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曲妍妮
在過去的33年里,她用母愛為腦癱兒子撐起一片天空,讓兒子重獲新生。傳奇背后,充滿著荊棘與彷徨,她卻如陽光下的綠植,挺拔、向上,用無比燦爛的笑容迎接生命中的每一道坎。
為了孩子,活下去
孔德娟的家位于山東省煙臺市奇山街道奇中社區(qū),走進她的家中,映入眼簾的是她跟兒子牟村的照片,有的掛在墻上,有的立在柜子上。每張照片里,兩個人都是笑容滿面。
可誰又知曉,這笑容背后,母子二人經(jīng)歷了怎樣的磨難和困苦。
1983年8月28日,26歲的孔德娟妊娠合并急性闌尾炎,手術(shù)臺上死里逃生,早產(chǎn)、難產(chǎn),生下一個四斤七兩的男嬰。看到幾乎用生命換來的兒子,她忘記了產(chǎn)后的虛弱和手術(shù)的痛苦,初為母親的她抱著兒子親了又親,并給兒子取名牟村,乳名輝輝。
可就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個紀(jì)念日——“百日宴”上,親朋好友不約而同地發(fā)出了疑問:“這孩子全身軟綿綿的,眼神呆滯,是不是有什么問題?”
面對親友的質(zhì)疑,孔德娟無法接受,她立即帶著兒子去全國各大醫(yī)院檢查。然而,親朋好友的猜測無情地成為事實。煙臺、青島、石家莊、北京、上海……走遍幾家大醫(yī)院,醫(yī)生給出了統(tǒng)一的診斷結(jié)果:因母體患病休克,導(dǎo)致嬰兒缺氧而引發(fā)小腦萎縮,語言功能障礙,四肢癱瘓。
“小腦腦癱,一生不能站立,成人之后,能扶著板凳挪步就不錯了,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睆纳虾?quán)威醫(yī)院回家的火車上,孔德娟腦海里縈繞的全都是醫(yī)生的這句話,話里的每一個字似乎都有千斤重,壓得她喘不上氣。
兒子的病確診不久,丈夫便提出再生個孩子,這個想法被孔德娟一口否定:“我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就有責(zé)任撫養(yǎng)他,教育他,給他最好的生活。如果生二胎,就等于提前給這個孩子判了死刑?!?/p>
這樣的分歧導(dǎo)致夫妻間矛盾越來越激化,最后兩人不得不選擇離婚。
離婚后,孔德娟抱著全身軟綿綿的兒子回到母親家,住在院內(nèi)自建的棚子里。那一年,她28歲。
一想到要帶著殘疾兒子獨自面對無邊的苦海,她一度絕望了,吞下了147片安眠藥,試圖結(jié)束自己的生命。但死神拒絕了她,當(dāng)她被兒子的啼哭聲喚醒后,看著身邊襁褓中的孩子,她心底最柔軟的角落被觸動了。那一刻,孔德娟暗暗告訴自己,孩子不能沒有媽媽,我一定要好好地活下去。
然而,在那個年代,一個單身媽媽帶著一個殘疾孩子活下去談何容易。最苦的時候,有人曾跟孔德娟說:“趁著年輕,趕緊找個人嫁了吧?!币灿腥私o她支招:“這樣的孩子什么也不知道,你把他偷偷放到福利院門口吧?!笨椎戮昴睦锟希露Q心,砸鍋賣鐵也要把兒子的病治好。時至今日,孔德娟想起那段黑暗的日子,仍然心如刀絞。日子是怎么熬過來的,只有她自己知道。
那些年,孔德娟除了上班,最重要的事便是推著兒子去推拿。聽說福山區(qū)有位大夫推拿好,孔德娟每天下班后,用自行車帶著兒子去30里外的福山給兒子做推拿治療,不管風(fēng)霜雨雪、嚴(yán)寒酷暑。
后來,為了能夠時時刻刻陪在兒子身邊,孔德娟干脆辦理了停薪留職,申請去清掃公廁。
在好心人的幫助下,母子倆在公廁旁邊有了一個8平米左右的“小家”,這樣一來,孔德娟就能在工作的同時照顧兒子。他們在這個小家中,一住就是10多年。
為了攢錢給兒子治病,孔德娟將自己的生活開支壓縮到最低,一日三餐,米飯、饅頭加菜湯、咸菜。她白天上班,晚上就給廠里加工干零活,整夜不睡覺,也只能掙幾十塊錢。這點點血汗錢,在她眼中,都是兒子的救命錢。
為你開啟新的人生
幾十年來,孔德娟抱著兒子四處求醫(yī)問診,幾乎踏遍了任何可以給她希望的醫(yī)院。一次次的打擊,一次次的希望,一次次的掙扎,孔德娟只有一個信念——把兒子的病治好。
功夫不負有心人,1989年,轉(zhuǎn)機出現(xiàn)了??椎戮陱碾娨曅侣勆系弥?,濟南的一家醫(yī)院引進新技術(shù),正試驗治療腦癱,這一消息讓孔德娟非常激動,她立即帶著兒子奔赴濟南。
經(jīng)過4個多小時的手術(shù)和漫長的住院治療,兒子的病情有了突破性的好轉(zhuǎn),能坐穩(wěn),能站立了。
經(jīng)過兩年的集中治療和鍛煉,孔德娟和兒子終于熬過了最嚴(yán)峻的考驗。當(dāng)兒子搖搖晃晃地邁出第一步,孔德娟忍不住掩面而泣,多少年來的付出,終于有了回報。
兒子的堅強也讓孔德娟感動,因為兒子雙手一直不聽使喚,摔倒時無法用手支撐,他幾乎每天都摔得頭破血流、遍體鱗傷,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他還堅持爬起來繼續(xù)練習(xí)。學(xué)會走路后,他又陸續(xù)學(xué)會了很多技能,包括用腳拿筆、用腳洗頭……兒子的每一點進步,都讓孔德娟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孔德娟心里清楚,給了孩子生命,還必須教會他如何自食其力。所以,即便在最困難的時候,她也從未忘記給兒子良好的教育。孩子沒法上學(xué),她便每天晚上一邊干著活,一邊教他識字。后來經(jīng)過反復(fù)思量,為了讓兒子掌握一技之長,負債累累的孔德娟做出了一個“重大舉動”——花5000多元為兒子購買了一臺電腦,她要讓孩子用腳學(xué)會操作電腦,與外界交流。
經(jīng)過一次次失敗、一次次嘗試后,當(dāng)兒子用腳趾頭在電腦上敲出“媽媽為我頭發(fā)都白了,我愛我的媽媽”時,孔德娟淚流滿面。如今,兒子在社區(qū)街道辦的幫助下,有了一份力所能及的工作。
2014年母親節(jié),兒子給孔德娟寫了一封信:“媽媽,你知道嗎,任何華麗的辭藻都難以表達出,我對你深深的愛。小時候,我在你懷里長大,現(xiàn)在,我更希望,讓你依靠我的肩膀,為你遮風(fēng)擋雨……媽媽,我知道你很擔(dān)心我的未來,可是,我要告訴你,我會用不懈的努力,為自己掙一份光明的前途,希望到那時,會有人這樣說:這位是牟村的母親,而不是,這位是孔德娟的兒子。”看著這封信,孔德娟非常欣慰,那一刻,她知道,兒子真的長大了。
把陽光送給更多人
2013年,一次偶然的機會,孔德娟接觸到了“善行芝罘·微公益”活動,深受感動?;叵胱约猴L(fēng)風(fēng)雨雨的30年,每當(dāng)遭遇苦難和絕望時,總有很多好心人幫助她度過難關(guān),給了她繼續(xù)生活下去的希望。她突然想到,作為回饋,她也要用自己的愛,去做力所能及的事,幫助別人。于是,她和兒子成立了道德先鋒志愿服務(wù)隊,積極投身公益,把愛傳遞給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在孔德娟幫扶的家庭里,有一個叫曉輝的腦癱女孩。因為身體殘疾、家境困難,她特別自卑、消極??椎戮甑谝淮我姷剿龝r,眼淚就掉了下來,在這個女孩身上,她看到了兒子以前的影子。此后,她常常帶著兒子去看望曉輝,并用兒子的親身經(jīng)歷鼓勵她,讓她振作起來。在孔德娟母子的幫助下,曉輝逐漸變得開朗、陽光起來,并主動成為志愿服務(wù)隊的一員。
從“被人幫助”到“幫助別人”,由“接受愛心”到“傳遞愛心”,孔德娟深深體會到愛的意義和價值。2013年,她和兒子主動簽署了遺體捐贈協(xié)議,想用這種純粹的方式,來回報社會對她們的溫暖和幫助。
2014年4月26日,孔德娟和她的道德先鋒志愿服務(wù)隊的相關(guān)事跡在中央電視臺新聞聯(lián)播節(jié)目中播出。如今,在孔德娟和牟村的影響下,整個服務(wù)隊有400多名志愿者。這些志愿者,共同詮釋著一個城市標(biāo)簽,這個標(biāo)簽就叫做———大愛。
孔德娟說,自己做志愿服務(wù),只想一步一個腳印,踏實奉獻每一份光和熱。讓愛傳承,讓生命閃閃發(fā)光,這是孔德娟對自己的一份承諾,她將用余生來踐行這一承諾。
(摘自水母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