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
神奇的雪域高原,是許多人終生向往的凈土,是工業(yè)文明喧囂下的精神皈依地,是神佛的居所。在通往藏地的途路上,飄飛著各種夢想,可以伸手觸碰到低低的云,可以觀瞻雄奇壯美的高山峽谷,奔突的巨流,可以感受到遠古秘境的渾樸與大氣,可以見證佛法圓融的智慧,信仰的神圣。在今年七月中旬,我懷著一顆虔敬的心,踏上了這條茫茫朝圣路,行程一萬四千多里,不但見識了祖國疆域的遼闊深廣,大自然的博大瑰奇,也深刻領(lǐng)略了靈魂生活的強大力量,由此延伸聯(lián)想到某一生命個體抑或民族精神信仰缺失的可悲,恰似暗夜行路。我薄薄的行囊里,僅裝了馬原所著的《拉薩地圖》和一個小筆記本,在行走的間隙,就記述了下面這些散漫的文字,殘篇斷簡,不成系統(tǒng),雖和心靈有關(guān),玄修有關(guān),不過是時間的簡單記錄而已。
7月13日 晴
我曾多次設(shè)想過向西藏進發(fā)的情形,渴望著看到那里的風物民俗,山川河流,夜晚的星辰;嗅到高原上彌漫著的原始古樸的氣息,以及具有強勁生命力的格?;ㄊ㈤_的味道,更在意藏傳佛教的神秘寓意,修行的法門和加持的法力。但當真正開始出發(fā)的時候,卻有種似乎置身夢境的不確定感,有歡喜心,也有如微醺后的飄忽之意。早5點40起床,6點10分會合后即出發(fā),同行數(shù)人在翟莊站高速入口處合影,以志紀念;其后穿越河南、湖北、陜西三省,進入四川境內(nèi),
日行兩千余里,這于曾造訪過巴山蜀水的古人恐怕是不可想象的,回味著那些古典詩句,車窗外是滿眼渾然的綠,心如荷塘中央的蓮花,在一圈圈漾開的水暈映照下,葉片漸次舒展開來。
7月14日 雨
早6點40起床,昨日鞍馬勞頓的疲乏之感一掃。細觀成都街衢,城市規(guī)整潔凈,地標性建筑入目皆是,氣候尤為宜人,甚是舒爽。至城郊時開始落雨,大珠小珠,細密如織,后幾至傾盆而下。接近雅安地段,兩畔皆為危巖高峰,山嵐霧氣繚繞,若至仙境,眾皆激賞,嘆為觀止。去石棉途中,過高礅橋,完全兀立群山峻嶺間,其天工機巧可以想見;至泥巴山邃道,全長十余公里,如穿越時間之門,諸念叢生。閉目想來,一入雅安地界,就如進了圣域化境,山云繞石,湖水湛藍,風物頗具原初之美,仿佛亙古已是如此。近石棉時稍事休整,立眾山峭壁下,觀水流激蕩,思緒飛升,玄然有忘機之趣。過石棉鐵索橋,沿山路迤邐而行,大渡河在腳下波濤如怒,奔逸直下,頗為壯觀,道上不乏行者,車如飛梭,越往上行,身側(cè)水氣彌漫,似在云中。一重重的山嶺間,不時有騎行客擦肩而過,形成沿途一道明麗的風景,其躬行精神至為可貴。向西至瀘定,乃見橫跨大渡河上之鐵索長橋,始建于康熙四十四年,一派滄桑古貌,橋頭立有御碑,橋上人頭攢動,游客叢集,偶一搖動,不免驚慌失笑;索下河水波浪洶涌,縱橫而下,俯視則微有眩暈感。向康定進發(fā)時,兩側(cè)的山崖依然云遮霧罩,間有一道水流垂下,宛如白練,令人驚艷不已,返想一天所歷,如云上的日子,如行走在云水間,涵育性靈,滋養(yǎng)在城市中日漸扁平缺少意趣的心魂。
7月15日 晴
夜宿康定。小城一側(cè)裸露的山石上繪著數(shù)幅藏傳佛教的大型佛像,非常明艷絢爛,久久注目之,暗想,文化才是世上最優(yōu)秀精粹的部分,也是城市最好的亮點。飯后斜倚在床側(cè)信手翻馬原的《拉薩地圖》,對心向往之的圣地又增進了一些粗略的認知。
一早起來,便見康定城市側(cè)畔的山頂云氣升騰,水霧在密密的綠樹間飄逸。前行的途路上,背包客和騎行者開始三五成群的出現(xiàn),他們的內(nèi)心肯定是充盈的,飽滿的,一方面是苦行朝圣,一方面也是意志品質(zhì)的砥礪、磨煉,人生有這三碗水酒墊底,還愁何事不成。在山谷經(jīng)行時,驀地在對開的埡口間出現(xiàn)了一座雪山,重重疊疊,似遠在天宇,似非塵世所有,放射著神奇的光芒,我第一次對圣山這個概念有了理解,這世上自有神圣的事物,或可一點一滴地去感知,不可索解。一路向西,登上折多山,此地海拔4298米,眾人紛紛停車拍照,同行的朋友身體已有反應(yīng),有的覺得胸悶,有的頭疼,開始服藥。路畔所見,有成群的牦牛、駿馬,有經(jīng)幡,有密宗佛寺,有大開大合的群山,有寬闊湍急的激流,分明昭示和彰顯了一種原始的壯美、大美;影片《指環(huán)王》所展現(xiàn)的愛爾蘭風光鏡頭,類似的于此并不鮮見。尤其是路邊不時呈現(xiàn)的藏式民居,民族韻味很濃,且非常之美,隨之聯(lián)想起中原地區(qū)的現(xiàn)代民宅,除了水泥六面體,全無傳統(tǒng)文化或特色可言,將來拿什么遺留給后世子孫?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想來個中自有至理深義。
在雅江午餐。沿途有背包客包上寫著“不搭車”,踽踽獨行。穿越卡子拉山之際,最高達4718米,同伴一個勁說頭暈,下車扶著車走,說腳底如踩棉花,我幸而無甚不適。山頂是大塊大塊的云團,幾伸手可摘,不同的形狀,東一堆,西一縷,襯著湛藍的天空,特別詩意、靈動,這在內(nèi)陸地區(qū)是絕難一暏的。一路行來,流眄所見,無不是絕佳景致,相機信手一照,都是無上風物;沿道傍開著小黃花,牦?;蛏⒘⑸狡律?,恬淡地吃草,也有時滿山遍野皆是,堪稱壯觀。正走的途中,兩頭牦牛要穿過公路,車趕緊停下,已相距甚近,誰承想牦牛反倒轉(zhuǎn)過身來,和車對視而立,瞪著渾圓的牛眼,不作聲,你越按喇叭它越發(fā)不動,似乎要耍牛脾氣,當車上保持安靜,它才緩緩掉過身去,相伴著下坡吃草去了。過了被稱之為世界高城的理塘,公路兩邊的牦牛群多了起來,如散落在原野上的棋子,星星點點,四處皆是,牧民們則席地而坐,似在對飲,似在漫聊,潔白的帳篷或集中,或三兩一處,裝飾著綠原。幾經(jīng)跋涉后,晚宿巴塘。
7月16日 微陰
早5點40起,迎面即見居所外兩山兀立,上端的云如潑墨寫意,在熹微的晨光中變幻;清脆的鳥鳴把夜色囀叫得一點一點褪去,有花的芬芳暗自沁人心脾。想起傍晚的陽光斜射在巴塘的山上,如佛光普照,不免會心微笑。
駛向金沙江邊,又有一黑一黃兩頭牛立在大路中央,悠然自得,對這個世界的喧囂不管不問,有了先前的經(jīng)驗,我們停車一旁,等它們想走了方才繼續(xù)前行。在金沙江大橋側(cè)畔的檢查站領(lǐng)路條,這才真正意義上開始進入西藏地界,河邊危崖高立,浮云如大團的棉絮,并不移動,惟江水呈禇紅色,奔涌向前,汪洋姿肆,觀之不免心生感慨。坐車上閉目沉想,在甘孜藏區(qū)穿行的時候,時有吉光片羽,感性的鏡頭出現(xiàn),一只野狍突然在車前躥過,毛色鮮亮的馬兒在遼闊的青草地帶有一口沒一口地吃著,似乎是慰情聊勝無,在莽莽蒼蒼的陡壁間,看到一叢無名的花開得正艷,不可方物。入藏以后,背包客、騎行者漸漸密集出現(xiàn),前后左右都不乏其人,友好地打著招呼。在路上,行走踏訪或人生最美的都是在路上之過程。正行走間,突然看見一位僧人裝束的朝圣者在磕長頭,三步一叩,姿態(tài)非常虔誠,與空曠的幽谷卻頗和諧,前方過來的一輛卡車停下,在朝圣者片刻休息時,說了幾句藏語,然后車窗里遞出10元人民幣,朝圣者起身接了,然后又重復(fù)參拜,我們一看這情形,趕緊把車開向近側(cè),待其休息時也遞了10元錢過去,他微笑著擺擺手婉拒了。觀望著叩拜如一的身影,想到其面前橫亙著一千三百多公里長途,忽地眼眶有些潮濕,無論走藝術(shù)道路,抑或任一種欲集大成之事業(yè),無不葆有一顆朝圣者的靈魂,無不是走在朝圣的路上,甘苦自知,冷暖無言;所以朝圣者在磕長頭的圖景,是這世上最美的風景,值得表達一份深沉的敬意。
經(jīng)行過芒康,進入拉烏山附近,此處山勢雄峻,古樸雄渾,蒼茫大氣,不由得深為造化的鬼斧神工所折服。由于高海拔的緣故,總讓人覺得離天甚近,與云為鄰,云在峰頂懸掛,一忽遮去了山石,一忽繚繞在樹尖;山道九曲盤旋,考驗著駕駛者的技術(shù)與耐力,川藏公路之險峻,超拔,果真名實相符。有的山頭終年都有積雪,無人登臨,遺世而獨立,在藍天白云映襯下,十分雄奇,厚重之至。東達山的海拔據(jù)說近六千米,在5008米海拔處有藏族老者牽一金黃色牦牛,沿途所見多為黑色,立時想起《紅河谷》上那頭神秘的白牦牛,于是騎乘合影留念。
接近邦達的時候,天空中飄浮著五彩祥云,紫色、橙色,粉色等,不一而足,透射出神異的光澤,非常祥瑞,也非常瑰麗。
7月17日 晴
6點40起,先想到觀看一下四圍山的變化,左側(cè)的山頭帶著白雪的冠冕,又以貼近鬂邊的云為飾品,再加上金色陽光的涂抹,分外壯美。右側(cè)山頂?shù)姆e雪更多,雪域圣山,總讓人肅然起敬。同行有兩個伙伴,已經(jīng)成為海拔高度的晴雨表,海拔高一點,立馬就有反應(yīng),話開始減少,坐座上昏然欲睡,海拔一降低,精氣神立時來了,談興正濃,眉飛色舞,我們笑稱之不用科學(xué)技術(shù)手段測量海拔了。
從波密一路行來,數(shù)縷云在山的腰際纏繞,非常具象地存在著,幾近一步一景,頗養(yǎng)目怡心。路邊小憩,一座小橋橫跨江面,腳下是浩浩湯湯的帕隆藏布江江水,對岸是據(jù)稱全國最美的云彬林,綠意正濃,筆直入云,似已在此呑吐千年,實氣象超凡;云樹江天,長空則是一味純粹的藍,實不失為攝影家的樂園。念起前幾日稍縱即逝浮光掠影的印象,江畔有怪石粼峋,上方枯樹盤根交錯,酷似絕佳之盆景,盡現(xiàn)造化之妙。行至通麥大橋,有武警駐守,秩序井然,堪稱天塹,雖昨晚已預(yù)先做了功課,聽驢友們講述此路如何之艱險,照的圖片看上去甚至有些恐怖,因為屬多塌方地段,在山崖間行走也沒有護欄,真到這里還是頗為出乎意表,首先路面坎坷不平,顛得人發(fā)狂,剛行上崖道,就堵了近40分鐘,索性都下車,該拍照的拍照,該一覽山川秀色的繼續(xù)瀏覽,紫外線的照射非常強烈,灼燒得皮膚直發(fā)疼。在一個轉(zhuǎn)彎坎道處,由于太陡,每輛車折轉(zhuǎn)的都很艱難。約走里許,整個全堵實了,山崖上逶迤著蛇形車隊,據(jù)前排的人說,已等十多個小時了。通麥天險,果是名不虛傳,警察從凌晨1點就過來執(zhí)勤限行,有的車昨天晚上已經(jīng)在這等著了,有的5、6點一大早過來。漫長的等待中,穩(wěn)絲不動的甚至有點讓人絕望,后來才發(fā)現(xiàn)堵死的根源還是緣于國人的素質(zhì),本來就是狹長的山崖險道,僅夠?qū)﹂_的車交錯而過,但有的車非要夾塞到另一車道,即造成癱瘓,大家都四目相向,莫名所以。兩個多小時過去,終于在警察的調(diào)停下開始通行了,幾位警員在烈日的曝曬下,跑上跑下,左沖右突,臨爬陡坡時我們隔車窗遞過去礦泉水和壓縮餅干,他們擺擺手謝絕了,我們丟下就走。略向前有車傾覆,水果飲料等散了一地。接下來依然是顛簸的山崖路,向下看壁立百尺,如刀劈斧削,十分險峻,江水滔滔,但不失澄澈,隨之聯(lián)想到從甘孜到西藏區(qū)域,所見的河流,無不是激情四射,湍急奔放,可見水源充足,元氣豐沛,所以縱橫浩蕩矯若游龍下山。
至魯朗附近,車輛擁堵約五里有余,兩位藏族小姑娘交談?wù)f,昨晚三點鐘就在這兒等了。幸好很快就開關(guān)放行了,和對面等待的車流相向滑行之際,大家幸福感特強。正行駛間,突地有人驚呼看到了五色祥云,一舉頭,云端果是異彩紛呈,絢爛之極,就都要下車拍照,前幾日偶然聊起這個話題,我說看到了祥云,朋友們或略加質(zhì)疑,這下乍一目睹,都極興奮,紛紛拍攝了起來。魯朗的石鍋雞很有名,曾經(jīng)被央視《舌尖上的中國》報道過,趁著余暇,幾個人先在路邊拉強弓射了一會箭,體驗了一把古典意象,攤主是位藏族姑娘,面目輪廓清晰,貌似柔弱實則強悍,一箭即射中鵠的,羸得了滿堂彩。石鍋雞的口感不錯,很筋道,尤其是湯味鮮美,保留了食材的原味;其間不時有人兜售藏族飾品,計有蜜蠟、天珠、綠松石、星月菩提等,多為現(xiàn)代工藝品,已經(jīng)很難淘得住老貨了,這些藏族姑娘們長年如此,溝通全無障礙,所以交流得頗為融洽,買了一些物品后,分別合影留念。
在向林芝進發(fā)的途路上,正在觀看云起云落,探討著天際的這一云塊是不是像龍虎斗,那塊是不是像精美的佛首,前方驀地出現(xiàn)了碩大無比的烏云,一團一團,四野彌漫著潮濕的氣息,果然沒走多遠,雨點就珠落玉盤似的飄飛了下來,頓時形成一種奇景,一端是日光高照,一端是雨落紛紛,我們駕車在太陽雨中穿梭馳行,非常詩性,有種不知身在何地的浪漫之感。
7月18日 晴
林芝是一座很美的高原名城,氣候溫潤,海拔高度適中,規(guī)劃整飭的街面開著各色店鋪,到夜深依然華燈璀璨,如仙子的柔荑清爽拂面的風,城市側(cè)畔山上厚重的植被,都印證著這是一方水草豐美之地,宜居之地,不愧有雪域江南、東方瑞士之譽。初進市區(qū)加油的時候,山邊忽地出現(xiàn)了一道虹彩,明艷之至,靈動之至,眾人仰觀之,目為吉兆。山坡上鮮亮的經(jīng)幡,在風中飄舞,應(yīng)有經(jīng)文隨之在大地上傳播、散落,教化眾生。
早晨從林芝開拔,依然在云山霧海中經(jīng)行,路邊一塊塊的青稞田、油菜地,都呈現(xiàn)金黃的顏色,想到田園牧歌,想到吟嘯徐行,歌如行板。尤其是路途所見的江水與河流,無不是清澈見底,藍到通透,用深藍、碧綠似都不足以貼切形容之,這充滿靈性的原素,向著遠方酣暢淋漓地奔流,急管繁弦的水聲,在深谷幽林中返響。由此我想到了家鄉(xiāng)的那些河流,它們大多膚色晦暗,雜質(zhì)橫陳,別說接近透明,看上去不那么渾濁澄澈一些都比較珍罕。而適值雨季,倘不其然前幾天所見的江河都會是碧波吧。經(jīng)太昭古城,這里一度曾是大唐王朝和吐蕃交通往來的故道,也是茶馬古道的驛站之一,由于要趕路程,未多事停留。在高原上,燒水煮飯不是件容易事,沿途去品嘗過的飯店,都要用高壓鍋來煮面,海拔特別高的地方,連樹木也不生長。行到米拉山口時,海拔5013米,同車的一位說腳底如踩棉花,走路身形都變了,一位說胸悶里出不來氣,一位嘴唇發(fā)烏,說發(fā)燒了,說啥都不下車。粗看一下觀景臺上的人們,都多多少少有些影響,撒開腿跑的人幾乎見不到。同行的朋友告訴我,上次看你在5千多米的海拔快步跑上崗坡騎到牦牛身上,我如果那樣跑過去,非暈倒不可。大家都紛紛在牦牛塑像及界碑前留影。為這個海拔高度,大家聯(lián)想到上一個高海拔5008米的東達山,在那里遇到了一位賣雪蓮的藏族姑娘,穿著民族服飾,戴個口罩,眉眼很清秀,照片轉(zhuǎn)到朋友圈的時候,因為這姑娘又白又漂亮,就眾口一詞的認為是漢族人;這樣問題就來了,一個漢族姑娘怎么會在這樣的海拔高度賣東西呢?尋常人呆幾分鐘就覺得架不住。車上談至正酣,七嘴八舌的建議搞一個“尋找最美藏族姑娘”的活動,出謀劃策,不一而足。
距此行目的地拉薩還有六十公里的時候,是松贊干布的故里所在地,軒昂的牌樓,一塊巨石上銘刻著介紹文字,園區(qū)里面所見皆是新式建筑。在陽光中前行,想到馬上就要進入圣地拉薩,心里還是暗自憧憬和激動。這面的朋友接著,一起吃地方菜;然后去觀看布達拉宮夜景,遠遠地看到圣殿在半空巋然而立,寶相莊嚴,通體肅穆,一磚一石無不透射出圣潔的光芒,在廣場上立著,我甚至有一種瞠目結(jié)舌的震攝感,這才是人類文明至為優(yōu)秀的部分,絕對稱得上鴻篇巨制、黃鐘大呂,其佛家圣容千年氣象,實不可復(fù)制。接著一同去瞻仰大昭寺,寺門前有不少人在磕等身長頭朝拜,沉浸在靈魂生活中,仿佛生活在另一個緯度,非此塵世所有。繞八廓街一周,不時會見到有人在用全部身體丈量這塊凈土,那種虔誠虔敬的姿態(tài),有一種無比神圣的美,每一位看到者都會感覺到靈魂的震撼;看著他們五體投地,全身心地頂禮朝拜,我的眼角又有潮意來襲,如同看到了流光中的自己,惟八廓街夜燈微黃,僧侶往來,涼風習習,心如菩提。
7月19日 晴
拉薩在群山環(huán)繞中,碧天似遼遠的海域,重云在陽光照射下如鑲金堆銀,氣候很相宜,海拔恍然覺得和家鄉(xiāng)也無甚大的差異,可安之若素??諝怩r凈,水質(zhì)甜美,四處都是佛寺,手拿轉(zhuǎn)經(jīng)筒的藏族老人,朝圣者,以及著紫袍的僧侶,連狗呀牛呀這些動物都異乎尋常的閑適,想躺哪兒躺哪兒,想站路中間就站路中間,整個城市都不像內(nèi)地那樣人總是張皇著忙,活得那么焦慮。
上午先來到色拉寺,門首的匾額上寫著“色拉大乘洲”,分藏漢兩體,來往的朝拜者及香客多如流水。到處都有轉(zhuǎn)經(jīng)筒,同行的幾位曾不斷地調(diào)侃,說我們純粹是玩,你是在朝圣,言詞中流露對信仰問題的隔膜,而一旦置身佛寺,在肅穆的氛圍中,該轉(zhuǎn)經(jīng)時轉(zhuǎn)經(jīng),該觀瞻觀瞻,可見環(huán)境的潛在教化作用。今天到來正趕上藏歷六月初四,是釋迦牟尼第一次開始講經(jīng)布道的日子,信眾們?yōu)槭炯o念在這一天要去轉(zhuǎn)山,因此大殿外朝拜的隊伍擠擁不動,綿延甚長。廊間的宗教壁畫十分精致,色彩鮮亮,屋頂?shù)膶毱康蕊椢锶缳N了金箔,在日光下一片輝煌,大殿外正在進行一場僧人間的辯經(jīng)活動,你來我往,雖聽不太明白,但其為學(xué)術(shù)之爭佛法之論則無可置疑。一路行來,墻角獨坐滿臉滄桑念著經(jīng)文的老者,正在布施的婦人,猶是少年的僧侶,以及成排的經(jīng)筒前身著藏服的阿婆,都構(gòu)成獨特的風景,彰顯著頗為感性的視覺印象及不同流俗的西域特質(zhì)。我來至右側(cè)的觀音殿拜謁,布施后領(lǐng)了一條白色的哈達,然后敬獻在菩薩尊像前,傍邊立著的喇嘛將一根連通著佛像的棍狀物放到我的額頭上,且口中念念有詞,大抵是祝禱祈福的意思。其后至扎基寺,整個寺院的規(guī)制并不是很宏大,但香火極盛,殿宇中供奉著藏傳佛教的財神及蓮華生大師等各種神像,一排排的酥油燈放射著神秘的光芒,信眾們在門首先買一至兩瓶川牌白酒,然后遞給正殿左側(cè)的喇嘛,喇嘛把瓶蓋打開,全部傾倒在大桶里,朝拜者復(fù)在佛像前獻上哈達示敬。身著紫色僧服的喇嘛們分坐佛像正前方兩側(cè),念誦著經(jīng)文,也有的在做糣粑,整個氛圍有濃重的神秘氣息和莊嚴神圣意味,令人不由對佛家圣境心向往之。
八廓街上店鋪林立,人如涌泉,舉凡天珠、蜜蠟、佛造像、法器、金剛星月等各色菩提充斥街市,我尤其在意一處名曰瑪吉阿米的藏式建筑,據(jù)介紹這里就是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和心中至愛的人約會的地方,他留下的那些纏綿悱惻的詩篇,那些道歌,已經(jīng)在有文學(xué)傾向的青年人們心里生下了根,成為大家念起西藏就要聯(lián)想到的重要文化符號。這里現(xiàn)在已經(jīng)改造成為一座咖啡館,了解的人都想在此略作停留,品一杯飲品,靜靜感受一下詩歌中所呈現(xiàn)的意境,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里面的桌子都已坐滿了,樓梯旁還有不少來客在等位置,我把整個環(huán)境漫然觀察了一遍,就懷著對倉央嘉措的想像離開了這里,歷史的記憶會永遠定格在此的,至情至性和修煉參悟是否有沖突,是沒有人會去詳加考究的。
行至大昭寺門前,就會給人帶來一種強烈的沖擊,地面四處都是在行叩拜禮的朝圣者,他們在身下鋪一塊墊子,把褲腳扎上,手上各套一木板或棉墊,然后行禮如儀,不間斷地全身叩拜,這才是常說的頂禮膜拜的真實寫照,虔敬其人,苦行其身,明證了信仰力量的強大與超邁。也有著僧衣者雜坐其中,用一個器物似在占卜什么,并解釋一二。入門是四尊天王像,蓋此和中土佛教相差無幾,因適逢佛祖布道日,一眾喇嘛正在大庭里舉辦法會,細察之,還是發(fā)現(xiàn)些微區(qū)別,中土僧眾在辦法事或誦經(jīng)時,外觀必肅然持重,而這里每位僧人各自朗聲誦經(jīng),看上去并不莊重,甚至有詼諧之態(tài),當然于修行亦屬無礙。有一中年喇嘛,修為頗深,正在給游人縱橫地談佛理佛法,聞之受益。供佛的酥油燈一排排燦然高燒,墻上古老的壁畫或為宗教傳說,或記述著某些歷史上發(fā)生的事實,精美絕倫的造像,建筑構(gòu)件的滄桑古意,被信徒摸得烏黑發(fā)亮的護欄鐵網(wǎng),甚至幽暗舊敝的廊道,都讓人心生崇敬,高山仰止。寺里供奉著釋迦牟尼佛十二歲的等身像,上面擺滿了純金的器皿,上供或加持的人把這里擠的水泄不通。總體印象是騁目所見皆精粹華美之至,那些黝暗的佛堂,逼仄而起承轉(zhuǎn)合的樓梯,似都極為相宜,區(qū)別于那些貌似雍容富貴的新寺院。坦白地說,建筑學(xué)意義上的大昭寺并不是特別軒敞高大,但其在文化與宗教上的份量卻無與倫比。
接著去小昭寺探訪,僧眾們在高聲誦經(jīng),信徒在供上酥油或其它物事,寺院一周都是金黃色的經(jīng)筒,每個都轉(zhuǎn)轉(zhuǎn),氣息都會覺得不勻。我又返身一個人坐在大昭寺門口,看著強光下朝拜不止的人們,以及如梭的行人,暗自發(fā)呆。一路上偶然靜下來,都在思索信仰的問題,約略記得湯因比和池田大作有一場對話,把沒有信仰的民眾甚至歸為非人類,這個世上,有信仰肯定比沒信仰好,以德治國化育眾生也必然包括宗教的范疇。
7月20 晴好
晚上得知布達拉宮的門票已預(yù)訂好,頗為興奮,向往已久,終愿得所償。早上用過餐后,就向廣場趕去,規(guī)定的進入時間是9點40分,但因山環(huán)路繞,走很長時間還沒有找到正門入口,為了不延誤,和同伴廣場上快跑起來,當飛奔在3600多米的高原,只覺得人流如潮,相向而走,同伴喘的幾次要停下來,朝圣的步履經(jīng)過一番考驗方能顯出精誠之意,該如何登上圣殿謁拜想來自有宿命,早一時晚一時或許也非偶然。
布達拉宮依山而建,分為紅宮、白宮,偉岸峻極,望之如在天際云端,在如此之高的海拔,幾疑非人力所可為之。一層層陡峭的臺階,正宜于信眾及游人們仰之彌高,心生敬畏。殿堂入門亦繪四大天王神像,金裝彩繪,怒目而嗔,非常神武;古樸的門環(huán),墻飾上的密宗圖案,立柱上精工繁復(fù)的雕鏤,以及幽暗的回廊,華贍典雅的唐卡,供在案頭的圣物,都構(gòu)成一種至為神圣的氛圍,有著親近佛陀的歡欣。尤為讓人過目難忘的是用各種礦石顏料繪制的大型壁畫,有全方位展現(xiàn)五世達賴喇嘛生平所歷及無上功德的,有佛陀本生傳、觀世音菩薩本生傳,五世達賴喇嘛赴京覲見清順治帝等重要題材和內(nèi)容,五彩絢爛,樣態(tài)傳神,其文獻價值可佐證史書。其次是佛造像,從雍容慈悲的面目到華美服飾,無不是精妙之極,王者氣象,而且密宗佛像,多頭戴冠冕,身披五彩衣,那尊釋迦牟尼佛的純金造像,亦是如此,一尊佛父佛母雙修像,據(jù)說是密宗修煉的最高境界,佛父代表慈悲,佛母代表智慧,在中土被稱為歡喜佛,實與性無涉。再就是在瞻拜之際令人驚嘆不已的歷代達賴喇嘛靈塔,五世達賴喇嘛貢獻最大,所以他的靈塔最恢宏高大,金飾上嵌滿各種珍貴寶石,最上面正中有一枚碩大的珍珠,據(jù)導(dǎo)游介紹,此非出自蚌類,而是來自印度一頭大象的腦髓里,彌足珍貴,靈塔共用去黃金3721公斤。還有一座靈塔鑲嵌著各類綠松石,其它如十世達賴喇嘛的除了塔面鑲金剛鉆、紅寶石等千余顆外,另耗去黃金3534兩,可謂窮極珍物。另外壇城的概念也很有意思,其中七世達賴所建造的勝樂本尊壇城,設(shè)計了理想的佛國凈界,充滿殊勝,不由漫然聯(lián)想到黃永玉構(gòu)思制作的天堂之鑰,至今還靜躺在鳳凰的博物館里。
我很在意圣殿里和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有關(guān)的物事,向?qū)в吻笞C,得知一為倉央嘉措的造像,我細瞻仰之,這位尊者圣徒,面目清秀,身軀并不高大,結(jié)跏趺座于法臺寶座上,右手呈修法印,戴通人冠,披格魯派高僧裝;另一為西大殿,西側(cè)正中設(shè)有六世達賴喇嘛寶座,上方懸乾隆御筆“涌蓮初地”金字牌匾,我久久注目之,在心中描畫著倉央嘉措昔日在這個大殿端坐著,向信徒們講經(jīng)的場景,我仿佛穿越了時空,站在東北角的壁畫一側(cè),靜靜聆聽其溫婉的軟語,口吐蓮花,傳道解惑,殿宇內(nèi)安靜得能聽見時間流動的聲響。
從圣殿下來的時候,天空中驀地出現(xiàn)了一道巨大的呈圓環(huán)狀的虹彩,色如織錦,神奇無比,我在久久仰觀時有些目瞪口呆,旁邊有人在議論這是一種雪域高原的氣象奇觀,但我寧可認為是看到了佛光,而且毫無疑問,是平生僅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