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質共生—2016國際當代藝術展
2016年1月23日,由蔡青策劃地“異質共生-2016國際當代藝術展”開幕式在重慶長江當代美術館開幕。此次展覽邀請的大多來自全國各地的實驗藝術家,他們都在中國當代藝術領域里很卓著,或者是顯露出了才干的年輕藝術家,另外,展覽還專門請來幾位外國藝術家來參展。這些中外藝術家聚集在重慶長江當代美術館,以實驗性研究性的藝術展覽形式表達,重點強調在藝術表達上的開拓能力,力求達到創(chuàng)作上的新突破,追求精神上的超越。此次展覽共分三個部分“實驗- 超越”“重生- 擴展”“溝通- 共融”,旨在喚醒大眾對現(xiàn)實處境的關注,擺脫虛擬世界對人類的操控,探索現(xiàn)實中感知和體驗個體生命價值的渠道,擺脫宗教,種族,國家的桎捁,尋找異同共融的天地。
2016邢罡個展:極
2016年1月1日,“澐極—2016邢罡個展”在廈門海棲堂當代藝術中心開幕?!稘贰废盗惺切项?012~2013年初創(chuàng)作,源于對海平面的思考和視覺感官的平復,逐步淡化了形象本身,直至后期走向地平線的絕對,這也是下一時期“元”系列的萌芽?!稘贰废盗校P乎一種力量的表達,視覺平靜,由虛薄嘗試進入虛空的探索。當每個觀者近距離面對這批作品時,心靈上或許會感知一種理性思維下的激奮與澎湃;那種緩緩而來的力量,根本無法阻擋,只有虛空能量的撞擊才能回旋般地崛起,而后慢慢將這種巨大的力量,平復于自然。從2007年以來,邢罡關于“與水墨有關”的語言探索:從“冰山”能量的宇宙劇場意象(2007~2012),到“澐”的力量、勢能和風水意象(2012~2013),到“元”的零媒介、零維度、對靈性信息空間的攥取和封存(2013~2015);近十年的時間,他走完了這三部曲,這正好暗合了精神分析學的弗洛伊德--榮格--方迪這三個人各自代表的三個歷史階段。
“中國當代藝術年鑒展2014”在民生美術館開幕
2015年12月26日,“中國當代藝術年鑒展2014”在北京民生美術館開幕。此次展覽由中國民生銀行、北京民生現(xiàn)代美術館、北京大學視覺與圖像研究中心、吳作人國際美術基金會共同主辦,朱青生教授擔任展覽策展人。這個展覽是北京民生現(xiàn)代美術館開館伊始就確定的學術研究展覽,通過“一年之鑒”這一時段性學術方法系統(tǒng)性的呈現(xiàn)了中國當代藝術在2014年的整體狀況。2014年對于中國當代藝術是一個全面公共化的轉折點(例如,十二屆全國美展首次納入“實驗藝術”)。自1979年改革開放至1984—1985年現(xiàn)代藝術運動以來,中國的當代藝術終于完成了從自發(fā)探索到被體制接受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現(xiàn)代藝術不僅參與其中,也是與創(chuàng)新社會和創(chuàng)業(yè)的國策相對應的精神動力?!爸袊敶囆g年鑒展2014”現(xiàn)場展出了132位年度選入年鑒著錄的藝術家的2014年度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其中包括37位藝術家的原作,創(chuàng)作種類涵蓋了架上繪畫、影像、裝置、行為記錄等。這些作品是《中國當代藝術年鑒》編輯部以2014年全年3000件左右藝術界的事件、10000余篇發(fā)表的文獻、幾千位藝術家的活動檔案為根據(jù)進行甄選,在征求編輯委員會和學術委員會的意見并修訂補充后的結果。據(jù)悉,此次展覽將跨年呈現(xiàn),展期自2015年12月26日到2016年3月20日。
“湖湘文脈—當代藝術邀請展”在圣之空間開幕
2016年1月17日,由北京電影學院當代藝術研究院、瀟湘電影集團聯(lián)合主辦,圣之空間協(xié)辦,著名藝術批評家楊衛(wèi)策劃的“湖湘文脈—當代藝術邀請展”在北京圣之空間開幕。本次展覽是對湖南當代藝術近三十年來所取得成就的一次深度剖析和梳理,蔡東、黨朝陽、段江華、馮放、何汶玦、賀大田、胡建斌、黃建成、黃禮攸、坎勒、李路明、劉采、劉鳴、孟憲文、孫立軍、楊珺、楊勁松、袁慶一、張衛(wèi)、張方白、鄒建平等二十多位藝術家參加了展覽。
在開幕之前,展覽舉辦了意義重大的學術研討會,著名藝術評論家朱青生、彭鋒、王小箭、楊衛(wèi)、鄧平祥、曹星原及著名詩人、作家、《詩刊》雜志副主編李少君等參與了研討會并就“湖湘文脈”概念與當代藝術中的湖湘藝術現(xiàn)象作了深入的探討與交流。
策展人楊衛(wèi)表示,在全球化不可避免的成為主流的今日,“地方性”依然具有不可回避的重要意義。而地域文化藝術對當代文藝思潮的影響也是當代藝術中的重要課題。
長白繪—學院藝術邀請展
1月14日在宋莊筑藝空間舉辦了一場地域化群體的“長白繪—學院藝術邀請展”,集中展示了三十多位吉林籍藝術家的作品,對吉林藝術及藝術生態(tài)進行一次深度的挖掘和推介。
此次展覽由吉林省美術家協(xié)會、吉林建筑大學主辦,吉林建筑大學藝術設計學院、北京筑藝空間承辦,朱乃正藝術研究中心協(xié)辦,由著名理論家曹星原擔任學術主持,筑藝空間負責人劉樹龍擔任策展人?!堕L白繪》不同于其他以地域命名的展覽,因為這個群體沒有給自己設定一個地域的桎梏,相反,藝術家們把大家共享的人文淵源作為凝聚力。有些以地域命名的展覽常常將風格與地域加以捆綁,殊不知,這樣的捆綁恰好使自己的藝術受到了局限、凡是界定狹隘的藝術風格,最后都流于無法后續(xù)的境地。而長白繪的藝術家,僅僅以出自東北長白山麓為定義,不僅沒有風格的囿限,沒有性別和年齡的要求,甚至連材質媒介都徹底放開。因此長白山麓這個概念成為“來自長白”而走出長白,它否認了一切流派和門戶概念,剔除一切橫亙在藝術自身的種種無謂的材質和風格的劃分、以長白精神重新整合了各家各戶、從而形成一個新型的藝術合作與共贏模式。
另外,在展覽開幕后,還舉辦了一場學術研討會,曹星原老師作為學術主持,邀請于洋、尹丹、張謐詮、張冬紅、張輝、吳曉鷗以及參展藝術家共同就“長白繪”的概念與當藝術中的地域現(xiàn)象作了深入的探討和交流。
異置—汪一舟個展
2016年1月30日,由今日美術館主辦的展覽“異置”—汪一舟個展在今日美術館1號館開幕。這是藝術家汪一舟首次大型個人裝置展。什么是異置?它是指藝術家不僅在物理空間上顛倒了正常的視覺秩序, 而且在觀念上表現(xiàn)出改變物態(tài)的企圖,即以柔軟的宣紙作為媒介,將之轉變成倒懸的三維山水。從而形成了展覽的 “異置”形態(tài)。
本次展覽由著名策展人黃篤策劃。是藝術家對線的多變性和韌性的主觀發(fā)揮,讓綿延的線編織立體的山景,以褶皺的山形暗示了水的存在。在山與水的關聯(lián)與對比中生成其符號的意義鏈,使靜與動、輕與重、疏與密、簡與繁盡顯于山形。在這樣的視覺秩序中,讓參觀者親自置身于這一奇異的景觀,并融入神游之境—或是意念的山水,或是漂浮的云朵,或是游動的水母……
云間—蔡志松個展
2015年12月19日至2016年2月27日,上海獅語畫廊帶領觀眾走進雕塑藝術家蔡志松一個如夢如幻的綜合性個展“云間”。
“云間”是藝術家蔡志松2015年一次總結性的展覽,不僅將綜合呈現(xiàn)《故國》《玫瑰》《浮云》三大系列的作品,還展示了近年的新作《云舟》《云景》等作品。從2014的展覽“云端”到2015的“玫瑰云景”再到這次的展覽“云間”可以看出藝術家創(chuàng)作狀態(tài)以及對人生階段體察的細微變化,從近至遠再深入其中,是跨越,是欣賞,是享受的過程?!对浦邸肥墙鼉赡甑男伦?,以頭蓋骨為原形合金鑄造,象征堅固的概念認識;內側貼金,象征人類智慧;主觀意識雖無法達到客觀世界的邊緣,卻可以用概念為舟到達彼岸。回顧歷史,體察愛情,人生無常,般若智慧到彼岸……過程和結果哪一個重要,讓我們此次展覽中思考……
古質今妍—李巍松畫展
1月6日, “古質今妍—李巍松畫展”亮相北京中國國際展覽中心。李巍松是旅居加拿大的華人畫家,癡迷丹青多年,其筆下風物廣大如臨岱岳,精微如描蟬翼。展覽共展出了李巍松今年創(chuàng)作的佛釋人物、山水、花鳥畫作近百幅,呈現(xiàn)了溫文典雅的筆墨和沉靜脫俗的畫境。擔綱此次展覽藝術主持的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副主席何家英評價李巍松筆下的佛釋人物“開臉法相莊嚴,而衣紋之飄逸靈秀,‘吳帶當風不能盡其妙詣高致。”
李巍松一直追求著中國傳統(tǒng)繪畫藝術,但也融合了自己作為當代青年畫家新的元素,他形容對于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元素的結合,在渴望傳統(tǒng)的基礎上能夠生發(fā)出新的面貌,“拿捏”的尺度要把握好,多一分不美,少一分則差強人意。李巍松視張大千為偶像,張大千的“師古”、“師自然”、“師心”等倡導,其最是會心。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千人一面是我們這代人應該特別注意的問題,個人面目不是與生俱來,但一定要找到?!痹谒磥?,中國傳統(tǒng)繪畫藝術博大精深,自己“古質”略有一些了,但“今妍”還須再追。在談到孩子學畫最重要的是什么時,他用“酷愛”來形容他當年對繪畫的追求,并對青少年要繼承發(fā)揚中國傳統(tǒng)繪畫文化提出了期望。
80后的現(xiàn)代主義
當下發(fā)生的藝術就一定是當代藝術嗎?2016年1月9日,策展人孫藝瑋基于對這一問題的思考,邀請了周棟,郭劍,趙博,陶發(fā),荀貴品,鞠方,張子葉7位80后藝術家舉行的“80后的現(xiàn)代主義”展覽在北京索卡藝術中心開幕。這些藝術家都選擇用架上繪畫為主要的創(chuàng)作方式,以強烈的個人化的圖式表達,在不斷的藝術探索過程中,進行著各自在當下的現(xiàn)代主義藝術實踐。
在策展人孫藝瑋看來,沒有放棄繪畫,作為畫者,就意味著沒有放棄現(xiàn)代主義的表達方式。最終的呈現(xiàn)依舊追求著“藝術美”,沒有放棄形式主義的表達訴求。邀請的這7位藝術家創(chuàng)作風格各異,唯一的相同點是都為80后,都選擇用架上繪畫為主要的創(chuàng)作方式,進行著各自在當下的現(xiàn)代主義藝術實踐。這些年輕的80后藝術家,他們在創(chuàng)造新的繪畫語言的路上,以強烈的個人化的圖式表達,在不斷的藝術探索過程中,豐富著現(xiàn)代主義藝術的面相,帶給觀眾不一樣的視覺體驗。
此展將持續(xù)至3月6日。
今格藝術中心開幕展:繪畫的故事
2015年12月26日,“繪畫的故事”作為今格藝術中心的開幕展開幕。此次展覽由朱彤策劃,展覽邀請了蔡磊、陳可、賈藹力、李昌龍、羅荃木、馬軻、馬靈麗、歐陽春八位活躍在一線的“70后”當代具象藝術家。從整個展廳展出的二十余件作品中可以看出,這八位藝術家雖然均為具象藝術家,但是他們作品的風格各異,跨度也很大。這應該是策展人朱彤有意在呈現(xiàn)繪畫面貌在當下的多元性。
策展人朱彤在開幕式上說:“今天參展的八位藝術家或其他的一些藝術家他們體現(xiàn)出新一代藝術家對藝術自由表達的各種方式,這些才是中國藝術、中國未來繪畫的希望,只有這樣中國的藝術才有新的可能,在未來能真正在全球化中取得我們在世界上真正的位置。”
中國當代繪畫一直伴隨著過度的文本解讀和社會學闡述,反而將作品本身的屬性在文字與他人的“構想”下而被遮掩。就像本次參展藝術家李昌龍的作品,雖然從表面上看他的作品《傘先生》很理性、很干凈,其實背后是無數(shù)次被覆蓋的只言片語與圖像信息,但這些信息并不會成為關注的焦點,作品本身帶給觀者的最直觀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這八位藝術家擺脫了當代藝術早期符號化、圖示化的各種膚淺的風格模式,用心體會這個“繪畫的故事”,你會感受到他們藝術語言背后的堅實與成熟的氣質。
展覽將持續(xù)到2016年3月7日。
“2016猴年第二屆全球吉慶生肖設計大賽”圓滿收官
2016年1月7日,由北京市文化局主辦,北京市對外文化交流事務中心、北京今日美術館承辦,北京市僑辦作為支持單位的“2016猴年第二屆全球吉慶生肖設計大賽”經過四個多月的征集圓滿收官,共收到來自全球的參賽作品2000余份。
延續(xù)第一屆大賽的成功經驗,此次大賽擴大了全球征稿范圍,得到全球設計愛好者、設計機構的廣泛參與—在華26 國大使館文化處,106所國內外藝術院校,全球71所孔子學院,及50個中國駐外使館,收到來自10個國家、30個省市及港澳臺地區(qū)的2000余件參賽作品,作者最大年齡79歲,最小年齡4歲。賽組委會邀請在各自領域頗具影響力的八位評委組成評委團,經過一周的公開評選,精選出一等獎1名、二等獎3名、三等獎5名。大賽通過連續(xù)兩年的成功舉辦,為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生肖文化匯聚了高水平的設計人才及豐富的設計作品,為“全球吉慶生肖設計大賽”成為集文化交流、文化傳播、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新于一體的綜合性國際品牌積蓄力量。據(jù)悉,所有獲獎作品將在2016年“歡樂春節(jié)”活動期間通過國內外權威媒體進行宣傳推廣,并擇優(yōu)制作成衍生品,作為2016年“歡樂春節(jié)”活動的紀念品。
時代的記憶:民生二十周年行慶藏品展
“時代的記憶:民生二十周年行慶藏品展”于2016年1月19日在北京民生現(xiàn)代美術館展出。此次展覽的舉行適逢中國民生銀行20周年行慶,北京民生現(xiàn)代美術館從民生美術機構豐富的藏品中篩選出部分精品予以展出,在紀念行慶的同時回饋社會公眾,期待喚起對這個時代的共同記憶。收藏是美術館的立館之本,經過多年的發(fā)展,民生美術機構的收藏達到了可觀的規(guī)模,并建立了藏品保存、研究、維護和展示的系列制度和條件。近10年來,民生銀行旗下的民生現(xiàn)代美術館亦舉辦了大量優(yōu)秀展覽,不僅研究梳理了若干方面和專題的藝術史,并在業(yè)界發(fā)起多項國內外交流協(xié)作。此次展覽由中國民生銀行、北京民生現(xiàn)代美術館主辦,北京民生文化藝術基金會、上海民生藝術基金會、上海民生現(xiàn)代美術館、上海二十一世紀民生美術館協(xié)辦。展覽將持續(xù)至2016年3月20日。
情境立方體—鄧箭今和他的學生們
2016年1月12日,“情境立方體—鄧箭今和他的學生們”于 在21空間美術館開幕。此次展覽由楊小彥與胡斌共同策劃。展覽一共展出鄧箭今和他的12位學生共13位藝術家約110幅作品,包含油畫、裝置、版畫、多媒體等多種類型。其中除鄧箭今外的12位藝術家分別是:陳姝墨、韓建宇、莫頔、莫希亮、彭杜、商怡然、孫嘉旋、王可鈺、謝莉斯、張婧、鄭梓程、莊鴻杰。鄧箭今在九十年代初就已經形成一種具有個人風格的表現(xiàn)主義造型,被批評家標識為“超越新生代”。其獨特的思考方式和開放的教學模式影響了很多學生。不同于以往從老師到學生的單向傳達,這種影響涵括情感、學科、問題以及藝術與社會環(huán)境因素等,像一個多維的綜合體,使得學生的思想和靈感在這個多維的空間交互激發(fā)。在這些學生當中,既有對自我的審視與剖析,又有對新的視覺感官環(huán)境的表征,也有對圖像與語詞關系的觀念化思考等等,這些探索既與其所置身的情境氛圍有關,又需要建立在自身感受和趣味之上。此次展覽是21空間美術館“×××與他的學生們”一系列展覽其中的一個,他們旨在通過這一系列的展覽呈現(xiàn)出變革中的學院新現(xiàn)象,以及這種新現(xiàn)象影響下的藝術生態(tài)狀貌。
境域—董志棟、尹茂健雙個展
2016年1月9日,由58藝術網主辦的“境域—董志棟、尹茂健雙個展”在798先聲畫廊開幕,此次展覽展出了董志棟與尹茂健34件作品。從表面上看,董志棟和尹茂健聚的作品大相徑庭,但他們各自都有各自的藝術“境域”。董志棟的畫面是一個與現(xiàn)實世界似是而非的虛幻景觀世界。他將現(xiàn)實中的具體事物剝離出來,成為自己創(chuàng)作中的主體元素,并弱化其與現(xiàn)實的關聯(lián),加強物體本身的獨特性。他的畫面色彩簡單、柔和,主體與背景的邊界模糊、融合,使得整個畫中的世界虛虛實實,難以捉摸,卻也是對客觀世界的具體描繪。背景的留白造就了更廣闊的想象空間,將畫面中的世界與現(xiàn)實的世界隔開,而也正表現(xiàn)了董志棟細膩的內心世界。尹茂健的藝術境域似乎有更多理性的規(guī)則。在他建立的法則下,材料有條不紊的層層排列,組合,不斷重復。他徹底將感性元素從自己的創(chuàng)作中抽離出來,講究理性,秩序,反復。然而在這種看似機械理智的材料堆積下,是一個藝術家獨自構建的,無法被還原的“景觀”。尹茂健擅長使用色彩與點,線,面組合共同建立一個更加純粹抽象的世界。
羅中立獎學金十周年回顧展
2015年12月26日,由四川美術學院暨浩然藝術與教育基金主辦的“羅中立獎學金十周年回顧展”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正式開啟。此次展覽是繼四川美術學院羅中立美術館的展覽后,集體移師北京的又一次整體亮相。
羅中立獎學金從2006年起得到海外華人仇浩然先生的大力支持得以重新啟動。本次“羅中立獎學金十周年回顧展”由何桂彥擔任策展人。展覽共展出這十年中獲獎的25位藝術家的55件作品,相對全面的回顧和梳理了“羅中立獎學金”10年來的成果。此次展覽的藝術家,是由羅中立獎學金總負責人羅中立邀請了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藝術家隋建國、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王璜生、李旭、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UCCA館長田霏宇、M+??烁呒壊哒谷似ち?、四方美術館創(chuàng)辦人陸尋等組成的展覽學術委員會以投票的方式評選而出。他們分別是:蔡雅玲、崔新明、范安翔、耿雪、郝量、金亞楠、龐智卿、任倢、翁劼、張如怡、蔡磊、冷廣敏、劉亞洲、劉玉潔、羅丹、馬文婷、彭漢欽、王從義、王之博、肖旭、徐跋騁、葉淩瀚、于瀛、袁遠、翟倞。此次展覽還設立了“羅中立獎學金與四川美術學院”特別版塊,邀請羅丹、彭漢欽、肖旭、劉玉潔、馬文婷5位四川美術學院留?;虍厴I(yè)的往屆羅中立獎學金獲獎或入圍藝術家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