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強,郭學松,秦 丹
●民族傳統(tǒng)體育●
民間信仰儀式中的“蜈蚣閣”研究
郭強1,郭學松2,秦丹1
運用田野調查、文獻資料、深度訪談等研究方法,對福建廈門保生大帝信仰進香活動中的“蜈蚣閣”表演過程、發(fā)展變遷及體育價值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蜈蚣閣”是依附于保生大帝信仰崇拜下的一項民俗體育活動;盛行于清朝時期的“蜈蚣閣”在文革期間擱置,改革開放以來恢復并得到積極發(fā)展;“蜈蚣閣”的體育價值有文化傳承價值、青少年教育價值、促進社會安定團結價值、閩臺文化認同價值等。
民間信仰;保生大帝;民俗體育;蜈蚣閣
“蜈蚣閣”是廣泛流傳于福建廈門、漳州、泉州等閩南一帶及臺灣、金門地區(qū)的特殊民俗活動,是閩臺兩地民間節(jié)慶和迎神賽會不可或缺的“陣頭”。福建的“蜈蚣閣”以廈門為最盛,主要集中在廈門海滄區(qū)海滄街道,尤以東嶼村最為聞名。每逢保生大帝誕辰祭祀或節(jié)日喜慶等活動,“蜈蚣閣”就成了必不可少的重要活動內(nèi)容。每年農(nóng)歷正月到三月,海滄街道的一些村落都會舉行隆重的進香活動,獨具閩南特色的民俗蜈蚣閣,在進香的方陣中格外醒目。本文以廈門“蜈蚣閣”為研究主線,兼或涉及其它區(qū)域。
保生大帝姓吳名夲,字華基,號云沖,道號悟真。生于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泉州府同安縣白礁村人。幼時父患病缺醫(yī)身亡,立志學醫(yī),普救眾生。為此,他終生素食,不娶妻室,云游名山大寺,向諸多醫(yī)學高超之人求教,在盛產(chǎn)草藥的東鳴嶺下龍湫坑結茅為舍,上山采藥,煉丹濟世,按病投藥,如矢破的,雖奇疾沉疴都能很快醫(yī)好。宋明道二年(1033年),泉州一帶發(fā)生瘟疫,他奔走四方,對癥下藥,不計報酬,針藥并用,起死回生。宋景祐三年(1036年),吳夲在文圃山上采藥,不幸跌落懸崖辭世。鄉(xiāng)人崇仰他的醫(yī)德,在龍湫庵立像敬祀,奉為“醫(yī)靈真人”。位列神位后,民間訴求多有求必應,因此香火日漸旺盛神威顯赫,得歷代朝廷多次追封。乾道二年(1166年),朝廷賜額“慈濟”,洪熙元年(1425年)封至“昊天金闕御史慈濟醫(yī)靈沖應護國孚惠普祐妙道真君萬壽無極保生大帝”,為民間俗神之最尊稱號,民間則俗稱為“大道公”。吳夲被神化以后,從宋到明受追封16次。足可知其影響之大,堪稱“保生大帝”之靈千古不朽。其神格也逐漸由醫(yī)神開始向保護神轉化,并不斷提升,在明代達到頂點[1,2]。
保生大帝是閩南本土產(chǎn)生的平民神明,其信仰始于北宋,盛于明清。據(jù)《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載:南宋時,真德秀任官泉州府時,就立下“一歲兩祀,春秋祭祀?yún)菈钡亩ɡ?。保生大帝信仰崇拜的普及,與閩臺惡劣的環(huán)境有直接的關系。閩臺地處亞熱帶,氣候炎熱潮濕,中原漢族遷入后,許多人難以適應,因而發(fā)病率極高。囿于當時的醫(yī)療條件,在缺醫(yī)少藥、文明程度不高的年代,生病的人只好求助于巫覡,慢慢形成了“信巫不信醫(yī)”的風氣。“閩俗左醫(yī)右巫,疾家依巫索祟,而過醫(yī)門十才二三,故醫(yī)之傳益少”、“謂莆人巫覡主病,宜痛斷絕,因擇民之聰明者,教以醫(yī)藥,使治疾病”,這些史料記載,均是對當時盛行“信巫不信醫(yī)”的真實寫照[3]。
關于“蜈蚣閣”的傳說,相傳當年保生大帝吳真人一生行醫(yī)救濟百姓,大多以蜈蚣為藥引,后人為表達對他濟世為民高尚品德的敬仰,自發(fā)形成了“蜈蚣閣”這種祭拜民俗。
民間傳說的牽強附會自不可輕信,但“蜈蚣閣”與享譽閩臺兩地的“吳真人信仰”有關系是可以肯定的,是吳真人祭祀民俗活動的一項重要的內(nèi)容。由以上分析得出:“蜈蚣閣”是依附于保生大帝信仰崇拜下的一項民俗體育活動,在閩臺惡劣的環(huán)境影響及其醫(yī)術極不發(fā)達的那個時代,民間疾患使先祖人們極度恐慌,衍生出“信巫不信醫(yī)”的社會風氣。于是從政府到民間,都極度贊揚吳真人救死扶傷、懸壺濟世的高超醫(yī)術和美德,使吳真人從醫(yī)神升格為保佑一方水土的民間保護神,“保生大帝”信仰崇拜的信徒增多及香火旺盛,表達了先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祈愿,也是“蜈蚣閣”得以生存并發(fā)展起來的必不可少的條件。
2.1進香前的搭閣
“蜈蚣閣”的搭建是一項費時費力的工作,由數(shù)十座閣棚串聯(lián)而成,每節(jié)長約3.6m,寬0.5m,一般有20-45節(jié),總長度約150m左右,每節(jié)閣棚之間以活榫相接,連成一串,可靈活轉動,用于卸接榫眼處橫穿一木棍,長度超過閣棚寬,用以肩扛。上一年進香的“蜈蚣閣”除去彩裝,閣棚都會保留起來用作下一年進香用。所以裝飾“蜈蚣閣”是每年進香活動的重要工作。
為了保證進香活動的安全,每年都會成立“蜈蚣閣”理事會,理事會主要負責小孩的報名、“蜈蚣閣”的制作和進香隊伍的安全等事宜。“蜈蚣閣”的裝飾一般在進香前十日進行,邀請民間藝人,采購紙張花草等材料,由藝人們一節(jié)一節(jié)的搭架、糊紙,綁上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等紙人和花卉。這樣一節(jié)一節(jié)完成后,在第一節(jié)門面處寫上進香的村社。接下來,就是蜈蚣閣頭尾的設計制作了。以前蜈蚣閣設計的是蜈蚣頭,但蜈蚣頭扁扁的,設計出來不是很好看,經(jīng)過民間藝人幾年的摸索和設計,慢慢把蜈蚣閣的頭設計成龍頭、尾設計成龍尾了。龍是中國人的象征,炎黃子孫都是龍的傳人。設計出來的龍頭更加氣派,慢慢的,蜈蚣閣的頭就改設計成龍頭了,所以蜈蚣閣也有“龍閣”、“鳳閣”的雅稱。龍頭和龍尾均由一節(jié)紅布相連著閣棚,這樣,龍頭尾就可以自由活動了。
整條蜈蚣閣裝飾完成后,在進香的前一天進行校棚,讓小孩子坐在閣棚里固定好的凳子上,每閣坐2個,小孩打扮成帝王將相、才子佳人般模樣,一般裝扮成《西游記》、《三國演義》等各種人物在閣棚上做造型表演,寓意望子成龍、盼女成鳳。既充滿靈氣,又古色古香。每節(jié)閣棚由8人肩扛,這8人都要著紅色衣裝,象征著蜈蚣的腳是紅色的,這樣一節(jié)連著一節(jié),遠遠看去,像一條蜈蚣在地上自由自在的蜿蜒爬行。
2.2進香中的繞境巡游
廈門海滄街道的“蜈蚣閣”,以東嶼村最為有名。東嶼村的謁祖進香活動為每年的正月二十日。是日早上6:00多,報名參加的孩童就要組織化妝。九點正,東嶼村的“蜈蚣閣”要按順序一節(jié)一節(jié)的扣好,擺好在大路上。然后,請中元宮的保生大帝起身,中元宮的門前燒著一堆火炭,所有參加進香的、舞龍、舞獅等隊伍都要繞著火炭走一圈,借之抵御邪氣無法入侵。隨后,乩童、道士等數(shù)人繞火堆做法事,乩童是巫覡的一種,是在人和神明交涉之時,施行妖術,與聽神話、看佛字之法師或是道士結合在一起讀誦神咒語之類的人[4]。繞火堆3圈后,乩童舉劍一揮,腳踢火炭沖過,象征著掃清一切牛鬼蛇神、歪風邪氣。
時辰一到,“蜈蚣閣”出發(fā)了,8人肩扛著的閣棚依次起駕,循道而行,“蜈蚣閣”在最前方開路,舞龍、舞獅、樂隊、旗幟、善男信女等緊隨其后,保生大帝在最后壓陣。隊伍長達數(shù)百米,浩浩蕩蕩,場面熱鬧非凡。閣上孩童的天真,有的鳳冠霞帔,有的錦衣繡服,有的珠光寶氣,“金童玉女”般古色古香,抬閣人的虔誠,一路互換腳力,聽從指揮,齊心配合,使“大蜈蚣”緩緩前行。從埭頭進入鐘山、漸美、龍潛、北市、海滄街、柯井、毛穴廣,最后進入青礁慈濟祖宮(東宮),并繞東宮1圈。信徒們都相信,“蜈蚣閣”所到之處,必能讓所有的魑魅魍魎遠離,以求全境平安。
2.3進香后的返村
到達東宮已接近正午,從中元宮到東宮的路程10km多,“蜈蚣閣”通過鄉(xiāng)族人們互換腳力,肩扛1-2h,浩蕩的緩緩行進至祖宮,對抬扛鄉(xiāng)人的體力來說是一種不小的考驗。香陣進香完畢后,在東宮吃過午飯,就要沿原路返回,蜈蚣閣上的裝飾小孩可自取回家,到來年進香時再重新裝飾,閣棚則保留起來,來年進香時再用。
整個進香活動要1天才能完成,“蜈蚣閣”的表演是進香活動的主體部分,東嶼村村民個個因這個特色的表演而感到驕傲,外嫁的女兒也爭先恐后的在這一天回到村社,替自己的兒女報名參加坐閣,讓自己的孩子坐在閣棚上,給孩子的童年抺上一段別樣的經(jīng)歷,借以期寄下一代能夠成仁成才,有個理想美好的明天。
除東嶼村外,錦里、青礁的“蜈蚣閣”也是如此,只是進香線路和蜈蚣閣的節(jié)數(shù)不同而已。
清乾隆《泉州府志》中已有關于“蜈蚣閣”的明確記載:“復百余人好事者,又或摘某詩句某傳奇,飾稚小僮婢而為之,名曰抬閣”,關于當時的場景,文中有載:“泉中上元后數(shù)日,大賽神像,妝扮故事,盛飾珠寶,鐘鼓震鍧,一國若狂”[5],可見當時迎神賽會之熱鬧程度。清代后期廈門詩人王步蟾的 《鷺門雜詠》寫道“憑得雛姬粉閣妝,招搖過市綺羅香。迎神豈為評花計,空引游蜂浪蝶狂”。可見“蜈蚣閣”已成了當?shù)赜褓悤豢苫蛉钡年囶^。
明清之際,保生大帝信仰隨閩南移民傳入臺灣,并逐漸成為臺灣最有影響力的神靈之一。在清光緒20年(1894)《安平縣雜記》一書中寫到風俗現(xiàn)況的資料中就有提到蜈蚣閣,“迎神用殺獅陣、詩意故事、蜈蚣坪等”?!膀隍奸w”在臺灣西南地區(qū),民間也稱為“蜈蚣陣”、“蜈蚣坪”。由此可知,臺灣在清領時期就有了“蜈蚣閣”的記載[6]。
“文革”期間蜈蚣閣被扣上了“破四舊”的帽子,因破除迷信而受到限制,被視為“封、資、修”的殘渣余孽而遭到禁止,徹底受到砸爛,完全處于銷聲匿跡的境界。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政治環(huán)境的寬松和對傳統(tǒng)文化的日趨重視,這項重要的民俗體育活動慢慢得到恢復。近些年來,在相關政府部門的積極努力下,“蜈蚣閣”活動達到空前發(fā)展的高峰。2006年,海滄“蜈蚣閣”列入廈門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項目,同年列入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項目,2011年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2012年5月5日,在廈門市海滄大摩阿羅海城市廣場,由海滄區(qū)錦里村、青礁村、東嶼村、鐘山社區(qū)和石塘村共同制作完成的120節(jié)、全長376m的“蜈蚣閣”順利通過廣州世界紀錄認證協(xié)會的當場認證,成為世界上最長的“蜈蚣閣”。
然而,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快速發(fā)展,原生態(tài)的“蜈蚣閣”活動也不可避免的處于令人擔憂的境界,農(nóng)村的拆遷分流,勞動力的外出打工,當代娛樂活動的增多,青壯年對傳統(tǒng)文化的漠視,這些因素都影響著“蜈蚣閣”活動的良性發(fā)展,都在一點一點的吞噬著“蜈蚣閣”的原生態(tài)面貌。所幸的是,相關的政府部門已投入極大的精力,對這一民俗體育活動進行全面的保護、發(fā)掘、整理,確保“蜈蚣閣”能得到積極的傳承并得到很好的發(fā)展。
4.1重要的文化傳承價值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和歷久彌新的精神財富,是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支撐,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海滄“蜈蚣閣”做為一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是海滄街道每年都舉行的隆重的民俗體育活動,具有明顯的地域性特征?!膀隍奸w”依附保生大帝信仰崇拜,秉承救死扶傷、匡扶正義之美德,以“健康”、“慈濟”、“和諧”為要義,褒揚自古以來優(yōu)秀的中華傳統(tǒng)美德,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民族精神,理應得到繼承和發(fā)揚。
4.2有效的青少年教育價值
“蜈蚣閣”可以說是質樸鄉(xiāng)民親情的載體,直到現(xiàn)在,每個家庭也都爭先恐后的為自己孩子報名參加,傾注了父母對子女的殷切期望,閣上每個孩童都扮作帝王將相、才子佳人般人物,表達了父母“望子成龍、盼女成鳳”的美好夙愿,對小孩子的心靈也是一種莫大的鼓勵。而抬閣的均是鄉(xiāng)族的親人,每趟進香要走10km左右,全靠步行,互換腳力,對體力莫不是一種極大的考驗。抬閣的身體動作是“肩扛動作”,肩膀承載著農(nóng)耕文明重土歸根的國民性。在中華民族歷史上,“肩”承載著農(nóng)耕文化,擔負著國民生計[7]。自古以來,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就擔負著沉重的擔子,在這一活動中也得到了完美的詮釋,只是坐在閣上的小孩子當時并不能體會抬閣親人的辛苦,但其長大以后,每每思憶這段往事,均能感受到這種濃濃的親情,滿懷感恩。
4.3娛人娛神的娛樂價值
娛樂性和觀賞性是民族傳統(tǒng)體育得以衍承的重要因素之一,民族傳統(tǒng)體育的娛樂性又可分為自娛與娛人2個方面[8]。“蜈蚣閣”活動的現(xiàn)場人山人海,大家歡聲笑語,載歌載舞,掀起喜慶的高潮。游客的觀賞,視線所及范圍“見首不見尾”,如此場景,怎不興奮?“蜈蚣閣”做為進香活動中最重要的陣頭,它帶領各色藝陣走街串巷,“代天巡游”,傳播福祉。所到之處,信徒都紛紛膜拜祈福,香案供品,希望神明能通曉民間百姓的良好夙愿,保佑民間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所以,“蜈蚣閣”活動既帶給參與者和觀賞者快樂,還娛樂了神明。
4.4促進社會安定團結價值
保生大帝信仰推崇的是救死扶傷、懸壺濟世、匡扶正義的良好美德,進香過程中的巡境,虔誠的信徒表達了祈求風調雨順、和境平安、望子成龍的美好夙愿。進香過程中“蜈蚣閣”是最重要的陣頭,參與人數(shù)最多,行進中占地的區(qū)域面積最大,圍觀追隨的人數(shù)也最多,所以,是鄉(xiāng)民在這一活動中交流互動最活躍的部分。平日忙碌的工作生活,使鄉(xiāng)民疏于維系鄰里之間的關系。而在這樣重大的迎神賽會或是民間節(jié)慶活動中,因為活動的開展一般都在農(nóng)閑時或是傳統(tǒng)的節(jié)假期,所以鄉(xiāng)民們都有時間并且愿意積極的參與,這也成了村民友好溝通合作共事的良好機會。訪談的村民告訴我們,平日里村民之間的磕磕絆絆、雞毛蒜皮的小事,在這樣虔誠的活動中都會得到緩解或消除,這對于促進村社的和諧文化建設有著積極的意義,對促進社會安定團結、和諧發(fā)展起著一定的作用。
4.5閩臺文化認同價值
福建與臺灣僅一水之隔,是臺灣鄉(xiāng)民的主要祖籍地。閩臺兩地地緣相近、血緣相親、文緣相承、商緣相連、法緣相循,充分展示了兩岸人民血濃于水的真摯情感。保生大帝作為海峽兩岸共祀的民間保護神,每逢進香,臺灣都會有民眾或團體回鄉(xiāng)探親、尋根謁祖,追念大陸祖先及先民來臺創(chuàng)業(yè)之精神,代代相傳,從未間斷,充分表現(xiàn)了飲水思源之中華民族精神。已連續(xù)舉辦八屆的海峽兩岸(廈門海滄)保生慈濟文化旅游節(jié),以“健康、慈濟、和諧”為主題,宗旨多體現(xiàn)為“弘揚慈濟文化”、“兩岸一家親”、“促進兩岸交流”等方面,吸引大批臺灣同胞、海外華僑參與,進香過程中的“蜈蚣閣”活動也成為了大陸同臺灣同胞民間文化交流的紐帶,這極大的加深了閩臺同胞之間的交流與互動,增強了兩岸同胞共同的文化認同感。隨著海峽兩岸政治環(huán)境的不斷緩和,近些年來保生大帝進香活動越發(fā)隆重熱鬧,“蜈蚣閣”表演也更加重視氣派,這些都極大促進了海峽兩岸民眾之間的相互了解,對推動兩岸關系向前發(fā)展,促進祖國和平統(tǒng)一有著積極的作用。
[1]廈門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廈門市志(第五冊)[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3.
[2]同安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同安縣志(下冊)[M].北京:中華書局,1999.
[3]林國平.閩臺民間信仰源流[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4]林川夫.民俗臺灣(第一輯)[M].臺灣:武陵出版社,1990.
[5]郭黃懷等.乾隆泉州府志(一)[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
[6]曾麗娟.戰(zhàn)后臺灣西南地區(qū)蜈蚣閣之發(fā)展[D].臺灣:國立臺灣師范大學,2008.
[7]譚文鑫.巫風武影:南部侗族“抬官人”挖掘整理的田野調查報告[J].體育科學,2014(3).
[8]郭學松.沙江中秋曳石活動的體育價值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4(1).
Study on the Centipede Pavilion in Folk Religion Ritual
GUO Qiang1,GUO Xuesong2,QIN Dan1
Using methods of fieldwork,literature,depth interviews and others on the"centipede pavilion" performance of Baosheng immortal belief and development,changes and sports value.The results show that" centipede pavilion"is attached on the Baosheng immortal belief;it prevailed in the Qing Dynasty;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actively development,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the"centipede pavilion" has the culture bearing value,youth education value,promote social stability and unity value and so on.
folk beliefs;Baosheng immortal;folk sport;centipede pavilion
G852
A
1003-983X(2016)01-0042-03
2015-10-17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體育類)(14CTY022);福建省教育廳社科項目(JAS151204)
郭強(1986-),男,山西臨汾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民族傳統(tǒng)體育.
1.廈門安防科技職業(yè)學院體育系,福建 廈門 361102;2.寧德師范學院體育系,福建 寧德352100
1.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Xiamen Secur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Xiamen Fujian,361102;2.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Ningde Normal University,Ningde Fujian,35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