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星 韓秋宇
(黑龍江大學,哈爾濱 150080)
儒家“君子”概念英譯淺析*
——以理雅各、韋利英譯《論語》為例
韓 星 韓秋宇
(黑龍江大學,哈爾濱 150080)
君子一詞是中國儒家文化的重要概念之一,它在英譯過程中譯介為多種形式。本文以儒家經(jīng)典《論語》為例,選取學界普遍流行的理雅各和韋利的翻譯版本,結(jié)合儒家文化中君子概念本身包含的道德和政治雙重意蘊,分析對比英譯君子概念的異同。筆者認為,無論從詞源、翻譯還是從文化角度考察,理雅各的翻譯the superior更能夠體現(xiàn)儒家君子文化的內(nèi)涵。
君子;翻譯研究;文化概念
君子一詞從古至今在中國文化中都具有極強的民族身份代表性,它不僅是儒家文化的重要概念,也是中國傳統(tǒng)知識分子自我修養(yǎng)的標尺??梢哉f在某種程度上,君子一詞寄予和承載儒家文化對于個體發(fā)展的人格理想,是中國文化的一個獨特符號與標簽。據(jù)統(tǒng)計,君子一詞在《詩經(jīng)》中出現(xiàn)182次,在《論語》中出現(xiàn)107次,在《孟子》中出現(xiàn)82次,僅在先秦的文化典籍中,君子就已經(jīng)是一個高頻詞匯。
然而,由于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很多漢語詞匯在英譯過程中很難找到對等的轉(zhuǎn)換詞匯,像君子這樣具有鮮明文化特色的詞語更是如此。雖然文化交流的深入在很大程度上使翻譯形式的多樣性增大,但卻沒有從根本上解決重要詞匯翻譯的準確性與統(tǒng)一性的問題。以君子一詞為例,從西方傳教士為了傳教而翻譯儒家經(jīng)典開始到21世紀的今天,已經(jīng)產(chǎn)生許多翻譯版本,如the superior man,a man of superior virtue,a man of complete virtue,a man of virtue,the man of high rank,the man of high station,the man in authority,a scholar,gentleman等,但卻一直沒有固定的內(nèi)涵。
在以往的翻譯過程中,翻譯家們大多都采取兩種翻譯路向:一是簡單的音譯,如將君子譯為Junzi,the chun-tsze等,這雖然原汁原味地保留中文詞匯,但卻無法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有效地傳遞君子一詞的內(nèi)涵,即翻譯僅僅起到指代作用;二是對詞匯本身的意譯。中國早期翻譯家嚴復(fù)提出“信、達、雅”的翻譯標準,按照此標準,如何準確地翻譯詞匯的內(nèi)在意義非常重要。像君子這一類詞匯,它們脫胎于底蘊深厚的儒家文化,本身蘊含豐富的人文內(nèi)容,這就要求譯者對于儒家文化本身具有很好的知識儲備。
目前,我們看到的對于君子一詞的翻譯,或是側(cè)重于君子一詞的倫理道德層面,指代具有高度美德的人,如a man of superior virtue, a man of complete virtue, a man of virtue等;或是側(cè)重君子一詞的社會地位層面,強調(diào)具有高于普通人的地位和聲望的人,如the man of high rank, the man of high station等;也有譯者將君子譯為一種社會身份,著重表現(xiàn)文人博學、智慧的學者特征,如a scholar,a man of wisdom,the profound man等,很明顯這無法全面涵蓋君子一詞所包含的內(nèi)在意蘊。所以究其根本,我們應(yīng)該首先在儒家語境中還原君子的概念,對儒家文化中的君子文化進行深入的了解。
君子一詞最早見于《詩經(jīng)》,是對中國男士的泛稱?!对娊?jīng)·周南·關(guān)雎》中說,“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其后,《易經(jīng)》、《尚書》等典籍都廣泛地使用君子這一概念,因而君子一詞逐漸發(fā)展為具有一定的階級地位指向性的詞匯,指代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的貴族階層,如士大夫、卿相、甚至是王侯天子,與平民概念相對。直到《論語》問世,孔子對君子賦予道德意蘊,君子一詞才逐漸豐富成有德行的儒士的通稱,并在后世被不斷地豐富和發(fā)展成為儒家文化中的重要文化符號。
由于孔子畢生的理想是希望在春秋征伐的亂世中恢復(fù)上古三代的圣王之治,因此君子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不單單只是一個道德概念,同時它也延續(xù)《尚書》、《周易》等文獻中對君子的政治期許。因此,中國儒家的君子概念內(nèi)含兩個維度:一是倫理道德性;二是社會政治性。
一方面,儒家文化對君子的道德有較高的要求,希望君子能夠以倫理道德約束自身,從內(nèi)在層面做一個仁愛、誠信、識禮、明義的人,因此孔子對君子應(yīng)有的道德品質(zhì)進行諸多的闡述。例如:
①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論語·憲問》)
②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zhì),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論語·衛(wèi)靈公》)
③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論語·為政》)
④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論語·里仁》)
另一方面,儒家的君子概念也要求君子具有一定的社會地位,承擔相應(yīng)的社會責任。君子不單單是道德上的完人,更應(yīng)該以積極的出世態(tài)度參與社會政治,將內(nèi)在的道德品質(zhì)、仁愛精神和外在的社會規(guī)范結(jié)合起來,將自身的優(yōu)秀品質(zhì)落實到社會實踐中,充分利用為政者、為學者的身份,擔負起匡扶社會的責任,實現(xiàn)“天下歸仁”的社會理想。
在《論語》一書中,孔子有許多與各諸侯國在位者的對話,希望在位的君子能夠通過個人的道德涵養(yǎng)教化民眾,實行仁政,使君子的德行惠及于民。例如:
⑤ 子謂子產(chǎn),“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yǎng)民也惠,其使民也義”。(《論語·公冶長》)
⑥ 子曰:“君子篤于親,則民興于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論語·泰伯》)
⑦ 周公謂魯公曰:“君子不施其親,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無求備于一人”。(《論語·微子》)
⑧ 孔子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論語·顏淵》)
在《論語》中,我們有跡可循的被孔子直接稱為“君子”的人有:魯國孟僖子之子南宮適、衛(wèi)國大夫蘧伯玉、衛(wèi)國執(zhí)政大夫子產(chǎn),還有治理魯國的子賤,他們都是既有社會地位又有修養(yǎng)品德的賢達人士,可見在孔子的語境中,君子一詞既強調(diào)道德規(guī)范性,也暗含對于有德與有位者得兼的期待。
綜上所述,君子的英文翻譯不能只是簡單地表達其中的一個維度,它必須具有雙向的包容性。筆者認為,the superior man和gentleman就是較好的翻譯。
2.1 理雅各:the superior man
理雅各(James Legge)是英國著名漢學家,也是西方第一個系統(tǒng)地研究和翻譯中國經(jīng)典的人。1843年,理雅各到中國香港傳教,為了更好地了解中國文化,促進基督教在中國的傳播,他利用在華的25年時間譯介大量的中國古代經(jīng)典,包括儒家《四書》、《五經(jīng)》的翻譯共計28卷,其多卷本的《中國經(jīng)典》、《法顯行傳》、《中國的宗教:儒教、道教與基督教的對比》和《中國編年史》等著作在西方漢學研究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其譯本都被認為是中國經(jīng)典的標準譯本(段懷清 2006:180)。
在翻譯過程中,理雅各使用多個譯本,但出現(xiàn)次數(shù)最多的是the superior man,共出現(xiàn)32次。例如:
① 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The mind of the superior man is conversant with righteousness; the mind of the mean man is conversant with gain. (理雅各 1992:78)
②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The superior man is catholic and not partisan.The mean man is partisan and not catholic. (理雅各 1992:91)
在牛津高階詞典中,superior指“better in quality than somebody/something else, greater than somebody/something else”,或者“higher in rank,importance or position showing by your behaviour that you think you are better than others”.表示位置在上的,或者品質(zhì)優(yōu)秀和卓越的。在這里,理雅各用the superior man 指代君子,顯然是想用superior表示君子在道德上的優(yōu)越性,而從詞源意義上來看,superior本身也兼具“有德者”和“有位者”兩種特點,因此,the supe-rior man一詞比較適合中國君子一詞的內(nèi)涵(Legge 1893:102)。
美中不足的是superior一詞雖然表示better in quality,但quality一詞并不特指道德,相比于virtue,君子以道德性為首的內(nèi)在含義沒有得到最充分的顯示。因此,在后續(xù)的翻譯中,理雅各還使用a man of superior virtue, a man of complete virtue等翻譯方法,用以指君子的道德特征。且在《論語》中,君子作為有位者的概念有時也特指君王,因而他也曾用a great prince, prince, the true ruler, a sovereign sage, a governor等譯法來翻譯君子一詞(王輝 2001:33)。
雖然理雅各對君子一詞在翻譯上沒能堅持一以貫之的原則,但從整體來看,作為第一位系統(tǒng)譯介中國經(jīng)典的先驅(qū),理雅各已經(jīng)充分展現(xiàn)其較好的中國文化修養(yǎng),準確地把握君子一詞的內(nèi)涵。曾作為理雅各翻譯助手的王韜說,“先生獨不憚其難,注全力于十三經(jīng),貫穿考覆,討流溯源,別具見解,不隨凡俗。其言經(jīng)也,不主一家,不專一說,博采旁涉,務(wù)履器通,大抵取材于孔鄭而折中于程朱,于漢宋之學,兩無偏袒”(王韜 2002:181)。
2.2 亞瑟·韋利:gentleman
亞瑟·韋利(Arthur Waley)是英國知名漢學家,一生致力于中日古代典籍研究,翻譯了《詩經(jīng)》、《道德經(jīng)》和《一百七十首中國詩》等多部中國經(jīng)典,翻譯內(nèi)容涉及文、史、哲等多個領(lǐng)域。西方翻譯界認為,韋利的譯文通暢,忠實原著,《不列顛百科全書》稱他是“本世紀前半個世紀中最杰出的東方學家,也是將東方文化譯為英文的最杰出的翻譯家”。1916年韋利出版《論語》全譯本,這是繼理雅各之后英譯經(jīng)典的又一卓越之作。
在韋利的譯本中,他用簡單而又廣為人知的gentleman來翻譯君子一詞,對后世產(chǎn)生極深刻的影響。1947年美國詩人龐德所譯的《論語》(Cheadle 1997)和林語堂編著的《孔子的智慧》都多次使用gentleman.
從詞源意義上來講,gentleman來源于法語的復(fù)合詞gentilehomme. 在法語中,homme是后綴,代表人的意思;gentile表示有身份的、出身良好的,后來衍生出舉止得體的、富有魅力的含義。公元12世紀到13世紀,gentleman出現(xiàn)在英語中,指有爵位的貴族,如國王、公侯等,是顯赫社會地位和經(jīng)濟實力的象征。隨著社會的變遷,到了維多利亞女王時代,由于經(jīng)濟結(jié)構(gòu)的改變和新興知識分子、商人的出現(xiàn),紳士階層逐漸放寬,新的紳士觀念因此形成。紳士一詞逐漸發(fā)展為泛指接受過高等教育、舉止有禮、文明高貴的男士,更加側(cè)重教養(yǎng)、禮貌、道德等特性。
無疑這與中國的君子概念具有很大的相似性。首先,紳士和君子作為東西方不同的文化符號,在現(xiàn)實中有相對應(yīng)的真實群體,因此他們的形象更加立體;其次,二者都代表社會認可的理想人格形式,也都經(jīng)歷“在位”和“在德”這兩種明顯特征的轉(zhuǎn)換。中國的君子概念強調(diào)仁愛、誠信、恭敬、謹慎等傳統(tǒng)美德,而西方紳士概念強調(diào)慈愛、自由、謙讓、勇氣等品質(zhì)。兩者都側(cè)重人的修養(yǎng)品德和禮儀規(guī)范,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容易建立起聯(lián)想,以紳士形象解讀中國的君子形象,以便西方人能有更直觀和形象的認識。韋利用gentleman來指稱君子,一方面詞匯簡單,翻譯簡潔;另一方面也易于大眾的理解和認知。如韋利把“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譯為: The Master said, a gentleman can see a question from all sides without bias. The small man is biased and can see a question only from one side.(Waley 1997:67)
韋利把“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譯為:The Master said, Where gentlemen set their hearts upon moral force, the commoners set theirs upon the soil. Where gentlemen think only of punishments, the commoners think only of exemptions. (Waley 1997:78)
然而,由于中西方文化畢竟有不同的文化內(nèi)核和文化背景,所以紳士與君子在深層的文化內(nèi)涵上仍然具有很大的區(qū)別,這種文化內(nèi)涵上的區(qū)別決定兩個詞不可能完全對等的使用。
英國的紳士概念建立在一定的社會地位,至少是一定的經(jīng)濟地位基礎(chǔ)上。自西方資產(chǎn)階級革命之后,功利主義的影響使紳士階層格外強調(diào)對私有財產(chǎn)的尊重,雖然在身份、財富的基礎(chǔ)上,紳士的概念增加對于教育、禮儀的要求,但它仍然具有濃厚的階級身份的標志,仍以物質(zhì)文化為基礎(chǔ)。而中國的君子概念是建立在道德文化基礎(chǔ)上,注重道德的修養(yǎng)。論語中常見:“君子憂道不憂貧”、“君子謀道謀食”的感嘆,至于孔門圣徒顏回“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的安貧樂道精神,更是為儒家精神所推崇(楊伯峻 1980:220)。
此外,英國的紳士多半保守傳統(tǒng),不熱衷于政治,這與儒家君子哲學積極的出世態(tài)度也不吻合??鬃犹岢摹皩W而優(yōu)則仕”和孟子提倡的“達則兼濟天下”,都是希望儒家的儒士能夠在修己的過程中承擔起社會責任,家國擔當。而西方紳士受自由主義天賦人權(quán)的影響,更加崇尚人格獨立,個人優(yōu)先,在人生的最高追求上,與中國的君子家國為己任的態(tài)度相去甚遠(李玉良 羅公利 2009:187)。因此,gentleman一詞對君子的翻譯從根本上來說并不十分貼切。相對于the superior man,韋利gentleman的譯法還是略遜一籌。
除了比較流行的理雅各、韋利的《論語》譯本之外,公認有影響力的是劉殿爵、龐德的《論語》譯本,二者分別主要沿襲理雅各和韋利的譯法。其后雖然出現(xiàn)各種翻譯版本,但對于“君子”這一概念沒有達成共識,反而呈現(xiàn)出更加多樣性的趨勢,如a man of established virtue, a man of true virtue, a noble character, a man of true learning and talent, a virtuous man, a man with lofty ideas等(Ku 1898:98),它們都更加側(cè)重君子全德全智的特征。然而,君子概念在英語譯介中究竟應(yīng)該如何翻譯仍然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很多人曾主張,結(jié)合不同的語境、按照不同的含義進行翻譯,但這種翻譯方式會破壞概念的統(tǒng)一性。隨著中西方文化的進一步交流,中國經(jīng)典中許多核心的概念應(yīng)該在譯介過程中擁有自己的專屬翻譯形式,這既有助于對中國特色文化概念進行科學的解讀,又能更好地向西方傳播中國文化,也有助于規(guī)范和促進中文典籍的翻譯。
關(guān)于君子這一概念,筆者認為,在諸多翻譯版本中理雅各的the superior man更合理。一方面,the superior man在英譯版本中出現(xiàn)頻率較高,已經(jīng)具有廣泛的傳播度和認可度;另一方面,從文本翻譯的角度看,理雅各對于君子概念的把握也較為準確,兼顧德性和身份地位的雙重內(nèi)涵。The superior man雖然不能完全詮釋儒家君子在各個語境中側(cè)重的不同特征,如特指的君主、學者身份,但它本身蘊含優(yōu)秀、卓越的意義,不算太過牽強。且the superior man 的翻譯簡單凝練,在句子或長篇翻譯中,不會顯得過于冗長。同時,理雅各在英譯《論語》時采用大量的注釋,這種方法值得借鑒。當the superior man無法完全顯示句意的時候,譯者通過注釋的形式對特殊語境進行標注,以補充the superior man在具體語境中的內(nèi)涵。
段懷清. 理雅各與儒家經(jīng)典[J].孔子研究, 2006(6).
理雅各. 四書[M]. 長沙:湖南出版社, 1992.
李玉良 羅公利.儒家思想在西方的翻譯與傳播[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9.
王 輝. 論語中基本概念的英譯[J]. 深圳大學學報, 2001(5).
王 韜. 送西儒理雅各回國序,彼園文錄外編[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2002.
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 1980.
Cheadle, M.P.EzraPound’sConfuicianTranslations[M]. Michigan: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97.
Christiane, N.TranslatingasaPurposefulActivity:Functio-nalistApproachesExplained[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Ku, H.-M.TheDiscourseandSayingsofConfucius[M]. Shanghai: Kelly and Walsh, Ltd., 1898.
Legge, J.ChineseClassics[M]. London: The Clarendon Press,1893.
Waley, A.TheAnalects[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h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7.
TheEnglishTranslationofJunziConceptinConfucianCulture— A Case Study of James Legge and Arthur Waley’s Translations ofTheAnalects
Han Xing Han Qiu-yu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80, China)
The word Junzi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cepts in Chinese Confucian culture. It has wide variety of forms in English translation. This paper selects the popular translated versions by James Legge and Arthur Waley, takingTheAnalectsfor example, to analyze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Junzi concept. Combining the implication of Confucian moral with the political culture in Junzi,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translation by James Legge is better from the etymological and cultural perspective, and makes the corresponding analysis.
Junzi; translation studies; cultural concept
*本文系黑龍江大學2014年研究生創(chuàng)新科研資金博士項目“白璧德新人文主義在中國的譯介及影響”(YJSCX2014-009HLJU)的階段性成果。
H315.9
A
1000-0100(2016)01-0094-4
10.16263/j.cnki.23-1071/h.2016.01.018
定稿日期:2015-08-19
【責任編輯王松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