的《太極圖》形狀一致,由此他證明周敦頤的《太極圖》即是攘竊《道藏》中的《真元妙經(jīng)圖》。錢穆盡管也懷疑到《道藏》素來充斥著偽托的著作,毛奇齡此說可能有誤,但卻并沒有進一步深究此事(見錢著《論太極圖與先天圖之傳授》)。上世紀90年代,學者李申對《道藏》中的《真元妙經(jīng)圖》進行了進一步的考證,并結(jié)合道教學者王卡等人的觀點,確證《真元妙經(jīng)圖》不是唐代作品,應在周敦頤以后形成,由此一舉摧破了毛奇齡等人的觀點。李申在1991年第1期的《周易研究》發(fā)表論文《太極圖淵源辯》,1992年出版《話說太極圖——〈易圖明辨〉補》,對此觀點進行了詳細闡述。
在李申之外,對于《太極圖》考證有實際貢獻的還有日本學者吾妻重二的論文《〈太極圖〉之形成—圍繞儒釋道三教的再檢討》(載于吳震、吾妻重二主編《思想與文獻——日本學者宋明儒學研究》,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出版)。吾妻重二對于宋代學者朱震《進周易表》中有關周敦頤學術源流的說法進行考證,并對歷史上流傳的各種與周敦頤《太極圖》相關的圖像進行分析,結(jié)論是《太極圖》非周敦頤自作莫屬。吾妻重二的觀點在日本漢學界有重大影響,近年來也逐漸也被中國學者所了解。
關于周敦頤《太極圖》的近人著作和論文,還有中國臺灣學者周學武的著作《周濂溪太極圖說考辨》(學海出版社1981年出版)、鄭吉雄的長篇論文《周敦頤〈太極圖〉及其相關詮釋問題》(載于鄭吉雄著《易圖像與易詮釋》,華東師大出版社2008年出版)。中國大陸學者束景南、陳寒鳴、任俊華等也有一些相關的爭議文章。這些文章和著作集中發(fā)表于上世紀90年代到本世紀初,將“周敦頤《太極圖》”的研究推向了一個高潮,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基本上推翻了清代毛奇齡等人關于“周子《太極圖》源自佛道二氏”的傳統(tǒng)觀點。
在周敦頤研究領域中,“周程授受”也是一個備受關注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上,最早提出異議的南宋學者汪應辰,他在與朱熹的書信中提出,二程之于周敦頤,就如同張載之于范仲淹,僅僅是受到啟示,并未及門受學,二者在學術上并無先后繼承的關系。清代全祖望在《宋元學案·濂溪學案》卷首的案語中肯定了汪應辰的見解,但在其后的《周程學統(tǒng)論》中又有所修正,認為“然則謂二程子雖少師周子,而長而能得不傳之秘者,不盡由于周子可也;謂周子竟非其師則過也”[4]643。
近現(xiàn)代學者關于這個問題的意見也截然分為兩個陣營,即“肯定派”和“否定派”,從發(fā)表的論文、著作數(shù)量來看,“否定派”略占上風。
在否定意見中,比較值得關注的有鄧廣銘的《關于周敦頤的師承和傳授》(《鄧廣銘治史叢稿》,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出版)和陳植鍔的《周程授受辨》(《文獻》1994年第2期);國外學者的論文則有英國學者葛瑞漢的《周敦頤與早期新儒學思想家》(附錄于《中國的兩位哲學家:二程兄弟的新儒學》,大象出版社2000年出版),日本學者土田健次郎《道學之形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出版)一書中的第二章第二節(jié)《周程授受再考》。
鄧廣銘等人的觀點基本一致,即認為周敦頤在北宋時期學術地位不高,二程僅是少年時得到他的一些指點和啟發(fā),并無實質(zhì)性的師承關系,“周程授受”是朱熹為了理學“道統(tǒng)”的連貫性編造的“神話”。這些觀點的實質(zhì)意義是要將周敦頤學術與二程之后形成的理學思潮脫鉤,如鄧廣銘認為理學的實際開創(chuàng)者只能是二程和張載,周敦頤在北宋時的實際學術地位很低;葛瑞漢認為周敦頤的思想應當歸屬于劉牧、邵雍這一群“儒道合流”的“象數(shù)論”群體;土田健次郎認為周敦頤的實際歷史定位應該是北宋古文家。
在肯定意見中,許毓峰、楊柱才等人的觀點值得注意。許毓峰在《宋周濂溪先生惇頤年譜》中,考證二程從學周敦頤非僅一次,在南安軍問學之后,二程還在郴縣繼續(xù)從學于周敦頤,時間跨度達四年之久。這一考證結(jié)果,有力地回擊了全祖望《周程學統(tǒng)論》中“二程子之所以未盡其蘊者,蓋在問學在慶歷六年,周子即以是歲遷秩而去,追隨不甚久也”的說法。楊柱才的《二程師事周敦頤考論》(《哲學門》2003年卷第1冊)在二程師事周敦頤的時間問題上得出了與許毓峰同樣的結(jié)論,并更為細致地分析了二程對周敦頤思想的繼承和修正。
“周程授受”問題的實質(zhì),是是周敦頤學術地位、歷史地位的認定。周敦頤著作不多,他之所以被稱為“道學宗主”,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有二程這兩位聲名顯赫的弟子?!翱隙ㄅ伞钡囊庖娛菑睦韺W傳承的精神脈絡著眼,認為周敦頤在理學史上的地位并不在著作數(shù)量的多少和學術地位的高低,而是在于他的思想為北宋儒學注入了一股活力和生命,二程即在“孔顏樂處”這種活生生的智慧引領之下進入了儒學的門庭,從而掀起了北宋儒學復興的大潮?!胺穸ㄅ伞钡囊庖妱t著眼于客觀的歷史層面,認為周敦頤在北宋時的學術地位遠遠不能與王安石、司馬光等人相比,朱熹推崇周敦頤為“道學宗主”有其個人的主觀意圖,與真實的歷史相距甚遠。這兩種觀點的差異,反映了研究者對周敦頤歷史地位定位以及北宋理學思潮實質(zhì)內(nèi)涵的不同看法,這種爭論或許還將繼續(xù)下去。
周敦頤的歷史定位是“道學宗主”,盡管研究者對此遠未能達成一致意見,但是周敦頤研究是宋明理學史研究的一部分,這卻是無人能夠否定的事實。在近現(xiàn)代的學術研究中,宋明理學研究也經(jīng)歷了重重波折,并影響到了對于周敦頤哲學性質(zhì)和內(nèi)涵的認識。
民國時期是中國近現(xiàn)代學術的開端,“中國哲學史”學科開始建立。在一些中國哲學史的通論性著作中,通常會有論述宋明理學的專門章節(jié)。這一時期的重要著作,以馮友蘭的兩卷本《中國哲學史》為代表。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宋明理學的研究進入低潮,但這一時期出版的重要哲學史、思想史著作,如侯外廬的《中國思想通史》、任繼愈的《中國哲學史》,還是有專門章節(jié)對宋明理學進行評述。上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思想解放的推進,宋明理學的研究迎來了新的高潮,出現(xiàn)了侯外廬等人主編的專史類通論著作《宋明理學史》,以及蒙培元的《理學的演變》、張立文的《宋明理學研究》、陳來的《宋明理學》等著作。馮友蘭晚年的精心之作《中國哲學史新編》也在這一時期出版。近年以來,楊立華的《宋明理學十五講》雖以講稿的形式出現(xiàn),但也反映了學術界對于宋明理學的最新見解。
值得一提的是,1949年以后,在中國的臺灣、香港地區(qū),逐漸形成了名為“現(xiàn)代新儒家”的學術群體?!艾F(xiàn)代新儒家”以保存、發(fā)揚傳統(tǒng)文化為訴求,其成員普遍對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想有深入研究,其中的牟宗三一系更以“心性之學”為中國文化的核心,對宋明理學尤為關注?!艾F(xiàn)代新儒家”在宋明理學研究方面的代表著作有牟宗三的《心體與性體》、《從陸象山到劉戢山》、唐君毅的《中國哲學原教原論篇—宋明儒學思想之發(fā)展》。臺灣地區(qū)的其他學者,如方東美的《新儒家哲學十八講》、勞思光的三卷本《中國哲學史》,也對宋明理學有系統(tǒng)而深入的探討。
總結(jié)這些宋明理學的成果,可以發(fā)現(xiàn):一,民國時期的宋明理學研究,開始初步嘗試結(jié)合西方哲學,如馮友蘭對宋明理學的詮釋,和西方哲學中的“新實在論”是分不開的,這種研究思路,甚至一直滲透到他晚年的《中國哲學史新編》中;二,1949年以后中國學術界的宋明理學研究,深受馬克思主義哲學范式的影響,但在具體問題的處理上,有過分簡單之嫌,如以“唯心主義”、“唯物主義”為標簽對宋明理學進行簡單分類,將大部分宋明理學家劃歸為“唯心主義者”進行批判;三,中國臺灣、香港地區(qū)的“現(xiàn)代新儒家”對宋明理學的研究有重大的貢獻,特別是牟宗三建立在文獻分析之上的“宋明理學三系”說,是前人所未有的創(chuàng)說,對宋明理學研究有巨大的推進作用;四,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學術界開始逐步擺脫過去的“唯物”、“唯心”框架,放棄政治性的批判,深入文獻,探討學理,注重吸收西方哲學以及“現(xiàn)代新儒家”的長處,在對話基礎上對宋明理學展開了系統(tǒng)深入的研究。這一良好趨勢還在進行之中。
由宋明理學研究聯(lián)系到周敦頤,實際上,在每一部有關宋明理學的通史、通論著作中,周敦頤都是不可或缺的人物。1949年以后在大陸出版的中國哲學史和思想史著作,大都將周敦頤作為“唯心主義”的代表人物加以批判,如侯外廬的《中國思想史》就認為,周敦頤思想是“很清楚的唯心主義”。在“現(xiàn)代新儒家”群體中,周敦頤被視為宋明理學的創(chuàng)始人物,受到很高的評價,如牟宗三的《心體與性體》,將周敦頤思想總結(jié)為“道德意識之豁醒”、“天道性命之貫通”,周敦頤哲學與程顥、張載的哲學同為宋明理學中最為接近先秦儒家古義的系統(tǒng)。近年以來,隨著中國學術界視野的進一步開闊,周敦頤的思想受到了更多關注,他與宋明理學的關系也得到了進一步的強調(diào)。如楊立華在《宋明理學十五講》中說:“周敦頤不像同時代的大多數(shù)人那樣,以注疏的方式來思考和寫作,他的哲學著作是以原創(chuàng)的形態(tài)出現(xiàn)的?!短珮O圖說》和《通書》里閃耀出的那種樸素、明達、理性的光芒對后來者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我們因此將周敦頤視為宋明道學的奠基者。至此,從中晚唐開始的儒學復興運動有了更為確定而明晰的方向。”
參考文獻:
[1]陳來.論周敦頤影響之建立——序楊柱才《周敦頤哲學思想研究》[J].孔子研究,2004,(5).
[2]胡宏.通書序略[A].周敦頤.元公周先生濂溪集[M].長沙:岳麓書社,2006.
[3]許毓峰.宋周濂溪惇頤先生年譜[M].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4]黃宗羲.宋元學案[A].黃宗羲全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
(責任編校:張京華)
中圖分類號:B24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219(2016)04-0015-04
收稿日期:2016-02-01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周敦頤與宋明理學思想譜系研究”(項目編號11BZX048)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周建剛(1971-),男,江蘇蘇州人,哲學博士,湖南科技學院國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中國思想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