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
黑膠唱片作為一種聲音和音樂的載體幾乎占據(jù)了整個20世紀,直到1984年CD誕生。
如今的音樂更是進入“數(shù)字化時代”,這種隨手可得的便利或許會削減了音樂的存在感、一種生活的情懷。本期,我們讓黑膠唱片重新回轉,聽完后,小心翼翼地封存于紙袋中,感受每一個真實的細節(jié),讓腦中的思憶也跟著回轉。
唱頭很重要
當你開始明白黑膠盤不是就這么把碟放上去的時候,先會發(fā)現(xiàn)黑膠盤就好像耳機一樣,又在另一個深淵。由于audio-technica黑膠盤可以換唱頭,所以亦有推出相關產品,其中最高階型號AT33Sa,有一體成形的錐狀針桿,配上超微線型唱針同雙動圈設計,再以釹鐵硼磁鐵和鐵鈷合金磁軛打造。但這肯定不是入門級產品,當見識下吧。
專業(yè)解讀 黑膠唱片
技術性地說,黑膠不完全等于LP。LP是1948年才有的事物,而黑膠唱片是1887年已由德國人Emile Berliner發(fā)明,黑膠的正確名稱是Vinyl,當時他是設計來給留聲機錄音用,因為其形狀像扁扁的圓盤,所以被稱為“唱片”。
至于LP(Long Playing),是美國Columbia Records于1948年創(chuàng)造的,33rpm、12寸,因單面能錄音近30分鐘而得名,另外亦有78rpm、10寸的SP(Standard Playing),但不算普及。至于45rpm、7寸的EP(Extended Play),雖錄音時間較短,但尺寸非常便攜,亦屬經(jīng)典。近年已很少公司會出EP,SP更加罕見,亦令黑膠與LP的關系愈來愈親密。
1.市面上不少唱機都播到33和45rpm,但對應75rpm的SP就較少見,這部很齊全,無論你是什么碟都可以播放。
2.右手邊的這組控制器,可做到超微調+/-10% 或+/-20%的轉速,亦能將音樂升或降頻變聲。
3.唱盤下的LED 燈,讓你在燈光不足的情況下都看能到轉速穩(wěn)不穩(wěn)定。
4.唱臂看起來非常復雜,底盤可進行高低升降,末端可扭動,控制唱頭放落唱碟時的壓力,要做到剛剛好,令唱針碰到到只碟,音色才會好。要調校的原因是黑膠有厚有薄,同一套設定未必每張碟都適合用。
5.唱頭可拆更換。當放大唱頭可見到真正的唱針位置,其實是在唱頭伸出來的銀針上面,非常微細兼易損耗,所以唱臂玩到這么刁鉆,又要計壓力又要計高低是有原因,最好每次聽完都掃一掃塵。
6. 當年RCA公司為統(tǒng)一唱片尺寸與轉速,出產了45rpm小碟。此格式由1949年制定,至今已愈來愈少產量。
發(fā)燒友推薦
黑膠通透、清澈、開闊,隱匿的瑕疵,它傳遞的是一種有如真人在你身邊呼吸的溫暖感覺,有人情味,不像數(shù)碼那么冷冰冰。
《Kind Of Blue》
此碟譜寫酷派爵士時期,調試爵士(modal)經(jīng)典代表,由MilesDavis與作曲及鋼琴家Bill Evans共同蘊育出。
《Definitely Maybe》
Oasis首張專輯《Definitely Maybe》的黑膠版,已remaster過,封面寫明超重磅,黑膠碟愈重聲音愈穩(wěn)定。
《醒著做夢》
張學友的《醒著做夢》,聽過CD就知道錄音有多厲害,既是黑膠版日本壓碟也是180g重磅碟,值得收藏。
《15》
方大同《15》的黑膠唱片,似乎還原到現(xiàn)場錄音的空間感,日本壓碟加獨立編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