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煒
我們雖然不喜歡讀書,但我們喜歡清單。
2013年9月,《觀察家報》聯手《衛(wèi)報》開始了一項計劃,用100周的時間發(fā)布“100本最佳英語小說”書單。2015年,這個書單完成。書單的匯編者是《觀察家報》副主編、作家羅伯特·麥克拉姆。從2016年1月開始,他在《衛(wèi)報》又開始推出新的100周計劃,發(fā)布“史上最佳100本非虛構作品”書單。同“最佳小說”一樣,所選書目都是英語作品。這個非虛構作品書單是之前小說書單的延續(xù),即將公布的這100本書涵蓋哲學、戲劇、歷史、科學和流行文化。同“100本最佳小說”一樣,每位作家都只選擇其一本書,而且所選書目都是英語作品。100本最佳小說的公布是從約翰·班揚的《天路歷程》,從遠至今,而100本非虛構書單,將嚴格按照時間順序排列,從最近的年代回溯至遙遠的過去,從日見氣象的新經典回到不可辯駁的大師杰作。
每周公布一本書,其目的是要引起足夠的討論,讀者可以在《衛(wèi)報》網站和推特上留言,討論哪一本書有理由進入Top 100。讀者也可以用一周的時間匆匆瀏覽,這樣一年下來能讀50本書。我跟著瀏覽了四個星期。該書單發(fā)布的第一本書是伊麗莎白·科爾伯特的《大滅絕時代》。這位《紐約客》撰稿人在書中說,人類的活動正在導致三分之一的珊瑚蟲、三分之一的鯊魚、四分之一的哺乳動物、五分之一的爬行動物和六分之一的鳥類走向滅絕。書中說,直到18世紀,科學家們還不知道物種會滅絕。許多研究自然史的人認為,生物在很長時間內緩慢地滅絕。這種觀點跟達爾文的進化論一致,物種只有在其競爭對手對環(huán)境適應得更成功時,它們才會慢慢滅絕。然而,當動物們突然要面對它們在進化史上沒遇到過的環(huán)境時,緩慢的適應就沒有意義了。對于地球上的各類動植物而言,人類是“來自地獄的鄰居”。
這第一本書有中文版,第二本也有中文版,題目卻很難翻譯,《no logo》。 第三本和第四本都是悼亡之作,都是文學作品。第三本是《充滿奇想的一年》,網上即可找到連載。第四本書是詩人泰特休斯的《生日書簡》,妻子西爾維婭·普拉斯自殺去世后,他每年都給妻子寫信傾訴,等他患絕癥自知不久于人世之際,出版了此書。
2003年歲末,瓊·狄迪恩的女兒忽患重病住院,她和丈夫約翰·鄧恩去探訪完畢回到家中,剛在餐桌旁坐下,約翰突然心臟病發(fā)作,當場便去世了。意外發(fā)生一兩天后,狄迪恩坐在電腦前,敲下幾行字:“生活改變很快。生活瞬間改變。你坐下來吃晚飯,而你熟知的生活結束了?!边@便是“奇想之年”的開始。所謂“奇想”(magical thinking),指的是一些不合邏輯的荒謬想象。丈夫去世后,狄迪恩要通知《紐約時報》刊登訃告,她突然想到同時也應聯系《洛杉磯時報》訃聞版,紐約同洛杉磯有幾小時的時差,她忽發(fā)奇想:在晚著幾小時的那一邊,是否約翰還未死?如果她不通知《洛杉磯時報》,是否這件事便不會再發(fā)生?說到底,逃離死亡是最大的奇想。狄迪恩寫道:“我們都是有缺陷的凡人,盡管不愿面對,但對自己必死的命運心知肚明。我們的復雜性造成了我們的沮喪,我們如此焦慮,以至于我們每次哀悼逝者的同時總免不了也要哀悼自己。我們的過去,我們不再留存的樣子,我們終有一天,將不復存在?!钡业隙鞯奈娘L一貫冷靜克制,這一年的筆記也不例外。里爾克有句詩很著名:“此刻有誰在世上某處死,無緣無故在世上死。望著我?!逼嫦胫昀?,狄迪恩迎著這目光,靜靜地望了回去。
我們雖然不喜歡讀書,但我們喜歡清單。每到年底,我們就有大量關于讀書的榜單,《無限的清單》作者艾科曾說,清單是文化的起源,能創(chuàng)造秩序,清單讓無限變得可以理解。艾科的話有點神秘:“我們喜歡清單,因為我們都不想死去?!卑迫ナ懒?,但我們可以跟著不同的清單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