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偵查中“指認”的改造

2016-03-15 10:59:31曹曉寶
湖北警官學院學報 2016年1期

曹曉寶

(湖北警官學院偵查系,湖北武漢430035)

?

論偵查中“指認”的改造

曹曉寶

(湖北警官學院偵查系,湖北武漢430035)

【摘要】指認是偵查機關在偵查實踐中為查找和印證某些事實和情節(jié),組織犯罪嫌疑人對有關場所、物品等進行查找和確認的查證方法。盡管“指認”在當前的偵查實踐中有著廣泛的運用,但縱觀偵查中“指認”的種種表現,不難看出其中存在的種種問題:一是缺乏足夠的法律依據;二是存在指供嫌疑;三是操作缺乏保障安全的配套措施;四是指認結果的準確性受多種因素影響;五是配合運用的法律文書比較混亂。為規(guī)范偵查實踐中的“指認”行為,應對其進行依法規(guī)范化改造,即將“指認”轉化為訊問與場所辨認及現場勘查(或搜查)相結合等有著嚴格法律依據的偵查行為組合。

【關鍵詞】偵查行為;指認;辨認

自2005年以來,全國和各省級公安機關刑偵部門持續(xù)開展“命案卷宗評比活動”,筆者在多次參與此專項活動并擔任評委的過程中發(fā)現,“指認”被各地公安機關廣泛地運用到抓獲犯罪嫌疑人之后的偵查活動之中。偵查人員通過“指認”,不僅可以獲得偵查線索,而且往往可以進一步收集有力的證據。但是,考察實踐中運用“指認”的具體情況,其暴露出的問題不容忽視。為此,本文擬就偵查中運用“指認”的有關問題進行探析,以引發(fā)同仁的關注與思考。

一、“指認”的含義及其在偵查中的運用

(一)“指認”的含義

“指認”是指偵查實踐中,偵查機關為了查找和印證刑事案件的某些事實和情節(jié),在抓獲犯罪嫌疑人以后,組織犯罪嫌疑人對有關場所、物品等進行查找和確認的查證方法。從近年的偵查實踐來看,指認在尋找和發(fā)現犯罪場所、作案工具、涉案物品等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因而深受偵查人員的青睞并大量運用于各類刑事案件的偵查中。通過“指認”,偵查人員不僅可以確定和調整偵查方向,獲得查證線索,進一步收集證據,而且還能夠迅速發(fā)現、核實和確認刑事案件中的許多犯罪事實和情節(jié),印證犯罪嫌疑人的口供,從而進一步認定犯罪嫌疑人。在刑事訴訟中,由于“指認”的標的來源于犯罪嫌疑人的指引,往往涉及案件的重要事實和核心環(huán)節(jié),因而也受到檢察人員和審判人員的高度重視。

從大量刑事案件偵查案卷反映的情況來看,偵查實踐中,經常組織犯罪嫌疑人進行的“指認”主要有兩大類型:一是對刑事案件中犯罪行為涉及的有關場所進行指認,包括指認作案現場、指認拋尸現場、指認拋贓地點、指認拋棄作案工具的地點等等;二是對刑事案件中與犯罪行為有密切聯系的相關物品進行指認,如指認作案工具、指認兇器、指認贓款贓物、指認所穿衣物、指認交通工具等等。

(二)偵查中運用“指認”的表現樣態(tài)

偵查實踐中,指認的實施沒有明確的操作規(guī)則或程序性規(guī)定,一般的做法是在訊問犯罪嫌疑人獲得突破后,偵查人員與犯罪嫌疑人一起到刑事案件中犯罪行為涉及的場所開展“指認”活動。對于到達指認場所的方式,一般是偵查人員從看守所等地將犯罪嫌疑人押解到相關場所。通常要使用機動車輛等交通工具,常見的表述為“犯罪嫌疑人帶著偵查人員”,也有的表述為“偵查人員帶著犯罪嫌疑人”。如某地一起殺人案件的案卷材料記載為:“犯罪嫌疑人xxx在辦案民警xxx的帶領下到某處指認現場?!钡降资钦l帶著誰?說不清楚(本質上應該是偵查人員帶著犯罪嫌疑人。在偵查階段,犯罪嫌疑人到案后一般會受到不同程度的人身自由限制,如犯罪嫌疑人被采取逮捕、拘留等刑事強制措施)。到達“指認”的目的地后,記錄固定“指認”的錄像鏡頭常見的畫面是:犯罪嫌疑人在多名偵查人員的包圍中(抑或是偵查人員走在前面,犯罪嫌疑人緊隨其后)尋找與犯罪行為相關的場所或物品。畫面中同時傳出偵查員的聲音:“這是什么地方?”“是不是這里?”“是不是這把刀?”“是不是這件衣服”等等,犯罪嫌疑人則一一作答。有的偵查人員還配合手勢指指點點。在偵查員的反復追問和授意下,犯罪嫌疑人用手指著指認的目標,其他偵查人員則對此畫面進行照相固定。

還有個別案件中的“指認”,可能出于從看守所押解犯罪嫌疑人手續(xù)繁雜的原因,甚至出現干脆由偵查人員為犯罪嫌疑人“代勞”指認的現象。如在一起搶劫殺人案件中,偵查人員為了說明犯罪嫌疑人作案后作案工具的下落,就在犯罪嫌疑人所供述的一條河邊某位置用手指著一個方位擺出一個“POSE”,并由其他偵查人員照相加以固定。如果不看圖片說明,這種所謂的指認照片完全就是一副“指點江山”的人物風光照。①

二、偵查中運用“指認”存在的問題

“指認”尤其是“犯罪現場指認”在偵查實踐中的廣泛使用,使得很多人習以為常,這種有圖(指認照片)有真相(犯罪嫌疑人的相關供述)的做法似乎很有說服力。因此,偵查實踐中“指認”的運用越來越普遍。但深入考察不難發(fā)現,偵查實踐中的這種“指認”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一)“指認”沒有明確的法律依據

目前,我國法律關于偵查行為的規(guī)定主要集中體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以下簡稱《刑事訴訟法》)、《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guī)定》(以下簡稱《程序規(guī)定》)和《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guī)則》(以下簡稱《刑事訴訟規(guī)則》)等法律法規(guī)中。盡管我國《刑事訴訟法》中出現了“指認”二字,如我國2012年修訂的《刑事訴訟法》第80條第2項規(guī)定:“公安機關對于現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先行拘留……被害人或者在場親眼看見的人指認他犯罪的;……”但這里的“指認”是作為拘留的對象條件進行規(guī)定的,描述的是一種動作,并非作為一種偵查行為或者偵查措施抑或偵查手段進行的規(guī)定。退一步講,這里“指認”的主體是“被害人或者親眼看見的人”,并不包括偵查實踐中“指認”的最主要主體——犯罪嫌疑人??梢姡覈缎淌略V訟法》以這種方式出現的“指認”二字,并不能成為“指認”的法律依據。為了貫徹實施《刑事訴訟法》而分別由公安部制定的《程序規(guī)定》和最高人民檢察院制定的《刑事訴訟規(guī)則》,都沒有規(guī)定“指認”。由此可見,偵查實踐中廣泛運用的“指認”,實際上并沒有嚴格的法律依據。

(二)實踐中運用的“指認”常常有指供嫌疑

在偵查實踐中,一些記錄“指認”行為的法律文書多表述為:“犯罪嫌疑人×××帶著偵查人員,對作案現場(或者拋尸現場、拋棄作案工具的地點、隱藏贓物的地點等)進行了指認?!边@種表述表面上看比較嚴謹,似乎沒有什么不妥。但由于犯罪嫌疑人被偵查機關抓獲后,一般都會被采取相應的強制措施,基本失去人身自由,因此并不可能是“犯罪嫌疑人帶著偵查人員”,而實際上是“偵查人員帶著犯罪嫌疑人”。實踐中常見的做法是,犯罪嫌疑人由偵查人員驅車帶到指認地點。這種操作方式更加凸顯了“指認”中偵查人員居于主動地位、犯罪嫌疑人處于被動地位的狀態(tài)。出于安全的需要(避免犯罪嫌疑人逃跑、自殺或做出其他意外行為),“指認”時犯罪嫌疑人常常處于多名偵查人員的包圍之中;有的地方做法是偵查人員走在前面,犯罪嫌疑人走在后面。指認過程中,偵查人員往往還會進行拍照,拍照的畫面一般都是犯罪嫌疑人戴著手銬,雙手抬起,其中一只手指著某一涉案物品或某一地點,面部朝向照相機的“標準像”。

從上述操作過程可見,實踐中的“指認”基本由偵查人員主導,犯罪嫌疑人在偵查人員的指引下實施相關行為,有十分明顯的指供之嫌。②我們知道,不恰當的暗示③往往是導致判斷錯誤的重要原因。偵查人員在犯罪嫌疑人的指認過程中,也常常會不自覺地使用帶有暗示性的手勢、語言等,如:“這里就是你搶劫的地方嗎?”“這是你作案時用到的工具嗎”等等。這些包含不當暗示的做法,會使“指認”的結果朝著偵查人員希望的方向發(fā)展。

(三)“指認”的操作缺乏保障安全的配套措施

“指認”常常要將犯罪嫌疑人從具有比較完備安全設施的看守所等偵查機關辦案場所,帶到缺乏安全設施的涉案場所,因此,“指認”的實施從操作上具有較大的安全隱患。有的犯罪嫌疑人出于逃避法律責任追究的考慮,往往會在“指認”中尋找逃脫的機會,這不僅不利于犯罪嫌疑人的人身安全,而且對偵查人員的人身安全也會構成重大威脅。稍有不慎,就可能釀成重大事故,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如2012年6月,在湖北省某縣的一起殺人拋尸案件中,犯罪嫌疑人鄭某攜帶匕首將被害人殺死在汽車駕駛室內,然后將被害人的尸體拋下路邊的懸崖,并偽造現場,然后駕駛摩托車逃離。偵查機關經過偵查發(fā)現并抓獲犯罪嫌疑人鄭某后,帶著鄭某到犯罪現場進行“指認”,由于地處山區(qū)公路危險地段,在“指認”過程中犯罪嫌疑人鄭某伺機跳下山崖導致死亡。事后犯罪嫌疑人鄭某的家屬聚眾到當地公安機關討要說法,引起不明情況群眾圍觀,當地公安機關因此卷入輿論的風口浪尖之中,造成不良的社會影響,損害了公安機關的形象。此案中,帶著犯罪嫌疑人指認現場的執(zhí)法民警和相關責任人都因此受到相應的處理??梢?,“指認”的操作不同于一般的偵查措施,實際運用中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需要特別的安全保障配套措施。

(四)指認結果的準確性受多種因素影響

實踐中,指認的結果實際上也并不可靠。從操作上看,指認結果的準確性會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約和影響。首先,指認對象的單一性直接影響著指認結果的可靠性。實踐中指認的實施常常是偵查人員將唯一的物品放在犯罪嫌疑人面前,或者直接帶犯罪嫌疑人到達某一涉案場所,由于被指認對象的單一,使得犯罪嫌疑人沒有比較和選擇的余地,犯罪嫌疑人常常會順從偵查人員的意圖直接加以確認。其次,指認結果的準確性會受到記憶的影響。記憶作為一種主觀的大腦活動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淡忘,任何人都不可能像攝像機一樣將過去發(fā)生的事情不折不扣地記錄下來,犯罪嫌疑人對實施犯罪行為的場所和涉及的有關物品也存在記憶是否準確的問題。第三,心態(tài)和情緒會影響到指認的準確性。當一個人心情平靜時,往往能比較準確地把握視野內的事物,如果心情緊張則認識能力就會大打折扣。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中等程度的緊張就容易對目擊者的警惕性和注意力產生干擾;當情緒高度緊張或某些新的刺激物出現時,目擊者的注意力往往會集中到這些異常的物件上來。[1]刑事案件特別是一些暴力犯罪案件中,案發(fā)時犯罪行為人往往神經高度緊張,其首先注意到的通常是具有強烈刺激性的對象,如被害人的表情、殘肢斷腿或沾滿血腥的物品等等,而對被害人的服飾、身高、相貌等的注意力和興趣就會大為減弱。這些因素也將影響到指認結果的準確性。

(五)配合使用的法律文書不規(guī)范

長期以來,由于實踐中運用“指認”沒有法律依據,偵查機關進行“指認”也就沒有統一的制式法律文書與之配套,因而偵查實踐中進行“指認”時使用的相關文書五花八門,十分混亂。如有的地方“自創(chuàng)”《指認筆錄》、有的地方“創(chuàng)制”《對案筆錄》,其格式差別很大,記錄內容也各有側重。這些文書有的類似于《辨認筆錄》,有的像《訊問筆錄》。由于文書格式和內容的隨意性,也使這些文書反映“指認”過程與結果的客觀性和真實性大打折扣,不能很好地發(fā)揮偵查措施對應的法律文書應該起到的作用。

三、改造偵查中“指認”的建議

鑒于偵查實踐中運用“指認”存在的諸多問題,筆者以為應該少用或者慎用“指認”。如果為了查清案件有關事實確實需要進行“指認”,也應該把它進行改造,使之從內容到形式乃至運用的法律文書都符合現行法律規(guī)定。從法律的角度看,與偵查實踐中的“指認”最接近的偵查措施就是辨認。因此,對“指認”的規(guī)范,應當充分借鑒辨認的規(guī)范。指認與辨認既有區(qū)別又有聯系。[2]兩者雖一字之差,實質上卻有明顯的不同。辨認作為一種偵查措施,[3]不僅長期在偵查實踐中廣泛使用,而且也逐步得到現行法律的確認。④對此,筆者認為可以辨認為核心對指認進行如下改造。

(一)對“指認”與犯罪有關場所的規(guī)范化建議

偵查實踐中,偵查機關在抓獲犯罪嫌疑人之后,往往要押解犯罪嫌疑人到作案現場進行指認,并進行照相錄像,將指認過程制作成筆錄,作為指控被告人有罪的證據提交法庭。但現行刑事訴訟法及相關解釋均未對現場指認行為進行規(guī)范,理論上對現場指認這一普遍使用并容易侵犯犯罪嫌疑人權利的偵查活動也少有涉及。[4]基于此,可以把“指認”與犯罪有關的場所(既包括犯罪現場,也包括隱藏和拋棄作案工具、贓款贓物等與犯罪有關的場所)轉化為偵查訊問與偵查辨認中的場所辨認以及現場勘查或搜查等偵查行為組合來完成。

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第一步,通過偵查訊問措施詳細問清(要指認的)犯罪現場、隱藏和拋棄作案工具、贓款贓物等目標地點和周圍環(huán)境特征。如果犯罪嫌疑人語言表達不清楚具體的地點名稱,訊問中可以要求犯罪嫌疑人自己繪制路線圖,以標志性建筑物為參照,詳細注明目標地點與標志性建筑物的位置關系。

第二步,以訊問中犯罪嫌疑人的口供和畫出的線路示意圖為依據,偵查人員帶領犯罪嫌疑人到達目標地點附近,離犯罪現場等目標地點應保持一定的距離。

第三步,在目標地點的外圍,偵查人員按照地點辨認的操作方法,組織犯罪嫌疑人對較遠處的目標地點進行辨認,并制作相應的辨認筆錄。

第四步,通過場地辨認確認犯罪現場等目標地點以后將犯罪嫌疑人帶走(或隔離)。

第五步,確認目標地點的場所性質(是否為作案現場、拋棄作案工具地點、拋尸地點、隱藏贓款贓物地點等)后,根據實際需要組織偵查人員進行犯罪現場勘查或場所搜查。

第六步,依據規(guī)定制作現場勘查相關法律文書或搜查相關法律文書。

這樣,整個操作過程中,犯罪嫌疑人并沒有進入目標地點的核心部位,避免了指供等非法偵查方法的嫌疑,從而較好地保證了從目標現場獲取的痕跡物證等其他證據的客觀真實性。當然,為了增強這種操作過程的客觀性,有條件的情況下應當對整個操作過程進行同步全程錄音錄像。

(二)對“指認”與犯罪有關物品的規(guī)范化建議

在偵查實踐中,為了確認有關物品與犯罪行為的關系,偵查人員也常常采取直接把犯罪嫌疑人帶到物品發(fā)現地點進行“指認”的方法。對此,我們認為可以把這種“指認”轉化為偵查訊問與犯罪現場勘查(或場所搜查)以及物品辨認相結合的偵查行為組合來加以實現。

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第一步,通過偵查訊問問清與犯罪有關的物品(作案工具、兇器、贓款贓物、作案時所穿的衣物等)所處的地點和周圍環(huán)境特征。如果犯罪嫌疑人語言表達不清楚具體的地點名稱,訊問中可以要求犯罪嫌疑人繪制路線圖,以標志性建筑物為參照,詳細注明目標地點與標志性建筑物的位置關系。

第二步,以訊問中犯罪嫌疑人的口供和畫出的線路示意圖為依據,偵查人員帶領犯罪嫌疑人到達目標地點附近,離目標地點應保持一定的距離。

第三步,在目標地點的外圍,偵查人員按照地點辨認的操作方法,組織犯罪嫌疑人對較遠處的目標地點進行辨認,并制作相應的辨認筆錄。

第四步,通過場地辨認確認犯罪現場等目標地點以后將犯罪嫌疑人帶走(或隔離)。

第五步,確認目標地點的場所性質(是否為作案現場、拋棄作案工具地點、拋尸地點、隱藏贓款贓物地點等)后,根據實際需要組織偵查人員進行犯罪現場勘查或場所搜查。

第六步,偵查人員對犯罪現場勘查或場所搜查中發(fā)現涉案物品(如作案工具等)進行提取或扣押,并制作相應的法律文書。

第七步,區(qū)分涉案物品的不同性質,組織相關技術人員作必要的檢查或技術檢驗。

第八步,偵查人員按照物品辨認的方法組織犯罪嫌疑人對提取或扣押的涉案物品進行混雜辨認,[5]并制作相應的法律文書。

為體現對涉案物品“指認”的客觀性,在上述活動中可以采取全程同步錄音錄像的方法對整個過程加以固定,同時標注文字說明,改變過去那種命令犯罪嫌疑人戴著手銬指著某一物品或者地點進行拍照的做法。這樣,原來的對涉案物品的“指認”就分解為若干緊密銜接而又有法有據的規(guī)范性偵查行為組合,整個操作過程依法有據、程序嚴謹、手續(xù)完備,足以保證獲取證據的客觀性、關聯性和準確性。

【注釋】

①文中描述的這些場景與照片均來源于2011年至2013年全國及湖北省公安機關命案卷宗評比的案卷中。

②指供是指在案件偵查中,偵查人員將一些未查實的問題,具體一一指明,讓犯罪嫌疑人依照供認的非法偵查方法。

③暗示是用含蓄、間接的方式對他人心理和行為施加影響,使其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動或接受己方的觀點。

④2012年以前,為規(guī)范偵查實踐中辨認措施的使用,公安部和最高人民檢察院分別在《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guī)定》和《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guī)則》中明確規(guī)定了辨認;2012年新修改的《刑事訴訟法》在第四十八條明確規(guī)定:“可以用于證明案件事實的材料,都是證據。證據包括:……(七)勘驗、檢查、辨認、偵查實驗等筆錄……”這是《刑事訴訟法》首次明確規(guī)定了辨認,并將其與勘驗、檢查、偵查實驗等偵查措施并別,從而確立了辨認作為法定偵查措施的地位。

【參考文獻】

[1]張澤濤.目擊者指證錯誤的原因分析及其防范[J].中國刑事法雜志,2002(4).

[2]云山城.偵查中的辨認與指認芻議[J].福建公安高等??茖W校學報,2004(4).

[3]郝紅奎,陳剛.偵查學[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4 (12):165.

[4]吳常青.現場指認及其立法規(guī)制[J].理論探索,2011(1).

[5]曹曉寶.偵查中運用辨認措施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貴州警官職業(yè)學院學報,2010(5).

【責任編校:邊草】

Discussion on "Identification" Transformation in the Detection

Cao Xiaobao
(HuBei University of Police, Wuhan 430034, China)

Abstract:Identification is the inspection method that investigative organization can find and confirm some facts and circumstances,andorganizecriminalsuspectsaboutthesites,objects.Althoughidentificationinthecurrenthasbeenwidely usedin the practiceofdetection,but various performanceof identificationin theinvestigation, whichis not hardto see these problems: The first one is the lack of adequate legal basis; The second is existing the means for suspected; The third is the lackof safety operation supportingmeasures;The fourth isthe accuracy of theidentifiedresultsare influencedby manyfactors; The fifth is disorder legal documents.To regulate the identification behavior in the detection practice, we should accordance it with the standardization renovation.The identification can be transformed into the detection behavior combination that can turn into the interrogation and places identification(or search).

Key words:detection behavior; identification; recognition

【作者簡介】曹曉寶,男,湖北警官學院偵查系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偵查學。

【收稿日期】2015-10-15

【中圖分類號】D63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391(2016)01―0028―04

沂源县| 竹北市| 平邑县| 北海市| 鹤壁市| 平定县| 宜昌市| 伊春市| 敦煌市| 望城县| 霍城县| 阿巴嘎旗| 高要市| 灵武市| 河西区| 公主岭市| 益阳市| 扶沟县| 安仁县| 上饶县| 肇源县| 宁城县| 航空| 比如县| 扎囊县| 巴南区| 莲花县| 客服| 大新县| 卢氏县| 汉沽区| 蒲城县| 泰顺县| 三台县| 北辰区| 芜湖县| 安龙县| 中宁县| 石泉县| 那曲县| 喜德县|